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雍正帝接见中下级官员by冯尔康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转帖]雍正帝接见中下级官员by冯尔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雁格儿 2005-06-19 18:46

[转帖]雍正帝接见中下级官员by冯尔康

      清代的引见制度在顺治朝创立,康、雍、乾三朝屡加充实,雍正帝尤其重视引见官员,发布的有关诏令较多,形成的引见履历文书留存至今。所谓引见制度是清朝官员任用的一种制度,对于四品以下、七品以上的中下级官员,以及一部分三品京堂和八品以下、未入流的官员的任用、提升、调动、处分,都要由皇帝接见。文职官员大体上由吏部考核带领引见,武职官员则由兵部负责引见事务,接见中皇帝对官员作进一步的考察,予以勖勉和教导,认可对他的任命或根据会见中的印象改变其任职。

   有的人原不在引见之列,由于雍正帝的决定而有了接受皇帝考核的程序。雍正三年(1725)下令,凡年龄在20岁以上,已到吏部报到过的荫生,“奏请考试引见”,然后授官(《清史稿》卷一一○),自此确立了荫生“及岁引见”制度(光绪《清会典》卷十二)。考进士的落第举人,过去只是回家等待,雍正五年令挑选其中一部分,立即任命为各省儒学教官,但吏部要将选定之人带领引见(《清世宗实录》卷五十六)。同年令各州县官会同学官,举荐“居家孝友,行止端方,而文亦可观的”贡生、生员,申报上司,督抚题奏,赴部引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4册、40册)。多数引见是分排进行,一次五六个人。由主管部门堂官呈递绿头名签(绿头牌),牌上“书写引见人姓名、履历”供皇帝阅看(《清稗类钞·朝贡类》)。同时在皇帝手中的还有被引见人写的引见履历折子,以便皇帝参阅。   

   引见开始,一般是雍正帝叫引见人员一一奏报履历,然后交谈,偶或皇帝先来一番教导,再令臣下报告履历。交谈内容较为广泛,因官职、地域、人事而异,有政治、经济、学术观念、信息交流,也叙家常。对武官,还有在引见时观看弓矢技术的。引见中,皇帝常作赏赐,或食物、或服饰、或文翰图书。   

   皇帝在引见时,一面阅读有关引见文书,一面听引见官报告,一面交谈,同时积极思索,形成对引见人的印象,作出判断,决定是否给其新职,有时还把评语用朱笔写在引见文书上。皇帝的决定,当场并不宣布,只是将绿头牌发给本人,令其退场。之后皇帝再向主管官员说明,主管据此写出奏折,然后引见官宣布对被引见人职务的决定。  

   雍正帝对于引见制度的执行特别认真,形成扩大对象、及时进行、仔细考察、讨论政事、详细记录的特点。他新增的引见项目,除了前面说到的以外,还有:原来大计只引见卓异人员,而对被参劾官不再作甄别,雍正帝既怕他们受考核不公的冤抑,又怕疆吏包庇隐纵,决定将贪、酷以外被劾人员一概引见,以作进一步考察。从此大计参劾人员进入引见行列。督抚将所属繁缺州县官调任简缺,业已实现的,雍正帝要求全部送京引见。又令未经引见而已上任的道府官,也送部引见。贡监考职,本来不受引见,有的人因不通文墨,或道路辽远怕赴首都,就找枪手代考。雍正帝为改革这一弊端,特派大臣负责考试,又于五年(1727)下令,所有与试的一千一百余人全部引见,使得九百余个冒名顶替者不敢与试,结果雍正帝引见两百余人,从中拣选七十余人授官。他还进行了许多特殊引见,如四年十月因六部司官壅滞,令各部堂官通行甄别,拟定去、留名单,一并“带来引见请旨”(《清世宗实录》卷四十九)。雍正帝定制或临时临事引见,大大增加了他的引见活动的繁劳,引见人数之多,从引见考职贡监两百余人一项可以想见,而且这种引见,不是集体见见面的简单形式,而要从中选拔人才,所以繁忙引见是皇帝的辛苦活计。  

   雍正帝引见不仅多,而且及时,有的几乎随到随引见。如乔铎在京候选知府,因雍正元年九月二十八日王大臣奉命会同吏部拣选四川、山西、云南道府州县官,乃于三十日至乾清门考试履历折子,十月初二与其他候选人一起到乾清门引见,结果被分配去四川任知府。考试履历后第三天就引见,而这期间吏部要写引见履历折请求引见,宫中批准,才能进行,不过间隔一天时间,可谓神速。

