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搜索 帮助
主题 : [录入]清世宗本叫胤禛,并未盗名by冯尔康
离线
级别: 四品都察院六科掌印给事中
UID: 42
精华: 10
发帖: 75
金钱: 431 枚
威望: 500 点
金币: 101000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5-04-01
最后登录: 2009-12-13
楼主  发表于: 2005-05-02   
0

[录入]清世宗本叫胤禛,并未盗名by冯尔康

先说明一下,文中国标部分,因显示问题,故作略;满文部分由“吉祥满族”站长飞腿友情制作图例,特此表示感谢!顺便推荐“吉祥满族”,真是个很不错的网站啊!www.qiren.cn(怎么说,满族也是小四的根嘛,呵呵)

by冯尔康

近年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金承艺教授连续著文论述清世宗继位问题。笔者见到的有《从“胤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胤祯:一个帝梦成空的皇子》、《胤禛、非清世宗本来名讳的探讨》等三篇,分别刊登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6年出版的第5期、1977年的第6期和1979年的第8期。作者在这些论文中表述了清世宗篡夺乃弟、清圣祖第十四子胤禵的皇位的观点。他试图证明胤禵原叫胤祯,进而认为清圣祖遗诏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祯”,被清世宗做了手脚:改十字为于字,改祯字为禛字,窃取了帝位。他以为祯、禛二字同音,清世宗篡改遗诏时,为盗用祯音,改用原来不是其名讳的胤禛一名,并因此强令乃弟改称胤禵。他还怀疑世宗在位时径直盗用过“胤祯”的名字。对于世宗的本名,他说由于世宗隐没、改篡了有关历史记录.已不易得知;他还提出若干调查线索,呼吁各方面学者协力进行查找。

金承艺从清世宗及其十四弟原名着手,研究嗣位问题,别开生面,把孟森先生、王仲翰同志等人所主张的篡改遗诏说推进了一步。但就笔者所见,康熙十四子原由乃父赐名胤禵,更名胤祯,后经世宗复名胤禵。复名并非特别不合情理的事情,亦非“篡改诏书”的需要,而是皇帝不允许同他的名字字形相近、发音易混的他人名字的存在,即是避讳制度的产物。至于说遗诏原文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祯”,它的书写方法首先就不合清朝制度。因为皇帝的儿子,一定要称为“皇子”,如果有传位胤祯的诏书,就应写作“皇位传皇十四子胤祯”,若将它的十、祯二字加以改易,则原文变为“皇位传皇于四子胤禛”,显然不通,反倒暴露出作伪者的阴谋,清世宗就不能以此继承帝位了。所以这样的篡改遗诏说极不可信。关于改诏及十四子更名问题,本文不拟再谈,下面仅就盗名说作些考察。

一、清世宗没有占用“胤祯”一名

金承艺怀疑清世宗在位时盗用胤祯之名,提出了两条证据。一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萧奭著《永宪录》所载的圣祖遗诏,将皇四子名字写作“胤祯”。他还把《永宪录》的一个抄本同这个刊本作了对照,发现两者相同,证明它不是刊误。然而《永宪录》的遗诏文字既然录自传抄材料,则萧奭的抄录或原抄件本身都可能发生笔误,均不能作最终的确证,而具有这种权威的应当是遗诏原件。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下面简称一史馆)见到遗诏汉文原件。前述《永宪录》提到皇四子名字的那段话,遗诏原件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联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联登极,即皇帝位。”读者自然会注意到,它与《永宪录》不同,胤祯书为胤禛,有力地证明了《永宪录》的祯字是误抄。金承艺据此而产生的怀疑显然是不必要了。或许要问,笔者所见的原件会不会是清世宗销毁了真正的原件后所伪造出来的呢?笔者细审原件,似不是伪作。我相信外间流行的康熙遗诏根源于此,它应当是《永宪录》所载遗诏的祖本。《永宪录》的错误不只“胤祯”一处,笔者把它的全文,以及朝鲜《李朝实录》所载遗诏全文与原件作了对照,发现它们都有若干小错,而《李朝实录》尤多,但是它的皇四子之名则作“胤禛”,比《永宪录》正确。还须指出,这里所说的康熙遗诏原件,并不是清圣祖的作品,而是清世宗按照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圣祖的讲话搞的,是世宗颁布的。人们可以据此不承认世宗是圣祖的合法继承人,但这是讲的世宗称帝合法与否问题,是一件事;而金承艺说遗诏中皇四子的名字有诈,系指世宗公布的遗诏本身而言,是另一回事,这两件事不能混淆。不管所谓康熙遗诏合不合圣祖原意,它的原件写的世宗的名字是胤禛,总可说明他没有盗窃乃弟的胤祯名字来继位。

