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求助]请教各路大仙关于《雍正继位新解》中的推测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求助]请教各路大仙关于《雍正继位新解》中的推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文禾1984 2008-06-12 15:36

[求助]请教各路大仙关于《雍正继位新解》中的推测

07年11月第四期的《清史研究》上刊出了一篇名为《雍正继位新解》的文章,作者张双志,他在文中阐述的观点我看来还有几分道理,但是本人并非专业人员,所以烦请坛子上各位大仙指点一二,谢谢!


作者认为,马尔赛、马齐、王淡、隆科多同受遗诏,“综合朝鲜史料、《皇清通志纲要》、《永宪录》、及胤禛继位后对他们的态度来看, 王淡、马尔赛、马齐、隆科多同受顾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篇幅太大,省略了。。。)


到了关键部分,作者认为康熙所患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故临终时很大可能是口述遗诏,口述时虽然神智清醒, 但应有因病发音不能清晰有力而语句含糊不清的可能并且口述遗命, 用词都比较简单。而在皇帝即将驾崩之刻, 气氛无比凝重, 诸大臣手足慌急, 心中惶恐也是在所难免。康熙口述谕旨, 可以先以满语述之, 再以汉语复述一遍。满文遗诏可能由马齐写就, 大概是“ 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之类。王淡在听写汉文遗诏时,在心耳慌乱之际, 大有可能误听、误写“胤禛为胤祯, 第四为十四” 。故十六日鸿肪寺官正式公读遗诏时, 只有满文, 而无汉文, 这才引起御史杨保等人的参奏指责, 而胤禛却不能道出真实情况, 来证明自己, 故无法讲出道理。迟至十六日, 胤禛才公布了汉文的遗命诏。而且, 病榻命诏, 必不长, 也就寥寥几句话。现存的满、汉文遗诏, 是雍正继位后,加工所作。故授人口实。据此, 我们也可以解释民间流传胤禛篡改“ 皇位传十四子胤祯”为“ 皇位传于四子胤禛” 的传说。


就是康熙所说应是“ 传第四子胤禛” , 由于“ 第” 与“ 十” 音近“禛” 与“祯” 音近, 故老迈的王淡在惶急的状态下, 误听、误写为“ 传十四子胤祯” , 草就了汉文遗诏, 遂酿成了千古恨事。这也是为什么镇继位后马上命胤祯之“ 祯” 改为“禵” 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以前, 人们常常纠缠“ 十” 改“ 于” 之说, 而忽略了“ 第” 与“ 十” 音近之误。


康熙在口述遗诏之后, 极大可能马上昏迷不醒或者言迄逝去。可谓“ 死无对证” 。是以满文遗诏还是以汉文遗诏为准, 为胤禛、胤祯胜负的最大关键。以胤禛继位的事实反推, 当是马尔赛、马齐、隆科多三人对王一人, 胤禛获胜。其中争论的细节, 是永远的迷雾, 只有当事人知道。在诸皇子都不知道遗诏的情况下, 以顾命大臣说的为准。故隆科多三人马上采取措施, 一面告知镇一面派兵防守皇宫内外一面布置迎御舆人大内。“ 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 , 只能坐等时局变化, 却“ 无处使力” 。待次日午刻, 隆科多传遗诏, 大局已定。


但没有永远不透风的事情, 遂有朝鲜史料、《永宪录》、《皇清通志纲要》等等, 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和谈资。王淡其人其事, 也就成为当时人们关心的对象。在国朝曹献类征初编》宰辅传中, 王淡的小传超过与之同期的四位大学士, 是最多的, 资历更好的马齐, 却只有一篇。在康熙过世、胤禛登基前后, 所记王淡都有不同, 凸现了他在这段时期的境遇, 反映了其背后隐藏的故事。
而马尔赛、马齐、隆科多在关键时刻, 遵照遗诏, 坚决地支持胤禛。特别是马尔赛、马齐现身证明胤禛继位的合法性, 对安抚群臣,使其他皇子“ 哑口无言地接受” , 稳定朝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隆科多手握兵权, 则保证了胤禛的顺利继位。这应是上述三人多极其迅速获得信任重用的最根本原因。


