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选录]朝鲜《承政院日记》中的雍朝见闻(不断更新中)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选录]朝鲜《承政院日记》中的雍朝见闻(不断更新中)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洗桐女史 2006-11-25 13:13

[选录]朝鲜《承政院日记》中的雍朝见闻(不断更新中)

我只选录一些,我所感兴趣的,朝鲜使臣的亲见亲闻,相对来说,有一定可信度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文命曰:……臣留馆时,连见其国印出朝报,皇帝明察太过,文辩有余,专以摘发群下之欺隐为事,此固非帝王正道,而但批旨间辞语,或有切近人情事理微密之处,若果有实德,而政令间文采,又如此,则其国,姑无可忧,即今天下事,十三王,无不总理,……近以年羹尧事,观之,羹尧之勋名权势,隆爀一世,而一朝败后,疏章继起,羹尧受赂用权之事,无不摘发告讦,无微不露。

朝鲜《承政院日记》雍正三年




洗桐女史 2006-11-25 13:39
我本来以为如果雍正刊刻《朱批谕旨》时不加润色,原文刊刻,会不会更好些。因为就是那种一针见血的犀利,那种勘破下情的精明,还有嬉笑怒骂毫不掩饰的真实,强烈吸引着我们。不过这似乎是这个时代的审美观,雍正的鲜明个性,作为一个君主,在那个时候是不值得称道的。

魔力神眼 2006-11-26 16:22

是啊!

他的那些折子如果不润色的话.偶们可有精彩好看的.而且还能知道当时官方流行语言和词汇.

现在白菜和桐四都学了不少.什么"村"/光棍


洗桐女史 2006-11-26 16:58

村是和你家十三学的

很喜欢那个村字,王爷的形象一下子就活起来了,比起某人宣传的那个宇宙全人的呆板现象,这个不知道有多么的鲜明可爱。

不过看王爷发脾气,不禁感慨,物以类聚啊,估计十三同学骂人,也真的是够让人受的了,比如威胁传教士……看的我当场笑翻在地。


维乐 2006-11-26 17:40
真不知道光棍是什么时候变成现在的意思的,好像当时的明发上谕里都有不少光棍的说。

洗桐女史 2006-11-27 02:55

彼中事情,别无关紧的闻,故前后状启,无所陈达,而大抵皇帝贪财一样,朝臣三四十年贪赃,摘发收籍,故怨言甚多,臣等在道,目见载银三十余车,问之,则将往置沈阳云矣。樴曰,西征一款,仔细探问,而未得其详,但见山海关以后,军卒连络,使译官辈问之,则皆云归自西征,而且闻贼虽远遁,征戌则不是永撤云矣。尚奎曰,闻年羹尧召来,而还送西,已无可忧,不过递戌云矣。上曰,不为召见使臣乎?樴曰,无召见之事矣。废太子死,礼部节目,拟用黄漆棺,则皇帝旨下红漆棺,治丧祭需,则皆官庀之云,使问黄漆、红漆差等之如何,则以为,红漆,用之诸王丧云矣。尚奎曰,臣等入去时,琉球国使臣亦至,多持珍宝来献,故即引见,格外行赏云矣。上曰,无议建太子之事乎?樴曰,无如此之事矣。尚奎曰,凡所闻,只凭译官之言,何可尽信,兹不具载于奏达文字,而闻皇帝,日御门观射云矣。上曰,何门乎?尚奎曰,乾清门也。臣等在彼时,方设科,故日御门观射云矣。上曰,康熙数往畅春苑,今则不然乎?樴曰,今皇,舍畅春,而别处营建,如石材等物,今方鸠聚云矣。上曰,勅使牌文,尚不出来,何耶?樴曰,在彼时闻,正月十七日开印后修勅,以此推之,正月晦二月初,牌文似当出来,而至今无消息,未知其故也。上曰,员役落留栅中者,追后趁来乎?今日毕渡江状启,始为入来矣。樴曰,译官三人,则平安监司,以勅使差备,启留湾上矣。上曰,彼中年事,何如?樴曰,年事大丰,市直甚贱云矣。尚奎曰,彼中沿路城池,皆不修治,多有毁圮处矣,年事则大登矣。上曰,一路往还时,必有闻见,西路年事,何如?樴曰,虽有设赈之邑,而即今则无遑遑气色矣。樴,又曰,自沈阳以西,至于山海关,无一点雪,出渖后至东八站,始见积雪,道路几不通矣。尚奎曰,十月发行,十一月入北京,以至回发,其间数月,而关内无雪,出至关外,始见大雪矣。上曰,冬至使处逢着乎?樴曰,出来后二日,到邦均店逢着矣。尚奎曰,计其日字,近间似当离发矣。上曰,何日逢着乎?樴曰,臈月卄四日,自彼离发,似于卄六日逢见矣。上曰,不用庚子例,则用甲寅例乎?樴曰,周旋其间,终得兼勅,亦非准甲寅例也,上曰,兼勅事则然矣。凡事皆周旋成之乎?樴曰,方物减省,出于皇帝特旨,非周旋成得者也。尚奎曰,登德隆科多,主张其事,故有所周旋,而庚子特例,不须为订,甲寅前例,亦无准用之事,此盖译官辈所传,而在彼人则屡次出来为好,故不欲兼勅矣。金常明,最见信幸于皇帝,凡事皆委于常明云矣。上曰,何官乎?尚奎曰,方掌内务府,而十二王所管之职,皆兼领之,彼中称以内大臣,至于辇下亲兵十四万,皆其所统,常时入直于皇帝寝处至近之地云矣。又曰,废太子死后,皇帝别封太子子为王云,且闻太子死后,其子请云,生时虽不蒙释,今则请归本邸治丧,皇帝以太子之丧,异于诸王,不许归邸而治丧,护丧皆令内大臣主之,盖常时则不能然,而死后则然矣。

