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杨启樵: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质疑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转帖]杨启樵: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质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洗桐女史 2007-08-25 22:24

[转帖]杨启樵: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质疑

转自:学术交流网。

该文可能是直接由OCR转过来的,错字很多,等改天有空桐桐会校对一下的。

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质疑
  
[日本]杨启樵文:《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4期;学术交流网/红学问题讨论/2007年8月15日转发

一、前言

  今年八月初,日本凤凰卫视中文台,一连五天,放映了“风雨红楼”特辑。国内红学专家相继现身说法,对《红楼梦》作了全面性评介,其中提到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说是目前最畅销读物之一。因而引发笔者兴趣,即托友人索来一读。

  《红楼梦》我是十足门外汉,清史则略具皮毛知识,读后不禁想抒发若干管见。好在作者声称“从善如流,欢迎批评”①。因此敢斗胆发言。若有谬误,也竭诚“欢迎批评”。

  刘先生称自己的研究为“秦学”,即探究秦可卿之学。认为“《红楼梦》里主要的人物和事件,都能在康、雍、乾三朝找到影子。”其中贾蓉的媳妇秦可卿,“是破解《红楼梦》秘密的总钥匙。在她身上,隐藏着《红楼梦》的巨大秘密。”因此揭秘,就从探究秦可卿这个人物开始。

  但刘先生说:这仅是一个突破口,“好比打开一扇最能看清内部景象的窗户,迈过一道最能通向深处的门槛,掌握一把最能开启巨锁的钥匙,去进入《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去欣赏里面的壮观景象,去领悟里面的无穷奥妙。”

  缘何以秦可卿为研究对象?因她身世可疑。有何可疑?她原是养生堂弃婴,为宦囊羞涩的小吏秦业养大。居然成为贾蓉原配,令人诧异。且小说里描写她气象万千,派头很大。自贾母以下,都尊重她,喜欢她。贾母竟称赞她“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因而作出结论:她出身绝非寒微。

  由怀疑而破解,提出谜底,使读者做会心的微笑,甚而拍案叫绝,自是莫大贡献:然而谜底出乎意度之外,竟说秦可卿乃金枝玉叶,本是康熙太子允礽之女。此说过于奇突。

  以上是秦学研究要旨。以秦可卿作为突破口,通向红楼殿堂,未尝不可。只是所提供的钥匙,顽钝下愚如笔者这样的门外汉,无法开启门户;易言之,刘先生的高论,与我的清史知识大有出入,请道其始末。

  二、太子弃婴秦可卿

  秦可卿不可能是太子允礽弃婴,理由有三。

  理由之一:动机欠缺

  刘先生说,康熙五十一年,太子风闻将再度废黜,全家圈禁,其妻妾中一名即将临盆,“这个有命无运的孩子,为什么让她从一个婴儿起就做囚徒呢?还是想办法通过各种关系,把她偷渡出宫吧!”“于是买通看守,将其偷运出宫”,送往江南曹寅家藏匿。

  此说无稽,太子被废,竟连累襁褓中婴孩,也须身入囹圄,岂不可怪。也许刘先生联想到大逆不道的犯官,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其实允礽只是个人被剥夺政治生命,与家人无涉。其妻妾仍是康熙儿媳,其子女仍是康熙孙儿,呵护爱怜尚恐不及,哪有迫害亲人之理?

  刘先生说太子首次被废,事出仓促,不知所措。再度被废已有心理准备,故而预先将婴儿偷渡出宫云云。此说难以令人首肯。因首废时太子家人安然无事,未尝损伤半根汗毛。有此经验,此次自当毋须担忧。何必冒险隐瞒,庸人自扰?

  刘先生看好太子长子弘皙②,说其父被废,康熙有意令弘皙继位。这岂非矛盾?同样是太子儿女,长子可以做皇帝,刚出生的女婴却要做囚犯,天下宁有如此不合情理之事?

  且允礽子女二十余人,何故对此女情有独钟,特别照料?她尚有弟妹十余人,何故不予隐瞒,任由他们做“囚徒”?最可怪者,太子第六子弘曣,与秦可卿同年出生,却堂堂于宗人府注册?不采取特别措置,重女轻男乎?

  秦可卿一无隐藏之必要。其父虽被废,子女仍能过自由生活。长大后男的或封王,或封辅国公,至少也可当侍卫。女的封郡主、县主,或下嫁外藩,如三姐、六姐、八妹、九妹及十二妹都嫁予蒙古贵族,并无家人锒铛入狱。假定秦可卿真是太子之女,不偷渡出宫,则始终养尊处优,他日封为郡主,一生富贵尊荣,何必作家奴曹家童媳,到头来被逼捐躯?

  总之,史实显示,太子再度被废后,其家人非但无一作阶下囚者,且受到相当优遇,事发后六年,康熙曾说:“二阿哥(允礽)颜貌丰满,伊子七八人,朕皆留养宫中。”③直到乾隆御极,殊遇不变,乾隆说:“理密亲王(允礽)之子,弘?、弘晥、孙永璥、因年尚幼稚,蒙皇考垂慈恩养,仍住宫中。”④

  至于其结局更不可解,原为避难逸出宫外的秦可卿,竟被人密告,强逼她悬梁自尽。发布命令者正是她家人,刘文说:

  她父母可能心情也很沉重,……命令她在关键时刻,在她生长的熟悉的地方,结束她的生命。为什么?在皇族的权力斗争当中,她的家族做出了一个很恐怖的决定,让她牺牲自己,延缓双方搏斗的时机,以求一逞。

  上说疑窦太多,第一,说她父母如何如何,显然有误。因秦可卿假设死于乾隆元年,此时其父早就墓木已拱,不可能发号施令。虽然刘先生勉强拉出兄长、兄嫂,但行文杂沓,读不出真意。

  第二,假定密告成功,受惩罚的首先应是太子本家,兄弟如弘皙、弘曣、弘晁等。但事实上彼等非王即公,事发后安然无恙。而一出娘胎即抱至他处的秦可卿,与政治毫无关连,为何须独自担负全责,非自经不可?

  第三,刘说秦可卿家族忍痛牺牲她,乃是为了“延缓双方搏斗的时机,以求一逞”。又说:“秦可卿的长辈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忍痛牺牲了秦可卿,以求暂时的政治平衡。”

   所谓“双方搏斗”、“政治平衡”究竟指什么?刘文表过:雍正登基后,认为允礽等已经变成纸老虎。此话是实。因太子两度被废,康熙不欲其翻身,也不愿看到太子再一次欺凌昆仲,“将朕诸子不遗噍类”。于是彻底翦除其主要党羽。⑤在如此情形下,废太子失去皇族及文武重臣拥戴,身无一将一卒,皇位继承早与他家绝缘,哪能与今上乾隆“搏斗”?谈什么“政治平衡”?

  乙 理由之二:隐瞒非易。

  太子再度被废后,软禁宫中,康熙遣亲信日夜监视,连一封矾水书写密信,也被揭发,何况一名婴孩。刘先生硬说逃逸可能,举太子门下人得麟诈死事为证,其实全不相干,且看刘先生论证:

  例如,根据《清圣主实录》第二百六十八卷的记载,在太子第二次被废的前后,从太子被圈禁的咸安宫里面就逃出过一个人,不过不是一个幼儿,是一个成人。这个人有名有姓,当然是满族人,叫得麟。这个人他没想到自己的主子又被废了,又要从毓庆宫移到咸安宫,而且移到咸安宫以后,就要跟主子一起被圈禁,这一圈禁,就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获得自由了,他就决定逃走。他采取了一个什么办法呢?诈死。他装死,想办法通知外面看守的人,说死人了,要运死尸,所以就把他当做死尸抬出去了。这可不是假设,不是推理,这是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事情。这个得麟诈死逃出以后,还有人收留他。……那个收留得麟的是一个大学士,叫嵩祝,他就收留了得麟。后来康熙亲自处理这个案子,得麟被处死,嵩祝也被整治。……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找到任何关于太子的女儿偷运出来,被曹家藏匿的史料,但我们可以不必再问:那是可能的吗?因为其可能性,应该大于得麟的逃逸和被收留藏匿。得麟是一个成人,诈死以后装作死尸也很大,尚且都可以偷运出来,何况刚刚诞生的婴儿。

