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清人之称奴才!!开我中华卑贱之风!!!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清史撷英 -> 清人之称奴才!!开我中华卑贱之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toutou 2007-10-24 19:56

清人之称奴才!!开我中华卑贱之风!!!

奴才称呼的由来  ·陈  垣

奴才二字何自出?陶宗仪《辍耕录》以为始于郭令公“子仪诸子皆奴才”一语,非也。骂人奴才盖北俗,中原无是语也。有之,自晋始。晋世五胡人中国,胡言遂载以俱来。《刘渊载记》(《晋书》于五胡及诸割据者,别为载记,附于卷末。刘渊、刘曜,皆匈奴也,不得以汉姓而误为汉人):成都王既败,元海曰:颖不用吾言,遂自奔溃,真奴才也。一、《刘曜载记》:田崧骂杨难敌曰:若贼氏奴才,安敢希觊非分。二、王猛曰:慕容评真奴才,虽亿兆之众不足畏,况数十万乎!三、《水经注》:李特至剑阁,叹日:刘氏有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奴才也!四、《魏书》:尔朱荣谓元天穆曰:葛荣之徒,本是奴才,乘时作乱。五、凡此诸语,皆出自晋末六朝之间,在郭令公之前。令公之为是语,盖亦久居塞外,习于胡言,犹今之操西语骂人者耳。

陶宗仪以为此语始自令公,未之考也。后于令公而为是语,则《五代史》:董璋反,以书诱姚洪,洪不听。城陷,璋责之。洪曰:汝奴才,固无耻,吾义士肯随汝所为乎!姚洪仕后唐,沙陀族也。是亦习于北俗,晋以前无是也。奴亦作驽。《颜氏家训》(颜,北齐人)谓贵游子弟,当离乱之后,朝市迁革,失皮而露质,当此之时,诚驽才也。一、《五代史》:朱守殷少事唐庄宗(李存勗)为奴,后为都虞候,使守德胜。王彦章攻之,守殷无备,南城遂破。庄宗骂曰:驽才果误予事。二、此亦出于北俗,译语之有出入者也。而魏钞《稗勺》则曰:明代宦官,对上称奴侪,今人讹侪为才云。是不读书之甚者。

虽然,昔称奴才,以骂人耳,未有以自称者,更未有以称诸大廷者。犹古之有臣妾其名(《易》、《书》皆有之),亦以称宦官宫妾耳,未有以统称臣下也。

自司马相如、蔡邕、刘琨、韩愈诸文人,始以臣妾二字入章奏,然亦只务为谀词,未尝以书衔焉。

至国朝,满洲大臣奏事,率称奴才,始以奴才书衔,为一朝之典制;汉大臣且不得舆,盖亦循乎北俗也。

然国朝于奴才之称,亦屡经磨勘。乾隆二十三年谕曰:“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着嗣后颁行公事摺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据此,则只分公私,不分文武也。”

然乾隆三十八年,凉州镇总兵乔照于奏谢摺内称臣,为严旨申饬,曰:武员即官至提督,亦称奴才,此乃向来定例,乔照岂容不知?虽臣仆本属一体,称谓原无重轻,但乔照甫加总兵,即如此妄行无忌,足见其器小易盈,着传旨严行申饬。此则不知乔照于奏谢摺内称臣为违例乎?抑武员称臣为违例乎?由前之谕,则乔照于奏谢摺内称臣为违例;由后之谕,则以武员称臣,似亦违例。道光六年,穆兰岱因陈奏青海蒙古事宜,摺内称臣,亦为严旨申饬,曰:道光五年,曾经降旨,督抚藩臬之内,如系旗员,于请安谢恩摺,著缮写奴才字样;凡遇一切公事奏摺,著写臣字:此特专指文职而言,并未指武职如此。原降谕旨,甚属明晰。穆兰岱前此会同陕甘总督奏事一摺,自应缮写臣字。今伊自行陈奏青海蒙古事件,亦写臣字,竟染汉人习气,殊属不合。况此际各省将军都统等奏摺,并无一缮写臣字者。穆兰岱身任副都统,兼西甯办事大臣,而仿效文职,殊属非是。穆兰岱着传旨申饬。此则武员称臣,果属违例矣。由前之谕,则请安谢恩摺奏称奴才,公事摺奏称臣;由后之谕,则武员公事摺奏亦称奴才。

夫既分公事私事,又分文员武员者何哉?非分公私,非分文武也,分满汉也。内而部院,外而督抚,文职也;而满汉员缺各半,奏事会衔者多,故分公私。公即会衔,私即请安谢恩摺之单衔者也。若将军都统诸武职,有满缺,无汉缺;虽公事奏摺,亦多不必与汉大臣会奏,故不分公私而分文武。一言释之曰:满洲大臣有与汉大臣会衔入奏者称臣,其单衔人奏者称奴才。不必分公私分文武,分满汉焉已矣。

