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原创]十四与青藏战役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月色江声 -> [原创]十四与青藏战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梵天 2006-09-26 13:27

[原创]十四与青藏战役

一、青藏战役

本人之所以说康熙五十七年到五十九年的这场军事行动为战役,因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敌军”总共6000人。而清朝这边两次出兵,实际投入战斗的兵力(不算用来“骚扰”准噶尔大本营的北路军)大概也就3万多人。

这与雍正元年,年羹尧花七个多月部署、十五天击溃青海罗布藏丹津的二十万联合叛军相比……只能说,这次入藏军事行动仅仅是个战役,而已。

不过因为地理环境恶劣、军需运输困难,其调动的资源却是非常可观的。尤其是陕甘的老百姓苦不堪言,不过这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中。
 


第一次出兵:

指挥官:一名侍卫,一名总督

兵力比大约是1:1

战斗力是“敌军”占优势(清朝方面军队来自各地、指挥官之间有矛盾)

军事情报能力比是N:0(清朝这边是0,彻底的无知);

装备方面相当;

结局:全面失败。 


第二次出兵:

指挥官:N名宗室将军(将军在此处是职称)、一名川陕总督,配备无数武官

兵力比大约是10:1

战斗力大致相当;

军事情报能力比大约是1:1(准备充分得多,因为有康熙的英明决策在);

装备方面相当(没有用大炮轰,这是肯定的);

结局:全面胜利。 


1、第一次入藏战役前后始末

A、大策凌攻占拉萨

这可能是自关外努尔哈赤成为建州淑勒贝勒以后,满清军事史上的第一个超级大笑话(当然以后的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帝洞悉噶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简称策旺)的领土野心,派兵加强了哈密、巴尔库尔、布隆吉尔、察罕乌苏、噶斯口一带的防御,封锁了通往青海的所有要隘,迫使策旺放弃由哈密、吐鲁番打进青海的计划。

五十四年下半年,策旺派遣在西藏当过喇嘛的猛将大策凌敦多卜(简称大策凌),组织了一支6000人的精锐部队;同时以超过1万的兵力驻防宰桑泊以北地区,防御沙俄的侵略蚕食(赞美一下不与沙俄合作的策旺)。

五十五年十一月,大策凌假借护送拉藏汗之子丹衷及其妻、策旺之女博托洛克归藏,并助拉藏汗与卜鲁克巴人作战为由,却绕过塔里木大沙漠,经叶尔羌、阿里克,越过和田以南令人生畏的昆仑山等三层冰山(在出奇兵方面,看起来与唐朝的大将高仙芝不相上下),于五十六年初入藏。

阿里地区的总管康济鼐(后藏农奴主贵族,此人在雍、乾两朝的西藏政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警告过当时西藏的世俗统治者、以毒杀兄长取得统治地位的蒙古人拉藏汗(鄙视一下,他还立据说是他私生子的伊希嘉措为达赖,当然是假的)。不过显然这时的拉藏汗完全没有想到大策凌的真实目的,还派次子去迎接。

等拉藏汗发觉大势不对、向清廷和康济鼐等藏地民兵求援时,大策凌已假借废立假达赖、迎请新达赖噶桑嘉措(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为青海、西藏等地喇嘛和世俗贵族所承认)为名,与格鲁派喇嘛、以及拉藏汗的部下里应外合,杀死拉藏汗、拿下拉萨。

康熙五十六年底,大策凌的势力控制了整个藏区。


B、清廷情报延误、统帅失当、军援不力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左右,康熙帝才得到大策凌入侵西藏、拉藏汗被杀的确切消息(为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黄果树瀑布汗)。不久,朝廷决定由驻防西宁、青海的西安满洲兵、西宁绿营兵、督标兵及土司兵组成救援西藏的大军,命署西安将军印的总督额伦特、侍卫色楞及内大臣策旺诺尔布等人统领出征。

