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请大家帮忙共同探讨几个问题,拜谢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花萼交辉 -> 请大家帮忙共同探讨几个问题,拜谢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toutou 2008-04-09 16:35

请大家帮忙共同探讨几个问题,拜谢

我的学年论文,写了快半年了,撂了快俩月了,瓶颈啊瓶颈,愁死我了。以下几个问题,麻烦各路神仙帮我琢磨琢磨,再拜叩首谢。

1、全人同学因何不能名垂竹帛(哪怕罪恶昭彰也成)?

一个人,处在一个“盛世”的时代,位居如此之高,出身如此之贵,干了如此多的事,离当代如此之近(清代相对来说当然是近的了),史料特别是官史记载不少、档案史料也不少(我指相对他同等身份的人来说),怎么就被人忽视的如此呢?(我指乾嘉以来文人笔记文集、现代学术著作、甚至重要文学作品,乱七八糟的东西不算)

悠悠分析有以下几点:

1)从出身的角度:怡王为皇室,特别是皇子(皇弟),身份不具有代表性。“良臣结主知”的情结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很重的,诸葛亮名头响到那个地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从清代政治类的笔记中看(典型的比如啸亭、郎潜、小仓房、枢垣、清稗类钞等等)绝绝大多数讲人物的,讲得君行道大臣的,都要讲“异数”,说白了就是寄托自己的yy理想,但是怡王虽然“异数”的最离谱,却不具有可重复性,因为他的身份太特殊,不可追求、不可效仿。相反,张廷玉、鄂尔泰两个,倒是颇为这些笔记的作者所钟爱。

2)从时代的角度:虽是盛世,却是“惨盛”之世,某四名声太坏,起码在知识分子眼中是这样的,没有贬君褒臣的道理,当然也不能骂他(活命大大的要紧),所以全人在清人的记载中受了四哥的连累,上镜特少。到了近现代,虽然四哥的名声可以肆无忌惮的败坏了,但因为四哥对全人保护的太好,没让他沾一点杀父逼母弑兄屠弟的坏名声,所以也没人yy他,反倒是自高阳二月河两位大仙以来,把他写成了四哥跟班的形象,并流传甚广(在我看来是流毒深广!!愤!!我好好一个才华横溢的实干派强人,居然被他们写得那样缺心眼的武夫或者忠犬!)。与他不同的是,张、鄂两个都是乾隆初年的宰执,乾隆初年无疑是清代历史上最黄金的时代,小钱名声又好(四粉别不服气啊,我秉公说的),夸他们俩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夸,不用涉及某四。

3)从所做事情的角度:某四太重人治,而且雍朝的中央制度完全是个转型期,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从前看从后看,看到这几年,都有点别扭(典型的就是军机处的设置和文书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前七年,某四在核心班子上,简直就在使唤全人一个人,全人满心投入到无限具体的工作当中,鸡毛蒜皮,说他是宰相,绝对不是,他一半是皇帝(参阅密折、代行赏赐),一半是六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水利营田使、粮草转运使~~甚至比这些职务作的还具体,他根本不是秦汉以来至元代总揽朝纲,履行着监督百官行政意义上的宰相,甚至连明朝的大学士也不是。他无名无分(除了那个亲王的爵位),却干了太多的事情,很大一部分零七八碎甚至不值一提。而他死了之后,军机处的结构完备之后,清朝的制度化就很强了,强到最后光绪想见康有为都见不着。所以,全人不是个制度上的终结,也不是开山,只是个中转,所作所为,不足为万世法。后来做制度史的人,也就自然没什么地方可以提到他。

4)史料的问题:全人相关的记载实在不少(我给他做年谱,已经十万字有余了,还有造办处史料没有加进去,数量相当可观了),但他个人没有文集、没有有实际意义的诗作(喊口号的不算!),连私人署名的奏折都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对他的看法都来自雍正皇帝一个角度(张廷玉、允礼、弘昼、弘历、年希尧,一大堆当时督抚大员的角度,当然也是附属于雍正皇帝的角度),袁枚、全祖望、方苞有一两句提及他的东西,几乎都是反面的,不要说别人,就是我,琢磨了两三年,都无所适从。

5)乐乐同学YY补充,某四和全人的关系,实在暧昧的过头,说出去十分不雅(我不是指某耽某美啊,是说从礼仪上来讲,尤其是全人死后那两个月,不要说别人,乾隆自己就要郁闷死),所以干脆不说~~~

以上这些我想的东西,是有的,但我心里总还是觉得有更重要的东西空缺着,惴惴不能安然。不知道哪位高人还能帮忙补充提示一下,免我寝食不安之苦。再谢

此帖提问,禁止转载,禁止抄袭观点,如有发现,断不宽宥,谢谢配合


nonsay 2008-04-09 17:31
侬该问为何八旗大臣少有上竹帛.恐怕是因为热心写这些玩意的,没几个去全面了解历史吧

color 2008-04-09 17:38

首先赞赞悠悠MM严谨的治学态度!想俺们的学年论文,根本就是拼凑应付了事……

这还真是一个好题目,为什么一个很有才也很有功绩的历史人物没能得到应有的名声?说实话我以自己老百姓的身份来想,如果我仅仅知道雍正有这么一个股肱心腹的弟弟,他很受宠爱重用,权倾朝野,也很有能力,仅仅如此而已,他怎么能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想比呢,况且蜀国打出的“光复汉室”的口号是顺了当时人民的心的,是出师有名的,他所做的就是“正义”,而雍正的名声又不算太好,那他身边的心腹自然也就不会是什么良臣了,这是自然的想法。楼上的说的也对,有多少人是彻底了解了十三后再下结论的?又有多少人有机会彻底了解?

历史是史学家记下来的,口碑却是老百姓代代传下来的,悠悠文中一句话说的很对:“黎民百姓浅薄,哪知道天家艰难”(大概是这样吧,具体忘了),平民所了解的政治局面是从哪儿来的呢,是大多数人的看法,雍朝所重用的人是少数,不受重用的人是多数,而这些少数受重用的人所受到的圣眷又太重太重(不说清朝,整个中国历史上估计都少吧),人都有嫉妒的心理,那些不受重用的人立场自然不会太客观,试想但凡读过点书的知识分子,谁不觉着自己有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但却没受重用,能指望他们公正的评价被宠的过头的十三吗?三人成虎,舆论基本也就是取大多数人的看法。再加上汉人对旗人的统治,我觉得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冷眼旁观挑刺的态度吧,逮着这么一个名声不好的皇上了,还能有好话说吗。十三他再怎么有才再怎么勤政,套上了“皇上的兄弟”这么个身份,落在群众眼里也就大打折扣了

刚开始关注怡十三,正在考虑倒戈怡王府



nonsay 2008-04-09 17:54

其实清代宗室诸王还是很有作为的,这和明朝亲王不理事只吃不干,光当造粪机器还是有区别的,因此要想了解13,必须先找几个跟他类似经历的人对比.相对来说有几个样本可以做参考

颖王萨哈廉,成王永星,恭王,恒王,郑王

末代醇王在很多行事风格上与13也有接近,推荐看其兄弟子女的回忆录.