与汉大臣会衔,何必不称奴才乎?不与(与,许也)汉人之为奴才也。汉人求为奴才且不可得乎!乾隆三十八年,御史天保、马人龙奏监考教习查出代倩情弊一摺,摺内书衔,因天保在前,遂概称奴才。上谕之曰:向来奏摺,满洲率称奴才,汉官率称臣,此不过相沿旧例;且亦惟请安谢恩及陈奏己事则然,若因公奏事,则满汉俱应称臣。

盖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朕从不稍存歧视,初非称奴才即为亲近而尽敬,称臣即为自疏而失礼也。今天保、马人龙之摺如此,朕所不取。若不即为指示,恐此后转相效尤,而无知之徒,或因为献媚,不可不防其渐。

嗣后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着一体称臣,以昭画一。如是,是皇上不欲汉人之称奴才,而以满人迁就汉人也。故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

然亦有不尽然者,要在皇上之意何如耳!乾隆三十五年,周元理会同西甯(人名)等奏到搜捕蝗孽一摺,摺内列名处,西甯、达翎阿称奴才,周元理则称臣。上谕之曰:臣仆本属一体,均系奉上之称,字义虽殊,其理则一。满汉臣工自称固有不同,然遇部院章奏,虽满洲大员,亦一例称臣,而满洲督抚奏地方公事亦然,并非以奴才之称为卑而近,称臣为尊而远也。

即如满洲大学士在朕前亦自称奴才,而汉人虽丞簿末秩引见亦皆称臣,岂丞簿汉员,因此遂得谓尊于满大学士乎?朕抚御臣民,并无歧视,而朝廷体统,本自尊严,又岂因臣下之称奴才而尊崇有加,称臣而体制有减乎?朕于此等事从不计较,即汉人中间有于召对时称奴才者,亦并无嘉赏之意。而摺奏列衔,则不宜参错,止当论首衔何人,或满或汉,皆可以一称贯之(马人龙摺即依此旨)。此次三人会奏之摺,西甯名列在前,既称奴才,则达翎阿、周元理自当连名直写,又何事妄生区别于其间耶?若谓周元理不屑随西甯同称,有意立异,是视周元理身份太高,谅彼亦不敢萌此念。但此等节目,必拘泥若此,又何其不达事理耶?可笑之至。将此传谕周元理知之。夫马人龙之随天保称奴才也,即依此旨办理也。上既以周元理为可笑,又以马人龙为不合,则臣下果何措何从也?且乾隆二十三年,既谕令满洲大臣于公事摺奏称臣矣,而西甯于奏报捕蝗事宜,仍称奴才,是违制者西甯。乃皇上不责西甯,而反笑周元理者又何也?盖皇上知汉人中有以奴才二字为自昔北俗骂人之词,而不甘为满洲奴才也,故借周元理以警惕之。在马人龙则恐其冒认奴才焉,在周元理则恐其不服为奴才焉,操纵臣下之术亦神哉!(原载广州《时事画报》1907年第廿三期,署名“谦益”,收入《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
http://baike.baidu.com/view/345490.htm





toutou 2007-10-24 20:06

我以为,自有清以来而至康熙末,称谓奴才一词,本属自便,无甚要求,满洲人等亦以此为亲近意,愿称之。世宗得位,为抑压宗藩,化主为君,化家为国,禁满汉大臣奏折称奴才,请安谢恩之折概莫能外,颇有一扫此奴隶制残余之势。而乾隆嗣位后,五旗王公之势几近泯灭,又兼其气量狭窄自卑自圣,以臣子跪而不起为乐,动言主仆为荣,不知是何道理?!自此满清之奴视臣下日甚,待士大夫如猪狗,以己为豢养之主人,大开我华夏自卑自弱自贱之风,无耻之甚!!!




toutou 2007-10-24 20:18

世宗言:奴才既称奴才,而大臣亦称奴才,甚不合体,禁止之,后惟革职者可以此称。

高宗言:盖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朕从不稍存歧视,初非称奴才即为亲近而尽敬,称臣即为自疏而失礼也。

如此一比,高下立见,以国家办事之干城,荡平外侮之将帅,百姓衣食之司牧,为一己之奴仆!纯皇可知周公制礼所谓何事?清人言明代宦祸盛行,而“圣朝”竟将天子门生百姓父母与宦竖之辈一体称之,岂有此理?!依世宗言,大臣乃大臣,奴才乃奴才,自有分别,大臣媚上自贬,甚不合体,应禁之。高宗大言“本属一体”,视尔父之言为何?大不孝!


toutou 2007-10-24 20:30

至晚清,无人不成奴才,有宁与外鬼,不与家奴之说

皇子于帝,父子也,称奴才;皇后于帝,夫妇也,称奴才;王等于帝,兄弟也,称奴才;大学士等于帝,师生也,亦称奴才;举国臣民于帝,君臣也,皆称奴才!!五伦何在?!孝、悌、慈、爱、敬何在?!清之不亡,无天理也!!