 雍正帝在面见中特别认真观察引见人的举止、为人、能力,如王承烈先后五次见雍正帝,第二次见时,雍正问他是前次在西暖阁召见的八个人中最后一个进来的吗?原来真的如此,雍正帝不愧为博识强记的人。正是在这样的观察中,对引见官产生印象,往往在引见文书上写朱批,有时写得很多,甚至于超过履历原文。如游击杨凯的履历片,履历只有19个字,而朱批却有44个字多。又如中军副将杨寅履历片原书24个字:

   杨寅,陕西人,由巴牙剌,年四十二,年羹尧保举,汉仗好,人去得。  

   雍正帝引见朱批的文字,几乎多了一倍,为:   

   圣祖西巡,拣选带京把总,征剿卓子山,人明白,伶俐大汉,实在,四十二岁,可着实漫升用。上下,操守好,人去得,操演勤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   

   引见履历文书上写朱批的,康熙帝写字不多,乾隆帝也写,嘉庆朝引见档笔者所见甚少,其后的皇帝基本上不写朱批,真正写得多的是雍正帝。   

   雍正帝认真实行引见制度,说明他高度重视中下级官员的任用、培养和考核,以提高官员素质和澄清吏治,同时在引见中与引见官讨论政事与民情,以广开言路,把握社会动向,贯彻其施政方针,推动其政治运动。所以引见对于雍正帝讲,既是执行用人制度,又是一项政治活动。引见的各个细节,无不表明雍正帝秉性认真,办事精明,雷厉风行。引见与勤政,真是互为表里,拆兑不开。   

   雍正帝白天办公,召见大臣,接见中下级官吏,晚间秉烛观览臣下的题本和奏折,真可谓昼夜操劳,这样怎么能不损害他的健康?关于他的崩逝,向有死于刺客、中风与丹药中毒三说。遇刺说,无像样的古文献根据,笔者从不相信;后二说不好判定,均有可能。笔者近来更因阅览雍正帝引见史料,趋向于病死说,同时认为与吃丹药有关。即他从政太紧张,累坏了身体,想用丹药补养,但并没有能起多少作用,终因脑溢血突发症而死亡。这只是一种感觉性的说法,不能作为正式见解,故不多叙。
  

   雍正帝以严酷而闻名于世,事实也正是如此。但是在引见活动中,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人情味:尊重亲情,礼尚往来,亲切关照,使用民间语言。前面提到过的王承烈即有此种际遇。在第四次面君时,王请求说,他的曾祖父是明朝天启间进士,历任山东登莱道,因明末李自成造反而自尽,祖父被抓去做人质,因而被乡里称为“忠孝一门”,现在昧死请求皇上给其祖父追赠。雍正帝说:“君臣情患暌隔,尔以请求,朕即许尔。”当即传令吏部办理。君臣之间存在着天地不同的高下地位,本来感情难于沟通,但在孝亲上是共同的,雍正帝表示他体会得到王承烈的孝心,顺其情,满足他的心愿,故而给其祖父母诰命,表示君臣之情通贯,心心相连。还是在这次会见中,王承烈要离京赴湖北粮道新任,雍正帝亲自翻检时宪历,为他挑选起身的吉日,以祝他一路平安。王承烈在几次引见中得到很多赏赐,第二次是先给参贝陈皮一瓶,又问是否赏过貂鼠皮,回说没有,立命赏一件大貂鼠皮。第三次赐给绿砚一方、香珠一围、荔枝各色葡萄一盘。第四次是雍正帝让太监拿出几副眼镜,令王承烈挑选一副合适的。第五次未见面,先赐米糕油果一盘,见面中又赐《古文渊鉴》、《性理大全》各一部,紫黄藏香各一束,乳饼数十枚。赏赐交流了君臣感情,以至在赐眼镜时王承烈“感激泪下”。王承烈原系京官,外放了,怕不能胜任,雍正帝鼓励他说,“世那有学养子而后嫁之理”,意即边干边学吧(《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6册)。雍正帝的比喻是世俗的,而且不那么正经,与皇帝的圣君面孔不同,可他又是严肃的,为的是形象化地说明事理,这样交谈,显得轻松、亲切。王承烈所得厚爱是一个典型,类似的事情别的引见官也有所经历。山西文水人郑锡爵任贵州贵阳知府,雍正帝在引见中知其父母年老,为遂其孝养之愿,改任他为直隶广平知府。山西阳曲人贾秉臣在云南任知州,引见中请求返任绕道回乡看望老母,雍正帝立即批准,并赏赐其母貂皮衣。广东粮驿道吴炯父母年近古稀,雍正帝特赐彩缎和御书“福”字。此类赏赐,多有鼓励行孝之意。  

