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贴图]徒步十三陵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清心雅居 -> [贴图]徒步十三陵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charlesv 2009-08-09 11:17

[贴图]徒步十三陵

昨天虽然是北京难得的一个“好”天,但能见度仍然不理想,几乎看不见蓝天,天气闷热潮湿,好像江南的梅雨天。


 


决定去徒步十三陵,路线从最东面的德陵一路西行,到最西边的康陵,总共十座陵。另有三个陵:昭陵、定陵、思陵,因不在这条线路上,只得省略。


 


 


十三陵卫星图




 


十三陵示意图


 


 



 



 



 


风水宝地,还有一条徒步路也很好,即从大红门一路走到长陵,能充分感觉到气象万千。



charlesv 2009-08-09 11:24

到达德陵已经是下午1点(错了,看了一下照片的时间,应该是2点了)左右。先抄一段介绍: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
  德陵始建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玄宫建成,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五年。占地约3.1万平方米。
  
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德陵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基本仿庆陵,但两进院落连成一体。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门,院内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后为圆形宝城,建有方城、明楼。哑巴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陵宫外还建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
  
德陵圣号碑碑趺所饰图案独特,与其它陵不同。其他各陵圣号碑碑趺一般以云龙图案为主,而德陵明楼内圣号碑碑趺则上枋雕饰二龙戏珠,下枋雕饰“螺、轮、伞、盖、花、罐、鱼、长”及杂宝等佛、道两家吉祥宝物。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清政府下令修葺十三陵。修葺时,将陵前神功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门、祾恩殿均拆后缩小间量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礤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
  
民国九年(1920年),德陵陵门被当地农民焚毁。祾恩殿也在战乱中毁坏。
  
解放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界风雨雷电的侵袭,明楼、宝城及其它附属建筑残坏较为严重。


 


德陵的卫星图


 


 




charlesv 2009-08-09 11:34



 




陵门是新修的。


 


 



 



 



 


孤独的圣号碑(远景是永陵宝顶)。


 



 



 


德陵全景,一看就是风水宝地,造化钟神秀啊,可惜埋的是个木匠皇帝。



charlesv 2009-08-09 11:42

德陵的西南方即为明世宗的永陵,是十三陵中规模仅次于长陵的第二大陵。


 


照例抄一段:


 


 永陵的营建在世宗皇帝登极后的第十五个年头。系其在位时营建的“寿宫”。但其卜选陵址却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陈氏去世之时。当时,世宗命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为陈皇后选择陵地。同时,也秘密选好了自己的陵地。 


   骆用卿在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闻名,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形,内察地脉,为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随后,世宗就带领从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为他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看后,觉得十八道岭风水最佳,决定在那里建陵。但还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带找来著名风水师杨筠松、曾文迪、廖三传的后人再次察看。最后十八道岭被确定为建陵地点。世宗嫌十八道岭山名不雅,下诏更名为“阳翠岭”。嘉靖十五(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时,浩大的陵工开始了。世宗皇帝亲自主持了祭告长陵的典仪,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在这一天动工的还有其他七陵的修缮工程、长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护石台等工程。


   在营建过程中,世宗打算按照长陵的规制进行营建,却有不好把话说明,就虚情假意地对大臣们说:“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联所常念之。”大臣们对世宗的话心领神会,送给世宗御览的陵寝设计图只比长陵规模略小,因此很快得到世宗同意。 