作为对比也可以找几个祸害类型的样本:庆王,端王,还有比较嚣张的英王

样本多了,比较起来就有说服力,内容也充实了,甚至可以从一种被广大汉文化包容下的满洲文化的畏惧感来描述,统治一个几亿人的大国,和几万几十万人口的女真是不一样的.

另外具体的事情可以分类:

朝政、旗务、理藩、战事、财政、民政、治安、行政区划等,看看哪些是可以作为重点来衡量,抓重点


草草 2008-04-09 18:02

一个完美的人,一辈子的人生又不具有故事性,很少人喜欢YY的,不YY,就流传不开,最后就彻底被忽视~

但是还是会有人喜欢他,就好像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概念~


vicky 2008-04-09 18:58

别说怡贤亲王了,雍正皇帝也很被人忽视吧!偶觉得雍正一朝都很被忽视滴说(不算JJ上的小白文)。

举个例子吧,前几天偶拜托偶们公司的日本人帮忙找日文的怡亲王资料(因为桐桐说有一个日本论坛提到十三在外养戏子,地方是水逸松竹,让帮忙问问日本人看是哪个论坛),他肯定不知道怡亲王,于是我就让他帮着找雍正朝的资料,他居然不知道雍正皇帝(偶们公司这个日本同事是学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国历史他也学了不少),我只能告诉他是康熙的儿子,乾隆的老爸,这他才明白,雍正是谁,汗死我了。

当然日本人并不能带表中国人,但中国人对雍正的认识我看也没多到哪儿去,雍正朝之于康乾,感觉知名度低了太多

这可能跟雍正朝的时间短,雍正本人没有得到历史的公正评价,史料不公开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总之结果就是这一个朝代都藏在“隐秘的面纱”后边。

如果一个王朝或一个王朝的君主(这个君主还是个很有作为的人)都不太为人所知,或者对他们的认识不正确,那怎么可能这个时期的大臣不被忽视呢!






toutou 2008-04-09 21:35
这不是我的论文题目,是我论文的一部分。话说我最初的打算是写雍朝宗王参政,不行,样本太大,估计要20万字加,我这学期课挺多的,写不了,于是只好写最熟悉的全人,预计8万字加,现在刚写完第一部分(全人权力构成),就四万加了,估计要超标,不过我无所,面对全人,只要能写好,我不辞冰冷为卿热!! 不过写完第一部分,我就瓶颈了。原本想往政治文化方面靠一靠,发现行不通,可惜发现晚了,半打书白看了,也到期中了,郁结中。其实很想发上来大家看看讨论,不过现在居心叵测的人太多,我可不想最后落个自己“抄别人的”

zinanyan 2008-04-09 21:51

咱也不懂哈,随便说说。

你所谓的“名垂竹帛”似乎太空洞了些,你是不是说,后人的小说笔记(非官方)没怎么写他?还是雍正以后的官方上也没怎么大肆赞扬他?

非官方:13可以算是当时的第二号人物了,可能后人 1)不敢于 2)没兴趣 去评论当时的第二号人物吧?试想一下文人墨客写东西,大多是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儿,写皇上和大臣正正经经治国,似乎并不是什么有意思的题材。另外就是你说的,后人不好抑4而捧13;或者说,13压根儿就没什么可值得称赞的,他只是一个“老老实实”干活儿的权臣而已吧。而且向你说的,13并没有像张鄂等人那样有代表性,因为张鄂是奴才,总强调主子对奴才好的话,对于其他的奴才是一种变相的激励;但13是第二号人物,也是主子(就像咱们说的“家天下”),主子对主子好……这奴才们看了咋想?铁定心里不平衡了。

官方:我觉得他和4的兄弟关系是一个大问题,似乎可以继续往下挖。我知道的没有你那么全了,但是是不是因为二人或多或少把一个帝王的权力分化了呢?帝王是唯一的,具有绝对的权力;但如果出现这么一个第二号人物,帝王的权力势必会被分化。如果说4和13的兄弟关系亲密之至,而且13深深了解到自己的臣子身份,他们二人可能会维持君臣之间权力的平衡(实际上他们已经做到了);但是,假设以后再出现这么一个第二号人物,这种平衡还能维持么?我写的有点儿乱哈,逻辑不太清晰。这么说吧,如果后来的文人(无论朝野)都很注重13,那么,13必定会成为“二号人物”的楷模,大家会不自觉地去仿效。好了,仿效的话,弘曕阿,弘昼什么的都来仿效了;他们要求乾隆像他的父亲学习,和他们分享帝王的权力……如果这样的话,乾隆能干么?毕竟13和4是患难过来的,但弘曕弘昼和乾隆根本没那么深的底子,还要分享乾隆的权力,这一不注意,农奴可就翻身作主人了。故此乾隆肯定不干。要说乾隆时代可是文治,孝治的鼎盛时期了吧,可他为啥没有刻意强调他父亲和叔父之间不同寻常的“悌”呢(或许强调了我不知道)? 这是因为,二号人物的存在总会对一号人物的权威构成威胁。

我这都瞎说哈,可能比较偏激。


nonsay 2008-04-09 21:56
多看原始资料比如档案,奏折,上谕,行文

toutou 2008-04-09 22:02

默默,子楠兄说的很是,和我想的很多都一样。

不过我更想从“不足为万世法”方面来考虑,特别是在制度欠缺上,个人认为除了建国初之外,雍正当政的前七年,是清代历史上制度最不完备的时间(标准的转型期!特别是密折制度的实行,使得皇帝完全成为全国信息源的枢纽,而在之前,不过皇帝乐不乐意,这个枢纽在内阁。康熙掌握国家的最直接手段是御门听政,雍正则是密折。我们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上课和读书的效果哪个好呢?当然是读书好,又系统又便于记忆,还有据可查。可这个我没办法展开论证,涉及面太广了,甚至连什么人口因素都要牵扯进来,麻烦死了),但是他庶务又完成的那么好。为什么?正是利用了这个制度的不完备——没有头衔的人才是最有权力的人,起码是操控范围最无限制的人!!这个道理我们也都懂,怡王就是,雍正利用了这样一个人,准确地说是这样一个身份,实现他有治人无治法的政治理念。而他自己,本身也是这样一个人!看看奏折制度完备以后,清朝皇帝每天在奏折上批几个字?他批几个字?这不是个勤政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制度约束的问题!!


