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录入]世宗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花萼交辉 -> [录入]世宗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维乐 2006-12-18 22:02

[录入]世宗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

十方普觉寺碑文

西山寿安,有唐时古刹,以窣堵波为门,泉石清幽,层岩夹峙,乃入山第一胜境。寺在唐,名兜率,后曰昭孝,曰洪庆,曰永安,实一寺也。中有旃檀香佛像二。其一相传唐贞观中造,其一则后人范铜为之,皆作偃卧相,横安宝床,俗称卧佛。见于纪载诗歌者屡矣。岁久颓圮。朕弟和硕怡贤亲王以无相悉檀庀(pi,三声)工修建,嗣王弘晈、弘晓继之舍赀葺治。于是琳宫梵宇,丹雘(huo,四声)焕然,遂为西山兰若之冠。工既竣,命无阂永觉禅师超盛往主法席。
夫象教之设,所以显示真宗。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是以造像多为五色莲台,结跏趺座,而兹独示卧相者,其义何居?《善见毘(pi,二声,通毗)婆沙律》释佛游王舍会城,谓游有四: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以是四法,名之曰游。然则竖穷三际,横亘十方,惟一真心冺绝,对待应缘现迹,任物成名,凡此四威仪边在在三摩钵地,如玉镜之交照,似宝珠之五色,非同非异,非即非离,居斯常寂光中,便是毘卢顶上。今者石泉流于舍下,木叶飘于岩间,非王舍卫城行法游乎?塔铃少选而声销,幡角无风而动息,非王舍卫城住法游乎?行者、住者如是,坐者、卧者同然矣。
夫虚空无相,不拒诸相发挥,法性无身,匪碍诸身显见。果能不起有情无情之妄想,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将一法才通万像,悉归心地,千途并会光明,遍满恒沙。此七宝床上古佛,现前丈六金身,盖覆大地,占断三际,不往不来,岂非一佛卧游十方普觉欤?
因名之曰“十方普觉寺”,而勒是语于碑,并记朕弟和硕怡贤亲王修寺缘起,以示来者。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十七
?
?
犹豫发在哪边,但由于是交辉问题帖上引出来的,就放在这里了。这东西太难点,姐姐们手头有标点本的,帮忙对对,我这是从四库拉下来的,很可能有错别字(四库一向为我们老师所诟病)
ps.十三家真有钱,等着toutou考完试,给咱们劳苦大众来点怡王府经济内幕如何?

洗桐女史 2006-12-18 22:19

我点校完了,^_^,原来真的是十三的家庙啊~

不过弘晓那么小,哪里懂得什么“舍赀葺治”啊,八成是雍正的主意吧

不过这篇文章看的晕晕乎乎的,我没慧根,大白给我们解释下吧

另,乐乐,偶希望悠悠总结一下户部亏空的资料。嘿嘿,咱们联手一起剥削她吧,等她考完试就踢她下去写文



魔力神眼 2006-12-18 22:37

嘿嘿,就是现在的香山卧佛寺.

香火很旺的.据说很多大学生去那里求圆白领梦.

因为卧佛二字与"OFFER"谐音.


大白菜 2006-12-19 13:09
白菜也是“槛外人”,不懂什么,读完四的这篇大作,倒是有一点觉得有趣,果然十三是灵心慧性的人,喜欢“无相悉檀”(无相宗趣,法门,成就,就是所谓实相
无相,不以色见如来,音声求如来……)那一套的,感觉他真是那种伶俐人,只要我们在世佛四四拈花,十三马上就能会心微笑~~哈哈哈哈哈哈~~~~~~表向
白菜扔西红柿喏~~~我真心夸王爷呢~~~





第二段就尽显我们四的聪明才智了,四微言大义,略讲了一下卧佛的出典,然后发论说,佛可以是以任何姿态在三际十方出现的,重要的不是他以何等姿态“法游”,展示给我们看他的“实相”,而是我们如何能以心见佛,领悟佛法真谛——说来说去还是“实相无相,色即是空”那一套呗~



