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录入整理]孝敬宪皇后丧仪(全部录完,有错,待校对)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录入整理]孝敬宪皇后丧仪(全部录完,有错,待校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3  >>  Pages: ( 3 total )

洗桐女史 2006-11-02 22:31

[录入整理]孝敬宪皇后丧仪(全部录完,有错,待校对)

孝敬皇后丧仪(洗桐女史整理录入)

已丑(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皇后病笃,移驻畅春园。上亲往看视,逾时回宫。末刻,皇后崩逝。上痛悼不已,又欲亲临含殓,诸王大臣等恳请节哀,并停止亲往,上勉强从之。

庚寅(九月三十日),上辍朝五日,在京诸王以下及文武各官,公主、王妃及旗下二品命妇,俱齐集畅春园,举哀持服二十七日。在外督抚、将军提镇及文武各属免其齐集。举哀、制服亦不必遣官进香。

领侍卫那大臣英诚公丰盛额等奏言:紫禁城宫殿尚未缮完,皇后梓宫请暂停畅春园九经三事殿,然后移往田村芦殿安奉。从之。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一○)

癸巳(十月初三),谕大学士九卿等:皇后崩逝,朕心震悼。此时即欲亲临含敛。大臣等以朕躬初愈,本日已经临视,不宜再劳,恳词力阻,朕勉从其请,暂停前往。今该部具奏祭奠礼仪日期。朕思皇考昔年于皇妣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之丧如何亲临尽礼之处,朕虽未见,至康熙二十八年皇妣孝懿仁皇后崩逝,当梓宫未移之时,皇考朝夕临奠。及移奉之后,每遇祭祀日期,悉皆亲往。此朕所亲见者。今皇后自垂髫之年,奉皇考恩命作配朕躬。结缡以来,四十余载,孝顺恭敬始终一致。忽焉长逝,实深怆恻。一切致祭典仪,本欲亲往,以展悲怀。乃自上年以来,朕躬违和,调理经年,太医皆言宜尚静摄,不可过劳。因思上年怡亲王薨逝之后,朕悲情难遏,曾亲奠数次,颇觉精力勉强。朕躬受皇考托付之重,宗社攸关,为亿万臣民所倚赖,况目前军务紧要,一切机宜甚费筹画。若又亲临丧次,不但往来奠醊之间,外劳形骸,而触景增悲,更致内伤心气,实非摄养之所宜。即朕自度力量,亦觉勉强。但今皇后丧事,国家典仪虽备,而朕躬礼数未周,于理有恐未协,于情实为难忍。权横轻重之间,如何可使情理兼尽,以慰朕心。著共同定议。具奏。

寻议:圣躬所关至重至大,时届初冬天气乍寒,圣躬难以全安,尚须加谨保护。大行皇后诸事,俱已遵照旧章,仪丈隆备。前月二十九日皇上已经临视,若遇祭祀之期,又复亲往奠醊,劳勤悲伤,非所宜。伏查明代会典,皇后丧仪止载皇子及百官应行典礼,无亲临祭奠。若遇祭期,例可遣官致祭。伏乞停止亲王,于礼允协,于情亦复安。从之。

甲午(十月初四),谕礼部:皇后那拉氏作配朕躬四十载,奉事皇族妣孝惠章皇后、皇考圣祖仁皇帝、皇妣孝恭仁皇后,克尽孝忱,深蒙慈爱。服膺朕训,历久而敬德弥纯。懋著坤仪,正位而小心益至。居身节俭,待下宽仁,慈惠播于宫闱,柔顺发于诚悃。昔年藩邸,内政聿修。九载中宫,德辉愈耀。兹于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崩逝。惓惟壶职,襄赞多年,追念懿徽,良深痛悼。宜加谥以永休光著。内阁翰林院拟奏。应行典礼,尔部详察以闻。

寻大学士等议奏:恭惟大行皇后肃雍德懋,慈惠性成。孝道进于庭闱。蒙圣心之慈爱,内则修于中閟。佐帝治以勤劳至敬,允合乎坤仪。厚德祗承夫乾健。谨按谥法,慈惠爱亲曰孝,夙兴恭事曰敬。恭拟皇后尊谥曰孝敬皇后。得旨,依议。

丙申(十月初六),奉移大行皇后梓宫。遣淳郡王弘暻告祭。

丁酉(十月初七),奉移大行皇后梓宫,暂安奉于田村芦殿。诸王以下,文武官员齐集跪送。安奉毕,行礼举哀。

辛丑(十月是一日)初祭大行皇后。遣理亲王弘皙行礼。是日,上释服。

壬寅(十月十二日)绎祭大行皇后。

癸丑(十月二十三日),大祭大行皇后。遣裕亲王广禄行礼。

甲寅(十月二十四日),绎祭大行皇后。

乙卯(十月二十五日),满月致祭大行皇后。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一一)

已亥(雍正九年十二月十日),命显亲王衍潢、理亲王弘皙斋册宝,上大行皇后尊谥。册文曰:“地宏厚载,承乾道以时行,月炳阴辉,助曦轮而垂照。正位,彰母仪之盛化茂周南,褆躬备妇德之全名高妫汭。式稽令典,宜表徽称皇后那拉氏毓质粹和,秉心柔顺,兰闺佩训,蹈女史之规型。朱邸来嫔娴天潢之礼度。问安内殿,尽孝谨于先皇,侍宴禁闱,奉懽愉于母后。逮登大宝,爰陟坤宁。处贵逾谦,居尊弥懋。深怀恪敬,凛夙夜于椒庭。永念兢勤,赞儆咨于黼座。恩流九御,颂樛木之慈仁,俭率六宫。敦葛覃之澹约,袆衣肃穆,方期福履之绥。璜佩渺茫,忽感音容之永隔。乃颂纶命聿诏近臣,考谥法之相符,询佥谋而惟允,特以册宝谥曰孝敬皇后。于戏!播鸿声于万国,采焕金函扬徽行于千秋。光腾瑶牒,祗膺宠贲。用具哀荣。