康熙一生以国家百姓为念, 可谓英主。选择嗣皇, 不仅仅是谁当皇帝的事, 更重要的是谁更有利于国家社樱, 这是英主必然要考虑的事。在康熙被迫做出一生最难决定的事的时候, 他会从现实出发, 而不是更喜欢谁。胤祯最不利的条件是不在京城。如果定胤祯为嗣皇, 皇位要空待二十余日, 岂不危及国家社稷, 这是为国为民的康熙必然要想到的, 也是他放心不下的国事。因此, 在未料到自己即将于十一月十三日过世之事, 当年四月, 康熙仍命撤祯回西北之时, 就已经注定了清祯的最终命运。在大渐时刻, 可能康熙内心更倾向于胤祯, 但皇位虚待二十余日的后果, 最终促使康熙“ 仓碎之间, 一言而定大计” , 决定了胤禛。可谓时也命也诚非虚语。
至于有学者认为是隆科多、胤禛合谋毒害, 篡夺了皇位, 殊不可能。康熙大渐, 身边肯定有太监、御医日夜随侍, 喂服汤药要经过他们之手。因此, 毒害康熙, 必须要有太监等人的配合。以康熙在世时之明, 隆科多、胤禛要在康熙身边培养自己的铁杆同党, 难度很大。要在大渐的短短几日, 避开其他皇子的耳目, 就能收买康熙身边的太监、御医, 使他们愿冒祸灭全家的下场, 毒害康熙, 也可谓巨难。因此, 康熙当是正常死亡。


并且作者认为如果在康熙没有明诏胤禛继位的情况下, 隆科多帮胤禛比帮撤祯冒的风险更大。况且, 他明知帮了溉镇早晚都要死, 这是何苦呢因此, 按照一些人所说, 隆科多是主动帮助撤镇篡位的, 实是无任何好处的不智之举。故, 隆科多只有在受康熙遗命情况下,才会死保撤镇, 可谓尽忠臣之事。至于民间盛传的倩镇进人参汤, 隆科多矫诏等, 都与遗诏不明有关, 皆因王淡“ 误听” 一事, 是造成所有之谜的最大隐情。


而胤禛之所以伪饰事实, 也是因王换“ 误认” , 又不能当时公布汉文遗诏和遗命过
程, 故使胤禛陷人难于讲出事实真相的境地。如果讲出事实经过, 反而更给与诸皇子以口实, 直接威胁自己的安危。这就迫使胤禛不得不去伪饰遗命的过程, 撇开马齐、马尔赛、王, 让隆科多独受“ 顾命之苦” , 转移大家视线, 以隆科多所传遗诏为准, 又无法求证。同时, 增加七位皇子同受顾命之事, 以坚其实。但这已是雍正五、六年以后的说法, 在反对胤禛的人都被诛灭之后, 真正是“ 死无对证”了。正因为是假的, 才会漏洞百出, 徒增众人疑惑, 给胤禛继位笼罩了一层迷雾。况且, 胤禛以一匹黑马的姿态彻底击败了众望所属的胤祯, 本就激发了人们的无数狂想。而胤禛有口难言的苦衷, 又彻底让继位之谜“ 永远” 地迷下去。这是胤祯个人的不幸, 也是胤禛大幸中的不幸, 从此使他背上谋父、逼母、轼兄、屠弟的万古罪名。


撇开马齐、马尔赛、王, 让隆科多独受“ 顾命之苦” , 转移大家视线, 以隆科多所传遗诏为准, 又无法求证。这一说法我总觉得不太妥帖,不知各位大仙以为如何?


这篇论文有些长,没有全部录下来,但主干部分录得差不多了,希望坛子上的大仙们评价评价作者的观点,谢谢!