悠悠今儿发彪,真受不了小钱了,他是不是神经病啊!!!奴隶制思想如此根深蒂固,他是不是要大家亲吻他足下的泥土啊?!毕业论文真想写他是怎么进行奴隶制反动的!!!




星熙雅 2007-10-24 20:35
乾隆个神经病,吃饱撑死的没事找事,自相矛盾的是非不明,不是让臣下无所适从么!!!明明自己出了个定义模糊的上谕,公事称臣,私事称奴,那何为公,何为私呢?如何区分?还不你皇帝说着算!照原来的说法,周元理根本没错,看出来了,歧视汉官吧你!!

贲然来思 2007-10-24 20:50

我觉得乾隆比某四害怕,所以……

某四上谕里有一点说到八旗驻防官学的,说满人去考科举,他怎么说呢,他说满人再怎么念书也念不过汉人,念什么念?还是努力学习骑射才对。

他就兴办官学,宗学,但是从《大义》来看,他同意那个“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自己既然是老天选择的君主,那么就是普天之人的共主,没有中外华夷之分,当然他只是这么说,做不一定能做到那个份上(能比乾隆好点),可他的意思很明白,满人念书念不过汉人,虽然我给你们多建官学,但你们要多用心在骑射上,保家卫国。

可是乾隆就不能这么乐观了,他做皇帝的时候啊,八旗比汉人还汉人,而且比汉人有闲阶级还汉人,乾隆不得不走民族主义者皇太极,康熙那一套,满人毕竟是少数民族,都忘了本了,那谁来保护我啊?就弘晓那中文诗半吊子水平,附庸风雅总少不了,还亲王呢,能成点屁大事儿啊?是能修四库还是能上前线?

这是乾隆食古不化,不懂得与时俱进,宁可让全满族保持所谓古风,就是奴隶军事主义社会残留的那一套,也不愿满人跟着汉人跑,“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着嗣后颁行公事摺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这个就是要保持手里那根缰绳不弛,叫满洲人俯首贴耳,以做奴才为乐,为荣,惟皇帝是尊。自卑导致自大,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你说我是夷狄,我自己还觉得当夷狄可光荣了,你还当不了夷狄,当不了奴才呢!羡慕去吧你!

这就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落后性,某四也一样害怕满洲人忘本,废弓马,只不过他那时问题还没那么严重,所以他害怕的程度相对轻些,叫大臣们无分满汉都称臣,树一个庙堂的体面。他也一样想奴化全国人民,这一点某四和乾隆没本质分别的。

你看他要控制年糕,就罗哩吧索的,非叫年糕自称奴才,分清主奴之分,小钱不也在弄这一套?悠悠你得看清这两人的本质:一丘之貉!

所以阿,清王朝非得推翻不可,就是现在,我们民族的奴性也不根除,一个县长上街,下雨了,后面都得有秘书跟着给打伞,你都不好意思笑话他们,因为中国人自古就这个德性。一时半会改不了。哎,我还和你说了,jj上阿,好多人就这个德性,谁是主子就光荣,谁是奴才就下贱,穿越女个个巴不得从宫女变成主子,受宠,这就和哈巴狗一个思想特点:会讨好主子的就是好狗。不会讨好主子的就是笨狗,合该下贱。据说这些还都是现代女性回到了古代,老天,秋瑾白死了。








洗桐女史 2007-10-24 21:10

白菜认为乾隆有很深的民族主义,一是因为对于本民族汉化有很深的恐惧,再者就是看到乃父重用汉人,举朝不满,有很大的压力,所以不想步其后尘,我觉的说的很有道理。朝鲜人在雍正死后,对于朝野对雍正的态度,就说什么“雍正信用汉人,故人心不平”。

我觉的雍正对张廷玉、鄂尔泰这些人,无论是满是汉,只要投契,就视为契友,而非一概将其视为奴仆,而对于年羹尧,我倒觉得皇帝本身有“一岁主,百岁奴”的意识,感情好的时候无话不谈,而一旦不如己意,就恼羞成怒,把这个颠过来倒过去的说,颇有点大耍淫威的感觉,但你看,他不是对谁都这样吧。我的感觉是,四对臣子的驾驭还是比较有自信的,除非一二个人才能甚高,像脱缰的马有些野性,皇帝担心掌控不住,才会如此。对于掌控的住的人才不会如此呢。

但是看乾隆,你看他继位初,朝鲜人就说他过于宽仁,纲纪大坏,而且有揭帖指责他都是私恩小惠什么的,元年的时候乾隆就说不能因为我宽仁,你们就因此松懈,和皇考的时候不一样,否则我也会大开杀戒的,估计他有点不自信,所以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我觉得这个和乾隆十三年的时候,皇帝借孝贤大丧作文章意思有点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让人感觉到君恩莫测,不敢小觑。

PS:悠悠,你论文不是准备村四的,写他怎么说谎的,怎么又写乾隆了?






