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录入]雍正“逼母”考by倪军民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录入]雍正“逼母”考by倪军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2005-05-07 10:41

[录入]雍正“逼母”考by倪军民

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这是野史传闻及部分史家所描述的雍正皇帝的主要恶行,也是具有相当影响的清宫疑案。其中,雍正生母乌雅氏的死因即颇具传奇色彩,至今仍无合理的解释。那么,乌雅氏之死究竟是否为雍正所逼?相信本文会对您有所启示。

by倪军民(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

雍正帝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和鲜明个性的皇帝,有关他的疑案多未能破解。其中,他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之死因,在当时就是一桩公案,今天仍得不到合理解释,故有必要予以澄清。

乌雅氏本是康熙帝的一名侍女,其父威武只是个护军参领,家庭出身并不显赫。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降生后,乌雅氏才在宫中有了出头之日,次年被册封为德嫔;翌年生下皇六子允祚后,又晋封为德妃。此后终康熙一朝,她再也没有晋升封号,只因后来雍正做了皇帝,才母以子贵,被尊奉为皇太后,死后与康熙的另外三位皇后同葬在一起,谥为“孝恭仁皇后”。

据官方材料记载,乌雅氏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日(1723年6月24日)下午约1至3点种左右得病,次日凌晨1至3点间去世于永和宫,终年64岁。

乌雅氏自发病到去世,前后只不过10小时左右的时间,当算猝死或暴亡。问题在于,她究竟因何病而死?是否算是寿终正寝呢?据载,自康熙帝死后,乌雅氏哀痛万分,曾以绝食的方式表示殉死先皇,只因雍正再三谏阻,并以母死儿亦从死极谏才作罢。其后,她悲情不能释怀,“疾虽未形,积哀实久,忽焉违豫,遽尔宾天”。(《雍正朝起居注册》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照此而言,乌雅氏是因哀情偶病而死,至于到底所患何病?当初并无任何说明。

按理说,乌雅氏年已过六旬,康熙驾崩后,悲自心出,难以自制,寝食失节,积哀成疾,偶病夺命,倒也是情理中事。因为乌雅氏自幼随侍康熙帝,几近50年,一连生下皇四子胤禛、皇六子允祚、皇十四子允禵和三位公主(其中允祚6岁夭折,三女中有二人殇逝),这说明她一度受到专宠,与康熙是有一定感情的。康熙帝亡,她悲痛欲绝,坚持以死殉夫,大概出于至情,并非伪饰。就此而言,她或因积哀成疾而偶病身亡,并不值得怀疑。

可是,乌雅氏死后,社会上传言四起,有人说,皇太后不是病死的,而是不满雍正所为自杀身亡的。这期间,雍正是否知晓社会上的传言,还有待考证。直到雍正六年(1728年),曾静、张熙策反岳钟琪案发,雍正才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当他得知在穷乡僻壤中的酸秀才曾静都在著书立说,将“逼母”作为皇帝失德的一大罪状予以鞭挞时,不得不亲自撰文刊书,口诛笔伐曾静的“邪说”,其中对“逼母”一事做了大量辩解。但这些“辩词”出自雍正之口,其可信度究竟有多大,时人后世均难辩真伪。于是,乌雅氏究系自杀,抑或病死,便成为清宫的一大疑案。

当时,雍正穷追散布流言之人,终于将曾静等人所听到传言的造作者查出。据雍正自己讲,造播“谋父”、“逼母”等流言的是发遣到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的太监于义、何玉柱(允禟的心腹太监)、八宝(允[礻我]的属人)、关格(允[礻我]的亲信太监)、马起云(允禩的太监)、马守柱(允禵的太监)等人。于义、何玉柱曾亲口对八宝的妻子和耿六格(耿精忠的孙子)说:当今皇上篡改遗诏继位后,即将允禵从西北调回囚禁,太后要见允禵,皇上大怒,太后就撞在铁柱子上而死了。马起云则对人说:皇上命允禟去见活佛,太后说了“何苦如此用心”的话,皇上不理睬,从宫中跑出去,太后大怒,就撞死了,允禟的母亲见皇太后都自杀了,也随之自缢而死。此外,关格曾对人讲过一些“皇上气愤母亲、陷害兄弟”之类的话。看来,最初传播谎言的当是允禩党人无疑。据查,这些人多是先被流放到东北极边,后又被发配到广西烟瘴之地的犯人。一路上,他们逢人便讲“新皇帝的新闻”,雍正“逼母”一事便由此自北到南地广播于天下。

像对待其它传言一样,雍正曾对外间“逼母”的流言做过自以为聪明的辩解。综合他先后所发表的言论,辩词要点不外乎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太后素患痰疾,只因先皇去世,悲恸之情难以自制,终于旧恙复发而死。

第二,皇太后素性仁厚慈祥,意思是说如此之人,怎么会做出横死的不美之事呢?