庚子(十二月十一日),以册谥孝敬皇后颁诏曰:朕闻治家教国化始宫闱,维坤承乾,义隆翊赞,诚徽音之茂著,必显号之昭垂。《礼》曰,谥以尊名,成周以来斯为钜典。皇后那拉氏,仁慈天赋,淑惠性成,祗事皇祖妣孝惠章皇后,皇考圣祖仁皇帝,皇妣孝恭仁皇后,备蒙慈爱,克以孝称。佐朕内政经四十载,温恭实本于至诚。祗肃常形其匪懈,自膺册命,于今九年,俭以持躬,恩能逮下,综六宫之庶务,而静正,咸树万国之母仪。而安贞允协,懋宣淑范,久著令闻。朕旰食宵衣,励精图治,睠兹宫壶,良资赞襄。今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崩逝,深为怆悼。追维恪慎之光仪,洵洽褒扬之彝德。爰诏所司详稽礼制,慎拟徽称。祗告太庙,以本年十二月初十日册谥为孝敬皇后。于戏!德美关雎,懿袆翟鸿名永著于寰区。颁示天下,咸使闻知。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一三)

癸丑(雍正十年九月二十九日),孝敬皇后周年忌辰,遣官致祭。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二三)





大白菜 2006-11-03 12:11
孝敬的丧礼有两点不符合《会典》的地方:

第一:《会典事例》里面记载:
太后之丧。顺治孝端文皇后丧,在顺治六年,不言批本笔色及印色。孝庄文皇后丧在康熙二十三年,二十七日内部院衙门文移皆用蓝印,惟题本用朱印,诏制蓝笔批答。孝惠、孝康两皇后丧,孝惠在康熙五十六年,孝康在康熙二年,具不言笔色及印色。

皇后之丧,孝诚、孝照、孝懿三仁皇后丧,俱不言批本笔色及印色,以后皇后皆不言。

雍正朝以下太后之丧。孝恭仁皇后丧在雍正元年,不言批本笔色等事。

由此看来,四因父亲康熙未因皇太后,皇后之死而使用蓝批,四也没有因孝恭,孝敬之丧用蓝批。

第二:《清史稿》里说:
高宗母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四十二年正月崩,帝衰服百日,如世宗丧,馀仍素服。亲拟尊谥曰孝圣宪皇后。礼臣上丧仪,援雍正九年例,二十七日内遇郊庙大事,素服致祭,乐设不作。帝曰:“郊庙典重,不应因大丧而稍略。”复下军机大臣议。旋议上:“遇郊庙大祀,遣官致祭,仍作乐,朝服行礼,常祀素服致祭,乐设不作。”制可。颁遗诏,自到省会日始,停嫁娶,王公百官百日,军民一月。辍音乐,王公百官一年,军民百日。馀如故。

从此处来看,孝敬的丧礼也没有设乐。

洗桐女史 2006-11-03 14:50

谥文上“服膺朕训”一句觉得很搞笑,好像和人家解释,我老婆很听我的话呢,笑死了。

对了,当时由于地震,震毁了很多的宫殿建筑,不知道皇后病重搬去畅春园是不是因为圆明园还在修缮,比较嘈杂,比较不利于养病呢。

不过病危当天搬去畅春园,似乎还是不太近情理哦!




洗桐女史 2006-11-03 15:06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易篝么?想不通。

十三病重之时,也是从西山回到了怡亲王府的说。



洗桐女史 2006-11-03 17:07

雍正十二天成服,乾隆为孝贤素服六天,悠悠说嘉庆为他第一个皇后素服七天,看来雍正确实觉得理亏啊,才这么做呢。(十三死后,雍正素服一个月,看来老婆很难和弟弟相提并论,汗~)


竹汐 2006-11-03 18:26
咳,我发现我已经在潜意识中认为他和皇后感情一般,所以总觉得包括皇后病重时的探望还有故去后的种种都没有深刻的哀痛……(鄙视我吧……俺这个肤浅的T_T)

大白菜 2006-11-04 00:03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易篝么?想不通。十三病重之时,也是从西山回到了怡亲王府的说。


啊,太折腾人了~阎若璩也是临死要求移馆,四没办法,叫许多人抬着床出九门~~古怪的古代人呀~

我发现我已经在潜意识中认为他和皇后感情一般,所以总觉得包括皇后病重时的探望还有故去后的种种都没有深刻的哀痛……


白菜觉得,十月初四上谕礼部, 说的好像自己和皇后是老朋友,老同事, 老伙伴的意思。册谥文也是超没意思的。
但是这一句还是诉说皇帝的个人感受的嘛:“璜佩渺茫,忽感音容之永隔”,为册谥颁诏中说:“深为怆悼”,也算是表达他心情的词。是否有爱情不知道,四对皇后至少还是有一份相伴多年的亲情的8~~我还觉得四对熹裕二妃也还是可以的聂,她们都得享高年,这一点是否可以说明,她们生前心情一直还不错呢?

四对弘时的妈妈,“色衰爱弛”这四个字表现得似乎也太明显了一点(大概也是弘时那小子不争气所致),还有一些藩邸旧人,地位也一直不是很高,怪可怜的。以前我们有过讨论,为什么雍正七年一下子封了一批常在,答应,据我最近看会典发现,也不一定皇帝就要宠幸过这些女孩子,而是选秀之后,一些出身不错的女孩子一旦被选上,马上就有品阶。不知道雍正六年或七年,是不是选秀之年呢?据我计算,似乎是的诺。如果是这样,这些女孩子就更可怜了,也许一辈子还没见过皇帝几面呢,就要老死深宫了。



洗桐女史 2006-11-04 00:10
张书才先生说,雍正九年有明确记载有选秀呢,也就是说,往后倒,雍正六年也有的说。

大白菜 2006-11-04 00:33
我计算的时间是依据《宫中档》记录,雍正二年正月(那么最初开始选报是元年底)镶白旗满洲披甲人五十八的女儿不参加选秀,六月私自嫁人案发的那个事件。这样算来,是否六年底,七年初,也有一次选秀呢?
答应、常在、贵人不必非经过皇帝宠幸后才封授呢。秀女一入宫,被直接指定为妃嫔的也都有。孝敬和敦肃都属于选秀中的幸运者8~悠悠不是说,年糕妹妹一开始就被指为亲王侧妃,那等于是嫔一级了么?

wuxinchen 2006-11-04 09:48

雍正的皇后是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死的,雍正在十月三日的谕旨中说:


“乃自上年以来,朕躬违和,调理经年,太医皆言宜尚静摄,不可过劳。因思上年怡亲王薨逝之后,朕悲情遏,曾亲奠数次,颇觉精力勉强。朕躬受皇考托付之重,宗社攸关,为亿万臣民所倚赖,况目前军务紧要,一切机宜甚费筹画。若又亲临丧次,不但往来奠醊之间,外劳形骸,而触景增悲,更致内伤心气,实非摄养之所宜。即朕自度力量,亦觉勉强。”


雍正好象病得都不能参加葬礼了。可是根据洗桐录入的雍正患病纪录

(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2948&page=1):


“雍正九年十月初三日:

朱批:尔等使朕如此畅快,何疾不治,何病不除?朕躬甚安,已痊愈。朕之亲切宝贝,尔等俱好么。

(参赞大臣傅尔屯等奏请万安折,满文奏折)”

雍正九年十月初三日的时候,雍正他到底有病没病啊! 还是洗桐录错了?! 要是没录错的话,雍正和他的皇后的关系可真是可圈可点了。



洗桐女史 2006-11-04 13:10

十三去世,他也在病中,大臣们苦劝,他听了么?没有吧!一个劲的说自己好了,把悲痛之情抒发了出来,体内一切不适的症状都没有了。而皇后死,他自己就已经明确的表态了——“朕自度力量,亦觉勉强”,那大臣肯定就让他顺坡下呗。

刚才在MSN,悠悠和我说,她看到资料,说皇后六年就病了。汗,若是如此,皇后七年千秋节,为了钦安殿给皇后建祝寿道场的事把奏闻此事的太监给大骂了,那实在是太不厚道了。而且悠悠还说给孝敬看病的太医原来还是个死刑犯呢。我大汗!

搬着板凳等着看悠悠摧44!(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2954&page=1

再汗!怎么最近都是虐44的贴啊!



大白菜 2006-11-04 13:24
如果四有一天称我们“朕之亲切宝贝”可有多好捏,哈哈哈~

花痴废话不说了。

10楼可真是细心的人啊!抓住了四的小辫子。

不过四似乎就是有这个老习惯似的,总说自己病好了,无事了,真实可信度是很低的~

如果皇后六年就病了,雍正七年那次驻跸圆明园,大热天的,四让皇后晚来早走,白菜也觉得很不厚道!

wuxinchen 2006-11-07 11:18
雍正在同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之内,一道明旨说自己身体不好,请臣下帮忙找借口从而可以名正言顺地不亲自参加皇后的葬礼;一道朱批又说自己没病,心情很好。这不是逞能的问题,和其他“谎”报健康的情况又不完全一样。
有过丧至亲之痛的人都知道,出事后那三五天无论怎样都高兴不起来。像雍正这样写什么“朕之亲切宝贝”的可能性真的不大。比比对十三的死,雍正的反应。嘿!雍正帝后之间的感情看来挺冷漠的。我总觉得雍正的为人大喜大悲,性情中人,很不会撒谎,每每有不实之辞,肯定露馅儿。雍正对皇后当然不刻薄,只是冷淡,不过总的来说还算厚道了。包办婚姻的悲剧, 有什么好说的。

洗桐女史 2007-01-20 01:13

补录一段,是朝鲜人当时去田村殡所的所见所闻:

臣等以进香去,出去田村,及至殓所见之,则祭物排设时,宫女持祭物盘列立,官员辈入设于床卓矣。葬事则无过行之期,皇帝先逝,则合葬皇后,土殡以待,皇帝丧后同葬云,而即今殡所,如大阙样矣。上曰,制度必异矣。服色黑乎?得和曰,以日计年,故,今则尽着常服矣。女人服色,皆黑衣,皆长袴,则如我国男袴,以衣服无可别男女,只以削发与否知之矣。臣,问林本裕曰,女人衣服,与男子同,何也?林本裕曰,即今女人所着,乃唐衣也。尔国之女人,非古制云云矣。上曰,祭物,何如?得和曰,臣等,立于殿门之外,虽未见祭物之为某某物,而床卓上布置者甚多,以我国入送之纸,为纸钱,多积于殿门外越边,读祭文后,礼部尚书持祭文,出置于纸钱之傍,尽烧之矣。上曰,彼以纸钱为重矣。

朝鲜承政院日记》(英祖八年五月二十二日)雍正十年


大白菜 2007-01-20 04:29
引用
臣等以进香去,出去田村,及至殓所见之,则祭物排设时,宫女持祭物盘列立,官员辈入设于床卓矣。葬事则无过行之期,皇帝先逝,则合葬皇后,土殡以待,皇帝丧后同葬云,而即今殡所,如大阙样矣。


细细。看这段这些家伙还不知道皇帝另择吉地的事8!

真怪,我现在有种感觉,武陵桃源不在武陵,倒在朝鲜了,中国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朝鲜人却仍过着宋明人的生活(当然,文物之出又不及宋明多矣)。





飞天199 2007-01-20 12:24
“皇后病笃,移驻畅春园。上亲往看视,逾时回宫。末刻,皇后崩逝。”

四自己不住畅春园,却把皇后挪到了那里。嗯,如果要养病的话,圆明园岂不更好?四还可以就近探视。而且当时皇后已经病危了。他看视皇后的时间竟然这么短。

“朕之亲切宝贝”

很难想象四写这句话的心情。四真的是个甜言蜜语的家伙,对大臣如此,对后妃,不是更OVER?



洗桐女史 2007-01-20 12:26

因为地震,当时圆明园据说正在修葺呢,嘿嘿,虽说咱是年党也得公正些呗

那个朕之亲切宝贝是满文翻译过来的,不知道直接的口气是不是这样呢。我记得有书上说,皇父就是满文直翻过来的,但是事实上已经没有了“父”的含义。


飞天199 2007-01-20 19:31

地震不是在雍正八年发生的吗?嗯,就算圆明园在修葺,那也四可以不把皇后挪出去嘛。像苏末儿,她的地位能高过皇后吗?他就不曾挪过。

另外,年MM在圆明园,应该是养病的成分居多。


维乐 2007-02-02 00:35

刚翻的会典和则例,发现清史稿真够乌龙的,难怪皇子公主表都能错好多~~~~~~~~

乾隆会典正文规定,皇帝于皇后丧是成服的,如果按会典正文,应该是十三日除缟素,之后应该就不再素服了,只是亲祭的时候要换成素服。

老爷子对几个皇后的丧事,都是成服的(缟素):仁孝皇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五月二十一日行初祭礼毕老爷子除服;孝昭皇后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崩,三月十五日行初祭礼老爷子除服;孝懿皇后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崩,七月二十一日行初祭礼老爷子除服。

另外,四为皇后服的是缟素,不知道为什么清史稿写错了,则例上是成服缟素,孝敬皇后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崩,十月十一日行初祭礼皇帝除服。(老爷子可都是亲行的,四)四成服的时间明显比老爷子短,虽然很符合规定~~~~~

孝贤皇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小四乾三月二十九日除服,但小四乾特别强调了皇帝该用素绸孝服,妃嫔皇子皇子福金以下用白布孝服,不知道什么意思~~~~~~