第三段祝愿人人成正觉,大觉,就像佛一样,虽然横卧不动(不往不来),却可以“普觉十方”云云。



总听四说十三对佛学很精通,很遗憾没读过十三的什么书,不过四真是作家大禅师,出语不俗,佩服佩服。

维乐 2007-01-28 19:06

贴几张图,卧佛寺的,我边找边贴,转帖自星海花树旅游网http://www.88trip.com/Landscape/51/6784.htm






给个相关链接(http://lz.book.sohu.com/learning/chapter.php?id=701&volume=4&chapter=5),小四乾也就算了,没想到老妖婆也在这里留了墨迹,不过据说她的所谓墨迹都是别人代笔的,还有点欣慰~~~~~~




维乐 2007-01-28 19:24

桐姐姐,你是不是对过这篇文章了,你看看这段

果能不起,有情无情之妄想,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将一,法才通,万像悉归心地,千途并会,光明遍满恒沙。

我怎么觉得标成下面这样貌似更通顺呢?还是有什么玄机?

果能不起有情无情之妄想,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将一法才通,万像悉归心地,千途并会,光明遍满恒沙。

再贴几个相关的,因为都是特长网页中的一小段,只给网址不好找,我就贴过来了,还有,从第二条看,十三可能根本没出什么钱,因为他说是雍正末年大修的,可能根本就是四出的钱,或主要是四出的,十三可能只是挂个名,当然也可能是四主持的,从十三家掏的钱~~~~不过这个庙还真不简单,四家、十三家、张家、鄂家都与这个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1.转帖自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008ay/733453.htm

十方普觉寺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北海淀区香山寿安山南麓。俗称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元代进行扩建,改名昭孝寺,又称洪庆寺。明正统八年(1443)重建后改称寿安禅林。成化十八年(1482)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改名十方普觉寺。寺坐北朝南,分三路布局。中路有"同参密藏"牌坊、功德池、钟鼓楼、山门殿、四大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两侧有达摩殿及悉多太子殿等配殿。东路院为寺僧起居处,有大斋堂、大禅堂、霁用轩、清凉馆、祖师院等6进院落。西路5进院落,包括3座行宫院。故东西两路有"三宫六院"之称。寺院殿堂布局沿袭唐代伽蓝七堂的法式,在北京一带非常少见。卧佛殿内供铜铸卧佛像。卧佛寺殿宇轩昂,古树参天,有"西山兰若之冠"的美誉。

