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十四是否曾被老康列后继承人选?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月色江声 -> 十四是否曾被老康列后继承人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清清 2007-09-02 10:00

十四是否曾被老康列后继承人选?

后人基本上都是从老康对十四的宠爱及晚年对其委以重任“推断”出,二废太子后的老康必是把四和十四两人列为大统继承人的后选,甚至之前还看到过论坛里有MM推测,因为老康死得突然,来不及把十四召回,导致四四“捡”了个皇位。但我倒有些不同的看法,一废太子后,老康就未想过把皇位传给十四!理由如下:

1、一废太子之后,因为老八的"能量"让老康起了戒心,不得不复立太子以稳定当时的局式。当时的十四算是八爷党的一员干将了,他还为老八被削爵与老康起过正面冲突。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老康即对老八党如此忌惮,怎么可能还从老八堂里挑一个人做继承人呢?即使有这么个动作,也应该是做给别人看的,主要是为了安抚一下老八这一党的人。

2、吾等非帝王,不懂帝王心术。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法并不新鲜,老康若是吸取了胤礽的失败教训,怎么可能还公开对未来大统的继承人公开宠爱?要知道,胤礽多少也是毁在过早确立了储君的身份和老康的过度溺爱里。而下面这些大臣们也时时都在揣测圣心,公开新储君的身份,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a新储君变成太子一样,b新储君被八爷党...(胤禔当年可以用法术设计太子,老八不可能么?)。

3、有一种政治手法叫“掺沙子”。专门对付那种“铁板一块”一群人的。采用向里扔不相干的人,或是有打有捧的,让其内部开始分化、瓦解。当时的八爷党,包括:八、九、十、十四。其中九、十算嫡系,而十四则是旁系。而这四人里,八擅拢人,九擅理财,十四擅带兵。应该说,这一党派是里是文武兼备了。从一个团队来讲,应该是很全才的。可对帝王来讲就是“很可怕”的!因此,将十四从这一党里分化出来,即可彻底打击、瓦解这一党,又可以挽救十四将来性命,对老康来讲算是一举两得的事。

4、武将称帝并非没有,但多做为开国皇帝,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但凡过了朝代的开创期,立的储君(如果有选择的话)多以文治为主。老康儿子里带兵最有名的应该是胤褆和胤禵了,虽然胤祹等其它阿哥也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胤祥貌似没有带过兵),但与胤褆、胤禵等人还是没法子比的。因此从治国角度来看,胤禵并非上佳人选。

5、十四是典型的性情中人,这一点做为父亲的老康不可能不知道。虽然熙朝最有名的棱头青是十阿哥,可十四也不是个省心的。与老十不同的是,十四在闹事儿的时候,多少带点撒娇的感觉,而不似老十那样混。做为父亲,这样的儿子固然是个宝,可做为帝王,这样的继承人就不一定是后选人了。

6、最后,就还是二月河借邬斯道分析的那点,老康即已不久于人世,何必还让默认的继统远发西北?虽然老康最后病情恶化得有点突然,但当年不比现在,胤禵就算接到圣旨立即返京,没有个把月也到不了吧?(别忘了当时没电话也没电报,传旨的人还得先跑过去呢!)因此,老康不可能等到自己都感觉自己真的不行了,才召回继承人。再以当时夺嫡时的凶险,储君如果没时间在京城内做一定的安排布置,老康的圣旨完全可能被矫,而矫旨的最可能一个后果,就是圣心默认的储君会被新君一并处理掉。(当年唐太宗若不轼兄杀弟也登不上九五之尊的么?)

以上观点但并不是说,老康一早就默认了四四,或许老康也还考察过其它阿哥(像老三,甚至老五、老十二等),但十四应该早早就随八爷党一起出局了。以上全为一已猜想,若谬误,请指正。





亦超 2007-09-06 19:31

你要说人选,太子一废,哪个皇子不是人选?谁又比谁更多一些,除非他早就准备好备胎,不然还不都在老康的心里盘算来盘算去。

但老康临死之前把十四打发到西北去,要不他以为自己还能活到西北一役胜利以后,要不就是先把十四T出局了。。。。

连十四自己都知道这一被T回去,希望就渺茫了



半夜心 2007-09-07 00:22
十四党占楼,回来再说.

