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下“如果老四没当皇帝”那个讨论贴,突然想起来了这个最近在想的问题。
咸丰这个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是一位很不称职的“逃逸之君”。
看了《圆明园》,发现咸丰真的是很软弱。这便打着天津卫,烧着圆明园,他就在遥远的地方享受。都逃难了还享受,不知道他怎么想的。这完了后,也不想想怎么办,居然没过多久死了。
想象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受到入侵了,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机,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忠于社稷。虽然不赞成硬碰硬,但咸丰你不守国门你做什麽呢?
而他的登基原因更为可笑,居然因为,“藏拙示仁”和“藏拙示孝”,生生的把聪明能干的奕忻挤下了台。看来道光也不行。
太平天国的起义,割地赔款....还错定了顾命大臣,闹得朝臣势力、政治势力和帝后势力乱七八糟,完全没脑子。
再看看恭亲王,不管怎么样,人家想到了搞洋务。虽说最后发现在“中体西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状态下的洋务运动下,甲午海战失败了,但毕竟在尝试,在改变。
不过就清中期来看,特别是闭关锁国后,再加上吏治和八旗子弟的状态,就可以看出清必亡,但也许恭亲王上台,不会败得那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