2.转帖自http://zt.xihai.com/bin/zt_xihai-message-82065.html

在西山卧佛寺卧佛殿的北面,是一座面阔五间的两层楼房——藏经楼,楼前带廊,灰筒瓦顶,红柱生辉。明清两代好几位皇帝曾向这里亲赐经书,雍正皇帝亲笔辑录的《佛经语录》就保存在这里。藏经楼以西,有一座四角重檐、悬山卷顶的万松亭,大小16根绿柱挺立,额枋描绘苏式彩绘,高耸而敞亮。北边寿安山的千仞峭壁下,是斧刃侧削、方广数丈的磐石和凝然沉碧的玉莲池。南边是行宫院荷花池畔宽大的敞厅。在万松亭、藏经楼、敞厅和磐石之间,是一座松柏蔽天、绿荫浓郁的宽阔庭院。在这个小园林的西侧,有一座砖砌的墓塔,塔前立一通汉白玉墓碑。碑首蛟龙造型,碑身高1.7米,宽0.99米,厚0.25米,四周雕有花饰,正面镌刻着《大清京都普觉青崖元日禅师塔铭并序》。墓碑由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史贻直篆额,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廷玉撰文,翰林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张若靄书丹,立于乾隆十一年七月。历经220年之后,青崖和尚的墓塔和石碑,在“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中,被野蛮地毁掉了。墓塔被拆光,石碑被推倒,碑身被弃置于行宫院的荒草之中,碑座不知去向。到1983年建立曹雪芹纪念馆时,青崖和尚的墓碑才被清理出来,竖于纪念馆西院的小碑林中。
    青崖和尚,俗姓丁,名元日,字青莲,淮安盐城人。生于康熙十九年正月初七日(1680年2月6日),卒于乾隆十一年闰三月二十七日(1746年5月17日),享年67岁。他自幼聪颖机敏,举止异常,到7岁时竟然有出家的奇想。他的父亲丁偶梅处士和母亲易氏倍感惊诧,便送他到永宁寺出家。为了寻求佛教真谛,他携带一钵一笠,拜诸名师,云游四方。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先后在天童寺、卧云庵、灵隐寺、云峰寺等著名寺庵拜师修行,“由是,师资深契,洞彻法源,盖至是而始得所宗之道”,佛学的造诣达到相当的深度。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秋,清世宗胤禛正热衷于提倡佛教,听到有人推荐名播遐迩的青崖和尚,便召来京城。雍正皇帝对青崖的应对非常满意,又见他“仪观修伟,戒行精严”,便重予奖赏,赐紫衣四袭及宝盂、玉如意等物,并把他留在皇宫里。第二年,又命青崖“出主天童寺法席”。胤禛升遐,弘历继位,又于乾隆元年丙辰召青崖和尚来京,命为西山十方普觉寺的住持僧。他在这座著名的卧佛寺主持法席达十一年之久,直到圆寂为止。
    青崖和尚受到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的尊崇,两次被召来京师,长期往还,有深厚的交谊。雍正末年,曾对卧佛寺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清世宗胤禛亲自撰写了长达500字的碑文,记述此寺沿革和修寺缘起,并亲自命名为“十方普觉寺”。竣工后,卧佛寺的琳宫梵宇,丹焕然,遂为西山佛寺之冠。弘历登极的当年,便把青崖安置到这里。他不顾路途的遥远,经常往来于皇宫和圆明园、卧佛寺之间,还写下《秋日普觉寺》这首五言古诗:“金飔飐华盖,露气逗晓寒。西山景色佳,驾言兹游盘。羽骑度林樾,和鸾驻禅关。两峰辟仙路,其背众岭环。兰若百年余,胜境非尘寰。是时新秋霁,黛色滌远峦。一川禾黍风,西成诚可观。金吾莫喧呼,恐妨僧坐禅。屏营礼大士,而无心可虔。卧佛伸其足,万劫常安眠。菩萨群拥立,垂垂宝发■。旋憩方丈幽,敲火烹山泉。泠泠来牗下,流为清镜澜。杂英纷砌旁,凤仙与鸡冠。尘心一以洒,回跸传林间。比丘漫凝睇,争如上方闲。”由于与青崖和尚交往频繁,感情深厚,弘历曾多次题诗相赠,其中有一首在乾隆八年写的七言律诗《香山示青崖和尚》:“峰舍宿润黛螺新,一脉曹溪试问津。憩彼来青之梵室,对兹衣紫者山人。却欣触目皆无滓,不必谈元始远尘。坐久兰烟消篆字,禽声树色总天真。”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又对卧佛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弘历写了两首七律《重修十方普觉寺落成瞻礼诗》,并题字刻碑,立于三世佛殿前东侧。瞻礼诗碑的竖立,不仅说明弘历对此次重修的重视,也可以看作他对青崖和尚的一种怀念。