  这段议论令人愕然失惊,因为与史实百分之一百不符。刘先生撰文不书出典,此处例外,明晰指出《圣祖实录》卷268。然而核对之下,发现有关史料只有21字,那就是:“(嵩祝)伊自谓能自守之人,乃趋奉二阿哥,匿得麟逃走之事。”⑥

  内容不同,令人困惑。幸亏在卷256处觅得相关史料。刘先生一时疏忽,不必深究。问题是此卷虽然详尽记载得麟事迹,却和刘先生所述风马牛不相及,其内容概括如下:

  得麟原为太子门下人,因狂妄被锁禁在府。其后伊父赴奉天任官,请将子带往,获准。稍后伊叔奏得麟怙恶不悛,请交奉天将军正法。康熙命交伊父处死。伊父谎称得麟自缢身亡,实则纵伊潜逃。事发被捕,凌迟处死。⑦

   《实录》所记内容,与刘说南辕北辙,相异处如:

  一、得麟原系囚禁之徒,怎会因太子将废而存逃逸之念。

  二、太子被废时得麟早已身在奉天,怎能说从宫中逸出。

  三、得麟诈死,使人运尸体出宫,全属子虚乌有。

  四、康熙责嵩祝:“匿得麟逃走之事”,只是说他知情不报,并非收留在家。其后得麟被捕是在山东胶州。

  五、因久旱不雨,康熙责怪嵩祝督促祈雨不力,顺便翻旧帐,只是口头责备,并无处罚。刘文说他“也被整治”不确。⑧

  刘文提出的可能逃出宫外的证据,完全站不住脚。说“这可不是假设,不是推理,这是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事情”,说在档案里可以找到根据,这档案当然指《实录》。可是当前各种版本的《实录》,并无此段记载。难道刘先生独有珍藏秘本《圣祖实录》?

  何以错到如此离谱?《实录》并非十分艰涩难读,不至于误解。若说捏造伪证,也不至于如此。然则其因何在,不可知,不可知!

  复次,皇室很难隐瞒添丁,婴儿诞生后须向宗人府登记。关于这点,刘先生提示过:“不能说你生一个孩子,就让人家抱养了,隐瞒起来,这查出来以后可是死罪。”可是即刻说有例外,内大臣觉罗他达因孩子太多,把一名妾侍生下的孩子,让包衣佐领抱去抚养。终于被揭露出来。

  这不是反证吗?说明宗人府执法严峻,稍有隐匿,即被举发。而且内大臣怎能和皇家相比。

  提到后妃嫔等生育,不仅婴孩降生后须注册,其实一怀孕就待遇不同,据《国朝宫史》说“内廷等位遇娠,每日食用照常额加半。”晚上加派御药房等总管太监巡视。⑨尚须编制“遇喜”档案,详细记载孕妇健康情况,指定“守喜”御医、服侍人等。还有许多繁文褥节,譬如钦天监择时择地预先“刨喜坑”,作掩埋胎盘、脐带用。凡此种种,都纪录在册。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藏有一份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懿妃遇喜大阿哥”档案,便属于此类。懿妃即慈禧太后,大阿哥指同治。⑩

  以上乃宫中妃嫔情状,然则太子府如何?我以为其严密、周到不下于此。此话怎讲?因康熙十四年册立胤礽为储君,继承者已决定。此后皇子降生,均与皇位继承无关。太子府则不同,任何男孩降生,均有成为康熙以后第二代接班人希望,因此十分严格。太子妻妾遇喜,自当严密、周到。前文已提及:不仅事后登记,早于怀孕时已详尽处置,隐瞒绝非易事。

  丙 理由之三:文献无徵。

  官私著述及故宫秘档中,并无半点线索可寻。汉文《玉牒》仅记男儿,但《满文玉牒》却有女性记录。太子诸女历历可考,其中独缺“秦可卿”。

  红楼人物中有义忠亲王老千岁,刘文说此人就是太子原型。秦可卿的棺木材料,原是准备老千岁用的。以后,废太子女儿秦可卿“叶落归根”,睡进了本来是为其父准备的樯木制成的棺木里,证明了两者的父女关系。

  刘文解释千岁即指废太子,说:在明朝,皇子均封为王,都可以称为千岁;连大太监魏忠贤也被称为九千岁。因此,千岁并不专指太子。今讨论《红楼梦》,其背景是清朝。清朝只册立过一名太子允礽,只有他才能称为千岁。因此,“曹雪芹笔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就是暗喻康熙立的太子允礽。”

   我不以为然。众所周知,《红楼梦》对于朝代、地域等故意写得暧昧不清,很多官职不见于清朝,如:“大司马”、“节度使”、“刺史”、“锦衣府”等。11因此,此处不知指哪一朝。若云专指清朝,就发生大问题。因为过于明显,不须要专家、学者,即使贩夫走卒也知道:清朝只册立过一名太子,千岁就是允礽,毋庸破谜。可是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直抒其事?

  在文网森严的雍乾时代,稍不留神即遭鼎镬斧钺之祸,刘先生也提过,秦可卿养父秦业,高鹗和程伟元续《红楼梦》时,改其名为秦邦业,因“秦业”和“情孽”谐音,刘文说:“程伟元他们也可能看出这个含义了,他们不想因为这个书稿惹事,甚至还有更坏的想法,所以就把它改了。”“可见高鹗和程伟元对这个名字是敏感的。”12

  “情孽”两字并非大不了,刘先生尚且认为“这个名字是敏感的”不改会遭殃。如今说“千岁”直指清朝,即废太子允礽,若然,作者简直准备随时把自己头颅奉送出去。

  或说:曹雪芹胆量过人,敢冒风险,这也不见得。刘文指出雪芹也畏惧文网:

  他不想直截了当地通过这些描写,来坐实小说的具体时代背景,但这里面除了艺术考虑以外,恐怕也有避免惹麻烦的非艺术考虑。时间上有模糊处,空间上也有模糊处。13

  由此可见曹雪芹绝不敢冒大不韪,直指千岁即允礽。

  其实秦可卿使用老千岁棺木,只是强调丧事隆重,借《金瓶梅》手法,第62回说李瓶儿病死,西门庆用重金购买棺木。觅来觅去都是中等货,最后终于购得了尚举人家老夫人的“好板”。“用大红毡条裹着,抬板进门”,板木锯开后“里面喷香”,人称是“姻缘板”,说什么“大板一物,必有一主”等等。这段描写与红楼是否近似?

  《红楼梦》中谁影射允礽?蔡元培先生断为贾宝玉。14并非义忠亲王。蔡先生用《东华录》等史料来证明。可是读后总觉得是在猜“笨谜”。15

  周汝昌先生则认为“义忠亲王老千岁”,是“乾隆时代旗人称呼胤禟一辈人的说法。16”但笔者以为用一“老”字称胤禟,无论其年龄、身份,似乎都不合头寸。总之,谜底不一,秦可卿为太子女儿说缺乏确证。

  三 乾隆皇妃贾元春

  甲 如意算盘双保险

  刘先生的秦学研究中,有两名主要女性,秦可卿以外就是贾元春。刘先生以为曹寅工心计,未雨绸缪,一早进行政治投资,并且不光投一面,而是“双保险”。所谓“双保险”,其一是投资在秦可卿身上,希望她父兄复出,他日必有回报。另一,“就是把自己家族的一个女儿,送到宫里面去,想办法让她逐步晋升,使她最后能够到皇帝的身边,成为皇帝所宠爱的一个女子。在小说里面,这个人就是贾元春。”

  刘文说:“这当然是一个很现实的投资了,因为投资对象是现在的皇帝,所谓的‘当今’啊!”

   刘文说:果然元春方面的投资成功,她选上了秀女,起初派至太子府,受到允礽喜爱,共同生活过一段时期。雍正二年,重新分配,调到弘历(日后的乾隆帝)身边,成为嬖媵。“很可能在弘历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宠幸,成为了一个王妃。”乾隆继统后未几,元春告发秦可卿,受到激赏,“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曹家瞬间兴旺起来,进入了一个“列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新局面。秦可卿却被逼自缢而亡。乾隆四年,发生弘皙逆案,元春牵连在内,被戮。

  乙 元春怎当乾隆妃

  贾元春封妃说毫无根据。首先于史无徵:公私著述、清宫秘档中一无存录。须知皇妃册封典礼隆重,是日王公百官群集观礼,事后昭告海内外。刘先生认为有关资料,尽为乾隆销毁,此举实无可能。封妃宝册虽可消灭,但尚有多种相关文献,分藏于实录馆,起居注馆,国史馆及内阁大库等,扫数毁灭有无可能?此外,散布于各地的邸抄,绝无可能一一毁弃。

  其次,年龄、身份等都不配,而且元春周旋与太子与乾隆之间,所谓“再分配”式的乱伦,于深受中华传统影响的康乾之世,怎有实行之可能?