   雍正帝在履历片批语中用了许多大白话,以记录对所接见官员的印象,诸如“苍苍儿的”,“太聪明伶俐人”,“恐软些”,“可怜见儿的人”,“似夯些”,“似婆婆妈妈的,好人”,“似内少藏鬼”,“油气些的”,“里性儿大汉子”,“浊胖子”,“丫头是(似)的一个人”,“气局少卑寒些”,“一脸酒气”,“人扪些”,“似呆气”,“周钟宣一案之老贼”,“聪明乖巧人,乾清宫引见,吓着了”,“性急,公子哥儿,良心似有”,“谈语呜噜呜噜的,不真,非诚人也”,“人似混账”,“只恐福寿差些”,“好福相”,“尚性的老头子”,“瘦小身材,而不寒陋”,等等。这些话在皇帝的上谕里、御制集里绝对见不到。在那些正式发布的文献中,皇帝板着面孔教训臣民,行文庄重,词语典雅,扮演的是威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角色,而在这里却充斥着民间流行的俗语、俏皮话、大白话,把对人的看法,从长相、秉赋、性格、能力各方面表达出来。这种场合里的君主是一个通达民情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是一个人,而不是人神之间的怪物(所谓真龙天子)。   

   总之,从引见活动中的待人接物及朱批的行文遣字,表现出雍正帝凡人的一面,即他也有人性,也讲家人亲情、君臣感情,深知民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臣民之情,所以我们说雍正帝虽然赋性严酷,但也有人情味的一面。





洗桐女史 2005-06-23 17:38

冯尔康先生好像一直都很赞同他的老师郑天挺先生的看法,认为雍正是中风死的哦,这篇文章就再一次表明了这个观点。

而且他死的时候正好是八月,符合明清皇帝多死于正月和八月的规律。


洗桐女史 2005-06-23 17:46

引用
贡监考职,本来不受引见,有的人因不通文墨,或道路辽远怕赴首都,就找枪手代考。雍正帝为改革这一弊端,特派大臣负责考试,又于五年(1727)下令,所有与试的一千一百余人全部引见,使得九百余个冒名顶替者不敢与试,结果雍正帝引见两百余人,从中拣选七十余人授官。


倒,当时的抢手横行啊,比现在还厉害~小四鼻子还不得气歪了~唉,不过也可以从中看出小四的辛劳来了,想想怡亲王死的那天他还引见了九十名新科进士呢,唉,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还会有人传他不理政事。还有想起高阳说文觉代小四披阅奏折那段来了,真是气愤啊,他认为雍正八年那些大段的朱批不可能出自一个重病之人的手笔,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有人代为捉刀,他不知小四本来就是毅力过人,很有责任感的人,唉,想想这里真是特别的为他不平。



lauramathers 2005-06-23 17:52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5-06-23 17:38:29的发言:

而且他死的时候正好是八月,符合明清皇帝多死于正月和八月的规律。


这又是为什么?

难道是气候条件不好造成的吗?

khkhk 2005-06-23 18:21
以下是引用lauramathers在2005-06-23 17:52:41的发言:


这又是为什么?

难道是气候条件不好造成的吗?

我也想问………………


不过阴历比阳历晚一个月到两个月,这两个月应该不是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啊…………


洗桐女史 2005-06-23 18:42

这个……偶也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和他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习惯有关吧,可能这几个月都比较少运动,而且摄取事物的热量和脂肪都很多,容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引发死亡?

先前曾经发过一个题为“清帝中巧合的现象帖子”,根据杨珍奶奶的文复述的,^_^,懒么,懒得一个字一个字打,现在把这个帖子复制粘贴如下,大家可以看看的说~

最近看了杨珍《清朝皇帝在位与生卒》,其中谈到一些很巧合的现象,现选取一二,与大家共享~~
其一,清朝入关后的十帝,康雍乾三帝加在一起在位的时间和其他七位皇帝加在一起的在位时间相同,都是134年~~
其二,康熙的在位时间与清朝最后四帝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加在一起的在位时间相同,都是61年~~
其三,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和末帝宣统都是幼龄即位,且都由摄政王辅政。
其四,十一位大清天子(努尔哈赤降生日月不详,故不在统计之列)生于上半年者六人,下半年者五人,正月(顺治、宣统)、三月(康熙、同治)、六月(咸丰、光绪)和八月(乾隆、道光)这四个月中,每月诞生两位皇帝 ,而十月则诞生了三位皇帝(皇太极、雍正、嘉庆)~~
其四,皇帝去世的年份也很有特点,计上半年三帝、下半年九帝。正月(顺治、乾隆、道光)和八月(努尔哈赤、皇太极、雍正)各有三帝去世,看来新春佳节和仲秋之月对清帝来说绝非良辰吉日~~
其四,清朝有两对君主同月出生,同月离世,他们是皇太极与曾孙雍正(生于十月,死于八月),乾隆与道光祖孙(生于八月,死于正月)~~



lauramathers 2005-06-23 18:54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5-06-23 18:42:16的发言:

这个……偶也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和他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习惯有关吧,可能这几个月都比较少运动,而且摄取事物的热量和脂肪都很多,容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引发死亡?


