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洗桐女史和长乐未央共同录入,录入时标注的[p204]等为原文页码,希望大家支持正版。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
府邸世家的满族
六、府邸世家的福晋、夫人
按照清朝规定:亲王、郡王之妻称“福晋”。贝勒、贝子、镇国公以下世爵之妻,只能称“夫人”。 “福晋”本来是满语的“夫人”,其实质是一样的。后来,在习惯上似乎“福晋”高于“夫人”。所以有时也称公夫人为福晋了。我的曾祖母溥芸公苏完瓜尔佳夫人,很擅交际,清末民国初年,名片上也印镇国公福晋,有些汉官夫人和民国新贵的夫人,也称她为“福晋”,严格说这是不对的。南方的汉太太们,甚至把“福晋”叫成“孵鸡”(音),那更是笑话了。
王、公的福晋、夫人,多娶自满、蒙、汉世家或蒙古王府,没有其他民族。结亲时注重的是“门当户对”,不计其他。清代满蒙王、公府邸世家,就那么些家庭,所以有时两个家庭曾经两度做亲,甚至辈数也不合。以我家为例;我的始祖荣亲王
永琪的嫡室西林觉罗福晋,是四川总督鄂弼之女。永琪之孙多罗贝勒奕绘之侧室西林太清夫人又是甘肃巡抚鄂昌孙女,这是第一例。我曾祖溥楣公额尔德特夫人是吏部尚书锡珍的姐姐,而楣公弟溥芸公的八格格毓文又嫁锡珍的孙子文绚,不但二度结亲,辈数也不合,这是第二例。奕绘贝勒之次女孟文郡君归蒙古三音诺颜札萨克亲王车登巴咱尔,而芸公十二格格毓敩又归三音诺颇那彦图亲王之四子喀尔喀贝子祺克坦,十二格格就车王来论,系与那王同辈,也是二度结亲,而辈分又不合。[p204]
但我们不能就汉俗来看侍这个间题,在满俗中这是没有关系的,宫中也是一样。例如清太宗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是姑姑和侄女;太宗元妃又是孝庄文皇后的姐姐,这还是清朝初年。同治皇帝的庄和皇贵妃是穆宗(同治)孝哲毅皇后的姑姑,姑姑侄女同嫁一帝。庄和与同治的敬懿、荣惠两妃直到民国以后尚在,据说在宫中敬懿、荣慈称庄和妃为“姑姑”。这种称法很可能沿自孝哲皇后在世时的称呼。这纯是沿袭满洲风俗。现在写清宫廷、府邸的书,汗牛充栋,互相抄袭,不谙满俗。所以这些地方特别应详细说明,不能全站在汉俗上忽略满俗,也不应因与汉俗不同,就大惊小怪。我们研究清代满洲宫廷和府邸世家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重点。
在迎娶福晋、夫人时,选择的条件当时注重什么呢?(1)门第:只计门第高低,不计其他,连贫富也不计较。(2)贤惠并不是现在所说的能干,而是大度,堪为主妇。(3)相貌:取其福相,并非美貌。《红楼梦》中王夫人为宝玉选侍妾,选中袭人,不要晴雯,井且说:“虽说贤妻美妾,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这确实代表当时府邸世家的观点。选妾尚且如此,就不用说迎娶正室夫人了。 王、公的福晋、夫人,因为是嫡室受到政府的册封,这种册封称之为“诰命”。
《红楼梦》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写来贺的“堂客”(女客)除王妃外,有“世交公侯诰命”。换成通俗的话说,就是还有“世交家受过皇帝册封的公、侯夫人”。那么,这种“诰命,内容是什么样呢?这里举出我的曾祖溥芸公的嫡室瓜尔佳夫人的诰命内容如下:诰命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次藩服以分荣,笃亲有等;端壶仪而从爵,锡类无殊。允称笄珈,宜颁纶綍。咨尔奉恩德国公溥芸嫡室瓜尔佳氏,德秉温柔,性生淑慎。令仪克建,表雍肃之芳型;内助良多,备修齐之雅化。是用封尔为镇国公失人,锡之诰命。於戏!缔王室之丝萝,尊荣罕正;沽公官之蘋藻,孝敬为先。处贵无骄,承恩勿替。钦哉。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这种册封典礼是非常隆重的,仅次于男人勋爵的受封或承袭。
这种诰命只能封一次。如芸公有三位嫡室:第一位,即是这位瓜尔佳夫人。这位夫人去世的很早,续娶的集二位是蒙古族乌梁罕夫人。旋又去世,再续娶第三位苏完瓜尔佳夫人。但续娶和再续娶的乌梁罕夫人和苏完瓜尔佳夫人,便不能呈请册封了。也就是政府承认的有诰命的镇国公夫人,只是第一位。镇国公如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的福晋、夫人也是一样。其他一般世职如侯、伯、子、男等也相同。
