繁體中文 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搜索 帮助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Pages: 1/3     Go
主题 : [录入]雍正另辟陵区by杨珍
离线
级别: 四品都察院六科掌印给事中
UID: 42
精华: 10
发帖: 75
金钱: 431 枚
威望: 500 点
金币: 101000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5-04-01
最后登录: 2009-12-13
楼主  发表于: 2005-05-15   
0

[录入]雍正另辟陵区by杨珍

by杨珍

曾被父皇康熙“常称为诚孝”,一继位便声称永遵(皇考)成宪,不敢稍有更张”的雍正,却率先打破子随父葬制度,远离东陵,在易县泰宁山(后改为永宁山)太平峪为自己修建万年吉地,即泰陵。此后,嘉庆、道光、光绪三帝也先后葬在这里,这就是清西陵。

对于雍正另辟陵区一事,一种说法是因为他违背康熙意旨取得皇位,心怀恐惧,于心有愧,所以远远避开东陵。另一种说法是雍正过于迷信风水,由于在东陵找不到上吉之地,被迫另寻陵址。前一种说法缺乏史实根据,后一种说法虽然与雍正本人的解释基本吻合,但实际情况恐怕也并非如此简单。

雍正七年(1729年)十二月的一条上谕中说:“朕之本意,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可是“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就是说一致认为孝陵、景陵附近已无吉壤。后来总算选择到“九凤朝阳山吉壤”,“与朕初意相合”。不料“精通堪舆之臣工,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否定了这块“吉壤”。雍正紧接着说:“今据怡亲王、总督高其倬等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等语。朕览所奏,其言山脉水法,条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壤,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且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朝臣们当然不敢提出任何异议,于是在太平峪为雍正修建万年吉地的方案最后确定下来,清帝陵寝从此一分为二。

雍正关于另辟陵区缘由的解释,有几个疑点。第一,“堪舆之人”俱称孝、景二陵附近已无吉壤,但后来乾隆、咸丰、同治三帝却为何又都在二陵近旁相继找到万年吉地?第二,距离孝、景二陵较远的九凤朝阳山吉壤被否定后,雍正为何不指示“堪舆之人”在东陵其它地区堪察万年吉地?因为其后乾隆已明确指出:“遵化(东陵)、易州(西陵)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第三,怡亲王允祥和“通晓堪舆术”的高其倬,为何也不在东陵广大陵区内寻找吉壤,偏偏跑到远离东陵数百里之外的易县地区进行勘察?对于另辟陵区这一违背子随父葬制度且又劳民伤财之举,他俩岂敢自作主张?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雍正得到“堪舆之人”关于孝陵、景陵近旁已无吉壤的奏报,以及九凤朝阳山的吉壤被否定后,萌发了另辟陵区的想法,所以有意不发出在东陵其它地区继续寻找的命令,却指示允祥和高其倬等人到易州地区勘察。据乾隆年间撰修的《易水志》记载:“雍正八年(应为七年——作者),世宗宪皇帝钦命怡贤亲王会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京师西南一派山麓间往来采卜,至易州之西太平峪兴隆庄,万峰环列,百泉回绕,四周佳气共抱龙穴,敬谨择定万年吉地,奏准。”可见另辟陵区是雍正的决定,出自其本意。

雍正这样做的真正意图何在?不妨从其政绩与抱负、性格特点以及当时的形势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雍正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对清朝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康熙晚年,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动荡不安,盛世笼罩着停滞甚至倒退的阴影。雍正继位后开始全面整顿,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几年内便基本改变了康熙晚年的局面,使原已激化的各种矛盾有所缓和,社会再度向前发展,为盛世进入鼎盛阶段创造了条件。他不愧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帝王。

雍正又是一位很有抱负的皇帝。他的治国目的是“务期振数百年之颓风,以端治化之本”,“移风易俗,跻斯世于熙皞之盛”,并认为科举出身的朝廷大员们如“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果能尽行洗涤,则天下永享太平。”

知子莫如父。康熙在雍正二十二岁时曾对他做过如下评语:“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还有人指出雍正“性高傲,而又猜忌,自以为天下事无不知无不能者。”果敢刚毅,自视甚高,容易急躁,一定场合下唯以个人意志行事而不顾及其它等等,确实是雍正鲜明的个性色彩中十分突出的特点,对于他做出另辟陵区的决定不无直接影响。