冬天倒是很有可能,夏天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不多的吧,会不会是中暑呢?

明清两朝都这样,的确有点奇怪~~


khkhk 2005-06-23 19:26

北京这地天气太差………………

这几天就热的要死要活的………………

古代那会儿,又没空调又没电扇的……还穿得那么多……中暑确实应该是很正常啊…………


洗桐女史 2005-06-23 19:55

王承烈先后五次见雍正帝,第二次见时,雍正问他是前次在西暖阁召见的八个人中最后一个进来的吗?原来真的如此,雍正帝不愧为博识强记的人。

呵呵,从小四的八字上看他也是那种记忆力超强的人,过去八辈子的事情都不会忘记~但是这样的人十有八九都会记仇的说,我觉得他是那种很恩怨分明的人,善恶分得很开。

雁格儿 2005-06-27 19:27
我觉得小四很勤快~~~~从他的朱批上就看的出来~~~~~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了~~~

zxy24 2011-03-24 11:17
“苍苍儿的”,“太聪明伶俐人”,“恐软些”,“可怜见儿的人”,“似夯些”,“似婆婆妈妈的,好人”,“似内少藏鬼”,“油气些的”,“里性儿大汉子”,“浊胖子”,“丫头是(似)的一个人”,“气局少卑寒些”,“一脸酒气”,“人扪些”,“似呆气”,“周钟宣一案之老贼”,“聪明乖巧人,乾清宫引见,吓着了”,“性急,公子哥儿,良心似有”,“谈语呜噜呜噜的,不真,非诚人也”,“人似混账”,“只恐福寿差些”,“好福相”,“尚性的老头子”,“瘦小身材,而不寒陋”,等等。

看完乐得不行了,四哥太幽默啦.

"聪明乖巧人,乾清宫引见,吓着了",估计四哥接见完一吐舌头,内疚道:"这人挺聪明的呀,嘿嘿,被我吓着了."

断梦 2011-03-26 20:25
这么重视中下级官员的素养操守,不愧是自称历经四十余年庶务的皇子生涯的人啊

犀乔 2012-10-13 17:56
我倒觉得,小四是个很重情义的人,你给他一颗葱,他会惦记着还你一棵树。

sxq2128 2012-11-01 14:12
引用
引用第5楼洗桐女史于2005-06-23 18:42发表的  :
这个……偶也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和他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习惯有关吧,可能这几个月都比较少运动,而且摄取事物的热量和脂肪都很多,容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引发死亡?先前曾经发过一个题为“清帝中巧合的现象帖子”,根据杨珍奶奶的文复述的,^_^,懒么,懒得一个字一个字打,现在把这个帖子复制粘贴如下,大家可以看看的说~最近看了杨珍《清朝皇帝在位与生卒》,其中谈到一些很巧合的现象,现选取一二,与大家共享~~其一,清朝入关后的十帝,康雍乾三帝加在一起在位的时间和其他七位皇帝加在一起的在位时间相同,都是134年~~其二,康熙的在位时间与清朝最后四帝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加在一起的在位时间相同,都是61年~~其三,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和末帝宣统都是幼龄即位,且都由摄政王辅政。其四,十一位大清天子(努尔哈赤降生日月不详,故不在统计之列)生于上半年者六人,下半年者五人,正月(顺治、宣统)、三月(康熙、同治)、六月(咸丰、光绪)和八月(乾隆、道光)这四个月中,每月诞生两位皇帝 ,而十月则诞生了三位皇帝(皇太极、雍正、嘉庆)~~其四,皇帝去世的年份也很有特点,计上半年三帝、下半年九帝。正月(顺治、乾隆、道光)和八月(努尔哈赤、皇太极、雍正)各有三帝去世,看来新春佳节和仲秋之月对清帝来说绝非良辰吉日~~其四,清朝有两对君主同月出生,同月离世,他们是皇太极与曾孙雍正(生于十月,死于八月),乾隆与道光祖孙(生于八月,死于正月)~~



秋季干燥阴冷,天转凉,皮肤收缩,汗液排泄减少,血压增加,心血管负担较大,发生脑溢血、中风的几率增加。


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雍正帝接见中下级官员by冯尔康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79078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