孝淑皇后就甭提了,辍朝五日,素服七日,王公大臣军民人等都只素服七日,照常剃头,近臣连素服都不穿,只着常服不挂珠~~~~~~~二月七日孝淑皇后出事,二月十一日小四乾问及和珅等人宫中服色,和珅等人回奏:“皇帝因奉养太上皇,诸取吉祥,不独御用系属常服,即凡随从太监等皆蒙谕令穿天青褂子。”小四乾听了很高兴~~~~~~~~当年老爷子的皇后出事、你自己的皇后出事,太后可都活着呢,也没影响成服,虽说太上皇和皇太后尊卑不同,但于子臣的孝养之道应该是一样的,小四乾妈妈出事的时候小四乾也强调父母对于孩子都是一样的自己理应素服三年但因为自己年近七十力不能支才改成百日除丧的,怎么自己儿媳妇死了自己就这么不近人情~~~~~~~

但之后的就很成问题,清史稿记载,道光的俩老婆:越二年,宣宗皇后佟佳氏崩,帝辍朝九日,素服十三日,册谥孝慎。(鉴于清史稿上把四为皇后的成服都说成了素服,说错并不奇怪,所以还不能推测此处的素服就一定不是缟素)又越二年,卜葬,与孝穆后同吉壤。二十年正月,皇后钮祜禄氏崩,帝服青袍褂十三日除,临奠仍素服。谥孝全。亦葬龙泉峪。(此处青袍褂就可以判断明显不是缟素了,就是一般的素服,不知道这规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手头没有光绪会典的事例,谁能帮忙翻翻看孝慎和孝全到底是写的什么)~~~~~~~

之后就没皇后丧了,孝哲毅皇后是按太后的规矩在同治丧百日满后再另成服二十七日的。

皇帝丧自雍正以后是百日除缟素,二十七个月去素服,皇太后丧一般应该是二十七日除缟素,百日去素服。





贲然来思 2007-02-02 01:25
另外,四为皇后服的是缟素,不知道为什么清史稿写错了


清史稿说“九年九月,世宗皇后那拉氏崩,帝服缟素十三日除,奉移田村,三周年后,殡宫时奠与沙河殡宫礼同,唯承祭各官改补服。”

没有错啊,"帝服缟素十三日除"啊。二十九一天,三十一天,另加十一天,是十三天的说。

引用
小四乾特别强调了皇帝该用素绸孝服,妃嫔皇子皇子福金以下用白布孝服,不知道什么意思~~~~~~


仪礼上衰服有11种,妃嫔皇子的确不应该和皇帝穿一种衰服,衰服也是分等级的,中国人说披麻戴孝,不是所有人穿的孝服都是麻的,光是古礼上比较粗疏的规定,就还有葛的,布的,等等。

清朝皇帝是最重五伦的了(要为万民表率么),四不为皇后亲临含殓,又不亲临祭奠(身体坏到去看一眼也不成么?真是没良心……),而且竟也免除在外督抚齐集,举哀时遣官上香,结果把大家惯坏了8,看小钱为了孝贤皇后整了多少人啊:好可怜的顾琮,被骂之后上折要求来京,小钱还不给他来了,官都丢了~~~

四比老爷子那是差太远了,比儿子也不如……算了算了,都当他“久病初愈”,不和这“狠心短命的“计较了……



维乐 2007-02-02 02:04

可是人家都没强调的,就他蹦出来强调很怪,难道当时皇子和皇子福晋有违制用绸的?的确皇帝服皇后是夫服妻是齐衰,衣服较好,子媳为母是斩衰,衣服较差,可是妾为主母也是齐衰啊~~~~~~~~~

我说四那个短,是因为老爷子为几任皇后,小四乾为孝贤,都超过十三天了,四绝对是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的

缟素的那个是我有错,我没看清,那既然四也说是缟素,看来为皇后只服素服就是嘉庆开始的了,以后都是这样执行的,十三日缟素改成十三日素服,真是恶劣~~~~~~~~~



贲然来思 2007-02-02 02:39
咦,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都会挨乐乐的砖!!!小可怜四四!哈哈哈~~

小钱时期穿衣戴帽的体制趋严,吉服他都做出了更多严格的规定,丧服大概大家各穿各样,也叫他很受不了8,事实上,皇帝凶礼的衣服到底是什么样,也是小钱的时期规范化了,所以皇后的丧礼大概也是因为他嫌大家乱穿,所以给规范一下8。这是小钱时代帝丧丧服的新规定(四朝的时候还重新规定了补服顶戴呢,可见清朝初期,大家乱穿一气到虾米样子),经过这一番规定统一,四的丧礼在外观上一定整肃了很多:

先是历代丧礼,百日后服色礼制,未载会典,至是命军机大臣会典丧仪王大臣详议。议上御殿视朝仪注。得旨:“元正朝会,二十七月内不必举行。其常日视朝,百日后行之。”

   
又议定御用服色:“一,百日内缟素。百日释服后,二十七月内素服。诣几筵,冠摘缨。一,百日内遇祭郊、社、日坛,遣官将事。斋戒日,素服冠缀缨。百日外,亲诣行礼。又斋期,常服不挂珠。阅祝版,先期宿坛,常服挂珠。祭日朝服作乐,还宫乐设不作。一,百日外祭事御龙袍褂。百日内祭奉先殿冠缀缨、青袍褂,百日外珠顶冠、蓝袍、金龙褂。一,二十七月内祭月坛、帝王、先师、先农,俱遣官行礼。一,宫中祀大神,百日后亲诣行礼,龙袍、蓝褂、挂珠。一,二十七日外,遇元旦,前后七日貂褂挂珠,百日外,御门听政,常服不挂珠。一,二十七日外百日内,召见及引见俱在便殿,服缟素。遇万寿节。七日常服。一,阅视大行皇太后册、宝,素服冠缀缨,先期斋戒带牌。一,阅视玉牒,朝服。一,十二月封宝,正月开宝,御龙褂。一,文武传胪不升殿。一,经筵、耕耤,二十七月后举行。一,山陵礼制,二十七月内谒陵,青袍褂,冠摘缨,其往返在途,冠并缀缨。一,内廷主位,二十七日释缟素后,二十七月内常服。遇元旦万寿,俱七日吉服。百日内遇亲蚕,遣王福晋恭代。朝服,百日外二十七月内,依旧行礼,吉服。其文武百官,二十七日缟素,百日内素服,冠缀缨,夏用雨缨冠,诣几筵仍摘缨。一,百日内祭郊庙、社稷、日坛,遣官恭代。先期省牲、视牲咸素服。祭日,承祭、执事各官咸朝服。作乐。百日外二十七月内,亲诣行礼。斋戒日常服挂珠,阅祝版、省视牲、宿坛并补褂。冬貂褂挂珠。祭日,朝服作乐。一,百日外祭堂子,俱蟒袍、补褂、挂珠。百日内祭奉先殿,青袍褂,冠缀缨。百日外补褂、挂珠。一,百日外祭月坛、帝王、先师、先农,遣官行礼,皆素服斋戒。祭日,朝服,作乐。百日内素服行礼,乐设不作。一,二十七月内遇元旦谒堂子,百官皆蟒袍、补褂、挂珠。其前后三日及万寿前后七日皆常服挂珠。一,二十七日外百日内引见官,青袍褂。百日外青褂。一,百日外二十七月内,遇升殿、常朝、坐班俱朝服。遇朔、望常服挂珠。一,奉移山陵,随从官在途青袍褂、冠摘缨。礼成后,神主还京,并百日后随从谒陵,在途俱青袍褂,冠缀缨。谒陵日如之。还京时,仍短襟袍、马褂。一,百日内雨衣、雨冠均青色。百日外雨冠按品级,雨衣仍青色。皇子以下同。”制可。