金承艺怀疑清世宗占夺胤祯之名的第二个材料出自《圣讳实录》。乾隆中,河南祥符人刘峨刷卖《圣讳实录》,出了问题。该书开列清朝世祖、圣祖、世宗、高宗四帝的御名,提醒与试士子注意,切勿犯讳。它说世宗的御讳是“上胤下祯,……下一字从正字”,即名胤祯。清高宗获知此书后,大兴文字狱。金承艺因而疑心世宗曾用胤祯为御名,高宗的恼怒正是怕这一秘密泄露给后人。《圣讳实录》的作者不见经传,但他标榜“实心尊崇君上”,故录出圣讳,“俾天下之士民咸知尊之”。按理,他写的皇帝御讳不应有错。但是《圣讳实录》本身又否定了自己的说法,该书作者就世宗名下一字、高宗弘历名上一字说:“愚意天下凡父师为子弟命名取字者,于圣讳中并珍、贞、真、祯、黉、洪、鸿、宏等字异音同者亦当避而不用。”作者既肯定世宗名字下一字为祯,扩大避讳到同音字珍、贞、真、祯,而圣讳曰祯,何以同音字中还有祯字?是圣讳那儿的祯字错了,还是同音字里衍出了祯字,这两者必有一误。凭着这样的在关键字上出错的资料,说世宗强占胤祯之名还能信得过吗?若照金承艺的方法,该书列举祯的同音字珍、贞、真、祯,恰恰没有禛,可否说它是把世宗胤禛的禛字误书为祯字,所以列举同音字时有祯而无禛?但是我们不作这样的推论,只是认为该书既然自身有矛盾,从而排除了用它说明历史疑案的可靠性。

在现代人的著述中,把清世宗的名字写作胤祯的屡见不鲜,如《光明日报》1981年5月9日关于雍和宫照片的说明,《雍和宫》小册子,蔡东藩的《清史演义》,香港出版的《抖擞》第35期的华明《海外文杂》,日本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等等。笔者认为此等都是误会,不是认为世宗有伪造名讳问题,所以不在本文辩析范围之内。

二、“禛”、“祯”形、音不同,清世宗可以叫胤禛

金承艺推断清世宗不叫胤禛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清圣祖不可能用祯、禛二字给两个皇子命名。他说祯、禛两字字型接近,发音“完全相同”,满文“完全一样”,若用这两个字给同时生存的皇子命名,则宫里无法呼唤,所以不会在十四子胤祯名之外,再有四子的胤禛一名。这种说法值得推敲。禛和祯,在康熙年间不是同音字。《康熙字典》示部的禛字:“之人切”,“音真”(即今拼音zhēn,注音ㄓㄣ,国际音标略);祯字:“知盈切”,“音贞”(即zhēng,ㄓㄥ,国际音标略),是两个不同读音的字。且我们知道禛属真韵,祯在庚韵,韵不—致。禛、祯字义也不同。是以禛、祯异形、异音、异义、异韵,清圣祖用以分别给他两个儿子取名,不用担心把两个人的名字分不开,叫不清。《康熙字典》的注音是标准音,民间对此二字读音有无变化是另一件事,我们不妨也略作考查。乾隆时,王鵕作《音韵辑要》。其第十七卷《庚亭》韵中列有祯字,与征字同音,注音“知仍切”(即拼音zhēng),庚韵;第九卷《真文》韵有真、珍等字,未及禛字,因作者在《例言》中交待“至圣讳俱应恭避”,属于真文等六韵中应避之字,“概不敢书”,故禛字虽应在真韵而未敢载。作者还说遇有南北音异之字,“悉为注明”,可是祯字下无注,表明乾隆时,就王鵕所知,禛、祯仍为两个读音。但上述《圣讳实录》把祯、真列为同音字,实际将禛、祯也视为同音了。可见乾隆时禛、祯二字,有读音不同和相同的两种情况。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一些地区的人,祯字zhēng音发不准,而与禛字zhēn发音混同了。金承艺说禛、祯完全同音,是否有根据呢?1967年台北出版的《中文大辞典》第二十四册,谓祯:“知盈切,音贞,ㄓㄣ,jen,庚(韵),平声”;禛:“之人切,音真,ㄓㄣ,jen,真(韵),平声。”将祯、禛二字都读作真(ㄓㄣ,zhēn),发音没有区别了。我们揣测,如果这就是根据,那他也是把部分地区后人对祯、禛读音的不分,扩大范围到康熙时代的所有地区的人了。