洗桐女史 2007-09-07 01:58

呃,楼主的评述似乎太泛泛了,缺乏必要史实的证明,似乎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而且楼主似乎是用写小说的思维推理演绎分析问题的。

怎么说呢,对于楼主的观点,我没有办法说是还是非,因为就我而言,楼主说的是纯“理论”,这种东西都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没法辩。

我想指出一点的是,康熙五十六年孝惠死,老爷子病重,当时他确实想过要立储君,召见了诸皇子来讨论这个问题。结果谈着谈着和老九谈崩了。反正不知道当时到底谈了什么,老爹晚上躺在床上就怎么都睡不着了,结果就那么一直坐到天明~可怜的老爹被儿子气得连个觉都睡不成了~~

那么大家可以想想老九会给康熙什么意见?要么自荐自己,要么是推荐八或十四。

即使当时老九没有推荐十四,那么他的行为会不会让康熙对十四起疑?对十四产生防备?



洗桐女史 2007-09-08 14:45

刚看到一个记载,把我笑个半死~~

十四同学,当时还有传闻他十三岁拜西征大元帅,乃是一大英雄大豪杰,此事传到朝鲜人耳朵中去,被朝鲜人记录了下来~

哈哈,别和我说雍正继位前十四就颇得民望云云,鬼才相信了,十四作过什么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何以有那么好的口碑?不过是有人别有用心的煽动群众,帮十四炒作~~看到那段我都抽了,终于知道那个穆顺公主是怎么YY出来的~~笑倒我了!


Gungju 2007-09-08 20:45

我是一直不大認同康熙爺把允禵列為繼承人之說的。

一來是允禵只是個”撫遠大將軍”,雖說有"大將軍王"之稱,(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于太和殿頒授大將軍印,遵親王例用黃旗)可實際只是個貝子,若說是有意要把他列作繼承人的話,總也不會不封個親王的。可能有人會說,因允禵沒有什麼軍功或主辦過政務什麼的,所以不能封為親王的話,那就更證明了他根本未有什麼值得康熙爺把大清江山交給他的原因吧?!

再說,絕無把繼承人遠置西北的道理的,猶其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後,康熙就開始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在五十七年時的封妃行為,似意味是要把後宮的事作結了。若真有心要立允禵繼位的,那有反讓允禵進駐青海之理?!

康熙爺一直知道眾子中那些有覬覦皇位之心的,那些是結黨結派的,在康熙四十七年那爭位風波後,康熙爺更不會不知道雍正爺、允禩、允禟、允”示我”及允禵的「用心」,不會不知道他們究竟在搞什麼東東的。明知道自己死後有宮變政變的可能,就更要把繼承人留在京中,並為他安置好扶立輔政之人,以便順利接位吧。

我想在八、九、十、十四之中,康熙爺還是較偏疼十四的,不過康熙爺也很清楚他的性格,(十四的狂妄行為,也不必要詳述了吧?)所以才把他遠放在西寧,授以大將軍王的優越地位,就是想避免十四會跟謀逆、宮變政變這些拉上關係,也希望他立些軍功或威信,讓新君賞識重用,為他前途鋪路。

若是康熙爺在五十六年時,就已經有意讓雍正爺繼位的打算,那可能康熙爺以為雍正爺與允禵是同胞兄弟,雍正爺繼位後,總要有幾個親信兄弟為他把握重要機關的,只要讓允禵遠離是非圈就成了。同胞兄弟總要互相扶持吧?!可惜康熙爺也想不到他大去之後,生母德妃跟親兄弟允禵就為八爺黨友情客串做大龍鳳,身先事卒不承認雍正爺登位的認受性,還多次讓雍正爺沒臉呢?真不知道是他們因偏見偏私而受人煽動利用,還是因急怒攻心故表現幼稚地來個一拍兩散的心理。

有得罪各位八爺十四爺粉絲之處,敬希原諒。



璿景 2007-09-08 21:16
楼上MM,允禵是贝子。

Gungju 2007-09-08 21:28

謝謝璿景的指正,已更正了。


小菜牛 2007-09-14 18:07

根据本人所推断的,十四是不可能成为继承人的。首先更正一下,十四的名字应该是胤祯而不是胤禵,‘禵’是其刚出生时的说法,后来就叫胤祯了。到雍正即位后,改名时才称呼为允禵。