toutou 2008-04-09 22:10

引用
多看原始资料比如档案,奏折,上谕,行文

这些正是我所用的,现在在看些理论方面的文章。

前些天看我们张帆老师的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因为我第二部分要论述全人权力的性质问题。元代相权是最发达的时代,当然前提是君主不管事。看了这书我越发的认为全人的权力,之所以和皇权不发生矛盾,当然有他个人的性格作风,四的性格作风,以及他与四哥的关系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全人行使的不是相权,而是被随时赋予的分割了出来的一部分皇权,对这部分分割出来的皇权,以四的能力和全人的谨慎,是完全在四掌控制内的,所以不发生矛盾。如果换一对君臣的话,是要出问题的



zinanyan 2008-04-09 22:11

是的是的,“不足为万世法”,就是这个意思。好么,我费了那么大劲说了半天,这几个字就概括了。


nonsay 2008-04-09 22:21

不过关于后世少提及13应是错觉了,按律对朝政和大臣议论可是重罪,清律辱骂亲王比弑祖父斩

也不是没有人注意他

清·赵慎畛撰  榆巢杂识

解京饷银

各省解京饷银,有随平陋规一项,雍正元年敕令停止。嗣因清查部库,约计亏空银二百五十余万两,经怡贤亲王以各色浮费既已禁革,奏请将京饷平余陆续弥补。每饷银一千两,收平余二十五两,至八年亏空补足。解部平余银两,照前数减去一半,留本省以充地方公事之用。乾隆三年,将减半银两一概停其解部,存贮本省司库,遇有地方荒歉及裨益民生之要务,即将此项奏明动用,报部查核。

○从祀文庙
    乾隆五年,礼部议驳山东巡抚硕色奏请将先儒孔鲋从祀文庙:“查《汉书》,云古文《尚书》出孔子壁中。颜师古注云:‘《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书于旧堂壁中”’。而《汉记·尹敏传》云孔鲋所藏。二说不同,则藏书为鲋为腾不可定。又《阙里志》及《史记·世家》;孔鲋初事秦始皇,为文通君,拜少傅。继事陈涉,迁太傅。其生平约略可见。至所著《孔丛子》,朱子疑为伪作,是此书真赝亦未可定。从祀巨典,必显有明征,乃可据为定论。若在疑似之间,宁慎毋滥。该抚所奏,应无庸议”。又议驳浙抚卢焯请将新昌县宋儒石墩从祀文庙:“谨按:御纂周易折中列引用先儒姓氏,石墩并未开载。朱子《中庸章句序》内称石氏之所辑录,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晰。又云:‘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则石氏原本择焉未精可知’。迨其生平与朱子相友善,讲学问答,朱子称其意为学,历言皆有政绩。查该县乡贤祠内已经崇祀。该抚所请,毋庸议。”

 ○贤良祠
    贤良祠建于雍正八年七月。祠在京城白马关圣庙侧,满汉大臣,才德著闻、完名全节者,奉特旨入祀。前殿祀亲王二:和硕怡贤亲王允详、和硕超勇襄亲王策凌。后室祀文武大臣九十八:大学士谥文成榜式达海、大学士一等子谥文肃范文程、蒙古副都统一等轻车都尉谥襄壮褚库巴图鲁、大学士谥文毅宁完我、大学士谥文恪额色黑、定西将军一等公谥靖康爱星阿、议政大臣一等男谥恪僖哈世屯、定西将军都统三等侯谥敏壮李国翰、四川陕西总督谥忠毅孟乔芳、四川陕西总督谥襄勤李国英、大学士一等忠达公谥文襄图海、大学士谥文毅魏裔介、大学士谥文靖王熙、大学士谥文清阿兰泰、大学士谥文贞张玉书、大学士谥文端吴?典、大学士谥文端张英、大学士谥文贞李光地、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谥恭懿福善、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谥襄壮费扬古、议政大臣一等男谥敏果米思翰、尚书谥端恪姚文然、尚书谥敏果魏象枢、尚书谥文正汤斌、尚书谥文端顾八代、尚书谥恭勤马尔汉、尚书谥文恪励杜纳、尚书谥恭毅赵申乔、尚书谥文敬徐潮、尚书衔谥文定徐元梦、尚书衔福建巡抚谥清端陈?宾、工部尚书衔河道总督谥文襄勒辅、抚蛮灭寇大将军兵部尚书广西巡抚谥忠毅傅宏烈、满洲都统谥襄壮根特、都统一等褒绩公谥襄毅赖塔、汉军都统谥桓僖冯国相、靖海将军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谥襄壮施琅、靖逆将军一等侯甘肃提督谥襄壮张勇、振武将军甘肃提督谥襄武孙思克、奋威将军陕西提督谥忠勇王进宝、镇南将军护军统领谥襄壮莽依图、西安将军谥恭靖佛尼勒、勇略将军云贵总督一等子谥襄忠赵良栋、总督谥清端傅腊塔、总督谥清端于成龙、大学士谥文恭富宁安、大学士谥文端朱轼、大学士谥文端张鹏翮、大学士谥文端田从典、大学士谥文恪高其位、领侍卫内大臣二等公谥悫敬尹德、蒙古都统谥僖恪阿尔纳、礼部尚书衔谥文定杨名时、总督谥清端杨宗仁、河道总督谥勤恪齐苏勒、兵部尚书衔直隶总督谥敏达李卫、大学士谥文穆马齐、大学士谥文端伊桑阿、大学士谥文端福敏、大学士伯兼管陕甘总督谥文襄黄廷桂、大学士谥文恪蒋溥、大学士谥文靖史贻直、大学士谥文庄梁诗正、大学士谥文端来保、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谥文忠傅恒、协办大学士一等武毅谋勇公谥文襄兆惠、大学士谥文端尹继善、大学士谥文恭陈宏谋、大学士谥文定刘纶、大学士谥文正刘统勋、大学士谥文襄舒赫德、大学士谥文穆徐本、大学士谥文定高斌、大学士谥文肃英廉、大学士两江总督谥文端高晋、一等伯左都御史谥壮果拉布敦、尚书谥文端汪由敦、尚书谥勤恪李元亮、尚书果毅公谥襄壮阿里衮、尚书衔谥文端钱陈群、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谥文肃陈大受、总督谥悫勤喀尔吉善、总督谥文勤鹤年、总督谥勤肃鄂弼、一等伯都统谥襄烈傅清、一等男成都将军谥文毅奎林、一等伯西路将军谥武烈和起、伊犁将军谥襄武伊勒图、总督谥悫勤那苏图、总督谥勤毅吴达善、总督谥恪敏方观承、总督谥清悫袁守侗、总督谥诚恪萨载、总督管河南巡抚谥恭惠何?胃、广西提督晋赠伯爵谥昭毅许世亨、福建巡抚谥敏惠潘思榘、江苏巡抚徐士林、广东巡抚谥恭毅李湖。内无谥者,江苏巡抚徐士林一人。大学士谥文端王杰、大学士谥文清刘墉、大学士谥文正朱?