本人认为,额伦特不是军事白痴,他曾跟随费扬古(不是四阿哥的岳父费扬古!费扬古在满语中是小儿子的意思,这个名字相当常见)与康熙亲征准部。但其与抢功心切的色楞不和,居然提议分兵几路(大家一块儿抢功),而康熙帝居然也同意了。

原本计划色楞的2500人、额伦特的4500人与四川提督康泰的1000人在木鲁乌苏(青海通天河上游)会合后一同入藏。结果色楞不理会作战计划,孤军深入哈喇乌苏,逼得额伦特和康泰也不得不跟进。

色楞的作战经验与大策凌相比,显然是小学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差距。他先是被投靠准噶尔的青海台吉们欺骗、以为大策凌是一伙打家劫舍没什么战斗力的乌合之众,然后被准部的一支小部队诱向大策凌的埋伏圈。

与此同时匆匆赶到的额伦特及其部下,很不幸地成为了色楞的陪葬、大策凌的嘴边肉。他们一共才6000人不到,经过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清军被截断粮道。他们所期盼的外援:内大臣策旺诺尔布所领1000多人被拦截(就那么一点点人,一打就没了);留守木鲁乌苏的副都统宗查布兵力太少无力救援;青海柴达木的阿齐图所率1000人既少又离得太远,而最倒霉的要属提督康泰,他被黑帽喇嘛诱杀,部下不是死了就是当了俘虏。

而总督额伦特远征时,可能由于人力物力不足、且没有高原作战经验,沿途竟然未设兵站,于是在没有情报和军需运输系统,也失去了一切可能的外援的情况下,这支清军在吃光所以粮食和牲畜后,以悲壮的自杀式的方式出战,全部沦为刀下之鬼。

到康熙五十七年九月左右,清朝首次用兵西藏宣告彻底失败——全军覆没。

           *         *          *

2、第二次入藏战役

A、第二次出兵的政治决策

本人的个人观点是:康熙不是杰出的军事家,但绝对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八旗军从康熙晚期开始,由于多年的安逸、特权生活已经抹杀了其性格中那份游牧民族的剽悍,其战斗力与意志力堕落地让人失望(想必康熙帝晚年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回天)。议政大臣们居然无视这次战斗的巨大战略、战术失误,得出结论是:藏地远且险、不宜于用兵。青海贵族们出于自身政治利益和野心的考虑,建议朝廷不要兵西藏。驻于青海塔尔寺的噶桑嘉措达赖也表示“随地可置禅榻,兴大兵恐扰众”?

康熙帝此时充分利用皇权的独裁力,总结前次进兵的经验教训、力排众议、精密部署,决计赶走大策凌、收复西藏。

因为,如果因害怕打仗而从容准噶尔部骑兵在西藏坐大,那么他们会利用达赖的宗教影响力,将西藏、青海的游牧民族拉拢过去,凭借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可以轻易占领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然后……成为成吉思汗第二也不是空想。所以,康熙必须在大策凌他们还没站稳脚跟、后藏贵族和青海贵族还没有与策旺联手之前,不惜一切代价,即使拿高射炮打蚊子,也得打这一仗!

这不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是政治上的大麻烦!

本人由于史料限制,并不清楚当时各满汉王公大臣、诸阿哥们的真实想法(二月河先生的作品虽然演绎得很好,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史实)。但皇十四子胤祯应该是站在主战派这一阵营的,因为如果他是坚决的反战派,康熙帝是不可能让他去坐镇的。


****必须提及的是:皇四子胤禛当时可能是偏主战的和稀泥派,但不太可能是保守派。因为以其登基后的政治、军事举措来看,他完全继承了康熙对于青海、新疆和西藏的政治思想,并且直接影响到乾隆年。雍正时,清廷用铁血政策和怀柔手腕并济的方式,将宗教喇嘛阶层与世俗政治势力分开,彻底消灭在青藏的蒙古军力,使青海、西藏完全置于中央管辖下。而到了乾隆年则把整个新疆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下,中国版图自此完整确立——在此之前,不论是大汉盛唐,青海、西藏、新疆等广大的区域最多是中原皇帝的附属国,由各族、各部占据,中央对其没有直接的控制力。