  以年庚来说,元春远超过乾隆,她生于何年?刘文有数说,自相矛盾。17吾人不妨从选秀女算起。通常年十四至十六岁称为“合例”:过此则为“逾龄”,假定元春于康熙五十年十五岁时应选。则其生当在康熙三十六年。为何断定五十年应选?因刘先生言,元春当选秀女,派至太子府伺候,获得喜爱。那么自入府至宠幸总须一年半载。而太子再度被废在康熙五十一年,因此,秀女选入太子府,必在此之前。因一旦监禁于咸安宫,当不致有秀女送至其府候选。假定康熙五十年元春芳龄十五,则其生当在康熙三十六年。雍正二年分配予乾隆时,年已二十有八。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当时年十四,元春刚好比乾隆大一倍。清宫中未见如此婚配例子。

  复次,元春一度为乾隆二伯父伺候衾枕,今转嫁侄子,岂非乱伦。乾隆将为天子,此时已露端倪,如何会纳一比自己年龄大一倍“再醮”之女为妾?

  刘先生以为曹家于政治资本上作了双重保险,其中之一投在贾元春身上,期望选中秀女,侍奉君王,获得眷爱,他日为曹家光门楣。

  此话不符合现实。刘先生错作平民婚姻,闺女倘能与阀阅门第、簪缨望族郎君攀亲,则飞黄腾达可期。选秀女则与此迥异,是权利,也是义务;八旗及包衣三旗的适龄姑娘,除却残疾及丑陋以外,谁也无法躲避。18然而遴选甚严,未必当选,即便当选,也未必能进入皇宫。侥幸为皇帝看中,也多数从最低级的答应、常在做起。可能终身晦涩,进阶甚微。如康熙之嫔万琉哈氏,至雍正时始尊为皇考定妃。乾隆二十二年卒,年九十七,封号未加。如康熙之贵人陈氏,卒于乾隆朝,始追封穆嫔。乾隆之贵人富察氏,至道光时始尊为太妃。嘉庆之常在苏完尼瓜尔佳氏,至道光时始进封安嫔。可见后宫粉黛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元春出身包衣三旗,地位不能与八旗相提并论。刘先生也承认她“本身条件不是非常好”,很难出类拔萃。以她作为政治资本,收效不大,怎能说是一重保险?

  她与太子关系如何?刘先生说共同生活过一个时期,获得太子喜爱,又说:“她和义忠亲王老千岁有某种关系,我不那么说。但是可以存疑。

  可怪的元春经过再分配,竟转移到弘历身边,成为嬖幸,后封为妃。刘先生说:“这在清朝是无所谓的。因为认为女性是可以任意被皇帝占有的。而且辈分之间也可以乱的。”

  此说不确。选秀女目的是为皇帝、皇子或亲王等近支宗室觅配偶。19中选则留,落选则自行婚嫁。其留者一旦选定,归属已定,不可能一再分配,说元春既侍奉太子,又转让予弘历,皇室岂有如此秽污不堪情状?

  四 贾元春告密疑窦

  刘先生说:贾元春飞上枝头作凤凰,居然成为乾隆媵妾。利用机会,向皇上告密,揭发她家曾经隐藏一名女婴,乃是太子骨肉。此举为了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她觉得自己要坚持原则,我是皇家的人,我要坚持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家原则,皇家里面有个别的人做了这种不对头的事情,我有揭发的义务。
  她第二个目的,是要保护自己的家族,她揭发自己的家藏匿了不该藏匿的人,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家族遭连累,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让自己的家族得到解脱。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告发,她的家族就能得到赦免解脱呢?她看到了新皇帝在忙着干什么呢?就是正在给所有这些皇族遗留问题画句号呢。
  第三个目的,她是为了达到隐藏心底的一个愿望。她不可能没有一个往上爬的愿望,因为做了这样的事,而且家里配合得也很好,皇帝会认为她忠孝贤德,所以小说里写皇帝最后就把贾元春提升了,她于是就“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了”。

  若然,则元春实在毒辣阴险、愚蠢幼稚及卑鄙无耻。她告发前当能预知:一经揭发,秦可卿必遭毒手。这一名一落地即为曹家收养、与元春相处十余年的无辜女子,因而牺牲,岂非毒辣阴险?

  曹府抱养太子之女,大逆不道,罪不容诛,皇帝怎能轻赦,可能引来“满门抄斩”,岂非愚蠢幼稚?

  告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达到隐藏心底的一个(往上爬的)愿望。”其后果然受到皇帝褒奖,“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而且回家省亲,大大地风光了一回。”损人利己,岂非卑鄙无耻?

  刘先生持相反意见,以为“之所以能去揭发秦可卿,她觉得是道理,正义在她这一边,在她手里面,她一身正气,所以气势如雷,义无反顾。”把这种卖亲求荣的丑恶行为,说成“正义”、“正气”,我不禁掩卷长叹。

  刘先生以为元春因告密而获宠,曹家也青云直上,政治投资眼光非常正确。可是弘皙行刺乾隆不成,案发,牵连元春,遭杀身之祸。

  其实谋杀皇帝乃必无之事,将于下文详论。单说元春株连,令人惊讶。假定谋反是真,与元春何涉?此案首犯系弘皙,得以始终保全,其弟妹等安然无恙,为何与暗杀毫无关系的元春要作代罪羔羊,非缢死不可?

  刘先生的意见是:曹家是太子党,元春出于曹家,所以须伏罪。理由牵强。即便元春来自曹府,也不至于死,何况实际上曹家并非太子党。

  像曹寅那样“自幼荷蒙圣恩豢养,”的“包衣下贱”,只有对老主子康熙极尽忠诚,这从他的七十余通密折中可以窥知。他不会也不可能偏袒某一皇子。曹家曾经为允禟寄顿镀金狮子,已是曹?时代;曹寅当家时不至于如此。且是迫不得已的敷衍。

  曹寅不仅不是太子允礽的党羽,而且首先检举允礽的就是他和李煦。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三日,太子被废,未几,八贝勒允禩奉命调查废太子劣迹。曹寅家人立即透露:过去两年间曾被太子管家灵普(一作凌普)取去银五万二千余两,李煦被取去三万二千余两。20假如曹寅是太子死党,无论如何会设法多方掩饰,不至于如此爽快和盘吐露真相。其实,太子视织造衙门为聚宝盆,予取予求,曹、李敢怒而不敢言,忍受已久。而今太子废黜,正是排除勒索的好时机,即刻做全面协力。曹家既非太子死党,元春又何至于被杀。

  刘先生主张乾隆初年,因元春密告立功,曹家中兴,一连三载,无限风光。这是无稽之谈,因曹?自雍正五年起,先后以御用褂面落色、骚扰驿站、逋欠不清,及转移家财等得罪,罢官藉家,枷号催追欠款,曹家全面崩溃。乾隆继位后两月下恩旨:包衣佐领人等,所侵贪挪移款项,若确实家产已尽,着宽免。名单中不仅有曹?,也提及曹寅,着一并免除。有关曹?资料至于此:即使日后他能在内务府觅得一官半职,绝非如刘先生所描述的“列火烹油,鲜花着锦”。因此,曹家中兴说不可信。

  五 弘皙谋刺乾隆帝

   甲 案情始末

  所谓弘皙逆案,于刘著作中占相当重要地位,说成是一桩图谋弑君夺权的大逆不道案。且牵连到方方面面,诸如废太子残余势力与乾隆对抗,曹家由中兴而衰落,贾元春被诛杀等等。

  历史上确有弘皙等结党一案,但并非叛变夺权,当然牵连而来的各种传闻也乖舛不经。

  此案历时仅数月,轻易了结。案情简单:乾隆四年十月,庄亲王允禄及弘皙等五人被控告:“私相交接,往来诡秘”。所谓“诡秘”,与叛变夺权无关。此数人聚会,正如乾隆指摘弘晈评语:“伊之依附庄亲王诸人者,不过饮食燕乐以图嬉戏而已”。21乾隆早于上一年闻知此事,因事态不严重,未采取行动。