蕉轩随录 │ 清·方浚师

◎拟筹积贮书
    管异之孝廉(同)有《代人拟筹积贮书》,是一篇绝大经世文字,非寻常纸上空谈者也。书云:“臣闻京师者,天下之大本,积贮者,国家之大务。今海内飞刍挽粟,岁至京师,意京仓所积谷,多备数十年,少亦宜支数岁。而以臣所闻,不过仅支一岁而止。臣甚骇之,记曰:‘国无六年之畜曰不足,无三年之畜曰急。’以国家之全盛,积贮止此,设不幸东南有水旱,漕不克继,或淮、徐、兖、济之间有大盗如王伦者阻于途,俾不得达,或畿辅仓卒有事,用谷倍常时,三者有一焉,虽有研、桑,不知计所从出矣。且夫一州一县之大,仓库空虚,则事至而无以办,况于煌煌帝都,宗庙乘舆之所在者乎?以国家之威,皇上之仁圣,曩所云三患,固万万不当有,然而思患预防,势之所及也,患既至而后为之所,势之所不及也。此臣之所以大忧也。臣窃惟国家富强,本逾前代。当乾隆中岁,京仓之粟,陈陈相因,以数计之,盖可支二十余岁。乾隆之去今时,既未远加以数十年,内未阙一州,未损一县,未加一官,未增一卒,何以曩者备二十岁而有余,今则仅支一年而不足?论者皆谓迩年以来,苗贼迭起,水旱间作,高宗皇帝屡施豁免之恩,皇上数沛停征之惠,坐是积贮亏缺,不能复旧。臣以为是固然矣,而抑犹未尽。伏查京仓所放米,曰官俸,曰兵粮,二者去通漕不过十分之六,其一养工匠岁赐之粟,名曰匠米。匠米在当时去京仓百分之一,今则人数百倍于前,而米去京仓十分之一矣。其一国初定鼎,宗臣封亲王者六,曰豫、睿、礼、郑、肃、庄,封郡王者二,曰顺承、克勤,世宗皇帝之弟封亲王者一,曰怡贤。此九王者,皆世袭罔替。七亲王之世子,世封亲王,其他子则封公,公之子封镇国将军。二郡王之世子世封郡王,其他子亦封镇国将军。凡镇国将军之子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之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之子封奉恩将军。凡俸,亲王万斛,郡王五千,公一千,以次降,合而名曰恩米。夫九王之初封,其子孙不过数人,后则愈衍愈众,至于今枝繁叶盛,盖其人已数倍于前矣。而国家封爵赐米必一一如其人数,是以国初恩米去京仓不过百分之一,今则不啻十之三四矣。以通漕十分,官俸、兵粮去其六,匠米去其一,恩米去其三四,是故一岁之漕,仅敷一岁之用。漕一不足,则必抽旧积。旧者日绌,而新者无赢。然则京仓之粟,日减日虚,二十年而大变于前者,无足怪也。夫国家之大,所赖以办事者官,所赖以捍患者兵。官俸、兵粮,势不可减。而我朝于满兵尽人而养之,自乾隆时论者已忧焉,无善计耳。至于工匠,则事不同矣。经曰‘既廪称事’,又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然则古之工匠,食称其事,初无虚养之时。今之匠役,无事而食者盖过众。为今日计,莫若裁汰散遣,仅留其魁若干人。俟有兴造,然后及时召募,计其工而赐之食。如此则下无游食之民,上无虚縻之赐,而所谓匠米者可以复减如前矣。九王之子孙,爵禄丰厚,此自国家追念前勋,恩德至渥。然臣闻之,亲亲有杀,尊贤有等。以人臣之嗣,世同皇昆弟、皇子之封,其酬勋已至极,而其他子孙又人人食王公之禄,则待之毋乃过优乎?国家享祚亿万年,诸王子孙日众,海内物力必有不给之时。人臣与国同休戚,主上匮乏,而私室丰盈,诸王之灵抑恐未安于地下也。为今日计,爵则仍之,禄则减之。彼其人果才贤,自可为国当官,别受在官之俸,而愚不肖者,不得滥叨厚赐。如此则宗室皆知奋励,而所谓恩米者可以复减如前矣。夫匠米、恩米复减如前,则京仓所积岁已有余,以数计之,盖三年则可余一年之食,九年则可余三年之食,然则不出十年,而京仓之积贮已多矣。论者或谓匠米可减也,减恩米恐非圣世所宜行。臣请有以折之。昔周之初,大封同姓,而武王昆弟五叔乃无官,矧其子孙?岂容不辨别贤否,而概以王公之禄予之?宋相王安石议减宗室恩例,宗室伺其出群哗马首,安石厉声斥曰:‘祖宗亲尽则祧,何况贤辈!’诸人遂无辞而退。至哉言乎!不可以人废也。臣愚以为此事也行,有五利焉:京师积谷有余,一利也;匠民散于民间,畿辅谷贱,二利也;诸王子孙不骄惰,三利也;积谷有余则径可停运一二年,而用其间以大治河工,四利也;旗丁但予坐粮,则所云帮费者省,而州县之亏空可弥矣,五利也。变一事而兴五利,补救之谋无加于此。若夫兴水利,议屯田,裁减满兵粮额,事体重大非旦夕所可行,臣今未敢议焉。”



vicky 2008-04-09 22:25

很期待看悠悠的论文,如果担心被抄袭可以设置阅读的权限啊!

对悠悠给全人同学写的10几万字的年谱很是好奇,居然写了这么多


堇青 2008-04-09 22:31

    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眼光看,13那么被忽视绝对是被某4带累的,因为在《雍正王朝》大热之前,在普通大众眼中某4的基本形象就是暴唳的、专制的、狠毒的,而且还是个篡位夺朝的皇帝(在此,某4作痛哭流涕状感谢2月大叔为其平反昭雪),顶着这样的名声,哪里还敢指望什么“圣君贤臣”的称颂呢?最近听那句歌词“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很有感触,可能是方式方法不对吧。历史总归是后人评说的,始终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历史公正的评价,只是各人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魔力神眼 2008-04-09 22:36

魔力最近因为个人原因,没有来论坛漂啊!

关于这个问题,魔力有些肤浅的看法:

第一:全人被他的四哥拖累了。其实雍正在中国清史研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内名声非常不好,而且其功绩也不受重视有关。其实雍正反而是被一个旅日学者重视,才发掘出来的。以前只有康乾盛世,后面才说是康雍乾。雍正皇帝在清朝时期名声就很差,十三难免不受牵累。

第二:十三的皇室身份也让知识分子们觉得他的成功是天生的,不是靠后天努力的,所以别人也不会觉得他怎样好。

第三:十三在前期的低调,到死后他老哥歇斯底里的大发作,才抖搂出往事,所以也影响了他的声望。另外他老哥为民作的好事,可能南方的知识分子体会不到,说出来赞扬的当然是风毛麟角。

第四:俺觉得他老哥为他建的那个超级豪华超超规格的园寝,以及他老哥对他宠溺,对全人的形象有损害,实在不值得别人大书其书。你想当时人们写诗歌咏十三和四的关系居然用梁孝王的典故,俺恨不得P飞那个酸儒。士人眼中觉得十三因为是皇子皇弟的缘故,富甲天下。而且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应该都是比较张扬人物,名声未必好。就连老康名声也不好。