   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独特之处。 


   首先,是规模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帝陵图说》曾记载这座外罗城的由来:“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帝登阳翠岭顾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仓皇对曰:‘外尚有周垣未作'。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坚厚,壮大完固。虽孝陵所未尝有,其后定陵效之。”当然,这段文字系出自传闻。因为按《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七的记载,当时夏言等人拟定的永陵陵寝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从葬之式与陵园制度一体考虑的。更确切的说,世宗皇帝是想把自己的妃子们也葬在自己的陵园内(虽然不是一个玄宫内),于是,夏言等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由于永陵用料考究,规制宏阔,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其“重门严邃,殿宇宏深,楼城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永陵的建成,耗费了大量国库银两。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当时参加营建永陵的三大营官军有4万人,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陵区内新行宫和圣迹亭的兴工,以及皇宫内外工程,每月费银不下30万两。但当时工部库贮之银仅有百万两,修陵经费十分困难。为此,世宗只得采纳大臣们的意见,用广纳事例银的办法,以济陵工。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朝廷修葺十三陵时,永陵也得到了修整。当时永陵的裬恩门和裬恩殿虽然“头停椽望尽属破坏,柁、檩、枋、垫亦有糟朽”,但由于初建时用材宏壮、施工精细,其大木构架尚无大损。负责修陵的大臣金简(工部尚书)、曹文埴(户部侍郎)等人本应建议按原制修缮,可是,鉴于十三陵修缮范围较大,至乾隆年间楠木已经“采伐殆尽”,若“仍照旧式修整,则长陵、永陵两处购求大木更难办理”的情况,经过商议,提出了这样一个拆大改小的建议:“拟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尽长陵均匀配用。其永陵宫门、享殿,再将拆下两庑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规制建造享殿五间、宫门三间。”他们认为,"如此转移筹办,不独长陵规模可仍其旧,轮奂维新,即永陵殿宇亦得与诸陵一律缮治整齐,观瞻并皆宏敞"。这个建议在今天看来是不符合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的,但在当时,也只能采取这一方式,因为乾隆皇帝下令修缮十三陵,目的在于怀柔汉满两族关系,以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其政治目的是居于首位的。只要政治目的达到,陵园是否符合原制并不重要。而按照这一建议实施,则会压低修陵的经费。所以,金简等人的奏折呈到宫廷内,乾隆皇帝很快就准奏了。永陵的裬恩门、裬恩殿因此全部被缩小规制建造:裬恩殿由面阔七间(通阔50.65米)、进深五间(通深27.72米)。缩为面阔五间'(通阔25.91米)、进深三间(通深14.4米),殿顶由重檐式改建为单檐歇山式;裬恩门,由面阔五间(通阔26.26米)、进深二间(通深11.26米),缩为面阔三间(通阔12.3米)、进深三间(通深8.7米),单檐歇山顶的形制未变。 


  民国年间,乾隆时期改建的裬恩殿、裬恩门相继塌毁。至今台基上还完整地保留着改建后门、殿的柱础石。明代门、殿的柱础石保留不多,但可以看出其体量明显大于改建后的柱础石。其中,裬恩殿现存明代重檐金柱柱础石鼓镜部分直径达1.2米,比长陵的仅少2厘米。可以想象明朝时永陵裬恩殿的楠木柱也是十分粗壮的。


 


 



 


永陵的卫星图片


 



 




与德陵比较,才会知道永陵有多么大。


charlesv 2009-08-09 11:53

卫星图片是拍于2007年2月9日,但现在是夏季,因此风景相差很大,围绕着诸陵的都是郁郁的果树和松柏,近一个月前曾在永陵边上的果园里摘下一个桃子,很好吃。但这次任务紧张,连摘桃子的功夫都没了。^_^


 


 


 


 




 


从德陵到永陵的路上远眺永陵明楼


 



 



 


永陵的陵门,规模仅次于长陵





永陵内景


 


 


 




外表忠厚,内心狡诈的守陵人。为什么这样说?三年前我曾经用十元钱贿赂他而进入永陵,登上了宝顶,现在加装了视频头,他不敢了。


charlesv 2009-08-09 12:03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寝工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陵园制度,一遵献陵俭制。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亲阅长、献、景三陵,见景陵规制狭小,对从臣郭勋等说:“景陵规制独小,又多损坏,其于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为勿称。当重建宫殿,增崇基构,以隆追报。“根据《帝陵图说》记载,增崇基构后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龙,栋梁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殿中有暖阁三间,黼座(帝座)地屏直到康熙年间犹有存者。此外,嘉靖年间还在陵前增建了神功圣德碑亭。 


   现在,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31.34米),进深三间(16.9米),后有抱厦一间(面阔8.1米,进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 


   清乾隆五十——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均被缩小间量重建,两庑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残坏而拆除。现在,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景陵卫星图片。



charlesv 2009-08-09 12:11





可怜的景陵,被民居包围着,还被山羊包围着。宣宗也曾是一代豪杰。


charlesv 2009-08-09 12:18

长陵,为十三陵祖陵。抄一段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棱”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这些精美的石雕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现在已无法查考。但北京市大兴县老君堂东曾出土明朝一位工部营缮所所副父亲的墓志。墓志中记载,墓主毛贵二有三个儿子。其第二子名叫毛荣,继承父业,擅长石雕技艺,在兄弟三人中他“尤有能名”,而且其技艺精湛,“超其朋俦”。永乐十一年随驾来北京,咸推其琢造精坚,俾之把总众役。十九年擢为工部营缮所丞。洪熙元年承命从事长陵,进授所副”。据墓志文可看出,毛荣不仅是个技艺超群的石雕艺人,而且因从事长陵营建有功而进授为工部营缮所所副。长陵精美的石雕刻或许与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