贲然来思 2007-10-24 21:16

还有,臣这个字,也是奴仆,奴才的意思,甲骨文里是一个侧着的眼睛,就奴才才不敢挺胸抬头,正眼看主子呢!汉人做君主就比满人好啦?一样!五十步不能笑百步,中国古人就都这操行!

民国初的人写的东西那简直叫人捧腹,我看了一个说布鲁图斯的,布鲁图斯为了制止凯撒称帝,当独裁者,妨害罗马共和国,亲手把自己最好的师友父辈给杀了(凯撒特别爱他,密定继承人他是其中之一),布鲁图斯说,我爱凯撒,可我爱罗马人,爱自由,更胜凯撒百倍。——民国就有老夫子评论了,布鲁图斯是个什么东西啊,杀友不义,弑君不忠。可怜凯撒一代大英雄,死于小人之手云云。我不怪这些老夫子,他从小读的书里,只有为君为国尽忠殒命的英雄,没有与君人格平等,思想独立,热爱自由的英雄。弑君怎么能当英雄呢?就连法国大革命时,那些保皇党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你看雨果的《九三年》,一个农民出身的士兵要反抗,要杀掉杀害自己哥哥的那位亲王,那位亲王一说,我是保皇的——阿,那不得了,如果我妨害你去救国王路易,那我不是上不了天堂了么,那我不是伤天害理了么?这士兵反而立刻放下屠刀去为这个亲王奔走了。法国人都受过启蒙运动的洗礼了,是全地球人民主自由思想的开启者,导师,老百姓还这么不开化,你得怎么要求乾隆呢?怎么要求满洲人呢?

所以阿,乾隆有这个思想,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错,一个人的悲哀,是全民族懵懂无知,奴化愚昧的集中表现。年羹尧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把某四当朋友,没个上下,那是年羹尧做人没数儿,你不是美联邦的麦克阿瑟,你是某四的年羹尧!你是他的所有物,不在他掌控之中他宁可杀了你!

为虾米我特为年家哀痛呢,年老爷子生来就是亡国奴,父亲使劲努力考了进士,自己勤劳忠敬,奋斗一辈子混成了上层阶级, 年氏兄弟的才华那更是举国屈指可数,一个妹妹还嫁入了皇室,那又怎么样呢,一个家族折腾了一百年,还是奴隶!在封建社会,个人为摆脱命运所做的奋斗基本是无效的,主子只有一个,就是皇帝本人,其他的人全都是奴才,所有的努力都是往沙漠里浇水,奇迹般的开花了也不长久。





toutou 2007-10-24 21:20

四这只啊,我觉得他本质上尊孔,对汉学打内心特崇拜,抑压八旗,打的是儒家的招牌,他要想搞小钱那一套是不能的。至于待人,我觉得孟森先生那话最为经典:

雍正朝事,又是一种气象。虽多所责难,亦不轻于戮辱,一未视朝士皆出其下,予智自雄,较之高宗远胜。

四看人跟孟子差不多,孔子分个君子小人,孟老夫子和咱四皇帝只分人与禽兽,他认为是“人”的,他会给比较大的尊重,甚至渴望彼此之间的“平等”(当然是非常相对的,亦君亦友宪政式的统治),至于长了人蛋白质形式的禽兽,在他眼里由于不算人,自然谈不上尊重,他不是“奴视之”,而是根本选择性失明。至于敌人(当然包括反目后的年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能用寻常的道理来考虑)

清朝皇帝小气啊,也不怎么那么小气!看看唐太宗对臣下,虽说很虚伪吧,但是虚伪的让人觉得大气,我就是比你们强!你们那点儿小九九我有数儿,所以用也用的来。

看看小钱,让人家六十多岁大学士跪到晕倒,他老婆死了杀总督,什么东西!!





贲然来思 2007-10-24 21:36

啊呦呦,悠悠你这只小粽子,给四叫好个没完,其实阿,这些皇帝们,包括唐太宗,都那么一种独裁欲特强的惟我存在体,谁比谁好点有限。这是阶级本质决定的。

某四眼里阿,其实是三种人:朕,人,禽兽(老天不是人,不算)。
哈哈哈,朕是人和禽兽之外的东西,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听不听朕的话的区别,禽兽不是人,因为他不听朕的话,朽木粪土。朕的话,不管什么话,都是叫人学好的好话。偶然朕也说错几句,朕承认,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是人都得听朕的。朕最正义,最权威了。

他自己不是说了么,自己无论做什么,就是要在后人面前图个“是”字。这是典型的自我中心。正常人会这么要求自己:我也犯错么。人无完人么。哦no,皇帝不能这么要求自己,皇帝要把自己当法典,不能把自己当人。