第五:十三后人在清朝政治影响虽不及十三,但还是很大的,所以别人不敢说三道四,所以也看不见十三多少坏话。有说坏话得,俺记得是讲那个他的门人被小顾打的故事,用了一个某亲王。那部笔记中其他的什么廉邸、履邸的都知道指的是谁。第六:朗潜中对十三的评价已经很高了,对他的谦逊低调和雍正意的论述也很中肯,对于营田事业的评价也很高,说可惜十三的早逝,让这一可以让他垂名的事业夭折了,十三的名声自然也就不够高了。

第七:因为文字狱的影响,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整个满清王公贵族的评价都不高,所以十三也就高不到哪去。尹继善因为久督江南,又和文人墨客亲近交厚,尤其是袁枚,所以被文人笔记反复提及。鄂尔泰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坐上宰辅的高位,这类的象阿桂、松筠等完全靠自己实力获得权力的,士人的评价就不一样。同样傅恒、福康安父子一样被士人看扁,但是袁枚却因为曾经受恩于他们父子俩,而没有说他俩的坏话。



toutou 2008-04-09 22:40

我知道是有些记载的,要不我那个年谱也做不来那么多字,去年这个时候累死我了快。但是记载,和他的身份来说还是很少的,而且明显都是看了实录和官史之后的记载,叙事的多,议论的少。比如啸亭,那么yy的一本笔记,因为昭琏本人的缘故,里头很多涉及宗王的,他们礼、康王自己家的就不说了,连十二那么个可有可无的人,都有三条记载,而十三居然只有一条提到他,还是错的(那个事应该是十七干的),比如枢垣和檐曝,讲中枢决策的,居然毫不涉及怡王,我真是杀人的心都有了!!!

全人在世宗实录上上镜率奇高啊,还有起居注,他老人家还是奏折毒药,只要提到他,四就赞个没完。身后那么多人痛哭失声齐集请安,四哥连篇累牍数十百万言的夸,当然多了,可是性质都是一样的啊,抄着抄着我都烦了,有没有点新鲜的呀!!

所以我无敌感激陈仪,只有他那篇《和硕怡贤亲王祭文》是很有内容的,而且有些十三的原话,很反映性格处世方式。虽说前面水利的部分读起来非常困难,但我每次读都种说不出的心情,很复杂~~



nonsay 2008-04-09 22:50

上谕16条里仔细琢磨,里面不少有意义的学习资料


toutou 2008-04-09 23:15
其实全人结交的文人也不少,他是小尹的旧主,小尹说他好么?要是说他好,袁枚能不yy?晓晓的老师林令旭是浙东学派的名士,跟全祖望是挚友,比全人岁数还大,就考不中进士,还不是入王府给晓晓当老师,才在八年中了进士,选了翰林。全祖望说他好了么?还不是把他当年隆一样的人物!方苞和朱相交好,朱相的母亲病故,朱相在营田,家人直趋王府禀报,十三劝四哥让朱相仿自己的例,素服办公,还送了一大堆东西,朱相说他好了么?方苞说他好了么?都没有!十三对蒋相是什么样的作用,没有十三在户部,就凭蒋廷锡,他能爬到那么高?他侄子还是“年党”呢!蒋家父子儒相,说他好了么?不是也没有!张衡臣!我就不说他什么了!!哼!


魔力神眼 2008-04-09 23:38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还没有总结进去的,朱、蒋同学敢说吗?不敢,乾隆在那虎视耽耽呢。张相不说了,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不定在心里怎么编排十三和四呢。这些政治高手,又有几个是真正的君子,无非勉强能维持自己的清廉就不错了。张廷玉,我个人对他评价不高。其实他最后通过近乎要胁的手段获得一个配亨太庙的资格真是觉得异数?!和那一堆因为屠杀汉人而获得军功的满洲开国元勋们一起被祭祀,真不知他算什么!

放进贤良祠,我反而可以心平气和的对待,毕竟是平定天下以后,对国家政绩有功者论。

另外四对十三的宠溺,汉臣有敢说三道四的吗?忘了在哪个笔记中看到,认为汉臣在雍正朝做官的其实很多是压抑自己,没有人敢说谏言。认为雍正开了一个坏头。


toutou 2008-04-09 23:43
魔力你一直在用“宠溺”这个词哦,难道也被某风气带坏?~~窃笑中

魔力神眼 2008-04-09 23:49

朗潜纪闻初笔中

◎怡贤亲王恩眷
  雍正朝,和硕怡亲王允祥薨逝,赐谥曰贤。上睿性友悌,眷念勿替,特旨以王生前所赐“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谥号之上。敬按怡贤亲王修学好古,为善最乐,固为本朝河间、东平,而宪皇帝任遇枝戚,庆命旁流,有加无已若此。汉和帝之同舆共室,唐玄宗之长枕大衾,方之蔑如矣。

魔力无非把它口语话了。



zinanyan 2008-04-10 02:40
河间、东平总被滥用。允禧还被称作河间东平哩。

nonsay 2008-04-10 05:37
也能看出雍正朝以后世风日下,凡事总有三俗的结论

白花紫露 2008-04-10 09:57

我觉得要想青史留名,无论是做好人还是坏人,都得做绝,历代皇帝无论雄才大略, 还是昏庸无能,都能青史留名,这里就不讨论,主要说说一般人。一般人要想青史留名,要么是大忠之人,要么是大奸之辈,要么是隐士高人(无论是真高人还是沽名钓誉之辈),要么是有着倾国倾城色的红颜祸水或名妓,文人骚客以文章名传后世,军人则因赫赫战功而彪炳史册。纵观史上留名之人,大约无外乎此几类人耳。

贤臣良将,我觉得十三都称不上,在十三的身上权臣的味道多于贤臣,甚至偶尔还有些弄臣的味道,不要PIA我

。虽然雍正推许自己与十三世难得的君臣相契,但我觉得四和十三的君臣关系又不同于太宗与房杜之间的君臣关系,太宗因房杜而天下垂拱而治,创贞观治世,房杜则因太宗得遇明君,报复得展,因而名垂青史。我觉得有清一朝,在君臣关系,臣子往往缺少做人的尊严。

另一个原因,据我不厚道的猜想与乾隆有关,四哥对十三的过分逾制的待遇,在小四心里留下阴影,让小四对十三有很多猜忌,你看雍正元年四哥就赐十三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而直到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乾隆才命怡亲王爵世袭罔替,由此可见一斑。小四即位后,想做的事情恐怕就是极力淡化十三的影响,打压十三一脉的气焰,若再有人像在雍正时期那样对十三歌功颂德,恐怕是不知死活,看看张廷玉就知道了,张在雍正时期说十三对自己怎样怎样不薄,可是在他的澄怀园文集中,几乎没有提到十三。

再一个原因,即十三为什么在民间也没值得称道的地方。十三在雍正一朝确也做过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但十三位高,多居于幕后,属于决策者,而百姓记住的往往是施行者。