 


注:蓝色、红色、绿色字均为原文


 


 



洗桐女史 2008-06-12 18:02
郁闷,刚打完,却因为死机什么都没了,还得重新打~~
这篇文章我在关于冯尔康先生《雍正继位新探》的讨论帖子下,有谈到过,可能你没有注意到,在这里我详细地说一下吧。
最初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让我挺惊喜的,关于王掞承命误将禛字作祯这则史料我前年就有看到过,和他前面的观点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我不认同王掞有资格承受末命,而且觉得他后面的论证不是很合理,甚至有点扯。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人大出的那本《天出血——雍正继位之谜》,郭成康先生是赞同马齐承命说的,而这篇文章的思路实际上是对此的延续。
郭先生认为马齐有承末命,而之所以雍正没有予以承认,只是承认康熙去世之际承受末命的大臣只有隆科多一人,是因为雍正口口声声说自己无心大位,以此为苦,如果知道皇考要传位给自己,必然会另有主意,为自己撇清。而后来当曾静案起,雍正知道自己篡位的谣言遍布天下,虽然大力辟谣,但是苦于先前在自己无心大位的问题上扯了谎,为了圆谎,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能承认还有其他的证人。
这个说法仔细考量,其实很不通,雍正不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他不会不懂,如果此事是真的,有马齐为他背书,比他长篇大论起到的实际效果要大很多,而且他只要不提及康熙有传念珠给他,并且对马齐说日后要将弘历立为嗣君这些内容就可以了,这不会对雍正极力塑造的无心大位的形象有任何影响,不是么?
所以如果真有那么多人同承末命的话,雍正自然不会隐瞒,除非四哥脑袋不清楚~~但我觉得马尔塞或许在四哥继位的这个环节上起到了某些作用,但没有承命。
还有,我先前把朝鲜关于雍正继位的资料和关于允禵的资料都做了整理,一部分发了,还有一部分除了给一些朋友看过之外,没有贴~~
我现在可以先简单的说一下,回来再写详细的。我想让大家注意的是,根据传教士的记载,当夜都是传康熙传位给雍正,甚至还有传闻康熙欲洗礼的,这个白菜贴过了~~~总之,在当夜的记载,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疑义,都是传位给胤禛,至于朝鲜史料,他有一个过程,最先是因为遗诏公开的时间较晚,而认为是秘不发丧,后来又说并非秘不发丧。其次,他们除了如实记载允禵出兵西北,康熙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那段上谕之外,对允禵并无了解,他们自己最初也说并不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人,尔后呢,只是听到传闻,说十四在西北,拥兵甚重,担心他不服,而和四哥起了冲突,但是后来则又听说他和新皇帝是一母所生的,而且新皇帝一继位就把他召来了,他必然不会跋扈云云,这里是认为他们一母同胞,不会和四个之间怎么样。但是当十四当众和四哥咆哮之后,舆论又为之一变。(十四和雍正公开冲突我认为是事先预谋,有人怂恿的,或许就是为了让胤禛的继立惹人疑猜。关于这一点有资料可以证实,这个回来写文详谈)
朝鲜人最初记载四哥矫诏好像是元年九月的事情,这也就是说,四哥篡位说是在他即位后过了一段时间才传播的,所以可见是人为的。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比如某小悠就素认为是四哥钳制舆论,控制的比较好~~
至于王掞这个说法,我觉得他的可贵处是,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这个我先前也说过好几次了,我的看法是,很有可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胤禛和胤祯的名字相近,有人听错了,误认为是传位给十四,结果看到继位的是四,产生了疑惑,随之而来的是谣言迭起~~而十四改名字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是可信的。
你要明白,《热河日记》这个书是朴趾源在乾隆四十五年出使中国时的见闻,很多都是道听途说,比如他说曹操的墓在水下被发现了,乾隆把曹操鞭尸,这个记载就是不可靠的~~(这本书被认为是“稗类杂记”,因而被他们朝鲜的正祖大王所BS,但他还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的~~)
而且事情过了那么多年,传的时候不一定符合其本来的面貌,事情大体可能是这个过程,但是当事人是不是王掞就很难说。
我之前和朋友有讨论过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说胤禛在继位后如果单单因为王掞保举过太子,而那么对待他真的显得挺小气的,所以我相信篡位说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王掞,但我不认为他有承命的资格,我认为事情可能是这样的:
康熙传位给四阿哥胤禛→王掞得知康熙驾崩的消息向人询问是谁继位→回答的人说的是“是四阿哥胤禛”→王掞误听做“十四阿哥胤祯”(我觉得十和第弄错的可能性不大),并且把自己误听到的当作真的说给那些不知道是谁继位,对此同样关注的人~~~
基本上应当是这样的。而且看朴趾源说的,似乎是王掞看错的,是说“误认”,这点很重要,不是误听!要真是如张文所说先由马齐写的满文,王掞写汉文,那更不可能搞错,因为满文第四和十四,胤禛和胤祯差得很远,王掞不太可能是根据满文版翻译的汉文版~~
所以我说是在传播过程中搞错的,也许不是口传误听,而是老眼昏花,当遗诏下来的时候,他看错了。
康熙本身没有留下文字的继位诏,这是肯定的吧,所以他误认的只能是别人口述,别人抄写的遗诏。所以我说他承命不可能,只有在遗诏下发的过程中出这个错才有可能。
而且犯这样错误的应当不仅仅王掞一个人,可能王掞是第一个~~~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比较合理~~君不见永宪录上仍把雍正御讳写作胤祯,君不见朝鲜人也曾把允祯当作雍正的御名,君不见直到现在很多电视台制作关于雍正的历史节目还会把胤禛写作胤祯,君不见百度将胤祯吧和雍正吧合并,面对质疑可以理直气壮的说雍正不就是胤祯么?
哈哈,所以说这或许才是历史的真相~~~不是改十四为于四,改禛为祯,而是倒个个才是历史的真相~~
PS:稍后我会发一份更加详细的给大家,深入来谈这个话题~~~不过这个我写了两年,一直没写完,汗,因为想写的太多,而我又太懒了~~
而且朝鲜史料中有很多内容我没有读懂,比如他们的说法或许可以判定康熙早有秘密立储制还有康熙用十三来监督四哥,使得四哥继位之后励精图治?那个话说的很模糊,不懂是什么意思~~
另,你录的文好好校对一下吧,错别字N多,还有,最好别用特殊字体,否则的话很多生僻字显现不出来的