雍正继位后的改革举措,充分表明他绝非亦步亦趋、因循守旧之辈,恰恰相反,他不仅大胆清除前朝败政,而且敢于标新立异,行前人所未行。打破子随父葬制度另辟陵区本身,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他不具备很大勇气与胆识,无疑不敢如此行事。不过,这样做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带来了不少麻烦,从这一角度看,不能不说他做此决定时带有一定的轻率性。

雍正的自视甚高,也表现在他对父皇康熙的真实看法上。他除去对康熙晚年的储位安排及一些失误深为不满外,还认为在为政最重要的问题上,自己胜过康熙:“朕事事不及皇考,而惟有洞悉下情之处,则朕得之于亲身阅历,而皇考当日所未曾阅历者。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所亲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言外之意,康熙既然并不完全“洞悉下情”,那么他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采取的措施,当然也就不能十分恰当并行之有效。雍正贬低康熙之意十分明显,《清世宗实录》转引这番话时,不得不将“而皇考当日所未曾阅历者”一语删去。

事实上,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人,康熙的治国才能与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在古代帝王中都属佼佼者,从起居注及实录看,他对官场恶习也是相当了解的。只是在其晚年,保守思想不断增长,大半精力又消耗在处理储位之争与西征之役两件大事上,顾此失彼,朝政因此逐渐废驰。

雍正另辟陵区还与当时朝廷内外总的形势有关。雍正五、六年(1727、1728年),初政时期的改革与整顿已大见成效,清王朝各个方面又重新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势头。政敌允禩、允禟集团已被肃清,雍正在这一关系到皇权是否得以巩固的斗争中获得全胜,中央集权也随之进一步加强;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进展顺利,取得很大成功;经过长期、周密准备后,清军对准噶尔部的征讨即将开始,雍正自以为胜券在握。这些十分有利的条件,无不使他更加踌躇满志。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堪舆之人报称孝陵、景陵附近已无吉壤,而九凤朝阳山吉壤也被否定后,雍正终于萌发了远离东陵另辟陵区的想法,旨在为自己身后安排一个与生前业绩相适合的位置。因为在他看来,自己虽然并非开国之君,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所以也就有理由远离东陵,去做新陵区的第一位主人。

尽管雍正此后从未发表过关于东陵做何处置的言论,然而以孝、景二陵附近已无吉壤为根据另辟陵区的做法,不仅使东陵可能遭受不再被使用的厄运,而且为后代清帝各自选择陵址开了一个不良先例。首先面临这一难题并予以解决的是雍正的继承人乾隆。

乾隆七年(1742年),王、大臣及钦天监官员在孝陵、景陵附近的胜水峪,为乾隆找到一块上吉之地。此外“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不久就在这里兴建了裕陵。乾隆所以不顾雍正关于孝陵、景陵附近已无吉壤的说法,违背子随父葬之制,远离泰陵,将自己的万年吉地设在此处,实在有难言之隐。

乾隆成为太上皇后,在嘉庆元年(1796年)十二月的一道谕旨里,追述了他在继位初期对东陵前途的忧虑:“乾隆元年朕绍登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伸爱慕。”因而他在乾隆七年才断然决定:“是以朕万年吉地,即建在东陵界内之圣(胜)水峪。”

对于雍正留下的这一棘手问题,乾隆本人已受其累,决不愿让自己的子孙仍旧处于两难之中:“若嗣皇帝(指嘉庆——作者)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于是他制定出一项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此后“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联,不致递推递远”。

乾隆在这条谕旨中还进一步指出:“且遵化(东陵)、易州(西陵)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

虽然作了上述指示,乾隆还是放心不下,三个月后再次发出谕旨,除去强调东、西二陵吉地甚多,后世子孙“断不必另择他处,有妨民业”外,还特别告诫说:“堪舆术士,每多立异邀功之习,所言最不可信。即如朕选择万年吉地时,定于东陵界内之圣(胜)水峪,而进爱(当时的钦天监监正——作者)又欲改卜,经朕察其言虚妄,即将进爱治罪示惩。万世子孙皆当以为法,庶不为形家之言所惑”。