本人推断的第一个出处是:十四出兵西藏后获得胜利,班师回朝不久,康熙第二次令其返回,这个时候西北局势其实已经基本上大定,剩下的只不过是收尾工作,根本不用他亲自前往,如果康熙有意让其继位的话,在他已经功成名就时是不可能在让他离开京城的。大家都应该知道太子通常是在皇帝不在或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坐镇京师,行使监国权利的。这个时候康熙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又怎么能够让他意属的继承人远赴西北边陲呢?!更重要的是,康熙在59年将雍正的门人年羹尧调到西北,负责十四的后勤工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年羹尧就是卡住十四脖子的一双手,以康熙的智慧是不可能不清楚这里边的含义的。(其实以上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

还有一个小出处,本人没有仔细查找,不过这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让我十分重视,如果有朋友找到详细资料可以帖出来。那就是一个很重要但是很容易忽略的地方——福佑寺。这里是康熙出天花时居住过的避难所,也是他的福地,名字也是他赐的。而他把这里赐给了四阿哥胤禛(雍正),如果这是巧合的话,那么雍正当皇帝后又把这里赐给了弘历(也就是乾隆),而弘历也是雍正的接班人。那么这就不得不让人产生一些联想了。对于康熙来说这个地方是他生命的转折点,没有这里就没有后来的康熙皇帝,虽然说帝王是不会迷信的,但是这里对于康熙来说绝对是个风水宝地,不然他也不会将这里赐名为‘福佑寺’。把这么个地方给雍正,不能不说康熙对他的重视程度。而康熙晚年的一系列举措也更能说明雍正在康熙眼中绝对是继承人的第一人选。

还有不少资料大家可以在论坛中找到,其实有很多说法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是用排除法也可以让我们基本上能一窥当年的历史真相。根据康熙晚年的一些情况看,能有机会继承大统的只有那么一两个人,而这其中四阿哥胤稹是其他人根本无法撼动的。康熙对其宠信的程度是其他皇子完全无法相比的。虽然康熙对十四十分赞赏,但是这一切也都是表现在口头和赏赐上。单从康熙不时到圆明园与胤稹一家共叙天伦,就可以看出,康熙是多么重视这个儿子。

另外,不论是从立嫡还是立长上看,十四都不具备继承人的身份。而胤稹养母的身份不但符合这一切,也更能让康熙在心理上承认他的正统继承人地位。因此,很遗憾。十四是不可能成为康熙继承人的。




fenixia 2007-09-15 10:44
这么说的话,康熙晚期储君的局势应该比较明朗了,如果几百年后的我们都可以从这些端倪中看出来他老人家的意图,那为啥当时4妈和14愣是拧不过劲儿啊?
若4继位是如此水到渠成的一件事,那德妃那句“做梦也想不到继位的是我儿子”就不能说是这妇人说话不经思虑,而是母子嫌隙不一般了。

洗桐女史 2007-09-15 12:48

没有赐给弘历吧,网上有人说雍正曾拟将此地赐给弘历建邸,并未成行,这个资料的出处我并未见到,而且我觉的可能性不大,否则的话,乾隆晚年就不会说鄂尔泰子孙凋零,家道没落,就是因为他曾建议将雍和宫赐给弘昼为府邸,而遭受的报应。