  乾隆四年十月十六日初判:弘皙只革去亲王,不必在高墙圈禁,仍准许于郑家庄居住。

  此案带头者为允禄,乾隆说弘皙等四人对他“群相趋奉”22尤其是弘皙,还“谄媚庄亲王(允禄)”“恐将来日甚一日,渐有尾大不掉之势,”才有所惩罚。23可见众人拥载弘皙为帝说,不确。至于允禄是否心怀异志?乾隆作了解答:“若谓其胸有他念,此时尚可料其必无。”24

  乾隆指责过弘皙:“胸中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25“胸中”两字表明弘皙纵有野心,只存在心头,他人何从得知?实是深文周纳的诛心之论。

  此案自初审至结案,总共仅两个多月。最后轻易了结,雷声大雨点小,对允禄最为宽大,依旧保持亲王爵位,只革去双俸,免除若干兼职。

  弘昇,恒亲王允祺长子。此次虽遭严惩,然而晚年复受信任,任头等侍卫、领侍卫内大臣等职。

  弘普,允禄第二子,此次虽革去贝子,但当月即封为奉恩镇国公,翌年担任宗人府右宗人。

  弘晈,怡亲王允祥第四子。此次从宽发落,仍保留宁郡王封号。

  弘昌,怡亲王允祥长子,此次被革去贝子,从此成为闲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死,享年66,也可算寿终正寝。

  由以上轻判,可知此案并非弑君夺权,否则乾隆决不会如此仁慈宽容。刘文基本判断错误,因此,推衍出来的结论随之讹舛。

  初判后一月余,事态突变。十二月初六日,巫师安泰忽作供:弘皙曾向他询问“准噶尔能否到京,天下太平与否,将来我还升腾与否”。26

  倘若止于这几点,还算罢了,弘皙不该问:“皇上寿算如何?”这才激怒乾隆,认为他“心怀异志”,“其所询问妖人之语俱非臣下所宜出诸口,所忍萌诸心者。”同时,又发现他曾“仿照国制”,在府中擅自设立内务府下属机构会计、掌仪等司。于是加重刑罚,圈禁地由郑家庄府邸,改为景山东果园,削除宗籍,27至乾隆四十三年始回复。此案与弑君造反无关,读以上史料可知。

  大致说来,五人判刑不严,究竟罹罪真因何在?其实是私相往来而已。亲族间往来会如此严重?这牵涉到朋党问题。身为人君,不允许臣下私自交接。雍正最重视这一点,元年四月,就告诫谕满汉大臣等:“朋党最为恶习”,应当以君之好恶为好恶。28

  雍正二年七月,向朝臣公布《朋党论》:“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能与君同好恶”。易言之,无论君子小人均不该同道为朋。29乾隆所担忧者此辈日渐扩张,尾大不掉,对人君不利,并非目前有越轨夺权举措。

  乙 弘皙无能

  刘先生说乾隆牺牲爱妃元春,换得与弘皙暂时休战,这是绝无之事。乾隆从未将此一名堂兄放在眼里。弘皙算是幸运儿,早年以世子受宠于康熙。之后又获得雍正欢心,此因乃翁允礽之故。雍正所以厚遇允礽,一则表示棠棣情深,不忘旧情。二则胤礽父子已一蹶不振,绝无可能死灰复燃,不须防范,与对付允禩、允禟等施行高压手段不同。雍正为联络感情,还将允礽第六女(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二日)抱来抚养,后来封为和硕淑慎公主。

  弘皙则先封为郡王,后晋升为亲王。刘文说是雍正遵照康熙遗嘱而办。此话有矛盾,因刘先生断定康熙原拟传位予十四阿哥允禵,怎会临终叮嘱篡位者雍正?而康熙根本未留遗诏,命嗣君“即封弘皙为亲王”云云,不可信。

  刘文极端夸大弘皙势力,认为他是威胁乾隆的强有力的政敌,甚至说曾行刺乾隆,发动政变,事败遭拘禁。这与史实大相径庭,起因在于对弘皙的过于抬举。其实乃翁废黜后,他只是一寻常纨绔子弟而已,并无大志。弘皙颇不安分。其父废后四载,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他托康熙亲信太监赵昌,命宫中作坊匠人,为他偷制御用珐琅火链。事发,工匠被流放,赵昌等也受惩罚。其后于府中设置内务府下属机构,亦不过充场面而已。倘若他真有觊觎大宝之心,当深藏若虚,今气焰嚣张如此,可证并无大志,诚如乾隆评断:乃“昏暴鄙陋、下愚无知之徒”。30

  弘皙绝非乾隆对手。乾隆登基时年方廿五,雄姿英发,文武兼能,早于宝亲王时代已参与政事,精明干练。且继统后即干父之蛊,为宗亲臣僚平反:为政则改乃翁之严猛为宽松,因而受到皇族及朝臣一致拥戴。无论中央或地方,均有两朝元老为他竭尽忠诚,如鄂尔泰、张廷玉、朱轼、李卫等都是。其江山稳如磐石,两三儇慧皇孙如弘皙辈即有非望之心,直如蚍蜉撼大树,以卵击石,自取杀身之祸而已。

  附带说一声,太子废黜后,弘皙内心的怨怼、失望,可以理解。如果乃翁不被废,他大有登上宝座机会,如今已成梦幻泡影。且太子未废前,弘皙在堂兄弟之间,最为威风;乾隆及昆仲辈对他诚惶诚恐,也可以想像。如今乾隆成了九五之尊,自己却臣服在下,自有说不出的委曲。允禄和弘字辈昆仲数人聚会,饮酒作乐之外,发些牢骚,议论时政也有可能。若说谋反夺权,万不会发生。原因是根本不具备条件,也缺乏大义名分。这些情况,乾隆充分了解,才不加以重刑。

  丙 谋杀策划

  乾隆继位,具有压倒性优势,刘先生却以为弘皙才是众望所归的“首席皇孙”,“大有承统的希望”,成为乾隆“严防的一大心腹之患”。

  又说:到了乾隆元年至三年,反对派愈趋激烈,逼皇帝下台,且不惜冒险使用武力,“趁乾隆出猎时行刺政变”。连谋杀地点、时间及方法早已拟定,即乘春天乾隆去潢海铁网山狩猎时行刺。“春天那一次皇帝的狩猎如果这方面准备得充分的话,就有可能把皇帝杀掉。突发事变以后,这一派就可以掌握政权。”

  为此,其心腹“在每一次皇帝出去行猎的时候,都曾经或者去踏勘过地形,做过事先的准备,或者说从蠢蠢欲动到蠢动,到出手,有过一些尝试,可是都被挫败了。所幸还没有完全被皇帝彻底地侦破,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

  刘先生以为春天行猎,有机可乘。实则春猎戒备之严绝不下于京城,警跸无异大内。通常由前锋营、护军营守外围,身边则由多名佩刀侍卫护驾。弘皙若欲亲近皇帝,则在紫禁城或圆明园离宫亦可,不必候至潢海春猎。弘皙如在此时此地动手,不是被生擒活拿,就是死于乱刀之下。

  而且,刘先生也说过,弘皙虽非被圈禁,却一直在严密监视中,如何能派遣军队,浩浩荡荡至外地操练,如何能设计行刺?尚有一要点:即使行刺成功,皇位怎会由弘皙继任?

  谋杀皇帝一无凭证,野史中勉强可以说成相关记事的仅一条,出于《永宪录》:

  乾隆五年,今上修秋猕之制,以饬武备。庄亲王子有秘谋,为告密者所觉,今上逮之。方半夜,锢高墙。次日,仍出围以安众心。庄亲王止削禄米而已。31

  此不仅是孤证,且有问题,如:“庄亲王子”如指弘普,则上一年罹罪被宽放,今次如何又欲蠢动?所谓“秘谋”是否意味图谋暗杀乾隆?若然,则不至于一无惩罚。更重要的是弘皙并未参与。

  刘文说:此案牵连到许多官员,曹家也就彻底毁灭在此一“逆案”中。请问:大僚也好,小吏也好,有谁牵涉案中?刘先生说:关于此案档案尽为乾隆销毁。请问:刊载在《实录》中的几篇上谕,不是档案是什么?刘先生说:“谋刺事件”是清史专家考证出来的。请问是哪些专家?有何证据?