洗桐女史 2008-04-10 11:41
还有几个原因:
(1)十三哥在康熙年间无封,四哥一继位就封为怡亲王,看十二封郡王,四说他经理三衙门事井井有条,办理梓宫事务甚为效力,十七封郡王四给的理由是办理景陵事务甚为妥协。而十六的亲王是过继给博果铎袭来的,借的是皇太后的名义。四哥即使想给这些人加恩,也算是“师出有名”啊,可是十三哥由一个空头阿哥一下子就直接封为亲王,没有过渡,四哥也没有给天下人一个合理的解释,说得过去说不过去啊?而且四哥也不可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十三哥如果在康朝是人尽皆知倍受康熙喜欢的一个皇子,一直到康熙死他都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孝悌”二字不可拆开,如果十三哥在外人眼里“孝道”有亏,他对四哥再“悌”,再忠也没有用的。无论康朝发生了什么,十三哥一直无封这就是事实,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不被康熙待见的,四哥再怎么吹他捧他,那个宇宙全人也仅仅是他个人的私意。(不过十三哥要是一直深受康熙宠爱,可能他和四哥关系未必会那么好,二人之间未必没有嫌猜。)
(2)乾隆认为鄂尔泰配享太庙,乾隆就觉得“逾分”,但鄂尔泰毕竟有开辟苗疆、平定乌蒙、经略边陲之功,而十三有么?十三帮助四办理庶务,其实在别人眼里和张廷玉这些人没什么区别的,张廷玉不配配享太庙,十三自然也不配了。其实对待兄弟上,像乾隆待弘昼那样,才值得称赞的,看看乾隆说的那番话吧,应当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且亲族者,乃天地之常经,必当有久远不易之则,岂可以君上一时之爱憎率意从事?”
(3)四哥也说过,要是诸王过分逾矩,私添兵丁包衣佐领,如果他再分封子弟的话,那么钱粮就不够了,他的子孙和诸王怎样能够“绳绳继继至于亿万斯年”?四哥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不过他难遏私情,如果四哥对十三的异宠为后世子孙所效法的话,那么国家的负担有多重啊~~~四哥对于十三哥的恩宠根本就是不值得效法的,自然不会为人所称道了啊。
(4)四哥本身对于十三的感情是否真挚,一直就有人有所怀疑,以至于很多人觉得,是四哥“杀兄屠弟”的名声太臭,才会借着十三哥的死表现的悲痛莫名,实际上是演戏给天下人看,因而赞扬四哥对十三哥的好,无疑是在赞扬四哥的作秀行为。二来呢,如果一些人觉得四哥对十三哥的感情是真挚的,那么他们又会怀疑,是不是他帮四哥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四哥才会那么宠他,就比如四哥宠信张廷玉,很多学者都说是因为张廷玉替四哥篡改康熙实录,销毁掉四哥“篡位”的证据。就像你说的,沾上四哥,十三哥的名声就显得很尴尬了。不过话说回来,也只有四哥这样的BT的人,才能够用得了十三哥这样的人吧,也只有四哥这样的人,才会宠信恩无度吧~~~
另,附一些资料出处,省的悠悠你再翻书了:
对不起!您没有登录,请先登录论坛.

nonsay 2008-04-10 22:45

高宗对鄂尔泰的朋党们深恶痛绝,具体的可以看对鄂昌的那段案子,可以看出所谓鄂逾分,实际是不喜之至.故挑出无数毛病,所以对怡亲王并非推恩之故,实在是鄂张二人自己把弄朝政引起忌讳,并有无数把柄被一一数落的结果


toutou 2008-04-11 14:00

引用
河间、东平总被滥用。允禧还被称作河间东平哩。

何止允禧这样的“河间”,连十二、十六、弘晓也被称作“河间”,十七也被称为东平,似乎有点文化的都是河间,干过点政务的都是“东平”,殊不知河间对于文化的贡献是多么的大,东平的政治地位是多么的高,哪里是这些人能比的了的,不过拍马屁罢了。所以,根据这个标准,全人同学被他亲爱的侄子小五同学称作连河间、东平都比不上的,那简直就是“惊如天人”了,而四哥更绝,直接拿周公来比,到头了,道统政统都到头了,崩溃


远古时代的鱼 2008-04-15 23:18

虽然自己知道的不多,不过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很多不是官方文献的功绩,更多的是在文人墨客笔下,在黎明百姓的口碑,我看过的史料不多,只清史稿中似乎只是重点讲了全人的治河功绩.说起来十三的确没有什么特殊的功绩,既没有疆场用事亦没有改革维新,更没有文人的飘逸,他是雍朝一个执行者,为他四哥忙于奔波(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管),这种臣子很难入清高的文人的眼眸,加之其皇子的身份,所受的圣眷,和四的行事风格(对文人不见得太好),那些文人有时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对于十三贬也不是褒也不是,干脆不提(主观臆想的,我瞎说).至于平民百姓所知来源一是亲身经历,口口相传,另外很大一部分也是文人的书与宣传(想我这样缺少历史积淀的,就很容易被某些学者的理论所左右,自己的判断能力几乎为0,由此从特殊到一般,老百姓们都比较"单纯"的,呵呵又瞎想的.)

 或许象我们语文老师说中国的历史太悠长,文化太丰富,许多名人都被淡漠了,你看某国有个文学家就吹上天了.(我们国家是该加强国学教育了)


toutou 2008-04-17 21:34

据说梦回大清要拍成电视剧,晕倒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希望怡王成为大众名人,特别是在我的《怡贤亲王传》出来之前(问题是我现在真的好忙啊好忙啊!!!),苍天啊,我可不想给人(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学校老师)留下赶时髦写名人的印象~~~~全人!为了你的名节,要低调啊,你之前一直很低调的!!!!诅咒一切关于全人的影视小言yy剧,我好怨念啊!!泪~~~~~~~~~大泪

为了避嫌,没看我现在都不大叫他“十三”了么,而是很正式很正式的叫“怡王”“怡贤王”

全人,答应偶,不许被那些三流演员演了去~~要么就是长得傻帅傻帅、俗帅俗帅,毫无气质的毛头小子,要么就是王辉那样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我一看就觉得缺心眼少智慧的愣头青。就算是要演,也要找一个清瘦的,面色苍白中透着潮红的,正襟危坐的,闪着犀利目光不怒自威,酷肖你画像的魅力男人来演,而且演技级别起码要焦晃爷爷那样的!!