   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明朝从孝陵以后,陵寝祭殿有享殿、陵殿、献殿、寝殿、香殿等不同称呼。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朝延遣官致祭时,殿内再增置陈设祭品用的正案、从案、三牲案匣等。这些陈设说明,明朝陵殿具有供上陵朝拜举行大规模祭献活动,和平时司香火、四时供献、朔望朝陵等日常祭祀的双重功能。它兼有西汉陵寝寝殿、便殿或唐宋陵寝上下二宫祭祀用殿的功用长陵的这座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称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其珍贵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规模大,等级高。此殿制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明代又称奉天殿、皇极殿)修建,面阔9间(66.56米),进深5间(29.12米),柱网总面积达1938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殿顶为古建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式,覆以黄色琉璃瓦饰。正脊至台基地面高25.1米。上檐饰重翘重昂九踩斗拱,下檐饰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拱。六排柱前后廊式的柱网排列方式规整大方。殿内“金砖”铺地,殿下有3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和一层小台基,总高3.215米。台基前出三层月台。每层月台前各设三出踏跺,古称“三出陛”。其中,中间一出踏跺的御路石雕由上、中、下三块组成:最下面的一块与祾恩门图案相同,上面的两块分别雕刻二龙戏珠图案。台基上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形制也与祾恩门相同。此外,月台两侧还设有祭陵时供执事人员上下的旁出踏跺。台基之后也设有三出踏跺,其形制同月台前踏跺。
   二是用材考究,此殿梁、柱、枋、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为名贵的优质楠木加工而成。各构件在殿内部分(除天花外)无油漆彩画,显得质朴无华。支撑殿宇的60根楠木大柱,用材粗壮,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特别是林立殿内的32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均在一米上下。其中,明间中间的4根金柱最为粗壮。左一缝前金柱底径达1.124米,两人合抱,不能交手。文献记载,天寿山各陵及北京宫殿所用楠木,采自四川、湖广一带的深山密林之中。那里人迹不到,“毒蛇鸷兽出人山中,蜘蛛大如车轮,垂丝如幻絙,罥虎豹食之。采者以天子之命,谕祭山神,纵火焚林,然后敢入”。伐倒的楠木,也往往是“一木初卧,千夫难移”,明万历年间,四川一带有“入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谚语。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六记明代运图,自蜀运木有“山川险恶”、“跋踄艰危”、“蛇虎纵横”、“采运困顿”、“飞桥度险”、“悬木吊崖”、“天车越涧”、“巨浸飘流”等险恶经历。而结筏水运时,每筏运木604根要用竹4405根,此外,还配有运夫四十人,自蜀至京,不下万里,其运送周期通常都在三年左右。由此可知,明朝时采伐楠木确实十分艰难。而一木至京,费银竟达万两。