满文的祯、禛也是两个字。笔者在一史馆馆藏康熙间数度修纂的《宗室玉牒》的满文本中看到,皇四子胤禛,一概写作[见图例],满文的[见图例],音zhēn,读真,就是汉文“禛”的对音。同一玉牒,在记载皇十四子时,满文书作[见图例](这是同汉文胤禵对音的),但有一处例外,即康熙四十五年玉牒直格本中,十四子名字写作[见图例],[见图例]音zhēng,读征,这[见图例]同十四子另一汉名胤祯对音,[见图例]即祯。就是说玉牒把皇四子[见图例]与皇十四子[见图例]的满文名字区别开来了。再说,[见图例]、[见图例]在满文十二字头中属于不同字头。舞格作于雍正八年的《清文启蒙》,在第四字头列有[见图例],注音“遮额恩”,即今拼音zhēn,读真;第五字头中有[见图例],注音“遮额鞥”,鞥音ēng,“遮额鞥”,即今拼音zhēng,读征。乾隆四十五年的《三合便览·十二字头》,[见图例]入第四字头,[见图例]在第五字头。很明显,[见图例]为第四字头内的字,读音真,[见图例]则属第五字头,读征音,是两个不同的字。因此从满文上讲,皇四子胤禛与皇十四子胤祯的名字,在字形和读音上都不是同一的。

“最令人生疑的是僧人弘素收贮的金刚经序文案”,这是金承艺的又一个论据。雍正二年,弘素弟子称有清世宗在雍邸时赐给其师的金刚经及序文,清世宗否认这回事,说“文与字俱非朕笔,且将朕名皆书写错误。”金承艺断言,清世宗不承认的那个名字,正是他的真名——“这个‘雍亲王’下面‘胤’字后的与‘禛’字不同的那个字,其实就正是世宗的庐山真面貌。”读者请注意,清世宗说的是“将朕名皆书写错误”,这“皆”字不可放过,世宗的名字是由胤字下加另一字组成,他说都写错了,即胤字也不对。金承艺认定胤字写对了,只是后一字不同于禛字,符合史料本意吗?这是否先有世宗窃禛字为名的疑心,见到一说他名字不对,不管名中的胤字如何,就单挑禛字的错,以印证自己的疑惑呢!弘素第子所称雍亲王
赐的金刚经及序文的真伪,今日实难断定,以世宗与僧道密切关系而言,很可能有此事,但因其同僧道接近的事实,僧人借之作伪以招摇撞骗也非完全不可能。其作伪中把御名写错了也不难理解。因为把世宗的名字弄错的事屡经发生,前述《永宪录》不就把胤禛误书为胤祯吗!而且萧奭是雍乾时期关心政治的读书人,他可以写错御讳,为什么和尚就不能搞锗呢!和尚的错,何以一定是皇帝名字本身有问题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清世宗颁布康熙遗诏,只宣读满文本,未及汉字本,此一事,被金承艺认为遗诏名字上有破绽,百官多不懂满文,可以唬弄,而汉文则不同,所以世宗不敢拿出来。其实百官中懂满文的虽然比识汉文的少,但是也不要以为懂得的人太少。我们知道,清初注重满文的教育,“顺治九年,选庶常四十人,择年青貌秀者二十人习清书,嗣每科派习十数人不等,散馆试之。”康熙中,由庶常出身的官员一部分通满文,当时满洲官员多保持入关之初的传统,懂本民族的语文。以为清世宗宣读满文遗诏没人懂,不是那么回事。需知满语在清代是“国语”,满文是“国书”,宣读满文遗诏是正常现象,很难说其中含有骗人的阴谋。