扶晴 2008-04-18 11:34

雍正王朝出来后,十三就已经在某些人心里面挂了号,多一部以言情为主调的,顶多也就算个《王朝》的副产品。

潮流这种东西,赶上了就窃喜一下,哪怕是无奈的窃喜,多少人想赶还来不及呢。况且你做的东西跟《梦回》根本就是两回事。(小声地说,我每次都是疲累不堪了,才会去找这种言情来看润润眼睛。偶们这种专业,冷静是第一位的,人家说女子做医生,会越做心越硬的。哼!我要去做儿科,整天对着小朋友,然后慈爱无限……


海外会晤 2008-04-19 22:50

1:上文悠悠自己说过十三的权利不是相权而是被分出来的皇权,十三的权利,作为(政治作为),名声甚至爱好都与雍正有着很大的关系,即便是独力的推行了某项利国利民的改革,只要他行使的皇权(雍正的信任)那这个好处也是记在雍正名下,何况十三少有违背雍正意愿的时候.同理雍正的坏事十三自然是责无旁贷,十三由十三皇子进深怡亲王没有任何理由,这是知遇之恩,等到雍正名声坏了,再来撇清不地道.

2:大概是十三活的风光死的风光,连后代都过的挺滋润,而有很多青史留名的人是因其下场,和其后人的窘迫而留名的,十三身前身后的名,利已足够"酬劳"他八年的辛苦了,他缺乏名留青史的经历/苦难.

3:雍正在"逾矩"加恩十三的同时替十三得罪了不少的人,如雍正把其他人的门人拨给了,十三在"享受"这些破例时他的圆滑就不能在为他赢得名声了.

4:清史上比十三功劳/过失更大,名声却更差,迷也更多的人蛮多(清史的传奇人物太多),十三被夹其中实在是不起眼,而张作为汉人能获此殊荣就算是为了"唯一"也是值得称道的事.

什么都想要(好处,名声)又什么都不想放(感情,猜忌)十三已经有很多了,悠悠你太贪心了.

楼上的作为同行/前辈(?)我可以说儿科也不是什么"慈爱"的地方,举例:前一段时间播出"一对早产的双胞胎兄弟大的1400g小的700g,因医疗费用太高求助各位有爱心人士"我所在的医院儿科医生异口同声"没有保的价值".但是理智的判断与尽力的救治是两码事,理智与慈爱并不冲突.


nonsay 2008-04-19 23:08

1.不是皇权分离出一部分给13,而是皇帝为了使自己的意志贯彻更彻底,并且可以突破创新原有成规束缚,也就形同皇帝触手.

3.其实世宗给怡王的恩典也不为过,类似世祖给承泽亲王的世袭罔替其实就很莫名其妙的恩典.(谕曰:“博洛、尼堪、硕塞皆不当在贵宠之列。兹以太祖孙故,加锡王爵。其班次、俸禄不得与和硕亲王等。”七年,以和硕亲王下、多罗郡王上无止称亲王者,仍改郡王。八年,复进和硕亲王。)

清室对爵位世袭罔替并非吝啬,即使归附的汉人汉军,其爵位也多延续世袭到逊位时,对外藩更是如此.而对宗亲的爵位降等世袭,应看做削弱对皇位的威胁,8大铁帽子王在清初就多有削减.入关前四大贝勒中阿敏和莽古尔代被干掉了,大贝勒代善则被处罚过.崇德间所封亲郡王几乎无一人不被降等或处罚,成亲王岳讬降贝子复贝勒追封郡王,颖王家的情况是阿达礼崇德八年,太宗崩,坐与硕讬谋立睿亲王,谴死。

顺治康熙中诸王倾扎,多有削将.顺治四年二月,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府第逾制,罚银二千,罢辅政。五年三月,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讦王诸罪状,言王当太宗初丧,不举发大臣谋立肃亲王豪格。召王就质,议罪当死,遂兴大狱。勋臣额亦都、费英东、扬古利诸子侄皆连染,议罪当死,籍没。既,改从轻比,王坐降郡王,肃亲王豪格遂以幽死。顺治八年二月,削故睿亲王多尔衮爵,豫亲王追降郡王.承袭礼亲王的巽简亲王满达海,顺治十六年,追论满达海于奏削多尔衮封爵后,夺其财物;掌吏部,惧谭泰骄纵,未论劾:削谥仆碑,降爵为贝勒。

康熙时,追论郑亲王济尔哈朗孙简亲王喇布在吉安失机罪,夺爵.雅布袭,康熙议不追敌罪,当夺爵,诏罚俸三年。乾隆十三年,诏责神保住恣意妄为,致两目成眚,又虐待兄女,夺爵。

康熙二十一年,追论康亲王杰书金华顿兵及迟援海澄罪,夺军功,罚俸一年。

平郡王(克勤郡王岳讬)家的情况是:纳尔图以殴毙无罪人及折人手足,削爵。纳尔苏,雍正四年,坐贪婪,削爵。庆恆袭,坐旗员冒借官银,降贝子。四十年,复王爵

顺承郡王勒尔锦(颖王世系)坐失事机,削爵。布穆巴,康熙五十四年,坐以御赐鞍马给优人,削爵。雍正九年,上以锡保治军勤劳,进封顺承亲王,十一年,以噶尔丹策零兵越克尔森齐老,不赴援,罢大将军,削爵。

信宣和郡王多尼(豫王世系),顺治十七年六月,追论云南误坐噶布什贤昂邦瑚理布等磨盘山败绩罪,罚银五千。董额恩封贝勒,康熙十三年会师攻平凉,久未下,十六年二月,削贝勒。四十二年,袭郡王。四十五年,薨。仍坐前罪,不赐恤。

以上可知虽世袭罔替恩典,仍不免削夺罪降



海外会晤 2008-04-20 20:12

1:我是在对楼上的所有"十三受了雍正坏名声的拖累"而发的(重点不在权利的性质谢谢您的说明),雍正对十三而言就像药物他医治了十三康熙朝的窘迫和不得志,那做为毒副作用的名声十三就该受着.被雍正使唤累死,或碌碌不得志郁闷死,十三自己选的不能怨别人.

3:雍正给十三的"逾矩"与十三当时的特殊地位可以画等号.我不认为十三得了雍正的太多的恩惠,即便是以上所说的"知遇之恩"也不过是"首剂加倍"要还的,我说的是雍正动了不少的人引以为豪的"奶酪"(财富,地位,尊严甚至生命),十三拿到无疑是"分赃"的人中除雍正的最大块,那少数收到十三的恩惠的文人不能逆大流,所以怨不得他们吃人的嘴不软,拿人的手更长.至于年,隆,张,鄂,李...等明明就是冲皇帝面子(总觉着他们的关系透着酸味)

5:他们离现代太近了,近代的中国非几千年的中国,近代历史(不仅复杂)已非帝王将相的历史,人也不是善引经用典的人,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将他洗练成青史留名的人物.


衡阳雁回 2008-06-22 10:17

楼主挑了一个极难的题目。这么多资料,如果你随便作,那很好办,可你要求能将疑团都解开,真是难之又难。


除开楼主提到的疑团外,还有一个疑团,十三死后,张廷玉为怡亲王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纪念文字,却没有记入他自定年谱,甚至连怡亲王死这样的大事,在年谱里也象没发生过一样。怪不怪?