福晋、夫人既多为满、蒙、汉世家大族或蒙古王府的格格,结婚时陪像的嫁妆及人员之丰富,那就不用说了。就拿同治年间我的曾祖溥楣相公夫人之陪送为例,[p205]就可见一斑。楣公夫人是镶黄蒙古人,为两江总督璧昌的孙女,吏部尚书锡珍的姐姐。嫁资除有陪嫁的陪房仆妇和丫鬟之外,其嫁妆仅我见到的有:
1.一架大穿衣镜:其木架似为花梨或紫檀的,外面光洁,不见木质的纹理。架的外面满雕突起的花卉。镜面下边画有大丛的牡丹花,红花像叶,鲜丽无比,且经五六十年,毫不退色。
2.十二只皮衣箱:外表染成红色。箱外璧雕突起的花卉、喜字、云形图案。箱锁处黄铜,雕喜字花卉。虽数十年,光彩如新。
3.日用团扇:大箱箱底上发现日用手使团扇近百柄。扇的种类:水、人物、花卉者。(2)金纸两面山水、花卉者。(3)绢面,以通草染色堆成花卉者。(4)绢绸面,以丝、绸织成花卉、草虫者。(5)扇面及扇架呈曲形或瓜形者。
扇上题字,只记得(1)锡珍题字者,字绝佳。(2)题“芳云外孙女拂暑”者,字亦佳。按额尔德特夫人宇芳云,此必夫人外祖所题。夫人父同福曾官直隶总督,母家姓氏量不难考出,以上各物仅夫人陪嫁物中残存者,想见当日想妆之盛况。
当时府邸、世家之何交往,必须嫡室福晋、夫人出面。正式庆吊场合,不能以侧室(除已生子女,扶为正室者)出头,故此嫡室病故,必须续娶,常是为了代表家中出席宴会、庆吊、并非男方必须妻室。因府邸世家的家庭中,老少主人均有侧室、偏房,甚至侍妾。府邸世家的嫡室福晋或夫人,有时还主动为丈夫置妾而不忌妒。这是因为
府邸世家的王公,在年纪十五六岁时就要放“房里人”,所谓“房里人”就是如《红楼梦》中袭人和宝玉那种关系。嫡室迎娶来时,丈夫家中一般都已有“房里人”、又加上自己象中父、兄弟也有“房里人”所以视为当然,不以为异。矛盾不能说没有,但很少吵架、拌嘴,或将“房里人”挤出去的。通常的办法,嫡室还常常鼓励丈夫把自己的陪房丫鬟,收为“房里人“,像《红楼梦》中凤姐和平儿一样,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在矛盾中增加自己力量的战术。因为陪房丫鬟多半是出嫁姑娘的心腹。但都做的很隐蔽,以博得贤惠名声。像凤姐那样,做得太露骨了,便在仆人的舆论中,也遭到贬义。
府邸世家中和营房中不同,结婚都早,有得十四五岁便结婚了。这种早婚,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但夫妻间和睦的较多。续娶(那时称“续弦“乃因年龄的都比较大,个性已形成,因之和美的反少。其中也有子女关系。
今将夫妻和睦和不和睦各举一例:
夫妻和睦之例,如芸公十二格格,嫁外蒙古亲王那彦图第四子喀尔喀贝子祺[P206]克坦。
祺克坦一侍妾名富阁,进那王府后表现不好。那王府后来不许她进那王府的门。那时我才两三岁,正患一场大病。祺克坦和十二格格夫妇以看护我的病为名,竟得我家允许,让富阁住在我家一段时间,后才租房搬出、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嫡室对侍妾竟会这样容忍与照顾。
夫妻不和睦之例,如我曾祖母苏瓜尔佳夫人之兄保定府知府延龄,他的夫人是庆王府的格格。延龄官运亨通,多得庆王府之助,然性好渔色,不但有侍妾,他做清朝驻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那时译音不同)公使馆参赞时竞在当地娶了个老婆。当时不明外情,京中传说廷龄在日斯巴尼亚招了驸马!夫人在家中当然不悦。延龄归国时虽然役带什么洋
公主回来,但夫人不许他住在内宅,另住书房。每天延龄入内宅,夫人起身相迎;落座后,相对品茶、吸烟。延龄回书房时夫人起身相送。相对礼仪如旧,只是互不过话。这也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现代人必想:为什么不离婚?那时人没有这种想法。庆王府当时虽然很有势力,也照旧对延龄以额驸待,也从没想过让自家的格格离婚。中外习俗不同,离婚本是外国的风俗,直到民国初年,北京人听说某家有离婚的事,还认为是奇耻大辱。
七、府邸世家的侧福晋、侧夫人、姨太太、姨奶奶、侍妾、姑娘
