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君 |
2010-09-29 00:03 |
【原创】宸妃海兰珠的身后凄凉(谢绝转载)
说起皇太极的宸妃,对清宫史有所涉猎的人都不会陌生。皇太极对她倾注了一生的爱恋,无论是生前身后,都给予了她一个帝王对其后妃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宸妃逝后,皇太极追封她为元妃,谥曰“敏惠恭和”。元妃,自古以来就是后妃中极为尊贵的封号。在后金和清初之际,更是只有大汗和诸王、贝勒等的元配嫡福晋才能享有,如努尔哈赤有元妃佟佳氏、多尔衮有元妃博尔济吉特氏。皇太极在即位之前已有元妃钮祜禄氏,后又追封宸妃为元妃,并赠以四字美谥。可以想见,这一不同寻常的追封会使得当时的中宫皇后哲哲处于怎样尴尬的境地。我觉得这较之顺治追封董鄂妃为孝献皇后时孝惠章皇后所面临的窘境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能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从顺治朝开始,宸妃——无论是她的谥号还是关于她本人的其他记载——就此湮没于茫茫的官书中。只有在不得不记载的时候,才偶有出现宸妃的字样,却绝口不提她的谥号。就这一点来讲,董鄂妃还是幸运的,无论如何,后世还是承认了她的皇后名分。
比如说,关于宸妃的葬地,许多官书都是语焉不详的。按常理来说,宸妃自应葬于昭陵妃园寝。昭陵妃园寝史称“懿靖太贵妃园寝”,《盛京典制备考》载,“懿靖太贵妃园寝在(昭陵)右,园内祔葬康惠淑妃及格格等九位。”这里并没有提到宸妃。由于宸妃的地位是在懿靖大贵妃之上的,因此很容易使人以为宸妃并没有入葬昭陵,而是另有葬地。否则,岂不是将宸妃归到了那九位格格中去吗,于理不合啊。那么,宸妃究竟葬在哪里呢?有关清帝东巡祭祖的史料为我们提供了问题的答案。如在《清高宗实录》中,乾隆八年九月第一次东巡时的有关记载是:“癸卯。上诣昭陵行大飨礼。如祭福陵仪。遣官祭福陵昭陵之寿康太妃。宸妃。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并公主园寝。”《钦定礼部则例》载,“盛京福陵昭陵妃园寝四。一奉安寿康太妃。一宸妃。一懿靖大贵妃。一康惠淑妃。”这些史料都明确记载了宸妃是葬于昭陵妃园寝的,只是官书在妃园寝的名称中隐讳了宸妃,而以懿靖大贵妃为妃园寝的主人。
从康熙朝起,清帝一共东巡祭祖十次,每次都会祭祀昭陵妃园寝。《清高宗实录》中记载了乾隆四次东巡时都曾遣官祭祀宸妃,《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记载了康熙二十一年祭祀昭陵时曾亲谒寿康太妃、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祭酒。这样看来,宸妃身后仍然得到了子孙后代供养。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嘉庆朝礼部的一条奏折揭开了事情的真相。“谨按嘉庆十年。皇上恭谒祖陵。礼部具奏。臣等谨查会典。及臣部则例。内载。福陵昭陵妃园寝四处。一寿康太妃。一宸妃。一懿靖大贵妃。一康惠淑妃。又查乾隆间。历次盛京典礼臣部档案所载。致祭之妃等名号。均系开具。福陵内安葬之寿康太妃。安布福晋。绰奇德和母。昭陵内安葬之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及格格等九位。又本年。接据盛京三陵总管衙门册报。妃位号名。亦与臣部档案相同。其宸妃一位。并未开载。当经臣等将缘何与会典则例参差之处。咨查去后。兹准覆到。该处亦无凭可靠。又咨呈宗人府。据覆开载。宸妃。与会典。及臣部则例同。臣等伏思。乾隆八年。及历次档案所载致祭之各妃位。系按照康熙年间之例办理。所有昭陵妃园寝内。缘何并未开具宸妃之处。隔年久远。无可稽考。臣等实不敢臆为增添。谨仍照历次致祭过之。妃位名号。缮折具奏。理合一并陈明。奉旨依议。”如此看来,按照康熙朝之例,清帝的十次东巡,实际上均没有祭祀宸妃。如果说连园寝内祔葬的格格等低位妃嫔都一个不拉地予以致祭,堂堂的敏惠恭和元妃又怎能被礼部官员一而再地遗漏,而康熙却对此没有异议呢?所以说,这一定是遵照康熙的旨意办理的。在康熙出生前,宸妃早已逝去多年,康熙本人能对宸妃有什么成见呢?康熙以孝治天下,对皇太极和顺治的诸妃都礼数周全,对宸妃非同寻常地打压,究其原因,只能是出于孝庄的授意。而这种对宸妃的打压又是不能拿到台面上的,因此会典、礼部则例乃至实录等官书都不能明言不祭祀宸妃。之后嘉庆和道光两朝的东巡祭祖,实录中就只记载了对昭陵的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的致祭,宸妃从此不再提及。 此外,妃园寝每年都有四次大祭。按例,福陵太妃园寝祭祀用羊三只,昭陵贵妃园寝用羊两只。贵妃园寝的这两只羊显然是为懿靖大贵妃和康惠淑妃准备的,而没有宸妃什么事了。对比宸妃生前的荣宠,其身后种种,实在令人倍感凄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