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雍正币制改革看前清货币制度的特点 by:肖琇文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从雍正币制改革看前清货币制度的特点 by:肖琇文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贞定 2009-02-26 17:01

从雍正币制改革看前清货币制度的特点 by:肖琇文

           从雍正币制改革看前清货币制度的特点


     
  摘要:雍正继位后决定采用大臣的建议降低铜钱中的铜含量,变铜五铅五为铜四
铅六,以此作为货币工具调节市场的铜钱供应量。从这项币制改革中可以看出,清朝
前期的货币制度属于金属货币制度,白银和铜钱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市场价值规律会
影响货币流通,市场和政府共同维持货币制度的运行。


一、雍正货币改革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继位后,即下令铸造雍正铜钱,以年号命名为“雍正通宝”。铜钱仍然按照康熙在位时的金属成分比例,即铜五铅五铸造。但不久,户部云贵主事孙嘉淦上了一个条陈,力主改变新铜钱的金属成分比例,主张变铜五铅五为铜四铅六,他声称这将有助于货币流通、澄清吏治、减少对百姓的盘剥。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中的一种典型的货币政策思想,即通过改变铸币成分调节金属货币供应,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改革吏治,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但为何改变铜钱金属成分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一)前清基本货币制度
清朝实行白银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复本位制,以白银为主,银钱并用。大额交易用白银,小额交易用铜钱,重点是用银。“银与钱相为表里,以钱辅银,亦以银权钱,二者不容畸重。”①银和铜作为流通手段来说是具有同等效力的。