金承艺因“辅国公阿布兰擅将玉牒底本私交隆科多”案,相信玉牒底本有清世宗的真名,隆科多收藏它,就是要后世之人知其本名及篡位真象。我们今日看到的康熙年间修撰的《宗室玉牒》,清世宗的名字是胤禛,金承艺说这是上了清世宗的当:今存玉牒是被清世宗篡改了的假玉牒,只有隆科多收藏的底本才有世宗的真名。然笔者所见康熙历次篡修的玉牒,没有被世宗改动,它的记载是可以信赖的。再说玉牒底本,就是《清世宗实录》所说的“清本”,《雍正朝起居注册》和《永宪录》所记的“清底”。玉牒清本(清底),笔者未克获睹,但在一史馆见过《雍正朝起居注册》的稿本、底本,并把它们同正本作过比
较,发现稿本修改较多,而底本抄写的比较整洁,很少再有改动,因而它同正本文字极少差异,只是纸张质量、开本及抄录工整程度不及正本。因此玉牒清本(清底)不同于稿本,它应当是稿本的誊清本,正式玉牒就是根据它誊录的,如果抄写不发生错误,玉牒正本与玉牒清本应完全一致,清本不会比正本有更多的内容,或在正本之外,还有什么秘密。笔者查过康熙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雍正二年等所所修的玉牒,它们都将世宗的名字写作胤禛,玉牒中没有也不可能有册立胤祯为皇太子的暗示,没有伤害清世宗的内容。因此.它也就不可能被隆科多用作要挟、暴露他的主子的武器,清世宗无须乎惧怕它,更改它。

《永宪录》卷2上,雍正元年五月辛卯条记革贝子胤禵禄米事:“云贵总督高其倬奏疏,误以大将军王与皇上并写。上以贝子在军惟以施威僭分为事,以致声名赫奕,官吏皆畏惧如此,其禄米永行停止。其倬降职留任。”金承艺据此认为,高其倬必是不知清世宗登极,见到遗诏,皇帝名字叫禛(或祯),他因皇四子从不叫胤禛,误认为即位的新君就是大将军王胤祯,所以把皇帝与大将军王并写了。这是所谓从当时官僚的眼光看,世宗不叫胤禛。此种说法,是对《永宪录》记录的惊人误解。萧奭明明是在说高其倬把大将军王胤祯(即胤禵)与皇上清世宗两个人并排写了,他的错误就是不该将胤祯抬写,以致同皇帝用了一样的敬体。也即是说奏疏书写不当,从而受了处分,并非把大将军王与皇上当作一个人而犯了过失。况且高其倬也不会有那种误解,他知道新君是世宗。他于康熙六十一年二月署理云贵总督,十二月实授。他的出事的奏疏是在实任总督之后写的,此时他当然晓得是谁把他提升的。再说高其倬把大将军王抬写,也是遵循惯例,原没有错。且看类似事例。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参奏“工部将廉亲王(按即胤禩)字样拾写行文”,大学士议奏,以胤禩作威福故有此事,请革其王爵,世宗未允。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世宗因民间滥称皇子为王爷的事,发出上谕,涉及王公抬写问题:“至于彼此衙门咨文往来,凡王公字样,自应抬写。礼部称咨文中不应抬写之处,亦属过刻,著照旧例行。”由此可见,公文中凡遇王公处拾写本是旧例,不但康熙时合法,世家也同样允许,只是在胤禵、胤禩处例外,乃因他们是世宗政敌,有意打击他们,自然不许别人对他们尊祟,高其倬和工部官员误犯禁忌,才得了不是。王公抬写既为惯例,高其倬依之把大将军王与皇上并写之事的出现,本不足怪,如何能把它与世宗的名字联系起来,想到他的“夺名”,又如何能将胤祯与世宗二人合而为一呢!