而且,在大家看来,弘晓够幸运了,可是他的诗却有说不明白的愤懑。


祝愿楼主成功。


衡阳雁回 2008-06-22 10:32

我对雍正有一个不恭的形象比喻,那就是,他在走钢丝绳。为了平衡,他不得不前仰后合,手中拿着的权杖,也‘胡乱’舞动,常常让周围的人遭殃。如果我们不知道他在走钢丝,会觉得这人怎么这样‘乱来’啊,如果我们看到他脚下的钢丝,真为他捏把汉。这就是我深入了解雍正后的想法。


希望不被四粉们的砖头砸,——我跑。


菖蒲 2008-07-18 20:37

其实全人结交的文人也不少,他是小尹的旧主,小尹说他好么?要是说他好,袁枚能不yy?晓晓的老师林令旭是浙东学派的名士,跟全祖望是挚友,比全人岁数还大,就考不中进士,还不是入王府给晓晓当老师,才在八年中了进士,选了翰林。全祖望说他好了么?还不是把他当年隆一样的人物!方苞和朱相交好,朱相的母亲病故,朱相在营田,家人直趋王府禀报,十三劝四哥让朱相仿自己的例,素服办公,还送了一大堆东西,朱相说他好了么?方苞说他好了么?都没有!十三对蒋相是什么样的作用,没有十三在户部,就凭蒋廷锡,他能爬到那么高?他侄子还是“年党”呢!蒋家父子儒相,说他好了么?不是也没有!张衡臣!我就不说他什么了!!


该文章转自☆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www.ourjg.com
原文地址: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1&id=5490&page=&star=2


那个想问一问toutou大大,不说全人好,是不是只有政治的原因在里面.


菖蒲 2008-07-19 01:41
      都看了一遍,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清朝一代的人物离我们很近,可说到影响,始终不如之前的各个朝代,这已不光光是全人了,问一个小朋友他大概会知道王安石范仲淹苏东坡是谁,你要问他李光地张廷玉鄂尔泰是谁,估计他们,结果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也曾经是小朋友.....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了.我们能朗朗上口的是王范苏的诗词却不是他们的政绩.历史就是这样,想后人都关注,那也给留点东西是不?比如王渤,一篇腾王阁序,再怎么精彩,王大人也仍还是反面教材,因为历史是用文字在堆砌, 在记录的.全人留给我们的,也实在是太不全了........(雍大爷实在是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熙朝47年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你给我吐出来!!!!) 而且匆匆八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短到我们都很难有回忆起它的兴趣(稽古上的兄弟姐妹除外).祥大叔个人的确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从宏观历史上看,这些太微不足道了,这只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分内事,做得好是正常做不好才是不正常,就如代善,只说他有作战领兵之才,却未说他是良将功臣,但单看那些代善亲自指挥的战役,比起明末良将,丝毫不逊色.问题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往小了说就是在为自个家里做事,认真做努力做是应该的.难道不让我名垂竹帛我就撂挑子不干了?家族事业,责无旁贷的说.且对于历史的发展,祥大叔做的事情也并不具代表性创造性和先驱性.这也就是康有为为什么都能比大叔有名的原因了.因为历史更容易记住的是以前不曾有过且又能带来新鲜空气的人和事.这也是历史的客观性使然.

      不过诸如张相等人也并不是未给我们留下东西,主要是文学价值有那么点不太高的说,最起码和王范苏比,的确是差了那么一节.还有就是宣传力度问题了,这个不怪他们,这是现代教育普及方向侧重的的问题.不过归根到底为什么较少普及性宣传他们,这和文学价值多少还是很有关系的说.再举个可能不太适合的例子,清朝的名妓其文学素养也都不如前朝名妓,这是一个朝代文化的悲哀(红楼梦等小说还能撑些场子).雍朝的中央集权在已经达到了顶峰时,政治上的专制,文化上的专制也同样如此,这些也预示着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末期.专制,特别是在穷途末路时的专制,对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是百害无一利的,全人为何不能名垂竹帛,(说的社会主义一些,因为他没有站出来推翻专制统治,俺自己也被恶到了),toutou大大提到的几个文人为什么不说大叔好,张相写了年谱还不将大叔薨的那段加上,如果只是政治上的原因,那么足可见统治者(这主要指乾小四这个2子)专制到了怎样的地步.社会政治文化在专制方面的强化致使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退化(当然也不一定是退,主要是别人进化了...),使得整个清朝处于尴尬的历史地位,推翻的人倒比巩固他的人更具知名度.....(忽略穿越文清古装剧的影响)因为推翻者的某些理念与如今的河蟹社会推崇的东西相一致,所以大主观上我们被倾向性的对推翻者更熟悉.人就是这样的,思想的东西,很容易根深蒂固,在还不具自我判断能力时就已经被灌输了某种思想,直至成年都很难改变的了.单从这一方面看,我们中国的教育成果还是挺不错的(我好象要愤青了,打住).不是祥大叔做的不够好,只是有人做的比他还要好,比如,孙逸先?


        清自太祖以来,每朝每代都有超级BH的事情发生,储英被杀,叔尔哈齐被禁至死,再到太宗阿巴亥殉葬,再到顺治一朝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还有那位董鄂妃都是热点中的热点,其中还有多尔衮毁誉参半的一生,再到康熙一朝,历史学家会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在熙朝初期的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中期的一废太子,(这也是大叔十来年空白的开始,因为恨得又牙痒....)二废太子,后期的九龙夺嫡,雍正佼诏篡位说(所以报复性的提一下),等到了雍朝,初期一段怎么也不能让人释怀的腥风血雨,这些都是历代史学家研究的重点,再到清晚期,由老佛爷亲自做阵,康有为,梁起超,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堂,开始进入历史的大舞台.....浦仪婉容文秀的末代皇帝皇妃走入我们的视线.举这些例子,只是想说,皇家的事真得太多,从大方面看,大叔真的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且和熙朝后期的夺嫡相比,那种政治负面影响的消弭,区区13年的时间,根本是不够的.因此大叔与雍大爷的政绩也就被淡化了很多.



犀乔 2012-03-15 12:21
能不能把陈仪的[和硕怡亲王祭文]录上来我们看看呀!跪求了!而且我有一个疑问,你们现在已经很少发贴了,是不随着[雍正王朝]热播之后的降温,你们对雍正的热度也随之而减了,我痛心。

wawayatou 2012-06-16 00:26
悠悠他们只是不怎么在稽古发帖子了吧。但是她在晋江上面有文章啊,《天地古今惟一啸》,就是写雍正朝的,她们也都在评论里讨论很多事情。还有在新浪微博上讨论。你可以到那两个地方看看。她们只是转移阵地了,热情没有减少。

晓晓wyw 2017-06-22 23:34
香港的秋官怎么样?温润如玉的浊世佳公子啊!!!
一直觉得秋官的气质很适合演13啊,秋官还和焦老师一起演过荣归,被称为神级演技啊!!!


查看完整版本: [-- 请大家帮忙共同探讨几个问题,拜谢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98519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