  刘先生以为贾元春之死,与谋杀案有关:因为最恨她的,是弘皙这帮人。

  贾元春最后应该是死在他们手里,情节应该是类似《长生殿》里面所写的,在逼宫的情况下,皇帝不得不以牺牲她来换取暂时的休战,非常悲惨。

  此段高论,读之不明。这位没落王孙弘皙,似乎专欺凌弱小女子。前一回是“胞妹”秦可卿,遭人告讦,被逼身亡。此说很难理解:天潢贵胄的秦可卿沦落为弃婴,本非自愿。倘若追究责任,长子弘皙首当其冲,为何命无辜的胞妹自尽;自己则逍遥法外。

  弘皙谋刺皇帝失败,居然能保全生命。全家无恙,诸弟仍高踞庙堂,却怨恨弱女子贾元春,逼皇帝动杀戒。而乾隆成了“傻皇帝”居然愿意牺牲宠妾,“来换取暂时的休战”。当真有此史实?

  笔者于前文已详述,雍正御极后,允礽、弘皙父子觳觫震恐,重足而立,惶惶不可终日。众叛亲离,无将无卒;连杂役人等,府中人员仅三百余名,如何能成气候?“逼位”之说从何而来?既不敢争执,又何来“休战”?

  至于以点戏而影射元春丧身远方,更悖情理。刘文:元春省亲时观剧、点戏,其中一出是《长生殿》,描述杨贵妃缢死于马嵬,即影射元春被绞杀于潢海。

  此论太不近理。曾几何时,乾隆还称赏元春有贡献,且忠诚、贤德,如今伊一无过失,只是受弘皙等所逼,竟然牺牲爱妃,任她抛头露面,由北京押解至辽宁,被人“用绸巾、玉帛绞死”。合情理乎?

  总之,描绘元春之死,既与史无徵,复与情不合,读来令人起鸡皮疙瘩。

  丁 朝鲜史料

  雍乾之世,皇位继承已与弘皙无缘,刘先生却一再强调弘皙威胁乾隆政权,因康熙有意传位此一嫡孙。若问证据,答云:康雍文献“基本都被乾隆删除”,但朝鲜《李朝实录》中还保存着真相,说:

  允礽本人确实让康熙伤心了,觉得不能让他继承皇位了,但是允礽的儿子弘皙是嫡长孙,康熙非常喜欢,因此康熙仍然在考虑要把皇位传给嫡系的,如果儿子不行,可能就传给孙子。

  我以为传位皇孙的可能性极微。首废太子后,康熙于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召集满汉大臣,命于诸皇子中推选太子;当时候选人中并无长子、嫡孙。至此,此一藩篱撤除,众阿哥均有册立储君的可能。

  刘文又举出另一则《李朝实录》为证。其实这是否定传位皇孙的反证。说康熙临终遗言:着嗣君封弘皙为亲王。亲王当然不等于皇帝,岂不是反证?

  其实另有一则《李朝实录》,叙事清晰,说:

  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32

  读此可明,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者乃雍正一家,弘皙充其量封一亲王而已。应该指出:上举三则史料均为伪造,系朝鲜使臣于中国购得的假情报;倘若是真,此处明言令雍正继统,乃证明得位之正的唯一可贵的文献,为何他人指责他篡位时,从未提出来作证?

  弘皙这一章也许过费笔墨,但刘著对此人叙述,实占异常重要地位。因《揭秘红楼梦》中几条主线,须有一人主导,此人本应是允礽,可惜早丧,不适宜。只得借重弘皙,极力渲染,绘声绘色描述他夺权、谋杀等等,才能引出一连串想入非非的幻想,如:曹家衰而盛、盛而灭顶,元春告密,弘皙叛变不成,连累元春遭殃等等,倘使弘皙不登场,犹如一串断了线的铜钱,松散分化,无法贯通,秦学就无法展开。因刘著强调过甚,笔者浪费笔墨即在于此。

  六、其他谬误处举例

  刘先生自称乃探佚学中之考证派,但书中考证甚不谨严,武断、曲解、穿凿、附会比比皆是,以下姑举十例为证。

 (1)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皇帝于狩猎途中,宣布废黜太子,此事尽人皆知,毋庸赘言。但紧接上文,刘文有一大段叙述,说出自西洋传教士马国贤的清廷回忆录,云:

  康熙就在有一天当众大怒,通知所有的人,集合在一起,首先就把太子捆起来,不是用绳子,用铁链,然后他一赌气,又把其他那些太子的兄弟,那些阿哥们全捆起来,当着朝臣——当时有一个情况,他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周到,现场还有传教士,他也没来得及让外国传教士回避,所以这个当时的场景即便清朝自己的史料记载不完整的话,还有几位传教士后来写回忆录给写上了——他当时大怒,当着朝臣,他就痛数太子的罪恶,……

  一读即知谬误,康熙四十七年首废太子时,并无众皇子被捆绑之事,也无西洋人在场。显然是张冠李戴。马国贤描述的是康熙五十一年的变故。33

  (2)刘文说:康熙“病得不行的时候,不是在紫禁城里面,而是在西郊的圆明园。”雍正曾一天好几次进入圆明园探视皇父。

  这当然是错误,康熙居京师离宫时,一直在畅春园。圆明园赐予雍正,康熙绝不会升遐于此。

  (3)刘文说:“康熙他把太子第二次废掉之后,就发誓不再公开地来立太子,也就是说不再公开地建储,他很显然是采取了一个秘密建储的计划。”

  太子再度废除后,康熙从来未发誓,“不再公开地来立太子”。却是好几次命臣僚拟定太子仪注等。

  (4)刘文说:据朝鲜《李朝实录》,其使臣曾谒见过太子,“他就非常放肆地对外国的使臣发牢骚,说你们看看全世界的太子,有没有我这么大岁数还没当皇帝的?”这是“他真实的心声”。

  刘先生错了。太子毕竟是一人之下的领袖,怎么会向外国使臣,说出有损国格没有分寸的话?其实朝鲜使节并未会晤太子,只是听到传闻:“康熙在位久,太子对宫僚曰:‘世间宁有头白太子乎?’”34

  (5)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大阿哥允禔被揭发,以喇嘛邪术镇魇废太子,刘文说:“有人告密说是大阿哥他们魇了胤礽。然后去搜查大阿哥府邸,果然从他的花园里挖出了许多木偶。

  废太子为咒诅对象,镇魇物并非查抄大阿哥住宅所得。乃是“发允礽所居室,得魇胜物十余事”。35

  (6)刘文说:弘皙自立内务府七司,七司就包括太医院。

  不确。七司为广储、会计、掌仪、都虞、慎刑、营造及庆丰。和太医院无关。太医院为独立机构,其中药材处一度曾属礼部,后复归太医院。

  (7)刘文说:弘皙曾给乾隆送黄色肩舆作寿礼,其色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弘皙这样做是一种挑衅。乾隆不动声色,只是说这肩舆不要,拿回去;拿回去以后,弘皙就自己使用:他就坐着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颜色的肩抬躺椅,过来过去的了。乾隆后来说起这件事还非常愤懑。

  此段记事不确。弘皙奉献肩舆,纯为讨好皇帝。其后乾隆谴责弘皙,借题发挥而已。进寿礼时乾隆未尝拒绝,说:“朕若不受,伊即将留以自用矣”。36文章很清晰,乾隆收下鹅黄肩舆,并非刘文所说:坐着肩舆,大摇大摆地向乾隆挑战。

  (8)刘文说:“凡是当年他父亲喜欢的(臣僚),他都不喜欢;凡是他父亲不喜欢的,他就偏要喜欢。”

  此语不确。“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登基,人事方面有所调整,不足为奇。可是说与乃翁唱反调,却非事实。譬如张廷玉、朱轼、蒋廷锡、田从典、陈元龙及方苞等均为两朝元老:也就是说此等人既为康熙重用,又受雍正眷顾,绝不因受知于康熙,雍正即捐弃不用。假如刘先生要证明自己的理论,应该例举康熙朝宠信大吏,雍正继位后遭黜退者何人,康熙朝仕途蹇滞者,雍正继统后重用者何人,不能用“凡是”两字笼统判断。