清代亲王、郡王的侧室称侧福晋,贝勒以下只能称侧夫人,或侧太太、侧奶奶。世家更是这样。 姨太太、姨奶奶本不是用于侧室的称呼。如《红楼梦》中称王夫人之妹薛姨妈为姨太太。我家绘贝勒西林太清夫人之妹西林霞仙,因住香山,我家仆人称之为“香山姨太太”,这是当时正规的称法。
清末北京府邸世家把侧室够不上称侧夫人的,称姨太太姨奶奶,实际上是一种抬高她们身份的称法,现代人都不知道了。
年轻的侍妾,多称“某姑娘”。若已有了孩子,则指孩子称她为“某某的娘”。 亲王、郡王的侧福晋是要受封的。但也是只能封一个人,不管有多少位,只能封一位。这种例行公事,到清朝中叶竟不太重视。例如我二世祖荣恪郡王侧福晋王佳氏,系奕绘贝勒的生母,载钧贝子的祖母,在
道光二十年去世时,为办理丧事的仪仗,宗人府和礼部竞查不出“曾否受封侧福晋,抑系未经受封”(见《宗人府档》)。估计情况,可能是没申请过。只好后来补办。补办的目的,只为
丧仪上办[p207]的风光。
申请册封侧福晋,当时简称“请侧”。清末有这样一件故事,某王有侍妾多人,互相争宠。一位生子的侍妾,闹着要王爷为她“请侧”。但此王已请过侧,不能再请,为了安抚此爱妾竟替她糊了一个假的侧福晋“诰命”。此妾不知就理,珍藏起来。等王爷去世后,此妾拿出假“诰命”来争地位时,才知道“诰命”是假的。气得她大骂“死鬼”不已。
府邸世家中的侧室,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本府或本宅所属的包衣之女(一如皇帝选秀女必须八旗人家之女)。她们多是由府中的丫鬟,被主人看中成为侍妾的。丫鬟收房以后,能否成为侧室、侧夫人,主要是看有无儿女。如无儿女,不管在王公生前怎样受到宠爱,也难登上侧夫人之坐位。如果和晚辈(即王公的继承人)关系处的好,只能尊为老姨太太,在生活上给以优裕的待遇。 至于侍妾和姑娘等年轻的姬妾,若不是包衣家之女,外面买来的常常发生各种各样问题。今举一例,我家楣公晚年买一侍妾,取名小馞。被我家一雇佣仆妇诱骗,乘年终取租之后,竟盗窃家中全部租银逃走。我家派两个仆妇担到小馞家要人。其母竟大耍街面泼妇之风,站在家门口拦门大骂,不许进门。其弟才三四岁,告诉我家仆妇说:“我姐姐就在被褥垛里藏着呢!”那时府邸世家的仆妇都很规矩,讲求礼貌,没有冲入她家中。而是回来报告后,在衙门告了她家,想通过法律解决。不料小馞之母这个娘们,曾在邢部侍郎(相当现在法院副院长)三寿家当过仆妇,她走三寿的门路,我家的官司反打输了。这场输官司,固然由于我家向不交结官府;更重要的是说明清代宗室,即使是王公,若不兼其他有力量的官职,也是毫无实际权势的
世间虽无因果报应,但天网恢恢,有时对恶人也有惩罚。小馞由我家偷银逃走,反诬我家,占了大便宜。她又入蒙古王那彦图家,为那王的三姨太太。这时那王福晋已死,由大姨太太(即我家十二额驸祺克坦之生母)主持府务。三姨太太甚得那王宠爱,飞扬跋扈,大姨太太及内外仆人都恨之入骨。一日晨起,那王正要赴颐和园上朝,她和那王吵架,并把那王推了一个趔趄。那王盛怒之下,叫管事仆人:“你把她给我活埋了!”,说完即上朝去了。那王本是一时气话,目的在于吓唬一下三姨太太。没想到她积怨已深,那王走后,管事章京即指挥仆人将三姨太太用被褥卷起来扛出二门。这一下三姨太太吓坏了,连声大喊:“太太救我!”大姨太太坐在房中,听见她呼救,一声不言语。章京等怕她再喊,一出二门,先往地下一摔,已摔得半死。然后扛到马圈,那里已挖好坑,便把三姨太太活埋了。
那王下朝回来,不见了三姨太太,问时,章京、仆人一齐回答“奉王爷口谕,已活埋了!那王大惊,说“我是气话”。章京、仆人一齐说:“我们只知执行王爷口[p208]谕!”那王亦无可如何。
过了几天,那王在颐和园上朝时,
慈禧太后忽问那王说“听说你家竟活理了人,是怎么回事?”那王惶恐不知所对。幸亏庆王府四格格(那王福晋之妹)当时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女官,正在旁边。她忙奏太后说:“那个女人是个疯子,打伤了好多人,所以把她埋了。”太后才没再说什么。
这件事发生在光绪年间,那时芸公十二格格尚未嫁到那王府。十二格格过门(出嫁)后,听那王府中人说起这件事,后来拿了相片和我家小馞相片核对,并经见过小馞的亲友和仆人辨认,才知那王府的三姨太太就是我家偷银逃走的侍妾小馞。
据说小馞死后,那王府马圈中夜晚闹“大白脸”追人,就是活埋的三姨太太为祟。这是民国之后,我幼年时听说的。[p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