——《清史稿》卷九十二礼十一


贲然来思 2007-02-02 02:43
其实我明白乐乐的意思,我也发现四对自己偏爱的一些人,怎么逾制也不在乎,更不怕舆论指责,就是另择陵寝的事情,也非得找出理由来,不行也得行!

对他没什么感情的人,就很公事公办的,或者还有缩减——这话不只适用于孝敬皇后之丧。汗……

嘉庆是没办法的,喜塔腊氏之丧,太上皇还在呢,哪儿能衰服阿,只能素服。之后也就成了定例了。


洗桐女史 2007-04-22 20:40
我想整理皇后千秋有多少次是免行礼的,不过单独做孝敬的似乎很难说明问题,有没有人做个孝贤的,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呢?

大白菜 2007-04-24 03:16
皇后凡逢三大节(元旦,冬至,千秋)都应受贺,要总结孝敬在雍正九年间受贺与免贺的次数,要有27次记录才行,瓦,桐桐辛苦~

《国朝宫史》卷五有《皇后千秋、元旦、东至三大节内廷庆贺仪》,还没有《明史》交待的清楚。明史里面,皇贵妃以下人等对皇后自称“妾”,皇后称皇贵妃以下人等“夫人等“。也不见《清会典》《国朝宫史》里有这样的规定。

不过,孝敬倒有前三年比较好算:她在雍正三年十月才行册礼,四年之后过生日才会有受贺。那样一来,起码有三年不用算了。


洗桐女史 2007-05-18 15:31

会典上的孝敬宪皇后大丧仪比我这个全多了,我回来有空打上来,上面写的是世宗宪皇帝缟素,搞错没,我一直认为是素服就是和咸丰穿的那样,是石青、篮色什么的呢(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2&replyID=22159&id=3041&skin=0),回来我翻下其他皇后的大丧仪。还有皇后死,她宫中的宫女太监都是要剪发成服的,皇子以及孝敬娘家的人也是要成服的。

PS:才注意到乐乐楼上关于缟素的讨论,我想撞墙(我什么记性嘛)……




大白菜 2007-06-02 00:47

aaaaaaaaaaaaaaa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桐桐你看白菜发现了什么?!!!!!!!

某四死后,乾隆修订过的《实录》里的这段话,与清史馆《实录》(清史馆《实录》稿本从故宫博物院得来)不同!

某四自己承认过自己的身体,在皇后生病时,已经痊愈!见清史馆《后妃传稿》第220页:自上年以来,朕躬违和,调理经年,近始全愈(原文如此,注意这四个字),医家皆言尚宜静摄,不可过劳……

在我们看到的刊印本中“近始全愈“四个字,被删掉了……!!!

而接下来大臣们的复议中,大臣们说的是“圣躬虽已全安,尚须加谨保护……”

而刊印本是怎么说的呢?“寻议:圣躬所关至重至大,时届初冬天气乍寒,圣躬难以全安……”

虽已全安和难以全安根本不是一回事!




大白菜 2007-06-02 00:55

我疯了,某人身体不好的时候,他去亲奠十三,身体痊愈了,你就不亲殓皇后8,亲奠也不肯啊?你会累死阿?怎么做人可以这样偏心!四,你跟你那个兄弟到底是什么关系啊!悠悠!你来解释下8!太不正常了!对兄弟生死以之,对老婆就是这样!!!!!!!!!!

抓头发!《实录》刊印本怎么可以把他的话删掉,把大臣的话改掉,替他遮掩,也许他和十三有过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bt白菜省略一万字)就都被轻飘飘掩饰过了~


洗桐女史 2007-06-02 01:01

是我录错了,大泪,菜……不要BS偶,偶不素圣人,录文也会看窜……偶回来照着实录再校对下,默……

不过哈,确实有删改,上谕内阁不是修实录前编的么,上面说了说因为参加十三的丧事,精力颇觉勉强,后面还应有一句,皇帝说自己后来没有再祭十三,就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这段被实录删掉了。


大白菜 2007-06-02 01:07

!!!桐桐,你怎么可以出这种错误!

我以为四身体那时候很糟糕,情非得已才不能含殓祭奠妻子,偶心疼他心疼得不得了。

原来这个人当时已经痊愈了……难道你这家伙这么马虎,又删又改,忽悠白菜吗?!倒!抓过臭桐来让姐姐我抽两下pp!!!你害白菜和猫猫为皇上病重至斯,眼泪汪汪了n久n久,这笔账怎么算阿~~~~~~

 



洗桐女史 2007-06-02 01:10

人家对着电子书录的么,难保没有出错,而且那个上谕,我以为你们大都看过了,所以也就没有用心去录……再说了,人家录这篇文也不素出于兴趣,是因为有人提问,要看这个,桐桐才去的么,主观上不够积极哈……

对了,菜,找到稿本了么?你把懋嫔的祭文找到,桐桐我给你一个吻哈~想看呢~


大白菜 2007-06-02 01:14

嗄,我又仔细对照着看了一遍,不对!!!你再去查查看,这不是你录入的错误!

你再看稿本上这句话,也被删掉了:亿万臣民所倚赖,今夙恙初痊(看到没,再次说自己好了),正当加谨保护……

刊印本作:朕躬受皇考托付之重,宗社攸关,为亿万臣民所倚赖,况目前军务紧要,一切机宜甚费筹画……

“今夙恙初痊,正当加谨保护“云云,都被删掉了,这也是你马虎吗?桐桐?