  (9)刘先生论清史,还涉及标点及语法,实同废话,他说:

  大家知道过去中国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把一篇文章读通需要做什么事情呢?需要断句。您会断句吗?断句是个学问啊,您像这一句,“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就有两种断句的方法:一种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就是太子走到康熙住的帐篷的外面,“裂缝向内窥视”。裂缝这个“裂”是动词,那就一定要拿出匕首,对不对啊?要不你怎么划一个缝啊?这很恐怖,他把这个帐篷划开,然后把它扒开往里面看,可能还一边想,老不死的,还不死,这多恐怖啊!这是一种断句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断句方式,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这就柔和得多了。……那么这个另外一种断句叫“逼近布城裂缝”,这个布城本身就有裂缝,他就可以两个手把它扒开,这个“裂缝”是名词,明白了吧?他把这个扒开往里面看,心想,哦,还在那儿活动呢,我什么时候当皇帝啊?这就柔和一点,稍微柔和一点。

  底下尚有大段文字,此处割爱,因为已经够啰嗦。我并不反对讨论语法,文中有疑难之处,断句自可反复推敲。但上引文章并无问题,刘先生说“过去中国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不是事实,请翻阅《圣祖实录》卷234,当时的史官早已断句,写作“近复有逼近幔城,裂缝窥伺”。何劳刘先生赘词连篇?

  (10)刘先生断定《红楼梦》第54到第69回,写乾隆二年事。证据是:那一年春天,宫里有一太妃病了。后来又说上一回所表的那一位老太妃薨逝了。刘文说:她是有原型的。因为恰恰在乾隆二年年初,宫里面死了一位康熙身边的姓陈女子。死后才由乾隆封她为熙嫔。小说夸张,说成妃。

  如此推理,难以置信。因乾隆二年宫中一位老太妃薨,推测书中的老太妃为同一人,由此断定是年为乾隆二年,迹近武断。因为康熙的遗孀,到了乾隆时代,都已届风烛残年,一两年死一个不足为奇。

  的确乾隆二年死了一个太妃,但这前后逝世的怎么不算,随便举几名,如:乾隆元年宣妃,四年瑾嫔,五年成妃,八年悫惠皇贵妃,九年顺懿密妃,十一年襄嫔等等。假使要断定书中某一回发生在那一年,很简单,随便挑,说是元年,就提宣妃,说是四年,就提瑾嫔。这样的推理可信吗?

  刘文有一段补充,说:贾家女眷参与丧事,安排在东院下榻。而北静王眷属只能住西院,可见贾家被尊重。又有康熙喜欢江南妇女说等等,读了好几遍,实在不明这和证明乾隆二年的论点有何关连。

  以上仅是约略举例而已,刘文之误并非只有十点。

  七结语

  据说王蒙先生倡导“作家学者化”,刘心武先生是实践者。媒体对他极度称誉,说是为《红楼梦》读者启蒙指迷,成为“社会瞩目之红学闻人”,“洵为文苑、儒林、传媒三界之一大盛事”。

  王先生的倡议值得赞赏,因为以作家生花妙笔,撰写学术文章,锦上添花,定能写出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的佳作。

  但笔者以为并无必要区别作家、学者。因为没有一条规则,说作家不能撰学术著作:相反地也没有任何限制,说学者不能写小说,主要是本人的兴趣和能力。

  当然行有行规,学术文章自有规范。这规范并非高不可攀、深奥莫测,而是简单之至,即:凡有主张,须提证据。不能光说“弘皙谋杀乾隆帝”,必须以确凿的证据来支持。

  很遗憾,刘先生的大作,有所议论,证据阙如。有时只说某一位学者如何主张,或者某一部书如何论断。究竟是哪一位哪一部书,却一言不提。

  有时举出一种大部头书,如朝鲜《李朝实录》,却不书卷数、朝代及日期。试想一部一千八百多卷的巨著,如何核对?有时竟说:“查一查清朝的有关档案就可以发现”。清代档案浩如烟海,何从寻觅?

  偶尔举出一两部书,如马国贤的《清廷回忆录》,但内容却是张冠李戴。或者说太子门下人得麟逃亡,见于《圣祖实录》,其实有严重谬误。

  复次,引用他人著作不作交代,是否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别的不提,且说刘先生把唐人刘锡禹诗句“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误作太子创作名联。后经人指摘,始道出真相,实出自王士桢《居易录》。但原书未读,乃取自两学者著作,学者指社会科学院杨珍女士,及旅美华人吴秀良教授。刘先生一说穿我们才明白。可是刘著中并无澄清,反倒是刘先生致周汝昌先生信札中提到。之后刊载在报端,又登上了网络,始真相大白。这样做是否妥当?

  《揭秘》那样拥有数十万读者的畅销书,处处牵涉清史,却问题丛生。然而清史专家多保持沉默;红学专家虽有评论,却被认为“以专家身份压人”。或视之为学术“垄断”,不允“百姓点灯”。甚至贬之为“围剿”,这是不是正常现象?

  学问须要切磋,也须要有公正确切的评论。近年来中国文史类书籍梓行极盛,但总觉得评论甚少;尤其是敢于指摘错误的文章更不多见。这是厚道,也可以说是乡愿。

  书评不发达,信口雌黄的言论就越来越多,对于读者的负面影响甚大。

  笔者基于上述原因,不揣谫陋,略抒己见。再一次声明:竭诚“欢迎批评”。

  
注释
  ①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页5。按:以下,出于《揭秘》者,书名从略。
  ② 弘皙原排行第二,以同母兄11岁殇,故成为长子。
  ③ 《圣祖实录》卷277,康熙五十七年正月庚午。
  ④ 《高宗实录》卷2,雍正十三年九月戊午。
  ⑤ 《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丑。又:康熙五十一年,皇帝以“结党会饮”为口实。肃清一批高官,如步军统领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均为太子党。至此,太子党主要干部铲除殆尽。见《圣祖实录》卷250,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甲子、乙丑及壬申。又:卷252,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戊戌。今按:首废太子时,康熙已杀戮一批太子党徒,包括索额图之子格尔芬等在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丑。)
  ⑥ 《圣祖实录》卷268,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庚申。
  ⑦ 《圣祖实录》卷256,康熙五十二年九月甲戌。
   今按:朝鲜《李朝实录》中也提到过德琳(当与得麟为同一人),记使臣访华时所闻,共有两则,其一:康熙五十三年正月,谢恩使临昌君乃等自清国返,向其国君报告:传闻废太子将复位,因德琳于关东贩卖人参案,“辞连太子,故姑止云。”(朝鲜《李朝实录》四,肃宗四十年正月乙巳)另一:冬至使赵泰采向国君报告访华见闻:“德琳以太子之虾多智善谋,善接党羽。复废太子之后,命德琳于关东,则擅自出入,偷挖积银人参。皇帝以密旨拿来,使其父处。杀其父,假敛焚化,将德琳改易姓名,潜自出海,哄诱海贼,往来山东。皇帝密旨将德琳送刑部处死。”(同上,三月辛亥)两者记载有出入,中方较为可靠。因《圣祖实录》根据上谕等原始史料编篡而成,除却别有用心外,不会无故改窜历史。朝鲜情报则泰半来自委巷之说,并不翔实譬如“杀其父假敛焚化”云云,有悖常情,疑有文字乖舛。但无论如何,中朝双方记载,均与刘先生所云,诈死运出太子府不符。姑录出以供参考。
  ⑧ 同上及《清史稿》卷267,嵩祝传。
  ⑨ 《国朝宫史》卷8,页39,鄂尔泰等编纂。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
  ⑩ 《清代宫廷生活》页379,香港,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
  11 清制无“锦衣府”,只有“锦衣卫”,顺治元年设,第二年即更名銮仪卫,即仪仗队。