  1·银两
从清朝初年到20世纪30年代,白银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中货币的主体,铜钱居于次要地位,可见我国实际上是一个银本位的国家。前清时期,白银以金属重量来计算价值,货币单位是“两”,代表了以金属重量作单位来计算价值的制度。清朝政府曾规定: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支出、向老百姓征收的赋税都以银两计价;
(2)纳税在一两以上者必须交纳白银,一两以下听民自便,交纳白银或铜钱都可以。乾隆年间又把白银在税收中的起征点降低到一钱;
(3)政府规定纹银的成分,规定含银量在93.5%的银块是标准纹银。在前清时期,不仅政府收税要用银两,政府支出以及国内大庄的商业贸易也是用银两来计算价格和支付的。因此,银两在清朝是一种法定的本位货币,它和铜钱实际上具有主币和辅币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用银为本,用钱为末。”虽然清朝政府以白银为官本位货币,可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铜钱。通常人们手里只保留一些小块银锭或散碎银两,一方面作为储存货币,一方面预防与官方打交道所需。在实际生活中,若老百姓手里的铜钱不足,再将这些银两到钱铺或商店换成铜钱,用来应付日常的开支和进行各种零星支付。铜钱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最密切的货币。
(二)该制度引起的货币问题
正是由于铜钱与民间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铜钱价值(价格)的波动对一般平民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决定了老百姓的实际购买能力,因此钱贱、钱贵、私铸、私销等货币问题就应运而生。对此现象,古人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铜钱贵贱的问题,康熙时的姚文然
说:“钱之为物,少则流通,多则壅滞。”②夏马因则说:“凡物少则贵,多则贱;精则贵,滥则贱;
流则贵,不流则贱,其理甚明也。”“银不变厘用铢使,故用钱;钱不变负重而致远,故多则壅,壅则贱。”③对于私铸私销问题,乾隆时海望指出:“古语云,铜贵钱重,则有私行销毁之弊;铜贱钱轻,则滋私铸射利之端。”④晏斯盛说:“大约本重则销毁多而患钱少;本轻则私铸多而患钱轻,其势然也。”⑤即便是在康乾盛世的时期,私铸私销铜钱的问题依然存在。大量的私铸私销活动必然会给社会的货币流通造成很大的冲击,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影响到商品经济活动的开展,降低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
(三)币制改革的途径
虽然清朝的货币制度是银钱并行,在政府的倡导下以银为主,但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引起货币秩序混乱和货币流通问题的关键节点是铜钱供需不平衡。雍正年间,商品经济继续发展,社会上需要较多的货币,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开采铜矿能力有限,铸钱工业又由官方垄断,缺乏迅速扩大新铜钱投放量的能力,出现铸币不足,银贱钱贵的现象,民间毁钱制铜(铜器)之风颇盛,私铸案件不断出现,进一步加剧流通中的铜钱规模的萎缩。在当时条件下,官制铜钱是私毁和私铸的唯一原材料来源,不法者总是要先销毁铜钱才能取得铜金属,用来铸造轻钱、小钱或者铜件,因此要阻止社会上的铜钱减少,可以有两种措施:
1·下令禁止熔化铜钱 采用国家政权强行限制私自熔化铜钱的行为。但由于铸造铜器和小钱的巨大利润,仍然会有人铤而走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述的那样:“有50%的利润,资本就开始活跃起来,有100%的利润,他就敢铤而走险,有3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这一措施虽然增加了不法分子的用铜钱铸造铜器的机会成本,但不能从根本解决铜钱减少的问题。而且政府为了执行这些法令,也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为制止私铸,雍正甚至曾下令禁用铜器。1726年,雍正先后颁下两道命令,不许再造黄铜器皿和唯准三品以上官员使用铜具。雍正令出必行,严格政务,唯有禁铜和禁止私铸未见成效,可见要想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铜钱流通问行不通。
2·减少铜钱中铜的含量 对用铜钱铸造铜器的不法分子而言,铜钱中有用的成分是铜。当铜钱中铜的含量下降时,铸造同样一个铜器就需要更多的铜钱,使得不法商人铸造铜器的成本上升,以致继续做这种生意将无利可图,这样,就不会再有人收罗铜钱铸造铜器了。雍正注意到铜钱问题的根源在于铜矿生产不足以满足市场上对铜货币的需要,铜金属资料稀缺,但无论怎样努力铜矿产量还是不能迅速提高的。因此,只有通过改变铜钱中的金属成分含量,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四)币制改革的效应
1·有助于货币流通
除了私毁和私铸铜钱会造成市场上的铜钱数量减少外,老百姓的心理因素和理性行为也会阻碍铜钱流通。当铜钱存量不足时,铜钱对白银的比价上升,铜钱购买力增加,老百姓手里的铜钱越来越值价,由于平民一般都是用铜钱支付日常开销,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花同样的铜钱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老百姓就会多藏钱,产生“惜钱”思想,以保持财富和购买力,这样就会加剧铜钱壅滞,进一步给铜钱流通造成障碍。通过减少铜钱中的铜含量,对铜钱进行法定贬值,既可以打击非法的私铸私销活动,也可以减轻老百姓的藏钱行为,从民间析出部分铜钱用于流通。
2·有利于澄清吏治
铜钱的减少也给贪官污吏以可乘之机。市场上流通的铜钱减少意味着在铜钱与银子的兑换关系上铜钱升值,铜银比价上升。雍正时的官价是1000文铜钱兑换一两银子,而实际上,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根本换不了这么多。1731年(雍正九年),户部上书说,因京城钱价昂贵,建议国家拿钱作本,以九百五十文换一两银子,到条件成熟再以一千文兑换⑥。1732年(雍正十年),陕西按察使杨香必也报告说,该省黄铜不敷鼓铸,钱贵于银,一两银子只能兑换八百一二十文⑦。这都表明钱价高于银价。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和官府的支出以及各种政府购买会仍然按照官价与民间结算,强制抬高白银的价值,官府用同样多的白银可买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掌握着大量地方库银的官吏就会大肆挪用公款挥霍,堂而皇之地占公家便宜,给清政府财政造成亏空。另一方面,清朝政府规定老百姓纳税时以银子计算税额,小额税款可以用铜钱交纳,但必须按照官价比例换算,一般老百姓不愿意为了小额的税收专门去兑换银子,通常是交纳铜钱了事。然而地方官员在收了大量铜钱后,可以将这些铜钱拿到市场上去换成银子,再把应交税收部分收入银库,利用官价和市场价的差额中饱私囊。如果能够制止铜钱减少,让铜钱和银子的比价自行调整来接近官价,官僚们也就没有机会钻空子了。
3·有助于减少对老百姓的盘剥铜钱和银子都是流通货币,但老百姓主要使用的是铜钱,由铜钱减少而造成的铜钱价值上升对官本位货币银子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通货膨胀,即银子相对于铜钱贬值,出现了银通货膨胀。然而在官府与民间的经济活动中,仍然按照官价进行支付,购买同样的商品政府支付的银子比民间其他人支付的更少,实际上是强制民间给与政府折扣,变相剥削老百姓,掠夺民间财产。官价与市场价相差越大,官府对老百姓剥削也就越严重,容易激发政府与民间的政治矛盾。要缩小官价与市场价的差别,也要求助于铜钱流通量的增加。最后雍正皇帝采纳了孙嘉淦的建议,改革币制,变铜五铅五为铜四铅六。