金承艺还从王士禛的避讳事,认定世宗不叫胤禛。王士禛死于康熙五十年,雍正中避御讳,被改称王士正。清高宗因他是“流派颇正”的名诗人,所改的名字,“与原名字音太不相近,恐流传日久,后世几不能复知为何人”,遂命改称王士祯。金承艺由此得出结论:祯字不是世宗御名要求避讳的字,故胤祯之改名胤禵与避讳无关;由王士正改士祯证明祯、禛无别,故有胤祯,则不会有胤禛;准王士禛改名之理,高宗不给胤祯复名,是怕透漏乃父窃名的实情。这样的分析,似是丝丝入扣,实则全不合辙。正字,《康熙字典》有两种读音:一是之盛切,音政(zhèng,ㄓㄥ,);另一之盈切,音征(zhēng,ㄓㄥ,)。读征音的正字,只表示首月,此外的意思,都念政音,所以王士正的正只能发政音。据《辞源》、《辞海》、《新华字典》、《中文大辞典》所示,读政音的正宇,系去声字,它与祯字音相同,但调不同,与禛字音、调俱异,乾隆说王士正之名与原名音太不相近,即系指音、调之异,而祯虽与禛字音也不同,但都是平声字,比较起来,正音与禛音远,而祯与禛为同调字,所以乾隆要王士正与原名字音相近,又考虑他兄弟名字都从示旁,才改“正”为“祯”。因此,这一改名不意味着祯、禛二字相同,不可用作两兄弟的名字。而且这一易名,仍然符合避御讳的原则。不能由此得出祯字不是避讳字、胤祯更名也不是避讳的结
论。还须明了,高宗给王士祯改名,不是要搞一次运动,把避其父皇御讳的人名统统变过来,因此就不能要求他给胤禵也改一改,更不能因为没有改,就说有什么问题。

清世宗曾命臣下交还保存的康熙谕旨,金承艺说他的惟一理由是“惧怕他本名泄漏在外”。保留在官僚手中的圣祖朱批、朱谕,绝大部分应是涉及保存者的政事和其私事,可以肯定关乎世宗的极少。世宗一再催交,应同他的施政方针是否和康熙朝抵触有关。

综上所述,祯、禛二字形、音俱不相同,当然可以用做两兄弟的名字,皇十四子叫胤祯,自不能排除皇四子叫胤禛。据此所谓世宗盗名篡位之说应属不实。

三、清世宗本名就叫胤禛

世宗做皇子的时候就叫胤禛,证据之一是清圣祖《御制文》第三集第十四卷所收《谕宗人府》一文。这是圣祖写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日的文章,叙述其因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而封诸皇子的旨意。现据该文集康熙五十年武英殿版原文摘录于下:“(朕因废太子事件而得病,百官不过虚情问候。)惟贝勒胤祉、胤禛,特至朕前,奏称皇父圣容如此清减,不令医人诊视,特用药饵,徒自勉强耽延,万国何所依赖,臣等虽不知医理,愿冒死择医,令其日加调治。因痛哭陈请,爱于十一月十八日始用医药。……兹值复立皇太子大庆之日,胤祉、胤禛、胤褀俱著封为亲王,胤祐、胤[礻我]俱著封为郡王,胤禟、胤裪、胤祯俱著封为贝子。”这个诏谕,为包括金承艺在内的许多学者所注意。因为这里的胤祯,在该文集的光绪五年的刻
本中已改作胤禵,所以被金承艺等人用来说胤禵原名胤祯的可靠资料。但胤禛是谁呢?我看文中两次出现的胤禛,不是别人,正是皇四子。