纳兰容若 2008-06-12 20:02

可能,都是可能……我发现这帮人的想象力咋那么丰富的,连听错旨意都能想出来!!!以康熙的秉性,这种事情肯定早做布置,不会说快死了才匆匆说一遍即位人选,王老先生也不至于耳背到那个程度吧!!!所以,可信性不高,个人认为,不过倒是写小说的好题材,想象力确实丰富!!!


 


还有,那帮朝鲜人道听途说,要是在本朝无任何史料的情况,枉然全信他们的史料,未免也贻笑大方了!!!就像现在外国对中国的一些记载,未必就全接近于真相,就好像我们的清朝的资料去印证咪夷的历史,完全当作正史,还去推翻他们记载的正史,就未免太好玩了!


冰沁 2008-06-20 22:44
厄......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如果在写遗诏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差错,就不会有人纠正么?这么重要的文件在场的大臣都应该检查确认好了啊。

堇青 2008-06-23 15:44

那些“看错”、“听错”的人肯定也是因为首先有了心理暗示,压根就没想到或者不愿意相信是四继承大位,所以才会导致误差的结果。


 


另,非常想看到朝鲜史料中有关“康熙用十三来监督四哥”的说法,虽然觉得有点荒诞不经,但毕竟康熙末年对十三来说是个空白点,没有太多关于那段时间的史料,四继位后即对十三如此信任,两人又在政治上如此合拍,猜想他们必定在一废太子后,特别是熙朝末年,通过某种方式(特别收敛而不至于让老康感到结党篡位的威胁的方式)有过非常密切的联系和交往(甚至老爷子或许在某种程度上默许这种来往?),否则很难在短期内达成默契与无间。


文禾1984 2008-06-27 09:22
感谢桐姐姐和各路大仙指教!


查看完整版本: [-- [求助]请教各路大仙关于《雍正继位新解》中的推测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91042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