第三,雍正自称40年来备尽孝养,深得母后慈欢。即位后,凡事都奏明母后,宫中诸母妃都夸太后幸得如此孝顺之子。言外之意是,岂有如此孝顺之子会惹母亲怒而撞死之理!

第四,何玉柱等人都是些受到严惩的罪犯,他们主人允禩、允禟、允[礻我]、允禵等人,都因争储落空而怨恨新皇帝,所以其所传之言不可信。更何况,他们之间造播的传言相互矛盾,何玉柱等人说太后是因允禵囚禁而撞死,而马起云则说因允禟事而死,可见流言不可轻信。此外,马起云说太后死后,允禟之母宜妃也随之自缢身亡,而实际上宜妃一直奉养于恒亲王允祺的府中,怎么说当年自杀了呢?

第五,太后不可能因允禵而死。当年,圣祖因向来轻贱允禵,绝没有传位于他之意。同样,太后对允禵也不喜欢,曾公开说“我只知皇帝是我亲子,允禵不过与众阿哥一般耳,未有与我分外更亲近也”之类的话,甚至允禵想单独拜见母亲,太后都不答应。当初,允禵奉命从西北回京,对新君种种无礼之举动被太后闻知,太后曾特命皇帝责斥他。更重要的是,允禵到遵化守陵,是太后死前三、四月间的事,而囚禁允禵则在太后死后三年,怎么说太后欲见允禵而不得呢?更何况,命允禵去守陵,是奏闻太后,而经其“欣喜嘉许而遣之”的,当时太后并非不知不允。

那么,雍正的上述自辩是否可信呢?笔者认为,除他指出传言有相互矛盾和有关宜妃自缢之事有误外,其它“辩词”都有明显疑点,令人难以信服。

首先,雍正说母后素患痰疾,后因积哀日久成疾,旧恙复发而死,这话是在乌雅氏死后六年多才为辩己清名而说的,当初发布死讯时,并未说明病情死因。相反,雍正若拿出乌雅氏死前的“医案”,将会使传言不攻自破,因为这是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原始证据,可他并没有这样做。可见,雍正或许在这方面有所顾虑,因为当初不可能没有留下太后的诊治医案。

其次,乌雅氏谦和仁厚,御下宽大,所言大致不虚,但她的性格是宽和之中带有倔强。康熙死后,她一度“决意从殉,不饮不食”,直至雍正以死谏阻,才以水充饥,打消了殉死的念头。(《大义觉迷录》卷一)这件事既反映出乌雅氏对康熙帝确有感情,也说明她不慕荣华、不贪恋福寿的倔强性格,这在现存的史料中亦可得到印证。因此,不能仅以其性格的表象,来断言她不会做出极端之事。

再次,雍正与生母关系并不像他所表白的那样亲近,乌雅氏对雍正的即位也并不热心。实际上,雍正自幼受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与生母关系平常。他即位后,乌雅氏曾说儿子做皇帝“不但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萧奭《永宪录》卷一)这话是谦辞,抑或别有含义?雍正举行登基大典,照例应先诣皇太后处行礼,然乌雅氏再三托辞而不受,曾说:皇帝登基,理应受贺,至于与我行礼“有何关系”?最后,在雍正君臣的再三坚请下,她才勉强接受。

翻开古书,在新君登基之初,这一推一让,乃是故套,本可不必过度计较。然而,有两件看似寻常的小事大可作为上述判断的注脚。一是新皇帝生母按礼制应尊为皇太后,并恭上徽号及表文、册文、金册、金宝,举行隆重的典礼仪式。但乌雅氏起初坚辞不受“仁寿皇太后”之尊号,在雍正君臣的再三请求下,才答以“知道了”。其后,她以康熙梓宫还未移送景陵为借口,一直不允准举行恭上册宝典礼,只表示移灵事毕方可举行。可是,当康熙梓宫于雍正元年三、四月之交移送陵寝后,雍正帝就再也没有提起何时举行典礼,看来此中必有缘故。二是雍正即位后,本想将母后从妃嫔所居的永和宫移居皇太后应住的宁寿宫,但乌雅氏硬是不肯搬入新居。直到她死后,雍正才将其梓宫安排在宁寿宫停放3天,再移至常停放帝后遗体的寿皇殿,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从这两件事上不难看出,雍正与乌雅氏的母子关系不仅较为平常,而且似乎还越来越紧张。