洗桐女史 2007-10-24 22:51

哈哈,白菜,也不知道谁是粽子,为啥你总给四叫倒好叫个没完呢。

不过四的骨子里可能和你说的也差不多,因为据朝鲜人说,他也和明朝的皇帝一样,在朝堂之上,对和其相左惹其发怒者加以鞭笞,折辱之至。不过不知道是不是道听途说加以演绎,故意将其妖魔化的。我记得他们说乾隆也有类似的口吻,说什么朝会的时候,只要皇帝大笑,当天就必定要杀朝臣么,一看就是很戏剧化的东西。


贲然来思 2007-10-24 23:10

我没叫倒好呀,他本质如此,我再喜欢他,我也不能睁着眼说他思想可进步了,比别的皇帝都强。伏尔泰说他好,我不能说他比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先进是不?事实不是如此么。

你叫我一个法国大革命史的超粉,鲁迅的拥趸,温和的社会主义者,怎么把四看得超越他的阶级本性阿。毛主席说,米有无阶级性的人性,我觉得这点有道理么。某四一个佛教徒,内心就是承认众生平等的,可他也是皇帝阿,要驭下有术么,要乾纲独揽(这是他自己说得8?),皇帝就是独裁者,本质就这么个玩意么!他也不能和席勒的欢乐颂一样:在欢乐女神的羽翼下面,全体人类团结成兄弟!

对不对呀?

还是那么说得,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他不钳制人民,超高度集权,他就不是皇帝了。你说奴化中国人,是某个皇帝的责任么?是小钱一个人的责任么? 某四比小钱先进小小有限,中国根本不会因为某四先进这一点点,民主就进一大步,我们就根除好几千年的奴化思想了,或者我们的奴化程度就减轻了,再或者因为原有某四这种明君在,我们都不奴化,不下贱,而因为小钱,我们就奴化了,就下贱了。

要抛除现象看本质么,奴才是个名称,是现象,一切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会文明的先进程度在那儿摆着,乾隆不奴化人民,人民也没当家做主人,皇帝面前,也没什么个人尊严可言。

陈先生啊,特爱国,他本来研究元史,有本书前言,就说,发现日本人对中国的史学研究更深刻(在当时来讲哈),他受不了这个,所以致力于治史,他的学问,人格好的没法说,思想也深刻,可是阿,民国人习惯于把民族悲剧都往满人身上推,我个人觉得这个不是太好,满人入关前,汉人没下跪?没人殉?没奴仆?没贱籍?没胥民?没牌坊?满人入关后,程度有所加深,这固然不好,是一定程度上的落后、退步(你不能说,如果没满人入关,我们都进化到资本主义了,唉,您可别这么说,萌芽不等于资本主义,历史也没有如果~),但根本就没有全民族范围内的民主思想的觉醒,所以不知道奋起反抗,单凭顾炎武,黄宗羲“君轻民贵”的几句,苏州出现点资本主义萌芽,大江南北的全中国人民就摆脱奴化了么?为民族独立,衣冠礼仪斗争了一段时间,也就沉寂了呀。不给予别人自由,就没有自己的自由,满人不比汉人更少承担一点奴化的悲剧后果,而且我还要说,满人本来没入关前,还有一点原始民主,还就是汉人的君君臣臣那一套给人孩子教坏了。满清的皇帝们不都说不能忘本么?削除八旗旗主议政参政的权力,就是忘本,哈哈哈哈~他们这一点又不要保存古风了,跟谁学的?就是跟汉人的皇帝们学的。要奴化人民,掌控人民,包括自己人,自己兄弟姐妹太太子女!那一套手段也是有师傅,有传承的!

所以这个事儿,是全体中国人的陈年疴疾,大哥说不了二哥,汉人不能都怪满人,雍正没有从本质上超越了乾隆。要全体中国人都觉悟了,民,才能作主!






多尔金 2007-12-14 14:08

白菜说得好!多尔金再次感慨,还是多读书好,能表达出来,我是这么想的,可就是写不出来,嘿嘿,自鄙一个先……

看清前历史,龙兴关外那一时期,就努尔哈赤制定的四贝勒轮流值月,八固山共同执政一政策,虽说老罕王最终目的还是制约牵制各旗势力,巩固罕王的至高权力,但是这带有原始氏族部落制度的行为本就带了点民主,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民主,毕竟民主二字是不能否认的。爆强的就是老罕王制定八固山共同执政时还特地说明了,八固山有罢议罕王的权力(前提:这个罕王当然不包括他努尔哈赤,而是后继他的皇帝们……)!就是说,若选出来的皇帝不合格,八固山有权力弹劾他,废了他,另立贤者!乖乖,这可比当时央央中华的大明朝民主吧?不论老罕王这一政策的目的性,毕竟话人家说出来了,事也在他有生之年按着这么办了。