乾隆传位后连续发出的这两条指示,表明了他对雍正另辟陵区的看法,以及为消除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第一,东陵吉地很多,勿须另卜他地;第二,另辟陵区“有妨小民田产”,劳民伤财,有弊无礼;第三,后世子孙不得再以已无吉地为理由重复这种做法;第四,东、西二陵轮流使用,不可偏废;第五,通过披露勘察裕陵风水时,进爱为“立异邀功”,“又欲改卜”一事,暗示雍正另辟陵区是误听术士之言所致。

从此后东、西二陵交替使用(尽管与乾隆制定的方案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看,乾隆确实解决了雍正另辟陵区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是乾隆继位后不断纠正雍正的不当举措的典型事例之一,也是他去世前所做的最后一项纠正。

清帝陵寝的一分为二,是由雍正本人的成就与抱负、性格特点以及当时的形势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同时也是他与康熙之间关系的一个反映。而乾隆煞费苦心地从中弥缝、遮掩、调和的迹象,更是显然可见。在陵寝的问题上折射出的康、雍、乾三帝父子祖孙之间错综复杂且又微妙的关系,委实耐人寻味,很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这对康乾盛世后期政治史的研究将有所裨益。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维乐 离线
级别: 认证会员

UID: 2200
精华: 5
发帖: 1294
金钱: 10261 枚
威望: 1000 点
金币: 500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6-11-12
最后登录: 2008-05-18
1楼  发表于: 2006-12-16   

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能不能把杨珍大姐,请到咱们坛子上来玩一玩。她虽说研究康雍,但她的“情”在康熙上,正因为如此,她才对老爷子到底选择谁继位耿耿于怀,不断地写文章说这个事情,因为她潜意识里觉得,老爷子选的人必定是好的。她尽管多有掩饰,其实在用词用句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她对康熙的喜欢和对雍正(某种程度上)的不满。像这件事,她和咱们的分析,就很不一样,因为视角不一样。(本来后面写了很多分析,觉得没必要,又删了)

如果不能去掉对某些人的感情因素,就不要做清史,挑一个对每个人都能抱着善意欣赏态度的时段来做,不是更好?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仁近于乐,义尽于礼。(《礼记·乐记》)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维乐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飞天199 离线
级别: 认证会员
UID: 1309
精华: 0
发帖: 443
金钱: 905 枚
威望: 100 点
金币: 100502 个
在线时间: 131(时)
注册时间: 2006-01-31
最后登录: 2023-12-30
2楼  发表于: 2006-12-16   
杨珍的观点基本上不能认同,不过,东陵的确后来找到不少适宜建陵的地方,看来四当时并没有非在东陵选陵址的打算。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飞天199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洗桐女史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3
精华: 166
发帖: 10197
金钱: 500671 枚
威望: 1000 点
金币: 1101539 个
群组: 四宜堂
在线时间: 1193046(时)
注册时间: 2005-03-29
最后登录: 2023-04-03
3楼  发表于: 2006-12-17   

商传先生在《永乐皇帝》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起初由于我对永乐皇帝有所偏爱,又希望能够给予他一个完整的评价,因此对于他专制残酷的一面多予谅解,愿意将他写成有为而严酷的政治家,而不愿给人留下一个暴君的形象。”

我觉得这种情感是互通的。可能每个人看一段史料,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而如果自己所分析和研究的那段历史,并不单纯的只是为了谋生,而是出于个人的兴趣,那么观点中所带的好恶就更突出。

其实无论杨珍女士,还是冯尔康和杨启樵先生,只怕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可能因为杨珍是女性,感情更为敏感,恐怕表现的就更为突出。

前几天和猫猫还有白菜在MSN上聊天,谈到到底是三和八审问索额图,还是三和四审问索额图,因为大多数书都翻译成三和四,但是杨珍却翻译成三和八。我觉得杨珍的满文比较好,她所翻译的远比第一历史档案馆翻译的文雅,而且错误也较少,不过也不能据此断定杨珍的翻译就是准确的,而且白新良先生的勘误表中,也没有指出来这个错处,所以想看一下台湾故宫那边到底是怎么翻译的。