    青崖和尚还与乾隆皇帝的同宗兄弟小怡亲王弘晓有密切的交往。弘晓非常尊崇器重青崖和尚,曾备好衣钵,请他开坛说戒,一时僧侣云集,影响很大。雍正末年卧佛寺那次大修就是由弘晓的父亲、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胤祥出资。世宗胤禛在雍正十二年《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中写道:卧佛寺“岁久颓圮,朕弟和硕怡亲王以无相悉檀,庀工修建;嗣王弘晈、弘晓继之,舍资葺治。”因为胤祥在修庙未竟时死去,所以还在卧佛寺设了他的“神位”,小怡亲王弘晓每年春秋都要前来承祀。同时弘晓作为弘历的兄弟,也常陪伴皇帝来此。他有一首五言律师《随驾卧佛寺恭纪》,是一首纪实诗:“扈从山行好,清尘辇路幽。花宫瞻此日,卧佛已千秋。日映朱旗动,风飘香篆浮。吾皇偶临幸,不是喜宸游。”弘晓与青崖和尚感情甚笃,写了一首七律《恭和御制香山示青崖和尚韵》,赠予这位卧佛寺住持:“翠华遥临古刹新,四围山色映芳津。祇林寂静通方丈,莲社因缘契上人。法界潮音飘碧落,诸天香气奉清尘。追陪笑指拈花处,应悟观空色相真。”
    青崖和尚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还存在深厚的友谊。这位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才子,为赴礼部应试,于乾隆元年来到北京,果然得中进士功名。他常与禅宗尊宿及期门、羽林子弟结交,终日浪游西山,诗酒唱和。他曾到香山以东的瓮山(今万寿山)圆静寺造访无方上人,又到香山西南方的法海寺拜谒仁公上人,与这些名僧幽窗夜火,品茗咏怀。他在友人的导引下,在云淡风轻、秋高稼黄的日子,来到黄叶遮径、酒旆高扬的香山,在卧佛寺结识了青崖和尚,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邂逅终宵,狂饮豪歌。当他看到礼部侍郎张若霭和两江总督鄂容安的壁题诗时,不禁诗兴大发,一连挥写了四首七言绝句,这就是《访青崖和尚和壁间晴岚学士虚亭侍读原韵》:“西山肯结万山缘,吹破浓云作冷烟。匹马寻径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渴疾由来亦易消,山前酒旆望非遥。夜深更饮秋潭水,带月连星舀一瓢。屋边流水势潺湲,峭壁千条瀑布繁。自是老僧饶佛力,杖头拨处起灵源。烟霞文字总关情,袍笏山林味总清。两两凤凰天外叫,人间小鸟更无声。”这次旅京期间,郑板桥还写了另一首诗《寄青崖和尚》:“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桃此日红。骤雨忽听崖下水,泉声都作晚来风。紫衣郑重君恩在,御墨淋漓象教崇。透脱儒书千万轴,遂令禅事得真空。”在郑板桥离开北京5年之后,他正身居扬州,但他非常怀念“回沙细浪酷似江南村”的北京西郊村野风光,想念西山名寺中的僧人朋友,于是便在乾隆六年秋再次入都。他到西山与青崖和尚、勖宗上人等旧友欢聚,在茂林古寺中盘桓,重九赏菊,诗赋红叶,泉源对饮,深山卧雪,沉浸在良辰美景与深沉友情之中。此时的青崖和尚已经62岁了,郑板桥写了一首《山中卧雪呈青崖老人》:“一夜西风雪满山,老僧留客不开关。银沙万里无来迹,犬吠一声村落闲。”此后不久。郑板桥就被派往山东任范县令,他再也没见到青崖和尚。
    青崖禅师圆寂于乾隆丙寅年春,乾隆皇帝发内帑银一百两,和硕怡亲王弘晓银五十两,交卧佛寺住持僧,会同内务府官员办理丧葬事宜。京郊诸山的僧俗官员都亲赴葬仪,堪称盛典,显示出青崖和尚在雍正、乾隆两朝所享礼遇之隆厚,及其在佛教和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和影响。正如张廷玉所撰碑文写的那样:“西山普觉寺青崖禅师圆寂之岁,其嗣法弟子将奉法体藏于寿安山本寺之西园。”这西园就是万松亭畔那座松柏阴浓的庭院。








洗桐女史 2007-01-29 12:45

我对于佛学不懂呢,其他的断句我还能断,这个我纯粹是照着我的纸书,铅印的那版给你编辑的,我那个是已经点校过的版本了。


维乐 2007-01-29 13:06

我标这个的时候都快抓狂了,我一共就蹭过一学期中国佛教史,一直想跟着哲学系上原典可是老冲,佛教术语完全不知所谓,我只是从句子通顺和理解的角度觉得书上那样标好像比较诡异~~~~~只能等白菜姐了~~~~~