有时候想,为什么蒙古人、满人没主中原前都是爆强的,一进中华大地就不行了?元朝蒙古人是排斥汉人的文化,要完全保留自己的,结果被汉人排斥回去了。可是他们毕竟保留了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还是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子孙。满人则相反,就如海绵一样地吸取汉人的文化,甚至最后都融进去了。可后来如何呢?人家也没当过你是自家人。同样拿蒙古和满人相比,现在的蒙古人,不论他体内是否有黄金家族的血,他都能自豪又自然地说——我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而现在的满人呢?即使努尔哈赤要全国的人叫他“玛珐”,以示氏族似的亲近,或许当年的满人对他确如一家之长者,可现在呢?没有爱新觉罗家族血液的,甚至不是努尔哈赤一支的宗室、觉罗的后裔们,谁会说自己是努尔哈赤的子孙?文化民族的融合,从某方面来说,是促进了发展,可对较弱势的一方来说,也无异于洗脑。清朝就是这样,越到后来,汉化越严重,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那一套,玩得是驾轻就熟。

另说一点,对于“奴才”,我觉得也得分。朝堂之上,奏对之时的奴才,与包衣阿哈是有区别的。朝堂之上是君臣分际,而包衣,则透着一份亲。这个不能说没有奴性,但是得合着满人入关前的一些制度和保留的某种思维方式来看。包衣是下人,是奴才,但是是自家的人,主子对包衣,是主子对奴仆,上级对下级,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却也如长辈对晚辈。而朝堂奏对之时的奴才却不一样了,只是君属关系。

哎呀,文化有限,表达不出来啊,急死我了!






洗桐女史 2007-12-15 12:55

其实说到这个问题,有很多感慨的,但是却不知一时从哪里说起,记得我看钱伯诚先评论《大义》的一篇文章,是那么说曾静的,他说曾静“从一个反清反、雍正的极端,跳到媚清、媚雍正的另一极端,从一个民族勇士,一下子蜕化为任人耍弄的猢狲与小丑。”我说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感受,只是觉的这个逻辑是我无法接受的,怎么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民族勇士?如果曾静策反岳钟琪这样的算是民族勇士的话,那么现在任何一个民族以所谓“民族独立”为借口去倾覆国家政权,这也可以算是他们本民族的勇士么?我不解。实在是不解。我觉的这么说本身就带着一种有色眼镜去评判历史。(我看朝鲜史料,也有这种感觉,朝鲜人之所以对十四褒奖有加,并不是十四为朝鲜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站在雍正的对立面上,所以朝鲜一边猜测,如果雍正死了,十四继位会不会改变雍正对朝鲜的政策,使自己的国家利益受到损害,而另一方面却痛骂雍正抬高十四,这种很矛盾的逻辑让人十分不解,毕竟他们也承认康雍二帝对他们是不错的,换一个人未必能如此。其实这就是先下个定论,不管事实真相如何,先把一方判定为“非正义”的,凡是反对他的,就都是正义的!而这个判定的标准不是此人的言行,而是看他是否是清朝的皇帝,是满人还是汉人。)

我本身就是汉人,我之所以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可吸引我的地方,有他们可贵的地方,但并不意味着我背弃了本民族,可是现在的整体氛围,让我觉得喜欢清史,研究清史,是会被人瞧不起的,不管你付出的多多,有多么的认真,但别人因为你做这一切的初衷是喜欢一个清代的皇帝,而鄙夷你,这种感觉真的非常难受。特别是那些大的门户网站论坛,这种氛围就非常的浓,以致于我想和别人探讨些什么,却不得不碍于某种风气而束缚自己,缄默不语。

其实每个朝代的兴亡都有我们可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有些人宁愿让自己的脑子里被灌输一些和历史真相相距甚远的既有的印象,也不愿意自己自己去亲身的看一下,历史到底是不是那个样子。


维乐 2007-12-15 16:00
该主题已被管理员屏蔽!

charlesv 2007-12-15 16:42

宋朝出了不少宦官人才,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就是媪相的军事能力也还是不差的,让西夏臣服。中国宦官危及到国家安危的,只有东汉、唐两朝。


charlesv 2007-12-15 16:52
清朝最大的问题是鸦片战争以后无法自强革新,很大的原因是异族统治造成的,利益不统一,分化。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一旦变革了,担心皇位不保,所以被洋人和日本人一打就投降。洋人也看到了这一点,扶植清政府,充当维持会。


多尔金 2007-12-16 00:12
该主题已被管理员屏蔽!

fracken 2007-12-21 19:27
满洲旧风习而已……

一自文雨子 2007-12-21 23:33

老实说,我没觉得现在满人和汉人有什么区别……

另外,我觉得吉祥满族里有一些满人也闹得挺凶的……


菖蒲 2008-01-30 03:23

对一个民族的喜爱缘与对另一种文化的认可,其实我觉着奴才这两字,单从满文化来看,应该也就算满族在封建时期人和人在隶属关系上的一种称谓,(注意,是封建时期,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在其他国家已经盛行,但是中国仍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清朝的统治,试问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原先的意识形态来讲,由游牧奴隶制度进化为封建制度,应该是正常且先进的,并且清朝统治者积极采纳汉人的政治文化制度也是为后人所称道的)一个民族百年难灭的奴性绝不是由一个朝代所能造成的,这需要从思想文化政治多方面来阐述.自汉以来的以儒为尊和后来的朱熹的封建纲常对于后代奴性的难以驱除,应该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的.