清世宗做皇子时名叫胤禛的另一种证据在清廷修撰的《宗室玉牒》中。前已叙及,这里无庸繁言。

世宗在位期间,胤禛仍是他的御讳,有各种文献可证。如署理山西巡抚伊都立上的奏折,凡遇镇、慎等字,都缺末笔,以避御讳。镇、慎都带真字,说明世宗名字确系禛字,而不是祯字或其他字。

四、清世宗伪造名讳之不可能

世宗假造名讳.从情理上分析,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金承艺从他篡位需要来考察,是一种认识,笔者则考虑及下述数端,证其为不可能。

第一,清世宗在藩邸四十余年的胤禛之名不可能对朝臣隐瞒。世宗入承大统时,已四十五岁,当贝勒、亲王也已二十多年,他曾随清圣祖南巡江浙,北狩塞外,西朝五台山,曾奉命曲阜祭孔,奉天祭祖陵,在征讨噶尔丹时执掌正红旗大营,在朝中参预进士试卷的复查,清查京仓、通仓,代表乃父祭天。这样有着崇高世爵,参预过一些政务活动,年逾不惑的皇子,他的名字,肯定为一部分官员所知,他若为篡改遗诏而易名,绝对瞒不过知底的官僚,这将对继位和长远统治极端不利。清世宗同其诸兄弟一样,早就参加储位的争夺,如果说要篡位的话,也早有准备,尽可师古人故技,何需出此下策?

第二,如若世宗是为继位而改名胤禛,在位期间,不可能不再更名。在中国历史上。隐瞒真名是一种耻辱的事情。身为至尊.名字是他人的(或因他人而假造的),在外国偶或有之,中国却无先例。世宗是个性坚强的人,为人好于自圣,这样的秉性,绝不能长期忍受伪造名讳的耻辱。皇帝改名,历史上有例可循,不为不祥,如宋太宗本名匡义,乃兄赵匡胤将之改为光义,他继位后更名为炅。世宗临御十三年不改名的事实,表明他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不存在盗名的问题。

世宗的真名就是胤禛,再求此名以外的“真名”,势不可得。谨此以与金承艺先生商讨,并就正于方家。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洗桐女史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3
精华: 166
发帖: 10197
金钱: 500671 枚
威望: 1000 点
金币: 1101539 个
群组: 四宜堂
在线时间: 1193046(时)
注册时间: 2005-03-29
最后登录: 2023-04-03
1楼  发表于: 2005-05-03   

很久以前的文章了,想想那个时候,史学界居然也会有人提出他本名不叫胤禛的观点,而这在今天会让人觉得很可笑,不值识者一笑吧,但是那个时候这还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高阳的《清朝的皇帝》中亦如是认为。

记得《大义觉迷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让我很是深思“食其力,而忘其力”,就算他做了那么多,但是就连那些政策的受益者都不能理解他,站在他舆论的对立面,更遑论三百年后的人们呢~

很感谢杨启樵先生,他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在全国掀起了为雍正平反的浪潮,更感谢冯尔康先生,使得我看到了国内对他研究的先进成果,我觉得他和杨启樵相互呼应,代表了内地和港台对雍正研究的最高水平。看了那么多关于雍正的书,我觉得他们二人是最让我钦佩的,他们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学术氛围也相当浓,不同于一些带有炒作意义的史学著作。因为他们,让我对于独立思考研究产生了兴趣,开始不满足于前人的研究,让我产生一些个人的想法,我觉得他们给我的影响真的很大。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洗桐女史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点绛唇 离线
级别: 八品司务
UID: 1970
精华: 0
发帖: 11
金钱: 21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0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6-10-18
最后登录: 2007-01-08
2楼  发表于: 2006-10-23   
有些人给他罗列起罪名来还真是费尽心机,无所不用其极
莫问古宫名,古宫空有城。惟应东去水,不改旧时声。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点绛唇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描述
快速回复

遵守版规,请勿顶帖,勿发表纯表情、纯引用帖;权限不够请努力发帖,勿发牢骚抱怨贴;历史讨论区请勿发表纯空洞、同情、花痴的慨叹水帖!
认证码:

验证问题:
雍正的陵寝名,请输入拼音Tai Ling对应的中文 正确答案:泰陵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