二、前清货币制度的特点
1·银钱的双重性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价值形式本身的发展过程和货币产生的过程来看,货币本质上是商品,因此货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货币的价值是凝结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属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其使用价值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商品交换中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金属货币是人类货币发展史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其独特的特点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属必须是足额的纯金属,否则,金属货币的使用价值就会随价值变化发生变动,偏离名义货币价值,引起货币流通的紊乱。在银铜双本位制下,白银和铜钱不仅是两种货币,而且是两种金属商品。银和铜自身的商品价格决定货币的价值。由于两种金属商品的价格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波动,使得两种货币的价值也不稳定,其中任何一种金属的市场供求发生了变化,都会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价。因此,白银和铜钱的货币价值也就随着银和铜本身的价格不断升降,引起了银铜兑换比例的波动。
2·私铸和私毁铜钱的必然性
白银和铜钱的比价变动不仅体现了它们的商品属性,也说明白银和铜钱的流通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私铸和私毁铜钱有着内在的经济规律性成因。在经济社会中,人们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如果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其实际价值超过了名义价值,也就是当制钱含铜量高,市场银钱兑换率低时,私人销毁制钱提炼铜金属能谋取更多的利益,就会有人大量熔化铜钱取得铜,到市场上售卖或制成铜器出卖。但当制钱含铜量低,市场银钱兑换率高时,铸币费低廉,民间私铸铜钱比较容易,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就私铸大量的铜钱出卖。可见私铸和私销的出现与铜钱本身的金属成分有直接关系。而政府原本为防止私销,减少制钱含铜量的措施,则给私铸造成机会;为防止私铸,增加制钱重量的政策,又造成私销的猖獗。政策法律之所以无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关键因素就是市场在其中起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政府要想减缓私铸私销的问题,也应该主要求助于市场调节。
3·政府货币调节的工具是铜钱
前清白银相对充裕,朝廷允许私营银坊铸造银锭,各省也都设有铸造银两的官营,这样从全国范围来看,市面上流通的银两的成色、重量并不相同,政府基本上没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私营的银坊完全由商人自己掌握。白银数量的变化、流向直接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其实也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政府缺乏调控白银货币的能力。而相对于铜钱来说,政府几乎垄断了铜钱制作的全部过程,从铜矿的开采到作坊生产,因此政府有较强的控制力,可以不断发掘铜矿,随时调整制钱的数量和金属成分构成以及使用范围,使之发挥货币调节的作用。从政府和贵族自身利益来看,选择铜钱作为货币调节工具也具有必然性。白银是清朝的官本位货币,官府和贵族均使用银两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在全国白银产量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政府要保护白银的使用价值,尽量避免引起白银价值的频繁波动,只有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将铜钱作为货币调节对象。
4·政府和市场共同维持货币制度运行一般说来,清朝前期是政府与市场共同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政府主要通过执行货币政策达到维持货币制度稳定的目的。清朝政府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货币的生产、流通、管理三个方面。在生产方面,由于政府垄断全部的铜钱生产,政府每年可以根据市场上银钱比价的波动,决定生产铜钱的数额,采取增减铸币数量和增减铸炉数量的方法进行控制。在流通方面,清朝前期多数时间里银价比较低,政府遂扩大铜钱的使用范围,规定在税收和分配中可以使用一定比例的铜钱,来调整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起到平衡银钱比价的作用。政府规定在税收中以纳银为主,但实际上多是由
老百姓自己做主。在管理方面,政府设立官钱局,并利用钱铺、当铺等金融机构以低于市
场比价的价格易换银两,调节市场中的制钱数量,使银钱比价接近官方的标准。市场调节的作用反映在私销私铸,制钱贩卖、囤积等民间的货币经营活动中。顺治年间,“奸民开铺市钱,多以前朝废钱插入,又每千短少六文,作为绳底,以致街市使钱,每银一钱至一百四十文以外。”⑧雍正年间,“京师钱局,每岁鼓铸,则制钱应日加增。今虽不致缺乏,而各省未得流布,民用不敷。是必有销毁官钱,以为私铸者”⑨。“京城内有奸民沟通经纪,预发本银于大小铺户,收买制钱,多藏堆积,俟钱贵始行发卖,名为长短钱。”○10从以上私钱流通和私贩囤积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银和铜的市场价格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由于铜钱的流通量是随着市场上铜价格的波动而变化的,归根结底取决于铜金属的市场价格,所以铜的流通量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的。市场的自发力量和政府的人为控制力量在努力地维持着前清的货币制度的稳定。
注:
①《清朝文献通考》卷16,钱币四,考5002。
②《清经世文篇》卷53《请停鼓铸事宜疏》。
③《清经世文篇》卷53《鼓铸议》。
④《清经世文篇》卷52《请弛禁铜疏》。
⑤《清经世文篇》卷53《开铜源、节铜流疏》。
⑥《清世宗实录》卷108,七年九月戊辰条。
⑦《上谕内阁》,十年闰五月二十九日谕。
⑧《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7辑178~179页。
⑨《清世宗实录》卷32,三年五月癸丑。
⑩《乾隆朝上谕档》第17册,乾隆五十九年,第958~976页。
(作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责任编辑:王恩重)
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