   三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我国的古建技术,宋代有《营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官修的建筑工程用书。但处于宋、清两代之间的元、明两代却都没有官修建筑用读书。因此,元明二代遗留下来的古建,就成为建筑史学界研究元明两代建筑法式、特点的基本素材。特别是像长陵祾恩殿这样的高等级的明代官式建筑,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这座大殿从结构上看,属叠梁式构架体系,不推山。宋元时期的叉手、托脚等构件已不采用,宋元时期的襻间斗拱也按照“檩、垫、彷”的组合方式由垫板代替。整体结构更趋简化,节点更趋牢固。由于梁的外端做成巨大的耍头伸出斗失之外,柱头科斗拱的机能发生了变化。但如果挑檐檩因受力向下弯曲,平身科斗拱仍能起到悬挑的作用。平身科斗拱的形制采用了宋元两代都没有的落金式鎏金斗拱。斗拱后尾部分均呈30°角斜向上伸,真假昂并用。
   祾恩殿的左右两翼,明朝时曾建有左右配殿(又作“廊庑”)各十五间,清代中叶毁坏并拆除。配殿之前各建有神帛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其制均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吊和祝版。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三、明长陵神帛炉
   两柱牌楼门,为柱出头式牌坊,又称棂星门。其两石柱,截面作方形,顶部各雕一坐龙(两龙相对),前后戗抱鼓石。柱间木构部分仍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仿景陵制增构。其制,单檐一间,黄琉璃瓦顶,两山面各置博缝板,檩枋之下置重翘五踩品字斗拱六攒,其里外拽的拱头、耍头均作三幅云形式。斗拱之下依次安装平板枋、大额枋、花板、小额枋、门框、上槛(安装门簪四枚)、余塞等构件。 
   两柱牌楼门后为石几筵。它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致的石供器组成。石供案,须弥座形制。其上下枋均浮雕串枝花卉,上下枭刻仰俯莲瓣,束腰部分刻椀花结带图案,四角雕刻玛瑙柱之形。案体规整大方,基本完好。案上五供器俱全。中间的石香炉,作三足鼎形,炉身和炉盖各用一整石雕成。炉身部分腹部圆浑,三足外侧各雕云纹饕餮。炉耳、炉沿则分雕回纹图案;炉盖,底径大小同炉沿,顶圆,下雕一周海水江牙图案,上雕云纹及一头部前探的盘龙。烛台,形状略似古祭器中的“豆”,烛盘下雕仰莲瓣一周,下雕云纹。花瓶,小口大腹,两耳各雕衔环。
   陵园的宝城建筑构成了“后圆”部分。其前部与第三进院落相接,形成一个整体。宝城,明代文献中又作“宝山城”,因城内覆盖玄宫(墓室)的封土称为“宝山”而得名。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个封闭的圆形城堡,城高7.3米,外侧雉堞(垛口)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宽1.9米。宝城周长约2华里。宝城之内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墓室)建筑,上面堆满封土,中央部分隆起,像一座小山陵,故称“宝山”。我国古代的陵冢,秦、汉以来,多作覆斗形状,其周围的陵墙平面也作方形,而明朝的帝陵,自南京孝陵始,则创制为圆形的陵冢,外护以圆形宝城墙的制度。
   这座明楼,明朝及清初时曾是前、后、左、右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不仅楼体外檐斗拱系木结构,内部也都是木质的梁架结构,因此《帝陵图说》有“栋梁楠梗”的记载。但因多年失修,到了清朝中期,明十三陵的明楼凡“搁架木植者皆糟朽坍卸”,所以,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各陵明楼时,管工的大臣们特向乾隆皇帝上奏说:“今若就其形势仍用木植修换,恐难持久”,并提出各陵明楼的修复,应按照永定二陵明楼的起券方式,“一律改发石券”。
   长陵明楼在该次修缮中,因此改变了结构。首先,明楼内砌起了石券顶,楼顶因此变成了砖砌的实心顶结构,其次,左右两个红券门亦用砖封死,故此,现在前后券门通畅如故。而明楼的外观则形制基本如旧其中,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上檐饰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饰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后尾均砌于砖体内。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亦仍如明朝旧制。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


 


 


 



长陵的卫星图,宝顶像一座小山,直径比得上南京的明孝陵。


 


 


与明孝陵宝顶比较。视点高度与上图相同,同为1.04公里。





长陵和景陵相距很近,宣宗是太宗最宠爱的孙子,相比之下,孙子的陵墓实在是太小了,确实是孙子级别的。




苇如 2009-08-09 12:37
解说比较好笑^_^

“外表忠厚,内心狡诈的守陵人。为什么这样说?三年前我曾经用十元钱贿赂他而进入永陵,登上了宝顶,现在加装了视频头,他不敢了。”

“长陵和景陵相距很近,宣宗是太宗最宠爱的孙子,相比之下,孙子的陵墓实在是太小了,确实是孙子级别的。”

=============

守陵人不让兄进去,兄愤懑啊^_^从来只见穿越女,难得穿越男,都被守陵人给截住了。

景色不错,不错在人烟稀少,易想到脚上踏着的路那些古人曾经走过,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吧。


charlesv 2009-08-09 12:51

明长陵,怎么说呢,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建筑,没有之一,之二是明清太庙;故宫和它们比起来只是一个山寨版,因此拍了很多长陵的照片。


 


 


 




长陵陵门,太多人,一向如此。


 


 




真是鲜明的对比。窝棚与棱恩殿。


 


  


 



 


葫芦与明楼。


charlesv 2009-08-09 12:58



 




 


 



 


葫芦与宝城。


charlesv 2009-08-09 13:14

太喜欢长陵了,这次没有时间进去,因此没有办法拍内景,只好将几年前的照片发上来充数。


 


 


 


 



 


棱恩殿,无与伦比,雍容华贵,端庄大气,美轮美奂……不堆砌词藻了,太苍白,总之,这是中国现存最最珍贵的古建筑,两个字:完美。


 



 



 


从明楼看棱恩殿


 