《承政院日记》,雍正三年二月初八日


洗桐女史 2006-12-08 01:58

又所启,今番使行还后,闻彼中事势,涂听之言,虽未尽信,忧虞之端,有不胜言。胤祯咆哮之说,亦未知其实状之果如何,而既已革爵,则兄弟之乖张,盖可知矣。且大宛、蒙古部落最盛,所谓一部,其数满万,若合十部为十万兵矣,闻方称以康熙会葬,将将入北京,雍正只许其一部之迭相入来,此说果如所闻,则雍正之患其难制,亦可知矣。

《承政院日记》雍正元年四月初六


洗桐女史 2006-12-08 02:04

本想睡觉的,可是看到雍正元年,朝鲜人YY的,我顿时睡意全无,大家看这两段:“台佐曰,今番勅使,躬执银称以称之,手破银子以验之,所为如此,不可以人理责之。次通官金世伦,即一奸人,中间操纵,作弊无穷。雍正即位以后,敕使之来,凡三次,而二使无状,康熙六十年间,未尝如此矣。

“去番上使,是银匠;副使,雍正少时所与游者,故多怪骇之事。”

天哪,不会吧,某啊,你还真是任人唯亲啊!



大白菜 2006-12-08 15:23
朝鲜人真少见多怪,清朝人用夹剪将银子夹碎,以验银锭是否是铅心,或者银子的成色如何(纯度)是平日再通常不过的事情,而且银元宝用夹剪剪碎后才便于流通使用,以前的使者如果没有这么做过,只能说明他们和贾宝玉一样没有生活常识,《红楼梦》里有贾宝玉和丫头麝月在晴雯病后,请大夫来看病,袭人正好不在,这二位夹剪也不会用,称也不会用,银子几两也不认识,简直不知怎么办才好。原来朝鲜人的这位史官,也是这样的生活白痴啊,连日常银子来往,银子的成色要检验,都不懂的么?
有位学者,名叫邓云乡,专门以红楼梦为例,讲过清朝人是怎么用银子,验银子,将银子兑换制钱的,回头我找出来贴到清史撷英版面去。

——分——

说起分辨银子的成色真假,突然想起我前些天翻译给家中某人听得一段清朝小说,寄生氏的《五美缘》中的情节了,这小说的店主请银匠来看银子成色,发现银子是假的,这段描述的有生有色,发上来给大家看:

忽有一人走进却是个银匠,系绍兴人,在这南京开了个银铺。是店主请来要看银子成色。店主人道:“请坐!”银匠道:“有坐!”他又拆了一封倒在天平内兑一兑倒出来,银匠一眼瞧去,伸手拿了一锭在手,细细一看,又在桌上将银子翻来覆去,那银子在桌上,两边歪了一歪,就不动了。银匠叫道:“是钻铅。”店主人吓了一惊道:“那有此事?”银匠道:“你若不信,剪开看来便知。”随即一剪,只听得格擦一声,剪成两段,大家一齐观看,外面是一层银皮,内里是铅,忙取第二锭剪开,俱是一般样的。一时剪了八九锭俱是一样,再将未兑的拆开,一样如是。…… 众人将魏临川扭至县前,正遇上元县知县升堂,将魏临川带至堂上,知县问道:“甚事喧哗?”缎店主人跪下禀道:“小人是老爷的子民,开了一个缎店,这个光棍说是杭州人,到小人店中来买缎子,讲明价钱,共核银二千五百两,不想他的银子俱是钻铅假银,来拐小人的绸缎,故此扭来,求老爷做主。”知县听见叫魏临川问道:“你这奴才是那里人?叫什么名字?从实招来!因何用假银子买他的缎子?”临川道:“小人是杭州人,名字叫魏临川,特来此地置买缎子。小人的银子俱是一色纹银。这店家无故把小人打得浑身是伤,求老爷做主,救异乡孤客还乡。”缎店主人道:“有光棍的假银子在此为凭,他把假银哄骗缎子,俱发下船去了,是小人赶得快,连血本都骗了。”临川道:“小人原带来银三千整,价兑了二千五百两,现有五百两在船上箱内,怎么他就说是假的?分明是害小人。”知县道:“既然存有余剩银两,两下取来一对便见分明。”即刻差人到两处取银来比较,本县在堂立等,差人答应,来至两处将银取来对证,抬至县堂,知县先将缎店银两封封拆开,用剪剪开,锭锭俱是钻铅;又将船上取来的银子,剪开一看俱是一样。



洗桐女史 2006-12-11 12:03
以下是引用维乐在2006-11-26 17:40:32的发言:
真不知道光棍是什么时候变成现在的意思的,好像当时的明发上谕里都有不少光棍的说。

刚刚查了书,光棍指无妻室者,这种用法,早已有之。

《宋元语言词典》在光棍条下有如下解释:不务正业者,无赖汉。亦称无妻室者。而雍正上谕中所指的是前一种意思。

而《北京土语辞典》的解释就更为清楚的道出了为何光棍指无妻室者:

光棍子(光棍儿),未婚的男子。当是“鳏”字分音而成词。


维乐 2006-12-11 18:25

谢谢姐姐!!!!!!

没想到“光棍”竟然来源于“鳏”,真是~~~~~~~


大白菜 2006-12-11 22:00
其实有道理,无赖汉和不务正业者往往娶不到媳妇~哈哈~~~引申义是不是?



洗桐女史 2007-02-14 19:34

臣昔赴燕时,见皇帝出入,则只见烛笼之光,闻马蹄之声而已,寂然无喧聒之事,其纪律可知。(《承政院日记》,雍正五年三月初九)


PS:看这段——“只见灯笼之光”,不禁让我想到了王朝的某些情景。



大白菜 2007-02-15 03:14
引用
臣昔赴燕时,见皇帝出入,则只见烛笼之光,闻马蹄之声而已,寂然无喧聒之事,其纪律可知。(《承政院日记》,雍正五年三月初九)


雍正五年三月的纪录,哈哈,足见四御下之矜肃了,雍正五年六月,范时捷只是因为引见人员站的班列不整齐就被从都统上革职了呢,而且四接着把他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用词儿超级难听的——当然,四也是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这些劾年糕而自保的年党旧部,五年这不是正整蔡珽的么,他就借这点小事发作范家了。桐桐不是爱看四骂人么,我去抄这段给大家看去,哈哈!总之阿,都统都这么不客气,那些吊儿郎当的侍卫们大概更要怕死他了!




洗桐女史 2007-02-15 19:21
嘿嘿,白菜你猜朝鲜人后面那句说的什么,可把我笑死了,他们对比自己国家的情况,觉的这方面确实不如清朝,他们说“俗所谓朝鲜人无声,则不能成事者,诚实际语,而抑土风使然耶!”哈哈,笑死我了,当真贴切啊,难怪他们能YY出那么多八卦以飨我们。


查看完整版本: [-- [选录]朝鲜《承政院日记》中的雍朝见闻(不断更新中)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73302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