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13的谥号是什么?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稽古问答 -> 13的谥号是什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烟雨殇 2008-08-07 14:54

13的谥号是什么?

谥号是“贤”还是“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贤”?

麻烦往上看求助区的版规。注意主题格式——懒虫号
PS话说我也一直挺佩服lz的,这个问题就算是baidu都能搜到。你竟然发jg问答区来问了。是说你太热爱jg好呢还是说你太懒了?我真是又喜又悲啊。




玉心和 2008-08-07 17:26

当然是“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啦!


贤是简称了!


如孝庄太后的谥号是“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我们也只称孝庄文皇后!


乌雅茗姒 2008-08-07 19:19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


这问题太那个啥了。。。。。


当然称呼得称呼怡贤亲王了。。。。


多尔金 2008-08-10 15:43

谥号是:贤  谥号一般为一字或两字,不存在简称一说。


 


“忠敬”等八字是加在谥号前的,却不是谥号。


 


关于谥号的用法请看桐桐的这篇帖子: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2&ID=305&replyID=&skin=1


玉心和 2008-08-10 20:32
谥号的历史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对象



官谥的资格
西周东周的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
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得谥过程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谥号的含义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谥法的字数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的情形下,人们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隋炀帝。
但是从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来自百度百科)


玉心和 2008-08-10 20:41

谥号的字格,通常是一字和二字,唐宋时曾有过单谥为扬而复谥为贬的看法。唐代以后,为显示皇权特殊,谥号字格有拉长趋势,如李世民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此例既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唐宣宗的谥号是18字,宋神宗谥号20字,明太祖21字,清高宗23字。不过谥号再长,关键还在于最后一字,如清高宗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我们在《末代皇帝》电影中,可闻太监背诵"纯皇帝"遗训,便是用简明谥号代称已故的高宗。



该文章转自☆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www.ourjg.com
原文地址: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2&ID=305&replyID=&skin=1


 


桐桐录的也有说啊!


我开始看掉了,弄了那么多过来,汗!


淡雅清梦 2008-08-12 00:01
就是一个“贤”,“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是雍正特赐加于谥号之前的,应该算是独一无二的了

giggi25 2008-08-12 19:14

这问题问的。。。


 


怡贤亲王!“贤”字啊。。。


多尔金 2008-08-13 22:35
以下是引用玉心和在2008-8-10 20:41:37的发言:

谥号的字格,通常是一字和二字,唐宋时曾有过单谥为扬而复谥为贬的看法。唐代以后,为显示皇权特殊,谥号字格有拉长趋势,如李世民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此例既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唐宣宗的谥号是18字,宋神宗谥号20字,明太祖21字,清高宗23字。不过谥号再长,关键还在于最后一字,如清高宗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我们在《末代皇帝》电影中,可闻太监背诵"纯皇帝"遗训,便是用简明谥号代称已故的高宗。



 


虽然全人和他皇帝四哥很默契,穿一个裤衩似的,但毕竟他只是个亲王,享受的不是皇权。


 


请注意全人陵寝的神道碑上满文书写的格式是: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汉文也是如此) “和硕”一词和“怡”字难道也是谥号吗?我可没见过谥号之间插字间断来写的。


 


所以全人的谥号就是一个“贤”字,满语的:erdemungge。


nonsay 2008-08-13 23:28

亲王用一字,郡王以下用二字,这是规矩。


 


那8个字是赐号,武将有巴图鲁,文官以前有巴克什的


 


早期宗室王公赐号有,但也属于殊荣了。比如穆尔哈齐屡从征伐,赐号青巴图鲁;庄亲王舒尔哈齐,赐号达尔汉巴图鲁。褚英是洪巴图鲁,再赐锡号曰阿尔哈图土门;太祖嘉代善勇敢克敌,赐号古英巴图鲁,崇德元年,封和硕兄礼亲王;睿忠亲王多尔衮赐号墨尔根代青;豫通亲王多铎赐号额尔克楚呼尔;蒙古王公的赐号也多,就不列举了,比较常见的赐号是“达尔汉”,甚至可以世袭。