当时猫猫很有感慨的说,杨珍说三和八审问索额图,康熙对于审问结果很满意,但实际上老爷子对于他们的审问结果有疑义啊,如果要真是四参加审问的话,只怕杨珍对于这次审问的评价就是另外一番言论了。对此桐桐也是深有同感的说。

呵呵,据一个学历史的JJ和我说,她见过杨珍,说她最喜欢的其实是八呢,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十四的说。所以这就不值得奇怪了啊。就像我自己,恐怕在赞扬某四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踩踩八和十四的,而且还会故作客观公正的模样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同一种信仰争辩往往无济于事,虽然这种信仰和他的性格并不一致。我觉得真的是太精辟了!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洗桐女史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维乐 离线
级别: 认证会员

UID: 2200
精华: 5
发帖: 1294
金钱: 10261 枚
威望: 1000 点
金币: 500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6-11-12
最后登录: 2008-05-18
4楼  发表于: 2006-12-17   

所以建议她别做清史,换一家,我当时选宋史作为未来的方向,很大一个程度上,就是因为我对宋中期那几派人都有好感,觉得立场不同,彼此有多误解,又爱走极端,最终一步错一步,把北宋推向了绝境,如果我对任何一派有偏好的话,我根本就不敢选宋,杨珍的语言,过于感情化(冯尔康也有,但比杨珍好得多,杨珍已经到了影响分析的程度了,比如你说的上面一个例子,还有这一篇,明显先存了结论的,论证根本不充分,而且没引几条有关的一手史料和每一个年月的相关事情分析,外行人看着是篇不错的文章,做这一段的一看就没对“这件事”下足功夫),看看康熙一家人那本书,感觉像在描述自己的父亲一般(原谅我吧,我知道这个词不是很恰当),充满了孺慕之情。同志,他是历史人物好吧,何况你是出专著,又不是论坛上花痴,怎会写成那种语气。不说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仁近于乐,义尽于礼。(《礼记·乐记》)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维乐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魔力神眼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UID: 1782
精华: 0
发帖: 717
金钱: 2308 枚
威望: 955 点
金币: 201500 个
在线时间: 10(时)
注册时间: 2006-09-27
最后登录: 2013-08-21
5楼  发表于: 2006-12-17   

可是乾隆的陵墓修的也很别扭,记不清是内墙壁是歪着的,还是柱子是歪的?!而且地下水很丰富.

其实康熙老爷子选四做皇帝,必然有十三做贤王.四四的超前集权意识和果决对夯实大清的根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延缓了清朝土崩瓦解的时间.

换了老八做,他解决不了吏治问题,他之所以被别人在康熙面前说他贤,必然是文武百官说他贤,他如何能痛下杀手整顿吏治.而吏治是康熙留给新君最大的难题.

康熙晚年的怠政,导致吏治腐败.各位看清世宗实录和永宪录中,雍正前期整顿了大量的挪用亏欠,抄了多少大官的家来填补亏欠.当年被老爷子宽容的官员,最后被雍正铁面整的满地找牙.

等到国库充实,又减免百姓的赋税.摊丁入亩制度的本身也是缓解下层百姓的负担.对缓解当时社会矛盾有很好的作用.

清中期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富人并不热衷于兼并土地.这个偶在看清人笔记中提到,扬州的富商便是如此.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魔力神眼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维乐 离线
级别: 认证会员

UID: 2200
精华: 5
发帖: 1294
金钱: 10261 枚
威望: 1000 点
金币: 500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6-11-12
最后登录: 2008-05-18
6楼  发表于: 2006-12-17   
不热衷于兼并土地,可人生得太多,照样会出事情,清后期的n多事情,不就是人口压力造成的吗?在这里,摊丁入亩,百姓负担较轻,未必就没有责任(当然,这是始料未及的),经济容量有限的话,无论怎么折腾,也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走向灭亡罢了,最终还得通过改朝换代时期的混乱减少人口,才能开始新的发展周期。(我们选择用来逃避的那条路恰恰是通向我们所逃避的命运的捷径)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仁近于乐,义尽于礼。(《礼记·乐记》)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维乐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千里之外 离线
级别: 五品吏部给事中
UID: 2536
精华: 0
发帖: 273
金钱: 349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500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最后登录: 2009-08-11
7楼  发表于: 2006-12-19   

嗯,我也觉得杨珍这个人喜欢在论文中掺杂太多个人感情,这是治史者第一大忌。她一个专业人士怎么就不明白呢?