你再去查查看呀~亲下~快去~!



大白菜 2007-06-02 01:15
《文典》我没有,光是《传稿》说文典有,传稿不录原文,我就光知道有祭文,祭文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呀!

大白菜 2007-06-02 01:26

我真无语了,我总是被猫猫的悲剧情结所影响,认为他病得实在爬不起来,想去含殓祭奠,也没去成,原来事实的真相是,他说他虽然刚好了,医生说他应该静养,不能去,但是于礼不合,叫大臣们再去商议。大臣们商议的结果是:你身体刚好了,最好别去!

!!!!!!!白菜强烈嫉妒十三(某人对你真是太好太好了)!!!!!四怎么会对十三比对自己结发妻子好那么多!!!!!谁看见一个男人能走会动的,连自己妻子死了都不去见最后一面,也不祭奠,可是这人病的快死了,却成天往兄弟家跑,发疯了似的哀悼!!!!太嫉妒十三了!!!!他对你竟然那么好!!!





洗桐女史 2007-06-02 01:55

这也是我马虎了,再汗一个,看来偶熬夜的效率,真是……偶明天晚上把实录校对一遍,顺便把上谕内阁上的也整理出来,看看到底哪里有增删。

对了,文典你看不到啊,灭咔咔,那你把年大的奏折翻译成英文,那样可以用内部的资料库了哈~

PS:某人说初痊的话你也信啊,汗,反正看了朝鲜人的记载,我是不信了。




大白菜 2007-06-02 02:14

张廷玉也说他好了啊,张廷玉不是八年年底就说他好了?皇后死后几个月,他身体不是好的都能招幸嫔妃而且生小孩了?

某人九年我可看不出它还有什么大病了~真过分……白菜为他难过了很久很久……白菜看他身体原来已经好了,反应过于激动了一点,不过,这大概是白菜被猫猫感动太甚,心里一直对四充满了同情,所以简直一时接受不了原来他已经病好了的事实……

 




游牧民族 2007-06-02 08:46

白菜姐,实录是不“大行天下”的,也不是刊刻的,只是抄录的字体比起居注规范,实录修了,后世都可以改(谁能告诉我实录是不是按时间顺序修的,还是每人分上几年分别弄,最后再统一?)而且很可能不是全重抄,只是在后世一遍遍审的时候,挑出“有错”的卷数,重改重抄。(如果是按时间修的或者地一遍后有统稿可以根据康熙实录中“胤”在十三名字中前前后后间隔的杂杂拉拉的改字缺笔情况推测一点圣祖实录的修改情况)鉴于皇帝继位前的文集刻行版,在继位后都要收回销毁重改重刻,我估计没什么道理让史馆外的人可以轻易看到实录的“非终稿”,那些坊间流行的满汗名臣传什么的,都是史馆馆臣偷抄出来刻行的,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如果有馆臣敢把皇帝的实录夹抄出来,就绝对没这么简单了,而且馆里的监督措施也会比大臣传稿严格很多,没那么容易抄出来。也就是说,保存较前版本(还未必是第一版)实录的唯一东东,大概就是史馆利用实录修的其他史书了。哭~~~~~~~

 



大白菜 2007-06-02 10:50

哦,那是我误会了,看《朝鲜李朝实录》的前言介绍,是开放刊印的,全国各地有司与史库都保存一套,我以为清朝也这样了。对了……想起来了,冯尔康介绍清朝史料学的时候,说过的么~是我忘记了~

修《后妃传稿》的清史馆不是国史馆阿,是袁世凯成立的,从前清国史馆取资料而已。发行日期是民国十八年。里面引用部分的内容都是国史馆以前的翰林编修,检讨们写的。不是清朝时馆臣们泄露出来的呀~

前国史馆设在故宫东华门内,清史馆,清史馆大库都在故宫里,修书的人已经不能再称作馆臣了……



大白菜 2007-06-02 10:55

清史馆资料,来源:中国文史网(虽然编纂者还都是前朝翰林,但是不能算馆臣了,我想)


《清史稿》传表的写作与分类
 
冯尔康
 

    袁世凯北京政府于1914年设立清史馆,编纂纪传体的清史,由原清朝东三省总督赵尔巽(1844-1927)任馆长,原清朝翰林院编修柯劭忞(1850-1933)任总纂,赵尔巽死后,由其代馆长,王树楠、吴廷燮、夏孙桐、缪荃孙(1844-1919)等亦为总纂,经历十余年之编修,至1927年稿子初就,然未定稿,亦未通稿,赵尔巽鉴于时局的变化和本身健康状况的不佳,急于以《清史稿》之名刊印,在他病逝后的次年--1928年印出,因印刷经理人金梁的私意改动引起馆员的不满,当即形成关外本(536卷)和关内本(529卷)的版本差异。其关内本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列传的卷数占全书的五分之三,分量最大。此后《清史稿》被多次梓刻,版本甚多,就本书作者使用的情形讲,以七十年代北京中华书局的标点本较好,其为十六开本,分装四十八册。此书修纂时处于中国近代变革时期,修书者以《明史》为蓝本,又多持清朝遗老态度,故体例不完善,持论多有不公允处,加之史实谬误、缺失太多,故书成面世后为史家所批评。然而它毕竟汇集了清史的大量资料,且基本符合传统的二十四史体例,至今又没有象样的纪传体清史能取代它,所以治清史者依然离不开《清史稿》,或者说它还是必读书。研究清人传记,同样不能忽视它。

    《清史稿》列传分后妃、诸王、大臣(即散传)、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遗逸、艺术、畴人、列女等类,即散传和汇传两大类。唯独大臣传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散传,其他均为同类人的汇传,不过也是单独的个人立传。列传的拟目、撰文,据馆中纂修章钰、张尔田、朱师辙、夏孙桐的纪录,纂修及其助手按历朝大臣和汇传分别担任。开始是在清朝国史馆任过总纂的缪荃孙拟定传目,并任儒林传、文苑传和康熙朝大臣传的写作,又分工审改乾隆以前大臣传。夏孙桐总阅嘉庆以后列传,撰嘉道咸同诸朝大臣传、循吏传、艺术传。金兆蕃任太祖太宗朝大臣传、列女传,修改后妃传。张尔田撰后妃传原稿,由吴昌绶改定,张氏还与夏孙桐共定康熙朝大臣传目。章钰担任忠义传。金兆丰、马其昶任光宣朝列传。王树楠任咸同大臣传。朱孔彰、师辙父子任咸同光大臣传。邓邦述、李岳瑞等人亦参与列传的撰写。诸人有分工,但因人员到馆与否的变化,写作时有交叉。朱师辙讲述此种情形:“列传撰人甚多,在馆诸人,几人人皆有。以余论,虽以咸同列传为主,而康乾以来各朝,皆曾补撰。盖每朝皆出于众手,惟每朝有主体撰人;又重修整时,归何人为主,则其负责为多。”(《清史述闻》,转见许师慎辑《有关清史稿编印经过及各方意见汇编》上册第22页,台北国史馆1979年版;下引一些文章亦转见此书,仅注《汇编》册页)《清史稿》的表分成皇子世表、公主表、外戚表、诸臣封爵世表、大学士年表、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藩部世表、交聘年表等十类,对此用力最勤的是吴士鉴,任宗室世系、皇子、公主诸表。吴廷燮撰大臣年表。刘师培担任出使大臣表。唐邦治作军机大臣年表。