 



 


明楼


 



 


贞定 2009-08-09 13:22
能去长陵参观真是件幸福的事,幽静的环境,优美的建筑物,更何况还躺着俺喜欢的一位皇帝,无论如何都要找个机会去去。

charlesv 2009-08-09 13:29




 


长陵院落里天然长成的悬铃木林,与建筑在一起真是绝配。


 



 



 


明楼近景


 



 



 


从宝城上西望,十三陵日落。那天我是长陵最后一名游客,出去的时候工作人员排在大门两侧,夹道欢送。


乌雅茗姒 2009-08-09 13:33
从宝城上西望,十三陵日落。那天我是长陵最后一名游客,出去的时候工作人员排在大门两侧,夹道欢送。
------------------------------------------------------------------------------------------
看到这句话喷笑,待遇不错。

charlesv 2009-08-09 13:45

抄一段: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


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他召尚书蹇义、夏元吉至皇宫,对他们说,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岂惜劳费?然古之圣帝明王皆从俭制。作为孝子也只是想使亲人体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汉时期厚葬的弊病,足为明戒。何况皇考遗诏从俭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认为应遵皇考先志,卿等以为如何? 蹇义等回答说:圣见高远,发于孝诚,这是对千秋后世都有益处的事。于是,宣宗亲定陵园规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理修陵事宜。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 


   参加陵园营建的有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统领的万名军士,南京海船厂附近江北府卫旗军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直隶、凤阳、大名等府州征调的民夫5万人。 


   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陵宫建筑与长陵比较,同样非常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二院之间,隔一座小土山。那么,选择中隔小山这种布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这与陵园的风水有关。


   献陵宝城前的这座小山,名为玉案山,它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其屈曲环抱陵前,所以,又是献陵的近案。风水中,“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龙虎环抱,近案当前”,当论内明堂格局。献陵玉案山以及龙砂、虎砂和来山范围内的小格局,正是风水术士们所鼓吹的完美的内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献陵时只在明堂范围之内修建了宝城、明楼和一进院落。而将举行祭祀仪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经过这样的经营设计,不仅解决了献陵明堂地域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山重水复、殿台参差,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美。使几何形体陵园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衬下,更加错落有致。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风水术士们所不能预想的。 


   献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间曾得到修缮。在该次修缮中。明楼,外形未改,但内部木构梁架改成为条石券顶结构。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侧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宝城的礓石察路。两庞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门则缩小了间量,且顶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仅于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齐胸高的宇墙。以后祾恩殿、祾恩门又相继在清末民初时毁坏。日军侵华期间,为修炮楼取砖,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及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又被拆毁。现在,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献陵卫星图


 



 



 


献陵与长陵


 



 




长、献、景,祖孙三代陵


charlesv 2009-08-09 13:53



大修过后的献陵,不出所料,点金成铁,修得比现代建筑还新。


 


 



 


明楼


 



 



 


宝城


 



 




明楼远眺


charlesv 2009-08-09 14:12

太不堪的一位皇帝,不过陵墓很不错,有特点。


 


抄一段: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始建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七月二十九日地下玄宫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150万两。到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共用时六年,占地约2.76万平方米。
  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两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明楼,楼内竖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为宝顶。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庆陵的排水系统独具特色。对于宝城两侧山壑间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沟排水的方式从陵前绕道排出。而庆陵则是在明楼前修建了一个平面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楼前的地下汇合后向前排出,从地下躲过环抱于前的龙砂,然后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沟,经祾恩殿后的三座石桥,从前院的右侧绕过陵前注入河槽。
  据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金简、户部侍郎曹文植、礼部尚书德宝上疏:庆陵的明楼、享殿、宫门,“头停瓦片、檩、枋脱落,椽望柱木倾欹”。于是,在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间,清廷下令修葺。修葺时,将陵前神功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殿、祾恩门均缩小规制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礓礤路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此后,因年久失修,庆陵陵园建筑残毁严重。


 


红字是其特点。


 


 


 


 


 





 


庆陵卫星图。注意其不同与其他陵的显著特点,两进院落。


 



 



 


庆陵与献陵。不知道为何光宗要葬在仁宗的边上,明显违背昭穆之制。



charlesv 2009-08-09 14:24


 


很有风味的庆陵,因其是两个院落,显得景深很深。


 


 


 



 



 


残垣断壁


 



 



 


独特的排水系统


charlesv 2009-08-09 14:27



前院的后门


 


 



 


后院的前门


 


 



 



 