另外,雍正在母后丧期有前后矛盾的言行。乌雅氏刚去世时,雍正哀痛欲绝,表现得孝道绝伦,丧礼搞得极为隆重。这年暑期特别酷热,雍正帝又患有严重的畏暑症,他不顾臣僚的极力劝谏,坚持守灵,据他公开讲,为此曾几度昏厥。这期间,他曾密示年羹尧:“朕安,你实在为朕放心。实力不能撑,也顾不得丢丑了。况受过暑,一点热也受不得,只得以身荷之重,着实借养,不必为朕过虑。”(《掌故丛编》第十辑《年羹尧折》)看来,他屡次昏倒只是因为中暑,并非由于母死之故。至于为何宁可“丢丑”也要硬撑着,显然是特意做给活人看的。不仅如此,雍正还坚持为母素服斋居33个月,尽3年谅阴之礼,做得古来罕有,其中饰孝作伪的成份很大。

与上述罕见的孝行相反,雍正无意中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来。按清朝礼制,国丧期间皇帝要辍朝15日或27日,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内务府议得:皇上27日内不办事。当大学士等奏请裁决时,雍正表示15日内不理庶务。按道理讲,他选择臣下的建议才能表明自己的孝心,可他并没有这样做。事实上,就在那15日间,雍正也没有按礼法停办国务。更令人疑惑的是,在乌雅氏的头两个祭日,雍正只写了两首并不感人的思母诗以示纪念。在其母去世三周年纪念日前,他曾预先明确表示要到陵前祭扫,但届时却以天热等为由取消了原定计划。人们不禁要问:当年雍正不顾酷暑坚持为母守灵,而今为何却怕暑热而自食其言呢?其间道理并不难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乌雅氏之死当与允禵遭到迫害有关。就目前所有的研究成果看,允禵是康熙晚年最钟爱的少数皇子之一,并不像雍正所说的那样为皇父所轻贱。就情理而言,乌雅氏也不会像雍正所说的那样偏爱自己,而疏远允禵。若仔细分析雍正的有关“辩词”,就更令人怀疑其中的可信度。雍正说留允禵在陵上是太后死前三四月间的事,而正式囚禁他却是在三年以后,据此,传言所说乌雅氏是因想见允禵不成而撞死的事,乃是子虚乌有的捏造之言,这是雍正辟谣的支柱性理由。实际上,允禵回京后,屡屡怒犯雍正,为此雍正借送康熙梓宫之机,将其强留在遵化汤山守陵。允禵在陵上,有副将李如柏负责监视,毫无行动自由可言,形同监禁。直到乌雅氏临死之际,有令召允禵速回京师,而李如柏却借口部文没有声明是否奉有圣旨,又无印使为凭,竟然将御前侍卫吴喜、朱兰泰等特使扣下请旨,不准允禵回京。待到允禵再奉旨随特使回京后,母后已死两天了。事后,雍正盛赞李如柏诚信可嘉,能执大理,特赐白金千两,表示遇有总兵缺出,即行补用,并号召武职大臣要以此人为“规范”。同时,他又说:允禵在父母大事上,都不得及时赶到,是其无福和不幸;而此次受李如柏之阻即止步不前,实属可嘉。细想雍正所言,甚为可疑,值得玩味。由此可见,雍正后来辩解太后死前允禵有人身自由的话是不可靠的。

更为可疑的是,允禵从陵上回京后,雍正在母后灵柩前诏封其为郡王,但不赐封号,注名黄册时仍称贝子。允禵原为王爵,在西北时称“大将军王”,但回京后不久被削夺王爵,降为贝子。雍正为何在母亲灵前诏复允禵爵位,在那段上谕中说得最清楚:“贝子允禵原系无知悖谬,心高气大。朕教训俟其知改,然后施恩。今欲慰母后之意,封为郡王。若仍前不改,自有国法,虽治以重罪,伊亦无怨矣。”(萧奭《永宪录》卷二上)推敲一下上述谕旨,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乌雅氏之死与雍正处罚允禵密切相关,否则雍正为了慰藉亡灵而在母后灵前诏复允禵王爵之举,就没有再合适的解释了。