    《清史稿》传表的作者不乏有成就的史家,缪荃孙的学术活动在年谱、日记诸章业已说过,不必赘述,他如吴廷燮著作等身,有《晋方镇年表》、《东晋方镇年表》、《唐方镇年表》、《北宋经抚年表》、《明督抚年表》、《永乐别录》、《宣德别录》等,是制作年表的专家。吴士鉴著有《九钟精舍金石跋尾》甲乙编,张尔田撰《清列朝后妃传稿》,吴昌绶作《清帝系后妃皇子皇女四考》,唐邦治写作《清皇室四谱》、《吴郡通典备稿》,朱孔彰著《咸丰以来功臣别传》,朱师辙作《商君书解诂定本》和《清史述闻》,金兆丰作有《中国通史》、《清史大纲》、《晏海澄先生年谱》及《校补三国疆域志》,章钰著《胡刻通鉴正文校宋纪》。这些人的写作,保证了《清史稿》的一定的质量。传表作者中,还有文学家,各在其领域颇有成就,如古文家马其昶。但是他们不一定懂得史法,写作中往往忽视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影响传文的质量。所以朱师辙在上引文字之后又写道:“撰传之人,不谙史例者亦众。并有倩人代撰者,其代撰之人更不知学术,则不能用者自多。”传表的撰稿人水平不一,又没有认真通稿,势必造成传文水准的参差不齐。

    史馆开设之初,留意于搜集原始材料,以传记资料而言,设馆当年发布《征集私家传记碑铭墓碣等通告》,要求“上自名公钜卿,下逮山林隐逸,以及齐民之中,凡有忠孝节义,一行可传,曾经硕彦名流著有上项文字者,其后代裔孙见此通告后,务将原文并著者姓名”,抄录给该馆。(见《有关清史稿编印经过及各方面意见汇编》上册第9页,下面简称《汇编》)该馆接收了清朝国史馆诸种传稿,满汉臣工、忠义、儒林、文苑、循吏、列女传均在其内,还有大量档案。清国史馆有传记的,清史馆将之作为立传的参考,但其人是否立传,传文如何写法,吴士鉴的《纂修体例》认为,原来有传的大臣中,“既无勋绩,又无章奏,更无著述者,皆从删削,将其人散列于大臣疆臣表中。”即不予立传。凡是立传的,就以原传为基础进行修订:“其人足以入史传者,先以国史馆旧稿为底本,参以私家传状碑铭,……其不足者,再求之名人专集,证以官书档案。”(见《汇编》上册第101页)看来人们是按照他的意见做的,只是没有能够贯彻始终。如金兆蕃纂太祖朝诸臣传四十篇,含正传四十人,附传三十一人,子孙从附者九十七人,他认为取的人较多,因为开国时期功臣多,不得不如此。由于这个时间的人碑传文少,所以写作时,“但以国史本传为蓝本,折中于实录,而以同时诸臣传相证,稍有异同,必参互考核,求归于一,脱漏纰误,知必不免。子孙袭爵皆据《(清)文献通考》、《八旗通志》,两书修于乾隆季年,此后皆当考补,子孙或有功业,尤宜附见。”(《金兆蕃上清史馆长第一书》,见《汇编》上册第86页)他依据太祖朝人物传记史料的特点,进行写作,态度认真且勤奋,但也自知有不足,因清国史馆的著作本身有局限性,其没有完成的书,需要另觅材料编写,而当时还未能下功夫。金兆蕃在此是做得比较好的,由此可见《清史稿》成功的地方,是在于利用清国史馆的成果,而清朝官书不足的地方,其不方便使用的,也就缺漏了,这也是《清史稿》缺陷的地方。夏孙桐在《上清史馆长论清史稿现尚不宜付刊书》讲其嘉道两朝大臣传定稿了,但咸同两朝的原稿,“事实泛取家乘野记,核之官书多有舛牾,名为修正,实同重撰,即此两朝,非经年不能就绪。至于光宣两朝,一代结局,关系尤重,国史本传,不如先朝之矜慎,私家议论,又多党派之偏私,所谓定哀之间,尤难著笔。初稿取未去允,详略未当,尤应慎加论定,非可草草。”至于他和金兆蕃约定的分头审查各人纂修的传记,更没有时间去作了,因此印刷应当从缓。(见《汇编》上册第188页)可是赵尔巽不理睬他的合理意见,照印不误,于是传记的质量问题就严重了。即稿子未能修改,特别是清朝国史馆本来就不成熟的咸同光三朝的传稿,需要大量加工而没有进行,光宣人物传稿更是草率。这就是《清史稿》留给读者的无法弥补的遗憾。即使有清代成品可以使用的,清史馆诸人也因时间仓促而未及充分吸取,比如李光涛发现吴廷燮编写《疆臣年表》,不知道档案中有《顺治朝督抚年表(草本)》,他因而作《清史馆顺治朝疆臣表订误》一文。(见《汇编》下册第1193页)总之,《清史稿》里嘉道以前的传表,因有清朝国史馆的成品可以利用,质量稍微好一些,咸同光宣诸朝的传记可资利用的成果少,质量又差一些,于是传文参差不一,谬误百出者不在少数。

 

 

    (资料来源:节选自《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版


大白菜 2007-06-02 10:58
太祖太宗实录的初纂稿都保留下来了,我一看《后妃传稿》是清史馆修的,就以为他们能看到四朝实录的初纂稿~所以没想到是桐桐可能抄错,还以为初纂稿和发行本不一样呢(民国时发行的清史稿对清代皇帝多有美化之词,太宗实录也与楚篡本大不相同~)~这样想想,也许四朝的初纂稿根本不存了……我也该死心了~