明楼位于后院


 



 



 


明楼远眺


charlesv 2009-08-09 14:30



庆陵附近一棵孤独的明代古柏,它的兄弟们差不多全部被砍光了。情何以堪!


charlesv 2009-08-10 10:47

抄一段:


 


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


   蒯祥和陆祥是明代初年两位技艺高超的匠师。 


   蒯祥,江苏吴县人,原为香山木工,后授职营缮所丞,官至工部左侍郎。他技艺超群,能主大营缮, “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者。能以双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每修缮持尺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不失厘毫。宪宗时,年八十余,犹执技供奉,上每以‘蒯鲁班’呼之”,正统年间曾主持重建皇宫三大殿的工程。 


   陆祥,江苏元锡人,洪武初,朝廷鼎建宫殿,与兄陆贤应召入都。陆贤授官营缮所丞,陆祥授郑王府工副。郑王就藩后隶工部,以石工绝技升工部营缮所丞,擢工部主事进郎中,后官至侍郎。他“有巧思,尝用石方寸许,刻镂为方池以献,凡水中所有鱼龙荇藻之类皆备,曲尽其巧。” 


   在这些朝廷大员的督理下,裕陵工程进展很快,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地下玄官建成了。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五、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歇房九、马桩三十二、大小墙门六,白石桥三、砖石桥二、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 


   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 


   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裕陵卫星图


charlesv 2009-08-10 10:51





 


裕陵离公路较远,很幽静,尚未大修,明楼近于坍塌,很古朴。



charlesv 2009-08-10 11:08

提起茂陵,就会想到“茂陵秋雨病相如”,真是可惜,这么好的陵名居然被这样一个平庸的皇帝占有,而诗句中的茂陵指的是雄才大略汉武帝的陵。


 


抄一段:


 


明茂陵位于天寿山麓聚宝山下,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皇后孝贞王氏、孝穆纪氏、孝惠邵氏的合葬陵墓。


 


茂陵建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九月,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内官监太监黄顺、御马监太监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四月竣工,历时七个多月时间。占地约2.56万平方米。
  
茂陵陵寝制度基本仿裕陵建造,陵宫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形状。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其中,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与其他各陵不同。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茂陵曾得到修缮。民国年间,陵园建筑又遭毁坏。


 


 



 


茂陵卫星图


 


 



 



 


献、庆、裕、茂四陵相距很近。


 


自茂陵起,明十三陵开始不遵守昭穆制。按昭穆制,茂陵应该位于景陵东侧,即永陵的位置。


charlesv 2009-08-10 11:22




 


大修中的茂陵,只怕修好后又是一个崭新的大宅院。


charlesv 2009-08-10 11:35

最有个性的明朝皇帝。


 


抄一段:


 


 康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
  康陵建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六月,陵园建成。占地2.7万平方米。
  陵寝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五空桥、三空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竖碑,无字。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有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从排水沟里侧开始向中心部位起冢,冢形呈自然隆起状。冢前及稍前两侧分别砌有高不及胸的冢墙,墙前正对宝城瓮道处建琉璃照壁一座。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据《帝陵图说》记载:清康熙年间,康陵明楼已是“烈焰所余,断瓦颓垣、瓮门四辟之半壁而已……瓦砾中树残碑”。左右配殿“栋宇坼”,神帛炉全部倒塌。到了乾隆年间更是残破不堪。于是在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间,清廷下令修葺。修葺时,将陵前神功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门缩小间量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改变了三座门制度。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礤路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缩小重建为石券顶结构。民国年间,陵园建筑又遭毁坏。


 



 



 


康陵位于最西边,很符合武宗绝嗣的状况。康陵也是此次徒步惟一一个不太顺路的陵,进去后必须原路返回。


charlesv 2009-08-10 11:39




无语,大修后的康陵,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华。


charlesv 2009-08-10 11:41




 


以前的康陵几乎是最秀美的,真是可惜!!!


charlesv 2009-08-10 11:48

孝宗温柔敦厚,简直不像是老朱家的,也许与其出身蛮族的母亲有关吧。


 


明泰陵位于天寿山陵区笔架山(史家山)东南麓,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孝康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泰陵陵宫建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五日,由太监李兴、新宁伯潭祐、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四个月后玄宫落成,十月葬孝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地面建筑完工。用时10个月,占地约2.6万平方米。