熊貓風 2009-02-27 23:22

話說上次去上博忘記帶DC了~用手機拍的雍正通寶都不能看~5555~不然能上傳了


沧海鸿 2009-03-27 09:40

呵呵,2楼的。我家只有乾隆通宝。对于老爸用那些铜板做毽子,很恼火!


雍正的币制改革很有意义的呀!


 


 


苇如 2009-03-28 06:20

货币流通量=社会中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待销售的商品量乘以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雍正年间,社会中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变多了,而货币流通速度由于银铜比价变化导致官对民的实际剥削,所以要改变货币流通量啊。一来纠正银铜实际比价,一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myqpdp 2009-03-28 12:00
不明白啊,经济我学的是一塌糊涂

贞定 2009-03-29 01:03
苇如真是厉害,敢问下,你是哪个专业的。

苇如 2009-03-29 04:18
不敢,我以前学经济的。

贞定 2009-03-29 04:57
就说嘛,这么厉害。

苇如 2009-03-29 04:58

昏,真的不厉害,这坛子里厉害的人多着呢。


贞定 2009-04-01 04:04

是因为偶的数学实在是烂,对你这么懂经济很是崇拜呀


ykl 2009-04-14 02:29
 少見有關雍正朝幣制的好文章, 十分欣賞, 謝謝!


查看完整版本: [-- 从雍正币制改革看前清货币制度的特点 by:肖琇文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6812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