福佑寺是雍正元年所建的,不是康熙赐给雍正的8~

你之所以那么认为,不会是因为乾隆这首御《福佑寺瞻礼有作》吧,若是的话,可能是你理解有误了。

皇祖于斯邸第传因之,皇考奉金仙宏资福佑千百禩,久建时经六十年。寺于雍正元年建。



小菜牛 2007-09-16 02:58

皇城佛教寺庙~福佑寺

2006年12月22日
     

        福佑寺俗称雨神庙,福佑寺位于紫禁城西华门外北长街北口路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佑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原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的避痘所,又传为康熙幼年时的读书处。雍正幼年时为防出痘,也曾在保姆的护理下居此。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拟将其分给宝亲王(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作为王府,然并未迁入。乾隆皇帝继位后将其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
乾隆五十八年(1786年),青海塔尔寺的十七世阿嘉活佛奉旨管理该寺事务。1927年九世班禅来京,此寺遂改为班禅驻北平办事处,内有喇嘛驻锡梵修,其食用开销由雍和宫拨给。之后凡进京之蒙藏佛教徒常至此朝拜班禅,求其摩顶祝福。直至60年代初,此处仍为西藏班禅驻京办事机构。
福佑寺坐北朝南,共三进院落,建制类似雍和宫,黄瓦朱垣,重檐翘角,颇壮丽。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及东西配楼、耳房、后罩房等。大雄宝殿为主殿,其殿脊中央立一西藏式琉璃佛塔,平添了宗教气氛。后殿内曾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后移至紫禁城内喇嘛教佛堂雨花阁楼上供奉至今。因该寺于清初曾祭祀雨神,双称"雨神庙"。
福佑寺历时300多年,今已维修一新,金碧辉煌。

以上是福佑寺的官方说明。特别是这一段:福佑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原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的避痘所,又传为康熙幼年时的读书处。雍正幼年时为防出痘,也曾在保姆的护理下居此。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拟将其分给宝亲王(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作为王府,然并未迁入。

说明这里确实出过两个皇帝——康熙和雍正。至于乾隆为什么没有搬进去住,我就不晓得了。




洗桐女史 2007-09-18 22:58

我觉的这个还是不对,一是未见记载,二是乾隆责鄂尔泰请以雍和宫赐予和亲王为府邸,如果在自己身上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不等于自撤耳光么?三就是雍正元年,乾隆年纪尚幼,且尚未大婚,岂有赐邸之理?

至于雍正在此避痘我也没见有相关记载。不敢说是真是伪。暂且存疑,待考。


梨花若雪 2007-09-19 00:16

没查到别的东东,于敏中那破书里只说“福佑寺在西华门北街东。”补记的一段说“福佑寺雍正元年建,正殿恭奉大成功德佛牌,东案陈设御制文集,西设宝座。殿额曰慈容俨在。前殿额曰慧灯朗照。大门外东西二坊,东曰佛光普照,曰圣德永垂,西曰泽流九有,曰慈育群生。皆世宗御书。”


josefina 2007-09-19 11:13

说没把14列入过皇位继承人是不太可能的 当初这个大将军王就是可进可退的一个称号

不过14的表现肯定又让康熙从皇位继承人的list上面否定了 要不然他早做皇帝了


梓默 2007-10-18 16:16

   雍正皇帝一直都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首先,我对大的成就是肯定的。康熙皇帝用人施政一向主张与民休息,治国之道,归不在扰民,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少做少错的政治主张,固然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仁君的美誉。但也因官场的因循苟且,怠玩推委而衍生出政治废弛,白弊丛生的现象。雍正上台以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八旗事务,削弱王公特权,加强保甲制度,强化宗教关系等等方面,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他的施政思想和目标,显然是适合当时的时局的。而康熙皇帝将皇位传于他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呢?

   我虽然对四的贡献是极为肯定的,但终究还是有一些疑问的:

1.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一员大将,他在康熙末年任职川陕总督,帮助抚远大将军十四在青藏一带平乱。康熙病逝后,四召十四回京后便卸其兵权,之后囚禁允示题后,便下旨让年羹尧代替十四任抚远大将军一职。

2。雍正一直都没有让十四见到太后,也有些不近人情。太后虽然一直都比较喜欢十四,但四终究也是其亲子,怎会到最后四登基以后与之闹到那么僵呢?

(从以上两点来看雍正对这个弟弟还是有所忌惮的,忌惮些什么呢?怕其起兵造反?担心母亲见到十四会说些什么吗?事实上八,九,十几位当时也是四的竞争对手,何以雍正不马上将他们囚禁,而对这个亲弟弟采取了这样果断的做法。是不是这样就能说明十四才是四即位的一个最大的威胁呢?)

3。雍正从即位之时就流言四起,他后来也有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来针对曾经的指责来做辩解。其书中有写到当时康熙口诏立四皇子时还有三,七,八,九,十,十二,十三七位皇子在场可以证明。可这本书是在雍正七年的时候才编著的,而那时这七位皇子中除去十三,盛下的死的死关的关,七与十二虽没有被关,但他们一直都是不问政事的,不管在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年间都没有怎么参政。所以如果雍正真的想解释什么的话,是不是应该早点出来说话了呢?