B、超豪华的阵仗——五万打五千……大胜

皇帝决心一下,所有异议驳回,全国的资源被调动起来。与大清帝国的真实实力相比,准噶尔部与藏军的联合军事力量明显居于绝对的劣势。

打仗要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上,毫无疑问,必须接近夏天的时候才行。

地利上麻烦一点,因为青藏作战,打的是钱粮。第一次战役的军事失败,一半栽在后勤保障上,此时一个著名人物冒出了头:年羹尧,因为四川陕西是准备、运输军需的主要来源地,所以他被授为川陕总督。

人和上,颇费了康熙帝的工夫。他任命皇十四子贝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代表皇帝诏封噶桑嘉措为弘法觉众第六世达赖喇嘛、拉拢青海贵族,并坐镇青海木鲁乌苏。

由此数万清朝铁骑(勉强称之为铁骑吧)打着达赖的旗号,出兵收复西藏。

这次出兵分南、中、北路三支部队。

北路军(约2万人)的目的是骚扰、牵制策旺的后援部队,指挥官分别是傅尔丹与富宁安。战绩是歼、俘、降3000敌人。

中路是护送新达赖入藏的主力(仪仗)部队(约2万人),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是皇十四子,实际前线司令是正蓝旗满洲都统、平逆将军延信。战绩是在另一支军队拿下拉萨后浩浩荡荡护送达赖入布达拉宫;此外就是在哈喇乌苏附近扎营时遇到大策凌的夜半劫营,双方各有伤亡数千。

南路是本次战役中真正用来打仗的部队(约7000人,一说一万三以上,可谓人最少、功最巨,估计连康熙帝都没想到这支部队的能力),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是年羹尧,实际前线司令是四川护军统领、定西将军噶尔弼,副将军先锋为原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永宁协副将岳钟琪。战绩是先期拿下打箭炉、里塘等战略要地,杀散藏兵总共约10000(可能其战斗力很差),飞夺三巴桥,强渡拉萨河奇袭拉萨,截断大策凌部队的粮道——由于进兵太迅速、出乎大策凌的预计,直接导致大策凌和仅剩的500人逃回伊犁。


——需要说一句的是岳钟琪此役大放光彩,以至战后被授左都督、四川提督。喜欢看打仗的朋友请期待下章,将贴南路军的详细作战。

二、十四阿哥胤祯的战功?

本人不是特意要打压十四阿哥胤祯。他至少比四阿哥胤禛能吃苦,后者连半点跟军事有关的成绩也没,他那时正舒舒服服地呆在圆明园,跟侧妃年氏生孩子呢!!

本来我也以为他是个大将军,三十刚出头就指挥千军万马、豪迈武勇……真格是YY的好材料!可是,自打猛啃那段史实时发现完全没那回事。

一来康熙的每个儿子都文武双全,比如那个似乎是文才最好的老三,据说他的骑射是年长的皇子们中最好的(所以清朝也只能YY那些人了,有身家有身材有文采,还有无数老婆……)

二来以康熙晚年的谨慎心态,绝对不可能给十四阿哥怎么多的兵权。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除了臣子们歌功颂德的拍马屁图画与功德碑文外,本人从满族蒙族汉族的史料里,真的没找到当时的抚远大将军十四贝子的战绩:

因为他没进入过川藏地界,只从宁夏调到青海(原甘肃的大营由其他人镇守)通天河附近的临时指挥部。而且他名义上指挥的一支军队,在唯二打过的两场中等规模战斗时,与他距离上千公里——大军都走了一个多月,这怎么指挥啊?那时又没卫星电话和无线网络!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康熙五十七后开始筹备规划的这场战役中,胤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意义和后援保障上。