我问白菜姐了,她也说排印本可能标的不对,我就在主帖按白菜姐的标点改了,下面贴一下白菜姐对这句的解释:

果能不起有情无情之妄想,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将一法才通万像,悉归心地,千途并会光明,遍满恒沙。说得是只要无妄想,无邪思,秉持一法,心地就会对万象一悟遍悟,恒沙中(指三千大世界)条条道路都充满光明。



洗桐女史 2007-01-29 22:20

白菜给了翻译,我还是不懂,555,她和小三都自称是文盲呢,这不刺激死我么,她俩要是半文盲,偶就是全文盲。

对了,御选语录,十三打破漆筒那段,偶是死活没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你这么一说,让我萌发了75她的念头~不过话说回来了,悠悠有言在先,我要是75白菜,回来她给白菜报仇


贲然来思 2007-01-30 04:44
晚上人少能读长帖子了,进来结合上下文又看了一遍,乐乐标的也对,也解释的过:

果能不起有情无情之妄想,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将一法才通,万像悉归心地,千途并会,光明遍满恒沙。

和我标的那个,也是一个意思。

想起个小时候听得笑话了:一个地主老财小气的很,请塾师不愿给酬资,一个塾师写“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他理解成“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其实人家要说的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哈哈哈,结果就打起官司来了呢,吃了老大一个亏~~~~~

洗桐女史 2007-02-02 20:22

刚看到弘晓说他老爸对于佛学有所研究,而且弘晓有几次还聆听过十三的大论,哈哈,晓晓才多大啊,就被他老爸荼毒了。

另,弘晓出了称十三为先王还称其为王考呢。



toutou 2007-02-02 20:46

十三同学真是杂家,什么都玩儿,他一天几个小时睡觉啊?他还和黄教颇有关系,还有个喇嘛以他的名义敲诈地方官员呢。甘珠尔不也是藏传名著么,甘珠尔寺很有名的

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1&ID=2595&page=5看这个,某四刚登基,兄弟俩貌似就在找密宗高人啊,还让年糕传旨,汗


洗桐女史 2007-02-02 20:54

[白露嘉原创独家解释]:白菜说雍邸附近的大觉寺有专门收藏甘珠尔经,所以他觉的弘晓的小名没准就是雍正所取的。



toutou 2007-02-02 21:01
有可能,要不然他正儿八经的上谕还叫人家小名儿,估计是对他自己取的名字很满意吧。8过平常要是总能被皇帝叫小名儿,想来晓晓也满幸福的

维乐 2007-02-02 23:50
其实称父为考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乌龙,就小四乾规矩多(汗,尽管我也认为不是很合适),既然百姓都能“如丧考妣”,为啥晓晓、小小五就不能称父为考?谁有四库联机字典的,估计还能有不少例子~~~~~~

贲然来思 2007-02-02 23:59
不系,不系,桐桐记错了,是柏林寺藏着一份大清朝独版《甘珠尔经》,柏林寺阿,四和尚的老巢!

甘珠尔的意思就是“佛之语”,用中国佛学的叫法应该是“正藏”,相当于释迦牟尼本人的语录。看晓晓这小名儿,过分,从佛嘴巴里出来的,那还得了?!


toutou 2007-02-03 10:07
以下是引用维乐在2007-02-02 23:50:32的发言:
其实称父为考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乌龙,就小四乾规矩多(汗,尽管我也认为不是很合适),既然百姓都能“如丧考妣”,为啥晓晓、小小五就不能称父为考?谁有四库联机字典的,估计还能有不少例子~~~~~~

恩,乐乐姐姐你还记得你问我天家里十三管康熙叫皇考是不是不太好,其实我觉得十三没准就是叫康熙皇考呢。因为小四乾责备弘昼称四为皇考,说朕叔父都不这样称圣祖,但是如果胤字辈的都不这样称呼的话,小五又是跟谁学的呢。现在看晓晓也这样叫,我怀疑小五就是跟十三学的。只是四四不会计较十三,但小钱会计较小五。




查看完整版本: [-- [录入]世宗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80611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