有的人认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果没有清朝满族的入关,在明朝应该就能繁荣发展开来,这话就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就政治上来看,明朝除了开国初三位皇帝外,其他帝主所表现出的资质平庸甚而昏聩无道和清朝12位皇帝中即使有资质平庸但绝没有昏聩无道是不能比的.

上高中的时候,曾看到过一些史料评论,有些专家认为,早在宋朝,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已经出现,封建主义的发展就已经达到了饱和,后经历元朝(又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让他们发展资本注意,有点白日做大梦的说,原因大家都知道,除了新中国成立诸如颚伦春这样的少数民族是在政府的帮..助下由诸如农奴制奴隶制甚至父系母系氏族公社制度进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凡正常的意识形态发展基本没跳级那么强悍的说),到了明朝,封建制度还在继续着他的脚步,由农民起义建立起的王朝(农民认识不到发展新的社会制度,这又给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就有的愚民政策和落后生产力造成的落后经济基础有莫大干系,饭都吃不饱,谁还想着读书呢,俗话说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这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敬爱的刘少齐爷爷正式在大会中提到的....),想着怎么让农民过上较之前朝更为舒服点的日子才算是正事,发展资本主义?呵呵,农民的利益高与一切,俺朱重八阻碍都来不及呢?还发展?你搞笑呢!?

说鸟那么多,偶就想说明,发展不了资本主义,和上千年的暴强封建帝位统治是有着暴强的联系的说,宋朝没一锅端了,后面的君主又加强了其国家机器的干预力,明朝设立的东西2厂就是个铁的事实,韩载熙他老人家前天晚上宴请宾客吃了什米菜,朱家他重八兄弟第二天都能给你说出来,不可为不暴强啊,嘿嘿,没有监视人的机器,俺重八造一个!同样,中国人的奴性,也不是清朝满人们一口一奴才就能一挥而就的,这给需要各朝各代封建君主们齐心协力才能共创出中国人民劣根性中总少不了的那么点或多或少的奴性这样的辉煌战绩....俗话说的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啊!同志们,我还忘了,中国最广大人民还有一劣根,那就是什米事做错了,最喜欢先找的是客观原因,哦,这还算好的,最要命的是,自己做错了,他先给别人找别人和自己错误之间的关系....


惊鸿 2008-01-31 01:22

想到了鲁迅先生的经典话语:

中国有两个历史阶段,做稳了奴才的时代和

想做奴才而不得的时代,真真是鞭辟入里。。

中国人的奴性在清朝时又达到了一个顶峰。

人人争当奴才,甚至以当奴才为荣,

那时候遗留下来的奴性现在仍然残存着。

做事情不自强,总盼着有个强势的人物好依附。真是害人不浅。


nonsay 2008-06-11 20:07

举朝迎逢魏公为九千岁时,又何来半点骨气?本即无甚气血,偏生要充门面,这等虚荣实在高深


大清不过因势利导而已(和楼下TOUTOU的高见),清末就是看不清楚形式结果....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奴化教育本来辛亥革命就该寿终正寝了,可惜还有地方奉行




多尔金 2008-06-11 20:34

呵呵,额七克,面子还是要给的,话不能说的这么死。


 


在JG没啥,要是在其他地方再顶着满人的身份说这话,那是铁定“封”你为“清奴”、“满遗”、“满D”了~呵呵。


 


历史是摆在那儿的,人人看法都不同,咱们本着良心看历史就是了。


 


另:额七克,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满人入关前与入关后的差距为什么如此之大?是该怪满人皇帝爱使唤奴才,养奴才,还是“得益”于千古流传下来的封建等级、礼仪以及思想?膝盖软是该怪自己缺骨气、缺钙,还是该怪对头、上头太硬气呢?




toutou 2008-06-11 21:25

都有问题。


国家政策和上位者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已经和正在经历的历史阶段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主导。以死惧之,以官位利禄诱之,难有能坚持道义理想的。所以说清帝不养士是清人无骨的主要因素,一点儿不冤枉他们。


nonsay 2008-06-11 21:46

哎,那我来个满汉合壁的?