 
(1)胤祯在战役中的具体作用——总调度、临时人事升降

记得十四贝子胤祯有个奏折,要求在拉里前线到木鲁乌苏还是哪个地方间设立兵站;而中路军的后勤是由巡抚噶什图负责、南路军的后勤是由总督年羹尧负责。所以从有限的资料上看,胤祯的作用是居中调度更加合适。

几路大军必须严格按照作战计划、时刻关注本军和其他友军的动向,因此情报系统、后勤及人事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而大家又不可能一有问题就请示康熙(哪里会有小白小说里动不动就飞鸽传书、千里之外决胜千里的事情啊?那纯粹是扯淡!),所以胤祯应该有前线多少品级以下官员战将的人事大权,最起码是临时的——最后的决策由北京来定,因为很多地方官兵部无权管、户部等又插不进乱七八糟的军队,满汉各旗又各自有都统……总之,这是一支联合的部队,里头必然有各色牵扯、矛盾、争端。而所有人中又以胤祯的地位(皇帝的儿子)最高,弹压力最大。

大家有什么困难的事情,比方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一个接力兵站体系,每个兵站有些守兵、粮草和马匹、武器的囤积等等,都要找个有分量的人来说话,按照现在的话就是后台门路。青海厄鲁特到京师三千公里的路程,这么远、这么久,什么都可能发生,随便那几个部门、官员推诿一下,大军就是死路一条——明明死在自己人手里,却仍然是军人的错!

所以如果大家又想把事情做好、又不用担上莫名其妙的责任罪名,那么就推皇帝的儿子去——反正他死不了。

所以胤祯的第一大功劳就是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而又不给京师里那些官僚们耍大爷派头的机会。这对前线军官们而言是件好事。

但这些军官又有多少被扣上八党、十四党的帽子……也难说。真可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达赖的问题

在雍正、乾隆着重扶持章嘉活佛、班禅额尔德尼活佛之前,达赖喇嘛在喇嘛教的信徒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喇嘛势力极大,而大策凌正是与喇嘛阶层搞好关系、公开支持噶桑嘉措达赖而占据西藏。试想,教宗都说某某人是好人,那么教徒们当然一起欢呼:哦,大好人!

……因此在当时,解决西藏问题首先得解决达赖的问题。

于是,大清帝国皇帝的儿子,举着皇帝专用的正黄色旗帜,来到青海塔尔寺,代表皇帝封噶桑嘉措为弘法觉众第六世达赖喇嘛,当地各族的普通民众(不包括心思各异的贵族)开始觉得清朝皇帝是个不错的人,兴许比统治藏区的蒙古人要好一点,特别是清朝皇帝拥有相比之下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刚刚听说还全军覆没,结果马上又集结了一大堆人,真格厉害! 

最重要的是,大清皇帝说支持要派大军保护达赖入藏坐床!赶走蒙古人、藏人治藏! 

此时,年轻英武(具体长相不知道,但应该不错的……口水中)的皇子大将军是个最能代表皇帝诚意的人物,对各族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德妃生的儿子都不赖。 

可见,胤祯的第二大功劳是直接代表大清的皇帝拉拢达赖及上层喇嘛宗教势力。


(3)青海蒙古部的问题 

厄鲁特旧分四部:和硕特(姓博尔济吉特,这个姓氏经常出现在后妃的名单里)、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准噶尔的势力强大,必然影响到其他部落的利益,但大家又都不乐意看到皇帝的势力深入厄鲁特,所以其他的青海蒙古军队基本上是站在一边看好戏——他们一共应该有十万以上的兵力,但他们绝对、绝对不会真的替清朝打仗,更可怕的是,如果他们倒打一耙,会让清兵吃不了兜着走。 