  14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页6,香港,太平书局,1963年4月版。
  15 胡适先生语,《红楼梦考证》页7,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61年3月。
  16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册页31,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17 《揭秘红楼梦》中元春年龄有三种不同说法,即康熙四十一、四十六及五十一年,自相矛盾。见张书才先生《〈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刍议》,《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1辑。
  18 清代选秀女十分严格。凡合格之家,其闺女一届年龄,除特别情况外,必须登记备选。乾隆六年七月总督德沛奏称:其子聘定两广总督马尔泰之女为偶。今其子已年届十七,可否婚娶。乾隆断然拒绝,说:“八旗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无异废弛旧制,不允所请。(《高宗实录》卷146,乾隆六年七月己巳。)
  19 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25云:“八旗挑选秀女,或备内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主子指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
  20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页60~6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
  21 《高宗实录》卷103,乾隆四年十月己丑。
  22 同上。
  23 同上。
  24 同上。
  25 同上。
  26 《高宗实录》卷106,乾隆四年十二月戊寅。
  27 同上。
  28 《世宗实录》卷6,雍正元年四月丁卯。
  29 《世宗实录》卷22,雍正二年七月丁巳。
  30 《高宗实录》卷106,乾隆四年十二月辛巳。
  31 萧爽《永宪录》卷四,《清代史料笔记汇编》第一辑,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
  32 《李朝实录》景宗二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戊辰)
  33 西洋传教士马国贤的清廷回忆录有多种译本,书名不一。书中描述太子再度被废,众皇子也获罪捆绑,乃康熙五十一年事,与康熙四十七年首废事无涉。
  34 朴趾源《热河日记》页323,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35 《清史稿》卷220,理密亲王允礽传。
  36 《高宗实录》卷103,乾隆四年十月己丑。

(本文作者:日本姬路市独协大学)

摘自《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4期,注释无12、13,原文如此。


洗桐女史 2007-08-25 22:54

杨先生太可爱了,毕竟是大家风范,出手不同凡响,像桐桐这样一点就着的烈脾气是学不来的,还得加强自身修养啊,倒是白菜能学的来的。

杨先生的语气,我觉的是非常好了,虽说绵里藏针,口气温和得反倒无形中给那些人更大的压力。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笑喷了:

引用
好在作者声称“从善如流,欢迎批评”①。因此敢斗胆发言。若有谬误,也竭诚“欢迎批评”。

当时我就在想,刘、霍等人哪个不是面上功夫做的足,口口声声说欢迎批评指教,等到真的批评了,却又说你这个人有问题,不是学术围剿,就是嫉妒他们借他们炒作,再不然就是无理谩骂不是做学问的口气。

杨先生最后那几句话真是深得我心,特别是“再一次声明:竭诚‘欢迎批评’”,这句,真是笑死我了,嚯嚯,杨先生也很有童心呢,这种暗讽我喜欢~~很像在霍家姐弟BLOG上以“调皮的洗桐”留言的桐桐的恶作剧心态哦~




璿景 2007-08-25 23:02

一文即得要义,此乃历史学究与八卦小记之本质区别!!前者谨慎小心论证,后者无据虚构猜测!!


zz 2007-08-25 23:25
每次听刘心武讲红楼都有冲上去把他打一顿的冲动,胡扯到中央电视台去了!

大白菜 2007-08-26 04:33

啊呀呀呀呀!

桐桐你也太谬赞白菜了,杨先生的好涵养,好气度,好文字,是有深厚学问作根基的,白菜有心学,就能学出一分两分来么?

这段议论令人愕然失惊,因为与史实百分之一百不符。刘先生撰文不书出典,此处例外,明晰指出《圣祖实录》卷268。然而核对之下,发现有关史料只有21字,那就是:“(嵩祝)伊自谓能自守之人,乃趋奉二阿哥,匿得麟逃走之事。”

  内容不同,令人困惑。幸亏在卷256处觅得相关史料。刘先生一时疏忽,不必深究。问题是此卷虽然详尽记载得麟事迹,却和刘先生所述风马牛不相及,其内容概括如下……

 哈哈哈~~~杨先生虽然是一丝不苟做研究的人,却也不乏幽默感哦~乐坏我啦~



水风儿 2007-08-26 09:13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7-08-25 22:24:33的发言:


  元春出身包衣三旗,地位不能与八旗相提并论。刘先生也承认她“本身条件不是非常好”,很难出类拔萃。以她作为政治资本,收效不大,怎能说是一重保险?

  她与太子关系如何?刘先生说共同生活过一个时期,获得太子喜爱,又说:“她和义忠亲王老千岁有某种关系,我不那么说。但是可以存疑。

  可怪的元春经过再分配,竟转移到弘历身边,成为嬖幸,后封为妃。刘先生说:“这在清朝是无所谓的。因为认为女性是可以任意被皇帝占有的。而且辈分之间也可以乱的。”

  此说不确。选秀女目的是为皇帝、皇子或亲王等近支宗室觅配偶。19中选则留,落选则自行婚嫁。其留者一旦选定,归属已定,不可能一再分配,说元春既侍奉太子,又转让予弘历,皇室岂有如此秽污不堪情状?

既然元春出身包衣三旗,她不是只能参加内务府的一年一选吗?又怎么会有“选秀女目的是为皇帝、皇子或亲王等近支宗室觅配偶”这一说呢……

某翼迷糊中……


清梦了无痕 2007-08-26 14:01

刘心武的东西讲的时候我就觉得漏洞百出,逻辑混乱,连我这样只不过粗读红楼的人都鄙之如帚,更何况很多红学大家,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意见没有被广泛传读,倒是刘的所谓“秦学”居然走出了国门,还去了美国。丢人都丢到外面去了。

今天看到了杨先生的这篇文章,真是痛快,正如他所说,学术研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尤其是跑到传播面很广的央视去做什么讲坛,还听不得任何质疑,就很不好了,对知道的人不过徒增笑料罢了,但对于不懂的人来说却是误人子弟了。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影响,我觉得央视也应该负很大的责任。


洗桐女史 2007-08-26 15:11

闹得越大约好,在国内,有些学者有顾虑,所以不得不明哲保身。

顾虑之一:学者身在国内,就必须面对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刘心武绝对是有背景的,有些事情如果只是彼此双方的事情那还好办,就怕牵扯到某个圈子的利益。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前阵子续清明上河图的风波,那个被人取出,在原画的基础上删续了,并且以作者张择端和罗东平(续画者)标出,俨然成了合著者。此人就是有官方背景的。所以不论此人续的多么惨不忍睹,都会被吹捧有加,相反的最初揭发出这件事的人呢,却受到什么样的待遇。

况且刘心武背后还有个周汝昌,虽然我不喜欢周,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很勤奋的学者,而且他对人也并不是因为观点不同而排挤你,你看写雍正皇帝的二月河了么,最初就是周汝昌推荐出来的,得益于周汝昌处良多。周老提携后进是出了名的,但未免有些是非不分,一味的给予后辈晚生以鼓励,该批评的时候却从来不批评。这样的人在这个圈子中人缘不错。而刘心武又打出周汝昌的招牌,不免让一些学者投鼠忌器,不愿意因此而伤害到周汝昌。

顾虑二:我一直在说,草根出身这只是一个起点的问题,不能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给自己诬蔑历史,给自己犯低级错误寻找借口!是非观对于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错了就要承认错了,不要以更多的谎言来圆最初的那一个谎言。除非一些人自己觉的,我是草根,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我有这个特权!但是批评你们的人不会因此而给你们更多的宽容,所以这只是一些人的掩耳盗铃而已。但是恰恰刘心武等人就是抓住这一点来做文章的。口口声声说欢迎批评,那不过是针对一些对于历史、红楼梦没有基本常识缺乏必要了解的人说的官样文章,真正能够撼动他们,让他们恐惧的,就是那些一语就能道破个中问题的专家的批评。所以啦,打出权威围剿的旗号转移视线,把自己塑造成处于劣势地位楚楚可怜的姿态,而学者则是利用某种“特权”打压他们,搞学术霸权的人。把学术问题上升为草根合权威之间的“阶级”矛盾,挑拨普通老百姓,让他们对和自己处在同一“平民”阶层的“学术明星”产生认同感。所以有些人与其说是支持刘心武等人的观点,不如说是支持草根这个“阶层”。

看到冯其庸在百家论坛批刘心武后,那些刘的粉丝怎么骂冯的么,说他是庸才、大走狗、学霸。你说有鉴于此,还有哪个学者敢出来???