4。最后一个问题虽然看起来不是问题,可我还是提一下吧,就是年龄的问题。雍正在即位时已经45岁了,这个年龄在现在来讲正是一个男子的黄金年龄。可在三百年前人活到60就算高寿的话,这个年纪可已经有点大了。康熙皇帝可有二十多个儿子呢,他会选一个在当时看来年纪较大的皇子来继承大统吗?而十四与四相差10岁,在当时就是35岁,应该算是中年。所以我觉得就年龄上来讲十四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




洗桐女史 2007-10-18 17:39

1、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2&replyID=18670&id=2696&skin=0

另,难道你认为,要是雍正是合法继位的,他就不会召允禵进京,解除允禵的兵权了么?“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你不懂得么?政治不是加减乘除,非此即彼。

2、乾隆确实有说过,皇太后在的时候,诸叔辈例不得见面进宫请安,究其原因只怕和当时八九等人利用宫内太监交通信息,以此而对皇帝造成困扰吧,雍正元年正月皇帝即禁止诸王阿哥身边的太监不得随意走动,当即是因此,以德妃之识,怎能与皇帝步步为难,无人教唆,能否?皇帝不过禁彼等不能为非。而且雍正责允禵,其中之一,就是不请太后安,不请朕安,允禵大老远的赶回京城,雍正怎么说也不可能不让他见母亲一面吧,所谓的不得请安乃是不得不奏请皇帝知道私自请安,若说允禵回来之后未曾见德妃一面,请问可有证据?皇帝既责其不请母后安,焉得禁其母子见面?而且太后的生日,允禵尚在京城,此时能见不到太后。送康熙梓宫,德妃和允禵也是一同前往,难道彼时在路上连一面都不得见?而德妃病危,皇帝又召允禵,虽然母子还是无缘见最后一面,但由此可见,皇帝并非不让允禵见太后,那么何谓一直不让见太后?还有,关于允禵在景陵时的情况,我已经写明了,允禵并非没有一点自由,此圈禁不同于允礽等人的圈禁。我想关于允禵一直没有见到太后的观点,可能是从网上看到的吧,需要说明,网上有些观点并不是正确的,若在没有考证前,就相信了,且以此作为证据论证,那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比如电影圆明园,不少人就信以为真,认为雍正皇帝真如电影所说,只有生日那天才会休息,可实际上,这是编剧自己认识错误,因有文章说雍正会在生日那天休息,他就认为“只有”那天才能休息,而将这种观点放在电影中,而通过电影的广泛影响力,又有不少人认为是这样的。所以我觉的,很多东西,不要盲目的信从,最好自己去验证下,即使是专家的著作也难免会有错误,会有断章取义的现象。自己考证了才是最可靠的。

3、雍正此前是已经听到谣言了,看卢宗汉那个疯子大喊岳钟琪造反的时候,皇帝就说,有不少关于他们君臣不合的传闻,他觉得经过这件事情应当都能澄清了吧,天下都能明白了,若是等几年还不行的话,再想办法吧。试想,关于君臣不合的谣言,皇帝都没有立刻著书说明,为什么呢?皇帝觉得没有必要,而且也觉得自己在位日子久了,谣言不攻自破。而且这些谣言都是密奏给皇帝知道的,难道皇帝要为了这些事来辩驳,说我没有这么做啊,你们不要信啊,那皇帝的面子也挂不住,反倒是显得自己心虚了。你想想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受了委屈,难道都要一一的澄清么,到处跟别人嚷着,我是冤枉的?是不是得有某个契机,你才好借题发挥一下呢?难道你会在事前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毫无理由的把你的委屈都发泄出来,而别人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想不会吧。肯定要有一个理由,你才会抓住这个机会去辩驳,不是么,而曾静案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

况且关于继位当天的情况,皇帝以前就零星的谈过,不是专门去谈的,是在谈别的事情顺便提到的,那么这些情节有没有互相矛盾之处呢,看这一段,所述的事实,就和大义没有什么出入吧: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2533

4、年龄问题,我觉的一个人一个看法,我倒觉得雍正年龄较大,但是处理问题上,比允禵更加游刃有余,而允禵则不及。再说了,如果雍正很适合做皇帝,仅仅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排除掉,让康熙选一个年龄合适,但是其他问题更多的,他会选哪一个?究竟是年龄大是致命的瑕疵,还是能力不够是更加致命的缺点?