 


史可法:“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注释1


大顺军进京时候,伪丞相牛金星对前明考功司郎中刘廷谏说:“公老矣,须白了。”刘分辩道:“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 注释2


刘泽清致吴三桂信中写道:“三面环观,曾有谁不降贼?   ”注释3


 


多尔衮:“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厉兵秣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咨尔河北、河南、江淮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愿?   注释4


刚林:“我朝已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葬过了。你们哭甚么,祭甚么,葬甚么?先帝活时,贼来不发兵;先帝死后,拥兵不讨贼。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注释5


宁完我劾陈名夏疏:“名夏曾谓臣曰:‘要天下太平,只依我一两事,立就太平。’臣问何事?名夏推帽摩其首云:‘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臣笑曰:‘天下太平不太平,不专在剃头不剃头。崇祯年间并未剃头,因何至于亡国?为治之要,惟在法度严明,使官吏有廉耻,乡绅不害人,兵马众强,民心悦服,天下自致太平。’名夏曰:‘此言虽然,只留头发、复衣冠,是第一要紧事。’臣思我国臣民之众,不敌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统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骑射,士马精强故也。今名夏欲宽衣博带,变清为明,是计弱我国也。”   注释6


 


注释1《史可法集》卷二,“为时事万分难支,中兴一无胜著”等事疏。


注释2 张正声《二素纪事》。


注释3《明清史料》丙编,第一本,九十二页。


注释4 顾炎武《明季实录》,谈迁《国榷》卷一百二载此诏于六月辛未(十五日)


注释5《萝石山房文钞》卷一


注释6《清史列传》卷七十九《陈名夏传》




多尔金 2008-06-11 21:47
对,问题是双方甚至多面的。不能把错误都归咎于一方,有失公允。

toutou 2008-06-11 21:53
多多我没有啊,我户口本上填的可是满族亚,焉有苛责本民族之理。实在是凭心而论,清帝之奴役大臣,抑压士气极重。中国传统的“臣”虽然也是奴隶的意思,可这层意思早早便在这个字上脱去了色彩呀,甚至只有高官者才可称“臣”,这个词已经从贬义变成褒义了啦。这里头尤其小钱那厮,其实四哥是有“化家为国”倾向的,小钱实在是有点儿倒行逆施的意思。

多尔金 2008-06-11 22:08
呃……岔了岔了,俺不是说的你啊悠悠~我对你的回复是肯定的语气哦!

mimi5583 2008-06-18 11:38

奴性一直在的,什么天地君情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奴性的大纲中心思想啊。几千年儒家文化熏陶下来,想不当奴才都难。当奴才多省心,有个好主子管着,完事大吉。就连现在,抵日本的,抗法国的,骂韩国的,主子说往东大家一窝蜂的跑,主子说别闹了,散得比谁都快。




阿猫雪碧 2014-06-09 00:24
只是每个历史潮流中必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已,如果要这么说那么我中华野蛮残酷暴力之风起始于尧舜时期岂不是才正确呢。毕竟是奴隶社会时期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而已。说道清朝不过是因为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而已。

再多说就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遭受到了一系列痛心耻辱之事,且不论当时封建腐化,就说刚刚接触历史时老师都说,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朝代必有没落衰亡的时候,谁也不希望遭受它过侵略。即便当时封建社会顽固腐化,也有这么一句: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耻辱也好,辉煌也罢,不过是历史上寥寥数语,都是过去了。与其言辞义正去批判也好,我们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有能者为社会为国家尽绵薄之力回报家庭,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么。

我们谁也没经历过那些或一朝盛世或惨痛过往,只是一颗平常心看待历史罢了,这清朝仅仅是给予了卑贱之风么?它也有留给世人探寻的知识。这些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每个朝代,都是我大中华的瑰宝,无论曾经的好与坏,都在警示后人:自强不惜才能繁荣昌盛!

我大中华历经尧舜奴隶制时期,经历了自夏朝到清朝的封建社会时期,有汉时的丝绸之路,有过多次的民族大融合,有过盛世大唐,我们疆域也曾在元朝蒙古铁蹄下踏至欧洲,有过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更有康雍乾盛世一直到今天。这些朝代有其昌盛,也有其衰落。

千人眼中千种哈姆雷特,喜欢者喜欢,不喜者也希望不要上纲上线到现如今。因为现代我大中华自有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与历史所带来的不能承受之轻或不能承受之之重,要一并承担,吸取前人治国之精华,牢记前人失误之惨痛。去糟粕取精华,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反正,还要团结一心,才能奋发图强么。难道说就算清朝开中华卑贱之风,我大中华,泱泱大国就要世世卑贱么?!!

往上追溯,谁家也都是一代代历经那些朝代至今的,没有古人就没有今人。说到底还不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脸面么,那些朝代也是咱们这片中华大地上历经的沧桑,也是中华不是么。


查看完整版本: [-- 清人之称奴才!!开我中华卑贱之风!!!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86897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