  泰陵陵宫建筑基本仿茂陵建造,平面布局亦呈前方后圆形状。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清政府对明十三陵进行大规模修缮,修缮时将陵前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改祾恩门歇山顶为硬山顶,并缩小间量。祾恩殿保持原制,只揭瓦添换了糟朽的枋檩等构件。殿后的琉璃花门楼旧有的琉璃檐全部改建为砖砌的冰盘檐形制。封塞了宝城的城台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礤路直达城台。将明楼内的木构梁架改为石条券顶结构。


 


 


 



 


泰陵卫星图


 



 



 


泰陵(东)与康陵(西),可怜的一对父子,其后的明朝皇帝都不是他们的后代,十三陵区最西边的两座陵。


charlesv 2009-08-10 11:58


 


公路边上的圣号碑,愈显孤独。


 



 







 


很凄凉的感觉。


 


孝宗为人忠厚,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可正因为此,皇位只好传给独子顽劣的武宗,结果武宗绝嗣,大统转移到兴王一支,孝宗竟变成了皇伯父。孝武父子应抱头痛哭于地下。



冬瓜 2009-08-10 12:26

楼主提供的照片很不错,图文并茂!!!


 


前几天才在网上买了《明十三陵》(胡汉生)和《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这两本书,和楼主提供一些照片一起看书,看照片!!!


charlesv 2009-08-10 13:33

一是规模大,等级高。此殿制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明代又称奉天殿、皇极殿)修建,面阔9间(66.56米),进深5间(29.12米),柱网总面积达1938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


 


十三陵官网上的这段文字有问题。


 


永乐十四年  三月癸巳(初一),长陵殿成,奉安仁孝皇后神位。 《明太宗实录》卷一七四


 


永乐十八年 紫禁城建成。


 


应该反过来说,奉天殿(嘉靖年间重建改名皇极殿,清在其旧址建太和殿)是仿照长陵享殿(后命名为棱恩殿)建的。





长乐未央 2009-08-10 15:31

查兄的照片非常赞!


我在昌平待了好几年,十三陵反而没去过几次,有次好容易到了定陵门口了,我同学说这疙瘩地方就一个蜀园大(学校外面一小饭馆),门票却比故宫贵(当时故宫学生票20元),与其进去还不如回蜀园吃一顿。我们一想也是啊,于是又骑车回去了,囧~~~


从此之后就没再去过,这个就叫兔子不吃窝边草



charlesv 2009-08-10 16:36

为你可惜。如果我住在昌平,起码两周去一次徒步;如果住在北京,起码一个月一次。不过定陵是没什么好看的,几乎是最不值得去的陵(考虑到门票因素)。


charlesv 2009-08-12 15:28

后记


 


 


     那天在德胜门去往昌平的919支6线公交车上遇见了一对东北的恋人,他们问车上的人在哪里可以换去十三陵的公交车,但似乎无人回答;作为一个北京的老外地,我说你们可以到东关换314;他们问我也是去十三陵吗?我说是的,但我要换昌平55路去德陵。他们一听就跟着我一起徒步,因此从德陵到永陵、长陵我们是三个人一起,速度也比较慢,一路上还帮他们拍了照。在永陵我从守陵人那儿买了几个桃子,大家分吃,非常甜美。


 


     到达长陵后,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我强烈建议他们进长陵参观,不可错过,他们似乎有点不舍我这个导游。此后我一个人徒步游历了余下的几个陵,在庆陵遇见了四个从北京城来的骑车人,非常漂亮的自行车,一看就有狂骑的冲动,忆起了当年在阳朔野外疯狂骑车震裂虎口、翻下稻田的往事。我和这几个骑车人随后又交错遇见了三次,每次彼此都亲热含笑打招呼,有一种同道中人的感觉。


 


    去往康陵的路上,迎面遇见一大群人(恐怕有50多人),打着旗号,身着户外服,稍嫌夸张。他们惊讶地看着我一个人与他们擦肩快步而过,其中一位忍不住大声问:一个人吗?是的。从哪里开始徒步?德陵。


 


    到了最后一个目标泰陵,已经过了6点,路边等昌平55路,上了车坐下回想,自下午1点多下车后,直到现在,没有坐过一秒钟,一直在步行。


 


    我的步行速度较快,因此诸位如果去徒步十三陵,从容些,恐怕得要7小时左右。


 


    



看我七十二变 2009-08-12 20:25

 


令人向往的旅程,让人温暖的后记。


 


看了这个贴子才知道没有去过十三陵有多遗憾!


