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六尺巷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盛世芸生 -> 六尺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cuidi8377134 2017-01-13 09:03

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子。

cuidi8377134 2017-01-13 09:13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至“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

月笼寒江 2017-01-13 09:53
说的是张廷玉吧

cuidi8377134 2017-01-13 10:50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衙考虑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领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月笼寒江 2017-01-13 10:52
记错了 是他父亲张英

cuidi8377134 2017-01-13 20:20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局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自己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张英家族在张英的谦和礼让精神的熏陶下,张英及其往后七代人,在清朝政治舞台上出了十三个进士。

cuidi8377134 2017-01-13 20:37
张英(1637-1708),子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廷瓒,张英长子,康熙十八年进士;张廷玉(1672-1755),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璐,张英第三子,康熙五十七年进士;张廷?,张英第五子,雍正元年进士;张若霭,张英孙,雍正十一年进士;张若潭,张英孙,乾隆元年进士;张若需,张英孙,乾隆二年进士;张若澄,张英孙,官至礼部侍郎;张曾敞,张英曾孙,乾隆十六年进士;张元宰,张英玄孙,嘉庆七年进士;张聪贤,张英六代孙,嘉庆十年进士;张绍华,张英七代孙,同治十三年进士。固有“七代十三进士”的称号。


查看完整版本: [-- 六尺巷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110795 second(s),query:4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