飞天199 2007-06-02 11:03

当时我就不觉得四病得有多重,理由很简单:

第一,最直接的原因当然就是四的那个上谕。他自己先说了,他没有办法出席丧礼,让群臣想折衷的办法。这与正常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按理说,应该是皇帝执意要去,群臣极力谏阻,皇帝俯允众人之请。我不得不想,皇帝对皇后的感情实在是淡薄得很。

第二,从情理上看,若是夫妻情深的话,即使四当时身体不适,无论如何也该送皇后最后一程。退一步说,即使当时真的病重,四实在是去不了。第二年的祭祀,他也是该参加的,可是,他仅仅派了官员去行礼。不但他自己没去,也没派皇子代行礼,这是很不寻常的。官员的级别,怎么能和皇帝皇子主持的相比?当时弘历二十岁左右,主持这样的祭祀典礼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我对“敬”那个谥号没什么好感,我一直认为,被称为尊敬的妻子并不是一件好事。成婚这么多年,皇后仅生下弘晖一子,而弘晖并不是四的第一个孩子,再加上皇帝曾对皇后公开指责……

但是,四这么做,我倒是可以理解。因为,四和皇后,是康熙作主的包办婚姻。包办婚姻,感情不和谐也是可以理解的。孝敬固然有她优秀的品德,否则康熙也不会把她选为皇子的嫡福晋。然而,四毕竟不是圣人,他妻妾成群,他并不可能发掘她们的每一个优点,也不可能让他的每一个女人都很幸福快乐。而且四的处事,也不像康熙那么细腻,不可能很好地顾及到她们的感受。再者,四又不爱做形象工程,丧礼他不怎么想去,所以他就真的没去了。


大白菜 2007-06-02 11:20

康熙那个人做人真太完满了,三个皇后他都许多次亲奠,看起居注每日齐集皇帝都还亲自主持,四不含殓皇后就算了……他就身体不好8,一次也不亲奠皇后是怎么说的呢……九年后身体好了,也从不亲奠……何至于此呢?我,我,我还是认为他工作太忙8,顾不上那些个……我记得他让皇子代祭皇后的,只不过没有当日祭,当时只说,你们先来圆明园,回头去补祭……

所以我才说“嫉妒十三”呢,他病成那样还多次亲奠十三,皇帝应该是天下人伦榜样,夫妻也是五伦之一亚,他竟然一次都不亲奠皇后……怎么想的这个人……

也不怕人闲话……


toutou 2007-06-02 11:20

白菜真是的,你家某人夫妻感情一般,咋能抱怨俺们全人,替人家老婆吃小叔的醋,好没道理嘛

俺们全人为四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多大贡献,皇后干什么了呀,四同学以国为家,爱贤者甚过爱老婆,这是多好的品德,古人君之风啊,赞一个再说了,皇后的职能是主内治,她也没做好啊,动不能循礼,还违礼到让皇帝点名批评,相反俺们家十三天天给他“赞襄内治”,基本上取代了皇后的职能了嘛,实成名就,四自然要啊~~~是吧

再说了,四不说了么,朕这一年身体不大好,也没有再去祭奠怡贤亲王,你看看,你看看,还是身体不好吧,他爱十三爱到不行,总不能拿十三的事打掩护吧~~~说明四果然是刚刚好一点,要吸取一年前的教训,要注意休息,圣体攸关天下,岂能以私情废之?非礼也~~~非礼也,非礼勿动~~~非礼勿行



野蔷薇 2007-06-02 11:22

敬,这个谥号确实不太常见,但我看对于古代女人来说倒是很难得的,至少,被当作小猫小狗一样宠的小老婆是绝得不了这个字评价的。

色相是维持不了几年的(如果有色相的话),还素亲情更牢固啊。结发夫妻总是感情不同,小老婆再多也总是做小老婆的。


大白菜 2007-06-02 11:31

那他十年,十一年,生小孩的力气都有,朝鲜人也说他经常出来,似乎是好了,怎么就没力气去祭奠下皇后呢……你看老爷子,三个皇后的年度祭日全都亲自上阵啊……他不会那么懒8……我猜他还是国务繁忙……无暇他顾……对,就是这样,再不许说啥了哈……该话题到此结束了……


大白菜 2007-06-02 11:32

引用
敬,这个谥号确实不太常见,但我看对于古代女人来说倒是很难得的,至少,被当作小猫小狗一样宠的小老婆是绝得不了这个字评价的。

倒,这个词不是说皇帝尊敬皇后,是皇后对皇帝恭敬……!飞天和蔷薇,你们理解错了,请读孝敬的谥文和养吉斋丛录对后妃谥的解释……



野蔷薇 2007-06-02 11:34

相敬如宾总是相互的吧?

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有很多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哭天抢地。



大白菜 2007-06-02 11:37

引用
我看对于古代女人来说倒是很难得的

蔷薇,这个谥字是从汉到清,谥后妃最多的一个字之一。请先读读各朝的谥法书(朱子彦先生的《历代后妃制度》里总结果谥后妃最频繁的字)。对妃嫔封号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比如“敬嫔”,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恭敬,不是彼此尊敬~


引用
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有很多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哭天抢地。

这一点我同意……但是皇后大丧是国丧,皇帝一次也不亲祭,不合于礼法。清中晚期是中国历代最讲究纲常礼法的,夫妻之伦为五伦之一,这与皇帝喜欢不喜欢哭天抢地无关……亲奠只是祭礼,用不着他哭天抢地……



野蔷薇 2007-06-02 11:39

蔷薇,这个谥字是从汉到清,谥后妃最多的一个字。封号也是最多的,比如“敬嫔”,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恭敬,不是彼此尊敬~

=====================

原来如此哦,那她们就全都不好哈。



toutou 2007-06-02 11:43
以下是引用大白菜在2007-06-02 11:31:41的发言:

那他十年,十一年,生小孩的力气都有,朝鲜人也说他经常出来,似乎是好了,怎么就没力气去祭奠下皇后呢……你看老爷子,三个皇后的年度祭日全都亲自上阵啊……他不会那么懒8……我猜他还是国务繁忙……无暇他顾……对,就是这样,再不许说啥了哈……该话题到此结束了……

总之,菜可以说四懒,四对皇后不尽礼,四不好,但素不可以说全人,全人是世界上最全的人(宇宙全人是也),悠悠抱住不许摧四哥更不许你摧(啊啊啊~~~老三的下场


查看完整版本: [-- [录入整理]孝敬宪皇后丧仪(全部录完,有错,待校对)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91761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