由上可知,雍正对母后之死的解释,多数是不合情理的,也与现在已知的历史事实相矛盾。因此,就乌雅氏死因而言,后人不可轻信雍正的一面之辞。那么,何玉柱、马起云等人的传言是否准确呢?回答也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他们不具备亲眼目睹事实真相的条件,这也是他们的传言之所以相互矛盾的主要原因。

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断言:乌雅氏绝非正常死亡;她的死与雍正严厉打击政敌兄弟的举动难脱干系。传言乌雅氏或因允禵而死,或为允禟事而死,我们认为,作为一国之母的乌雅氏,可能也对雍正强遣允禟到西北深表不满,但据情论理,她对亲子允禵的遭遇会予以更多的关注。这里,雍正当初是否为康熙所确认的唯一继承人,也不影响我们的判断。重要的是,在朝野人士尤其是那些有争储意图和希望的诸王子看来,当年不露声色的“天下第一闲人”雍亲王最终做了皇帝,大出预料之外,更为一度争储呼声最高的允禵及其支持者不服。从允禵自西宁回京后种种“乖张”、“傲慢”、“狂悖”表现来看,他对皇兄是很不服气的,那种争储落空后的失落感和愤懑情绪一再地表露出来,这使雍正极为恼怒。于是,允禵的王爵被削夺,家人被拆散发遣,禄米被永行停给,最后人身也失去了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乌雅氏夹在两个视同仇敌的亲子间,很难调处——偏向大儿子吧,外人会说你不公正,屈服权势,有失为母之道,于心何忍?若为那可怜而不冷静的小儿子说几句话吧(也许已经说过,但未起作用),一来大儿子不答应,再者也怕得罪那可以呼风唤雨的皇帝儿子,对己残年不利。所以,她一度被迫采取中立态度,任凭雍正对允禵的发落。终于,乌雅氏实在看不下去了,便选择了一死百了的出路。这种推理,应该是符合乌雅氏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认为雍正应该对其生母之死负有责任,但还不能说乌雅氏是被“逼”死的,因为当时雍正不可能做出这种自讨苦吃的傻事来。与此相关,就当时所面临的恶劣的政治形势而言,为了避免在权力交替时发生动乱的可能性,雍正对允禵、允禟等政敌,也只有采取拉打结合的分化离散策略,这是符合政治法则的。换句话说,后人对所谓雍正“逼母”一事,虽有澄清真伪的必要,但尚不好做是非性的价值评判。




洛青阳 2005-05-07 20:32

哎,皇帝大叔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谜团啊......


虽说皇帝大叔的手段是狠了点,但是成者王,败者寇,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我想如果是十四或是老八那些人当了皇帝,同样会对付皇帝大叔或许还有我家祥大叔的。


我是一直认为德妃没有公平的对待他的两个儿子才会导致皇帝大叔得狠绝,当然有部分原因是大叔的性子太极端了,哦呵呵......



D调猫猫 2005-05-08 17:58

没办法啊!他天生如此啊!


2005-05-09 17:06

但也有一部分是受后天影响。性情虽由天生,但后天所处环境、接触人事,都可能予以改变。甚至可以说,如果他不是生于帝王家,就不会有此等性情。但更可能的是,他就会是一个平庸的人。至于说手段,这是当时政局的必然趋势,若是怯懦之人,怕是不得善终吧。


洛青阳 2005-05-09 21:25

同意安的说法!!历代帝王家里争权夺势真的是很残酷(特别是关于皇位的问题)!!

不过若是怯懦之人,那么只要他怯懦到底,平庸到底,不去参与这种政治斗争,那他倒也不至于会不得善终。


点绛唇 2006-10-23 23:03
痛心!难道胤禛做了皇帝,就让这么多的人这么的恨他吗?

SIMON 2006-11-01 20:08
不是,就象李世民,虽然是迫不得已杀了两个兄弟,但是他这么做就导致,虽然他创造了最好的太平盛世,但是他的这个杀兄的做法,就使得他治理国家再好,也有人说他的闲话

小白ET 2006-11-04 12:18

不管怎么说,他永远是胜利者。


清羡 2006-11-06 16:28

哎,如果康熙爷的众儿子不是和胤禛生于同一个年代,相信他们都是一位好皇帝,每一个都那么出色.那清朝就可以统治更长的时间.



婴弗 2012-09-27 14:42
即生禛,何生礽、禵、稷??
我觉得还是他们的阿玛生得孩子太多了,僧多粥只一碗。


查看完整版本: [-- [录入]雍正“逼母”考by倪军民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83979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