其他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形式


 


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一世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世宗给“启发哲布尊丹巴喇嘛”,二世乾隆十五年封““敷教安众大喇嘛””。


 


雍正四年七月辛亥。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扁额、赐怡亲王,有活着的时候给谥号的吗?“朕观尔等在朝诸臣,于忠勤慎明四字,尚多有之。若敬诚直廉四字,朕则未能轻许。向后咸当奋勉砥砺,以副朕望


 


 八年五月“王之懿德美行,从不欲表著于人,而人亦无从尽知之。朕即知王最深,而亦口不能宣、笔不能述也。是以雍正四年。特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以赐。……怡亲王之懿德鸿勋,自应锡以上谥,但恐一字不足彰王之美善。古者有大功,赐之美号,以表扬之。朕曾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赐王,字字皆王之实迹。今应否于谥号之上,加此八字,取古人申锡美号之义,著大学士九卿会议具奏


 


大学士九卿等遵旨议奏:本朝定例,亲王之谥一字,郡王之谥二字。而大戴礼檀弓注云、古者以生号为没后之称。原不必一定也。伏稽历代史册。为辅弼者有矣。……孰如王之廉明者,可为生前之宠锡,即可为身后之休光。以此加于谥号之上,洵合人心之至公。请将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怡亲王谥法之上


 


看明白了没有?



宇文羲若 2008-08-27 20:16

貌似溥仪的老爸,醇王的谥号也是“贤”


多尔金 2008-08-27 20:45

醇王的贤字与全人的不是一个意思。


 


楼上的朋友请看这篇帖子: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1&Id=3827&page=6



宇文羲若 2008-08-27 22:21

     楼上的,贤是谥号,汉文才有谥号,满族没有谥,满文是对着汉文翻译过去的。所以谥“贤”,是汉文意义上的,而不会是满文意义上的。


     手头没有翻阅鸿称册,但查了查,“仁义和道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道曰贤。明德有成曰贤。明德有诚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如果两个贤有异,那么13应该是“行义合道、明德有成”而老七则符合“宠至益戒”。


     另外, 对于满文,清朝后期的皇子皇孙其实都已经不怎么会使用了,恐怕不会在予谥的时候再看看13的和7的是不是同一个字。


    


多尔金 2008-08-28 11:42

皇帝不会满语,不代表朝中就不会有懂满语的臣属。溥仪不会满语,可他始终有满语师傅。


 


如果满语没谥号的话,就不会存在同一个汉字满语却不同了。且“贤”的对译汉字就是morgen ,而不是erdemungge。如果满语没谥号,为什么在满汉语上有这么大的诧异?


 


或者应该这么说满语没有谥号,汉字的谥号才是对应满语而来的。


烟雨殇 2008-08-31 21:30

有点那个复杂~~~~~~~~


威利敏兹 2008-09-01 23:15

同意多的说法,


此“贤”非彼“贤”。


估计译成满文就跟中译英差不多,中文字虽然一样,但含义不同,用的英文单词就不一样。



多少年 2008-10-01 17:09

光绪的本生父醇亲王谥号是贤


 


满族王公也是有谥号的,像安亲王岳乐去世时谥号是“和”,次年被追降郡王,谥号也被取消了。康熙的二阿哥理密亲王,五阿哥恒温亲王、七阿哥淳度亲王的“密”、“温”、“度”就是去世后的谥号。谥号可能会是两个字多个字,像豫亲王多铎的继承人信郡王多尼的谥号是两个字“宣和”。


“贤”作为王公的谥号挺少见的,“忠”也很少见。


 


雅拉尔塔茗薇 2008-10-05 15:47
以下是引用烟雨殇在2008-8-7 14:54:03的发言:
谥号是“贤”还是“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贤”?

 


我感觉也是这个~!~


 


小青菜 2008-10-20 16:56

13的谥号是“贤”


 


在雍正5年,雍正皇帝特赐亲书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之匾额给13  。


13死之后,雍正皇帝特在“贤”字前加了这8个字!


 


 



查看完整版本: [-- 13的谥号是什么?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182945 second(s),query:4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