 


我母校(研)的本科校区在昌平,但我竟从来也没有去过昌平,更不要说十三陵了。学校的一位老师曾说过昌平校区的学生很可怜,他们要到天安门去看升旗仪式,比我们到天津去看海潮还要难,当时我们听了这话爆笑,但现在看来,守着这么美的地方谁又会向往他处呢!


 


看到长乐未央的贴子提到“蜀园”(我没去过,不过它的名声可是如雷贯耳),你这只不吃窝边草的小兔子疑似姐的校友啊!


长乐未央 2009-08-12 22:02

和楼上姐姐对暗号了:


曾经的昌平最高建筑物是____?


一站德胜门是___路公交车?


 


我现在深切怀念昌平生活。虽然十三陵没去几次,不过我们基本上每两个星期就从军都山爬山到十三陵水库,有时候体力好还接着爬蟒山~~军都山上有好多酸枣树啊,还有槐树,常常是一边爬山一边吃。


看我七十二变 2009-08-12 22:14
可能我贴子写的不大明白,姐是从没去过昌平校区的,竟在学院路混了,所以没爬过军都山只跨过蓟门桥而已,暗号自然是对不上了,让你失望了!不过姐真是要批评你了,都到十三陵门口了也不进去!水煮鱼就那么好吃?

长乐未央 2009-08-12 22:42
呵呵,师姐好

toutou 2009-08-13 20:24
某人也开始自称是北京“老外地”了?哈哈哈!查侬个暂住证先!

梨花若雪 2009-08-14 01:36
N年没去过了,啥时候确实该抽空去看看,至少看个旧貌新颜嘛

洗桐女史 2009-08-14 14:12

昌平的桃子一般什么时候最甜?我一直馋昌平的桃子,可素就素没啥口福的说~~~说这口水都流下来了,别BS我~~


那个问一下长乐,你在昌平有没有听到关于刘伯温的传说?


贞定 2009-08-14 14:23

北京的桃子是有名的大,俺娘当年去北京出差,坐火车回来时还带上几粒桃子,每粒都有半斤重,好解馋,可惜现在都吃不到.


长乐未央 2009-08-14 14:25
没有听过,啥传说?
昌平的桃子特别甜吗,没感觉,我还是喜欢吃南方的水蜜桃。我倒是觉得冻柿子还不错,爬山的时候买一兜在宿舍放一冬天都不坏,还有冻梨子~~

colddew 2009-08-14 16:09

看了楼主的帖子,想起了与住在昌平的友人一家爬蟒山,到德陵村吃农家菜,吃完饭后在村里的场院里看月色下的明楼和漫天星斗的日子,真是美好的回忆~~  只可惜现在俗务缠身,再难觅那悠闲的时光,连爬上来看看帖子都是一种奢求。


 


长乐和看我七十二变妹妹莫不都是法大的,说起来我们所里少说也有三分之一是法大的老老少少校友,常听他们说起昌平的种种,很亲切的。有一次去昌平取证,同去的同事还带我去了学校附近的一家饺子馆,说是上学时常来的,兴奋得不得了,很有趣。那次取证不顺利,因此印象很深。一晃快两年了,也不知这家饺子馆还在不在了。


 


看了帖子受到鼓舞,抽空也去走走。



长乐未央 2009-08-14 17:45

饺子馆,水萝卜吗?好像还在。不过我不喜欢吃面食。


最怀念九号楼的鸡蛋灌饼了~~~还有糖葫芦~~~


我又开始版聊了,自pia之


charlesv 2009-08-16 20:12

太庙前殿的用料、规制与长陵棱恩殿几乎完全相同,这两座大殿是中国古建的双璧。太庙几乎是最被世人低估的古建,门票才2元。


 


 





无与伦比的辉煌!


charlesv 2009-09-14 09:05

昨天虽然是北京难得的一个“好”天,但能见度仍然不理想,几乎看不见蓝天,天气闷热潮湿,好像江南的梅雨天。


 


决定去徒步十三陵,路线从最东面的德陵一路西行,到最西边的康陵,总共十座陵。另有三个陵:昭陵、定陵、思陵,因不在这条线路上,只得省略。


 


 


十三陵卫星图




 


十三陵示意图


 


 



 



 



 


风水宝地,还有一条徒步路也很好,即从大红门一路走到长陵,能充分感觉到气象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首贴内容,一些非注册用户看不到,请版主谅解。


anan1250341 2009-12-05 10:19

没去过十三陵


 


鬼雪千寻 2011-07-11 19:07
好帖子,赞 一个!!!


查看完整版本: [-- [贴图]徒步十三陵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9852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