 

 

 





梓默 2007-10-19 07:33

    在《清世宗宪(雍正)皇帝实录》一书中记载,雍正帝自己讲康熙皇帝是在驾崩当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这句话就证明了康熙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遗诏,那么现存的康熙遗照也应该是后来才写出来的了。而《大义觉迷录》中提到的七位皇子与隆科多则是能证明雍正合法即位关键依据了,但雍正在七年后才第一次提到这件事情。另外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由康熙宗室皇孙弘旺所编著的《皇清通志纲要》以及康雍时期消逝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去世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康熙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

    另外,康熙不但送十四去建功立业,在允禵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对其是非常关心的。康熙皇帝在给他的朱批,朱谕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给予厚望的话。例“惟人心甚重要。将此昼夜放于心上。”“尔甚得土司,回子等人之心,今后获益者,多于汉人。”(摘自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译文)这些话语在满文朱批奏折中是很多的。

    关于年龄问题,在《清圣祖庭训格言》中记载康熙有一次再和皇太后的谈话中表示,在他看来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镇都已经年过四十,雍正帝即位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而这个年龄在300年前可以说是相当大了,接近老年了。康熙是不大可能会选一个他自己都认为年龄过大的皇子来接班的。

    还有认为康熙晚年多弘历的宠爱增加了选雍正接班的砝码,这样的说法也是比较牵强和片面的。乾隆帝即位后曾多次说到,康熙帝非常喜欢他曾将他自幼养到宫中。事实上根据满文档案等材料记载,康熙对皇孙扪都是非常喜爱的,特别是废太子允礽和允禵的儿子。这些皇孙中有不少都是由康熙帝从小带在身边言传身教的,康熙帝还亲自为允禵的儿子操办的婚事。(在十四上奏的满文朱批中写到“臣之次子弘明娶妻诸物,及陪嫁我女诸物均已赏之,今又闻皇父施恩,均按其家赏之,儿臣感激实不能当,且已蒙受皇父如此深恩,恐违父皇教养重恩。)如果这些皇孙中将来有人当了皇帝,那么他们也肯定会像乾隆帝那样说自己当年是如何得到皇祖父喜爱的。

    以上不过是我个人对雍正正常即位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而对于谁更适合当皇帝我不想也不愿多发表意见,因为雍正已经当了皇帝,而他的贡献我也是极力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并不能否订其它皇子(像是八或十四等人)若是做上了皇位就一定治理不好国家,或是一定不如雍正做的好。这种想法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毕竟是没有机会看到。


兆佳阿尔萨兰 2007-10-27 12:19
后宫不得干政……德妃或许是一个安守本分的妃子~那她不过问政事的话自然是不知道这些的了~

宓彧 2007-10-29 17:35

虽然我是十四党滴!

但是,我觉得康熙老爷子没有把十四列为继承人选!

在对老八有了隔阂后,我就觉得老爷子开始重视老四了!

把老十四调到那么远,我觉得老爷子这一举动已经算是两全了!

两个都互了周全!

这么看来老爷子虽说疼爱十四,但也是个明君啊!

明白帝位还是老四坐来更适合!

以上仅是个人意见,不周之处,还请海涵!

毕竟不是做研究的学者嘛!!

^^


清宴千里苑 2007-11-08 18:06
四四应该很早就被康熙看中了!!!因为他被佟皇后抚养,佟皇后也将他视若己出!所以他在一费太子时对四四评价也很高!!!

洗桐女史 2007-11-08 19:23
楼上的MM,你这个说法就比较牵强了,孝懿鞠育众子,不独养育胤禛一人,况且当时中宫久虚,孝懿作为皇贵妃,康熙诸子都得视若己出的。况且胤禛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只是一般的宫人而已,康熙对这个孩子,也没什么特别看重的。把这个当作证据,实在是说不通。

富贵闲人 2009-07-30 22:14

康熙晚年的心思很难确定,至于是不是考虑过立十四为储君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了。


总觉得十四最荣耀的时期是西征,而第二次前往西北出于怎样的情势也很难说。


何况,十四能想开,在乾隆朝安享晚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忧怀独寄 2009-08-11 23:06

我觉得康师傅并不是没有把十四列为继承人选:


1.为了安抚八党?没这个必要吧,康师傅是皇帝啊,要真是那么忌惮老八的力量,就不会在百官推太子之后说些什么“胤禩柔奸成性”的话,当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啊,看到康熙说得那些话真觉得怎么对儿子下得了如此狠手。还有“即锁系”,要是真顾忌八党的话,就应该慢慢来,而不是如此雷厉风行。而十四誓死保护老八,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让康师傅觉得他是有真情的人,老康是个很在乎心,情的人,他厌恶胤禩有一方面就是因为觉得他不顾父子之情,兄弟之义,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正是因为十四对老八有情有义,才让康师傅青眼有加。就算做给别人看,也不用做那么过吧,老康也应该知道做得那么过群臣会有什么连锁反应吧,要真是没有那个想法,只是会适当加爵安抚,不会如此。


2.我一直不觉得老康对于胤礽的骄纵问题会自省得如此透彻,觉得是自己对胤礽太过骄纵。我记得康熙在废太子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什么“幼冲之君”之类的,原句不记得了,大意是还是年纪小的储君好,什么都不懂,也不会违抗父皇,长大之后会受人挑唆,结党营私之类的,可见老康觉得胤礽是自己不好,结党营私。而楼主所说“公开新储君身份”,事实上康熙一直没有公开啊,否则这个问题也不会千古争论不休,康熙只是做得很暧昧,让人觉得十四会是新储君,这也有可能是对十四的保护,或是康熙仍然在观望,没下最后定论。


3.假如说此举是为了分化八爷党,那就要建立在老八仍然得势的基础上,但那时候老八已经失势了,所以十四得宠对老八有利无害,又怎能起到分化的作用呢?


4.要仅仅从十四当过将军就说他是个武将所以是个粗人,不适合当皇帝,未免有失偏颇,因为现在的史料并没有什么可以证明十四是个粗人,一个大老粗,只知道带兵,其余啥也不懂。十四时带兵,没错,但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很多武将都是粗人,但不能说所有武将都是粗人啊,也有儒将啊。


5.十四是典型的性情中人?我一直不认为皇室中能有什么性情中人,包括老十,皇室这地方吃人不吐骨头的,各个兄弟们表面上兄友弟恭的,但只要抓住把柄张口就往对方七寸上打,哪能有什么性情中人,要是有什么性情中人,早不知道死了几回了。十四支持老八,并不像老九老十那样是死忠,他支持老八,也是因为有利可图,保护老八也就是保护自己,所以谈不上什么性情中人。不过楼主说十四闹事儿的时候带了点儿撒娇的意味我倒有点同意,在很多方面,他的确不如老四沉着,比如老四登基后,他不服气还偏偏在表面上,去守了皇陵还不老实,经常写折子讥讽老四。


6.康熙明知自己病重却为什么还让十四去西北?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能证明老康没想让十四当皇帝的证据,但是,康熙并不知道自己要死了!据史料记载,康熙一度走路要人扶,头痛发作用布扎头,右手颤抖不能写字只能用左手写,但这只是四十七年到五十一年这四五年的时间,而从康熙五十八年到六十年,康熙非但没有患病记录,反而大量满文朱批显示康熙身体和心情越来越好,具体很多就不一一陈述了。一直到六十一年四月到十一月七日,康熙都没有患病记录。而且从五十八年到六十一年,从朱批显示康熙身体越来越好,还骑马啊,为别人写扇面,完成了之前一直欠的“文债”,且不论康熙是不是因为“偶感风寒”,老人家身体弱死了,还是猝死,抑或是被人谋害(人参汤事件等),起码知道一直到六十一年,康熙都觉得自己身体不错,那就不存在他明知道自己身体不好还让十四去西北。


以上论述仅是一家之言,若有错漏,请指正


彧到 2009-08-11 23:56

且不管康熙在六十一年是否患病,但那时康熙毕竟已有六十九岁高龄,年届“古稀”,不会不慎重考虑继位之事。如他真想让十四继承皇位,断不会再派十四去西北。要是昏君,心想着自己真能“万岁”也就罢了,但康熙被称为“雄主”,做这样有悖常理的事,我不信!


 


婴弗 2012-10-25 12:55
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查看完整版本: [-- 十四是否曾被老康列后继承人选?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7987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