第一次知道她是女的。

君子九德: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千里之外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水晶儿 离线
水晶石?冬青树
级别: 总版主

UID: 1318
精华: 1
发帖: 294
金钱: 1835 枚
威望: 995 点
金币: 111500 个
在线时间: 9(时)
注册时间: 2006-02-05
最后登录: 2020-03-14
8楼  发表于: 2006-12-20   

其实关于八阿哥,首先,我知道这里是九州清晏,冒着被扁的危险,说上几句话。

窃以为八阿哥真做了皇帝也未必不如四阿哥,四阿哥的个性行事作风的确给人一种雷厉风行的感觉,但八阿哥,虽然他的立场决定了他可能不太会对众多支持者痛下杀手,但是做了皇帝以后未必如此,就像康熙,也是经历了多少改革,只不过不如四的明显,所以大家对于康熙的感觉似乎就是一个守成者,况且四阿哥有许多有名的改革举措,是在他即位后才提到的,有许多并不是他本人的谋划。

诸子中俺最喜欢的是十三,但是对二、四、八、十四都有好感,所以,呵呵,偶看到有人说康熙家的孩子就忍不住要说上几句了……别砸我,还有话说!

嘻嘻,维乐:看看康熙一家人那本书,感觉像在描述自己的父亲一般!嗯,俺也有这种感觉。杨珍也是偶喜欢的,虽然偶不同意康熙属意的十四这一看法,但因为偶的立场是希望康熙的一生完美,也有私心的说,所以大家半斤半两,偶也就不好说她太主观了!默!

偶一直认为选谁不是因为谁的才能如何,因为儿子们都很优秀,才能到了一定的地步就比不出高下了,那就是人品的比较了,而雍正是在他所有儿子中心性最好的,起码给他的感觉如此,那选四阿哥,多正常啊!不信比一下,谁在他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些阴影,唯有四阿哥,多纯洁的孩子……

~ 天堂的人间的我的榕树~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水晶儿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维乐 离线
级别: 认证会员

UID: 2200
精华: 5
发帖: 1294
金钱: 10261 枚
威望: 1000 点
金币: 500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6-11-12
最后登录: 2008-05-18
9楼  发表于: 2006-12-20   

能不能改革,不全是性格立场的问题,因为如果他是靠nnnn多人的继位的,上台后必然会对nnnnn多人的利益有所顾忌,如果他动一个,就会牵扯另一个,而另一个有牵扯另一个…………他又必须靠这些人稳固皇位,于是…………

四靠了少数核心骨干成员上台,这些人碍事了,只要把这些人干掉就成了,虽然也牵扯政治斗争,但牵连面会比较有限(即使这样也相当可观了),八要想改革,动一个人,就牵出一个大网,他就算为了朝局考虑,为了江山考虑,甚至为了老百姓考虑,都不能动。(不时有人分析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容忍长孙无忌,也是因为长孙党力量巨大,虽然未必会造反,但如果动他却会造成朝局震动,得不偿失)其实,十四继位也多少有这样的问题(我没就此认为老爷子不会选他,我在这件事上没看多少史料不敢说话),他和八的关系,将极其难相处,他要改革,就要顾及八,顾及八党,因为,八党并不是“敌党”,到时候也相当麻烦尴尬,除非八对十四能像十三对四一样小心谨慎鞠躬尽瘁,否则“缠绵”的政治斗争,将耽误很多事情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仁近于乐,义尽于礼。(《礼记·乐记》)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维乐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Pages: 1/3     Go
描述
快速回复

遵守版规,请勿顶帖,勿发表纯表情、纯引用帖;权限不够请努力发帖,勿发牢骚抱怨贴;历史讨论区请勿发表纯空洞、同情、花痴的慨叹水帖!
认证码:

验证问题:
雍正的陵寝名,请输入拼音Tai Ling对应的中文 正确答案:泰陵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