顾虑三:担心背上批刘心武是为了炒作的名声,被人说成是嫉妒刘。学者大都清高得很,与其说是不肯批,不如说是不屑批。可能大多数人都把普通老百姓的判断能力想象的太高了吧,认为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没有必要和刘心武这样的人较劲。

呵呵~~总的说来,刘心武他最好越“有名”越好,最好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电视台都能收到这个节目,难道全世界人民都是傻子,任由他们来耍?刘心武要是摔下来,肯定摔的更惨,连带一些想借糟蹋红楼赚钱的索引派如霍国玲这些人只怕到时候也无所遁形。自然的,想效尤的人也就掂量掂量吧。呵呵,物极必反,索引派混淆视听那么多年,该是败落的时候了。让全世界人民都来看看吧,那样最好。

给大家说一个笑话,这是真事,话说北京上演牡丹亭,宣传海报上写的作者汤显祖,这个时候有一个文化部高官出席首演,对在场的人说什么这个剧写的不错,小汤同志来了么,我要好好表扬他。众人问哪个小汤,他说编剧汤显祖同志啊。哈哈,他居然不知汤显祖是明朝的~这样的笑话数不胜数,前阵子内地版的神雕被广电部删改后,驱除达虏,改成驱除他们……呃,这就是掌握我们国家文化传媒领域的人的素质……所以单纯反对刘心武上中央电视台,没有用的。可以这么说,中央电视台的某些负责人也许还真的不是因为收视率什么的就让刘心武上央视,而是他们本身就缺乏判断力,认同刘的看法。说真的,这是整个民族忽视本土文化的必然结果。你说刘心武等人倒退个几十年的,有可能上中央电视台么?不可能的。只有大家都“不学无术”了,刘心武这样的人的学说才有煽动性。所以啦,他们的言论覆盖的地域越广,更多人看到,反而会加快他们自取灭亡的速度!!!我就不相信全世界人民都是傻子!!!


毛毛 2007-08-27 09:37
真不知道刘心武是在干嘛,硬把<红楼梦>和四周围的人扯上关系,非说薜宝钗就是四,受不了啊,他这根本就是在哗众取宠。为自己出个名而已。

洗桐女史 2007-08-27 11:54

如果开个玩笑,胡乱YY一通也无伤大雅,可是非要说这就是历史。若问历史何能无载,则但言被统治者尽皆删除。

断章取义,不看原始史料,但从他人所研究的文章中找到可为其所用的,便抓来一用。先产生观点,再找证据证实。

记得上次看到有人论证年妃是黛玉还是元春的原型啊,拿着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中对于年妃的描述做论据,说冯怎么说,然后和红楼梦某些话做比较,呃……冯先生写的东西,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是这个意思吧~

还有一个很崩溃的,有一个叫bdyfq62的抄桐桐的文字来证明他所欣赏的刘心武的观点是正确的,把桐桐写的雍正的病情分析,硬说成是秦可卿的,我的神啊,这有什么关系么?而且白痴到拿雍正的阳历生日加减乘除,来对证红楼梦中的某些句子。啊啊啊,你说这不是白痴是什么?难道曹雪芹那个时候用的是阳历而不是阴历?!

还有那个霍国玲、霍纪平还有紫军,我就不说她什么了,更是白痴到家了,世子等同于皇太子,哈哈,这不等于将国王等同于皇帝么,白痴到这种地步,我指出他们错误,他们无力辩驳,却故意歪曲我的意思,把我说的反问的话当作肯定的意思来理解,说我说的和他们一样的意思,但是却不许他们说~~无语了~

看他们批朱家溍先生的,更是让人明白什么是无知者无畏,朱先生说十二美图的背景有什么仿汝窑之类的,他们说什么圆明园怎么会有仿品,朱家溍怎么这点常识都不懂~~哈哈,也不怕被别人笑掉大牙了。

杨启樵批他们,他们反而说杨是历史学家,但是对于红学什么都不懂……他们倒是懂……

我觉的对这些人没必要那么客气,他们骂冯其庸学霸都骂得,说朱先生撰文写十二美图并非香玉皇后的行为为丑事,凭什么对他们要客气。哦,说他们胡说八道就要骂人,就叫破坏学术氛围了。本来就胡说八道么,还不准人说。再说了那也叫学术!不过是披着红学的外衣被别人刻意的抬高了,就他们那种东西,放在JJ,顶多算一个地雷小白文,送他们一个意淫的评价。笑,我就说么,红楼梦伟大,不意味着研究他的人都伟大,“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成果,都是学术。如果要说这样的算是学术的话,那么JJ上所有YY历史的小白文,都可以称之为学术了!

如果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学术的话,就请把语文教科书中小说是虚构的情节这一条删除8~

其实这些人都有基本的特征的,有自己的万能理论和转移话题的万能答案的,回来桐桐概括一下。

呵呵,这种事情你倒退几十年会有么?还有前一阵子的杨丽娟事件,大家觉得以前会有么。不知道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就最先支持杨丽娟的追星的媒体,当年还打着关怀弱势群体的旗号了,看起来义正辞严的,可谁不知道背后是怎样的肮脏的利益追逐啊。这些人处处打着爱曹,爱红楼梦的旗号,可实际上呢,我从不觉得这些人是爱曹的。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么从红楼梦中看到奸夫淫妇谋杀亲夫却被称赞为豪杰,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是怎么样的?如果曹雪芹真的会写出这种东西,那么我只能说这样的曹雪芹是卑鄙的,而让人感觉曹雪芹是卑鄙的人的所作所为,我不相信是爱曹敬曹的。



璿景 2007-08-27 12:29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7-08-26 15:11:11的发言:

给大家说一个笑话,这是真事,话说北京上演牡丹亭,宣传海报上写的作者汤显祖,这个时候有一个文化部高官出席首演,对在场的人说什么这个剧写的不错,小汤同志来了么,我要好好表扬他。众人问哪个小汤,他说编剧汤显祖同志啊。哈哈,他居然不知汤显祖是明朝的~这样的笑话数不胜数,前阵子内地版的神雕被广电部删改后,驱除达虏,改成驱除他们……呃,这就是掌握我们国家文化传媒领域的人的素质……所以单纯反对刘心武上中央电视台,没有用的。可以这么说,中央电视台的某些负责人也许还真的不是因为收视率什么的就让刘心武上央视,而是他们本身就缺乏判断力,认同刘的看法。说真的,这是整个民族忽视本土文化的必然结果。你说刘心武等人倒退个几十年的,有可能上中央电视台么?不可能的。只有大家都“不学无术”了,刘心武这样的人的学说才有煽动性。所以啦,他们的言论覆盖的地域越广,更多人看到,反而会加快他们自取灭亡的速度!!!我就不相信全世界人民都是傻子!!!

这高官还真逗,把王力宏的“在梅边”听多了吧?!!

被那些个索引派一搅和,现在再去重读红楼,感觉整部作品顿然失色!!!


fanxinyue 2007-08-27 14:14
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本来就是起个消遣的作用,看着玩玩的,不能认真计较.但刘心武先生也...太...那个啥了.讲的错误很多,如果没有做足功课,就不要上电视嘛~人也要有自知之明不是?虽然我只把电视当消遣,偶尔看一看,但别人兴许不这样认为,一不小心就信进去了~~电视的引导作用是很大滴~~怪不得被称为第四权利...恶寒~抖~~

josefina 2007-08-27 18:14
刘先生是“牵强附会第一高人”

亦超 2007-08-27 19:21

话说那天上文学概论课,昏昏欲睡之际,冷不丁在书里看到刘心武三个字,一下就醒了,但忙着划重点,忘记引用他说的什么了,有空看看,我们这本书是06年改版的,我家里还有一本旧的,有空翻出来看看,要是06年添的,那。。。。。那。。。。。我为我明年的红学研究担忧了



清梦了无痕 2007-08-28 20:36

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确实问题很大,人心浮躁,很多人不是静心埋首做学问,而是迫不及待的跳出来,打着普及文化的旗子,实则扮演着跳梁小丑的角色,这样的人居然还很受欢迎。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听报告,当时那位作报告的人语出惊人的说了句“我认为,将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是台湾,而不是大陆”,当时听了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现在环顾四周,觉得这句话未必没有道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实在是可悲!


清梦了无痕 2007-08-28 20:41
修正一下最后一句话,对于所有真正做学问的大陆学者来说也许是可悲的,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也许是幸事一件。

毛毛 2007-08-31 10:33
刘心武还真能YY呢,十四就是林黛玉,真不知道他们哪点像?有一点点的共同点么?他怎么不说贾宝玉就是康熙啊?


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杨启樵: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质疑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89598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