第二次入藏战役,中路军的路线是自塔尔寺经湟源、日月山、切吉草原,渡过通天河到七渡口,然后从青海西南到那曲、当雄,一路至拉萨……大半都是在厄鲁特的地盘里。

 因此,胤祯的第三大功劳是坐镇青海大本营,弹压与笼络并济,防范青海的蒙古厄鲁特贵族起异心。 



洗桐女史 2006-09-26 14:51

康熙五十七年的惨败和老爷子的轻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康熙就曾夸下海口“彼既可以到藏,我兵也可以到彼。兵亦不用多,二百余人便可破之。”结果派了2400多人,居然全军覆没,大败而归。

雍正也有轻敌这个毛病,都是事前踌躇满志,以为轻易就可以解决,结果因为太过自信,布置失当,丧失了最好的作战时机。最后要付出比这大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代价来挽回错误!


余年陇亩 2006-09-27 21:10

坐上板凳等下文ing

雍正把阵前大将走马灯似的换,看得人眼花缭乱咬牙切齿又不知道说他什么好。说他任性妄为吧,他对出兵的重视程度还真是胜过以往任何一次人事任命,不然又怎么会这么换来换去总是不放心的。过于自信……咳咳……这个人一向如此,不过认识上的错误到底还是要归功于梵天姐姐说的“情报系统”(跟着汗一个)。

我倒是挺奇怪,他不是自称善于发现人才么,除了发掘出几个文官外都没有找到什么能接替年羹尧的武将?还有那个所谓的马尔赛,是不是那个“发胖”的呀?


姬流觞 2006-10-11 22:05

梵天,你在晋江上发的这篇文章提到岳钟祺实在康熙五十八年六月进入打箭炉地区,达赖入藏坐床也是五十八的年的事情,刚才看稽古转录的清史稿这些事情都是在五十九年,哪个准确啊?

如果是五十九年,那胤祯五十八年三月就到了西宁,一直到五十九年六月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呀?能否赐教?


洗桐女史 2006-10-11 22:20
梵天说他查的是蒙古史,似乎那上面的记载和清史稿是有些出入的。

大白菜 2006-11-02 12:42
今天终于看完了《圣武记》《清圣祖实录》《准噶尔汗国史》《卫藏通志》,才知道十四原来在整个战役中就是一个摆设与象征亚!



以后军事上还是死心塌地地哈年糕和小岳子~


大白菜 2006-11-02 15:30
必须提及的是:皇四子胤禛当时可能是偏主战的和稀泥派,但不太可能是保守派。



楼主说的一点错儿没有,战前康熙征求过大臣皇子们的意见,当时四就是主战派。似乎是《起居注》上的,我回头再查查。


还有,二月河也太能忽悠我了,我一直以为年糕是五十七年,老四安排了给十四送粮草的,今天看完了这些史料,才知道根本不是!

十四五十七年十月十二日封抚远大将军王,年糕8日之后(二十日)升为四川总督。十四一直在木鲁乌苏,没有真的打过一天仗,最多是给中路军延信管管粮草,粮草由甘陕总督鄂海提供,而年糕是给南路军管粮草的(另兼军事部署),两地相距的老远了~就像北路军的富宁安和傅尔丹根本不听十四调遣,而只接受老康一人的直接领导一样。

平了西藏之后,六十年老康命令十四驻军甘州,改天就授年羹尧,川,陕,甘三省总督印,年糕这才总领西北一切军政大权,十四的粮草才开始由年糕供应。十四的亲兵从始至终,其实只有1400到2500人之间而已。十四就是想造老四的反手里也根本没实际的兵权,何用年糕“钳制弹压”?枉做帝王梦啊!


歪理2 2006-11-04 21:21

是个摆设?

不能那么说,那块碑毁了,据说上面记述的都是十四的功劳,老康也没说什么.



歪理2 2006-11-04 21:25

十四五十七年十月十二日封抚远大将军王,年糕8日之后(二十日)升为四川总督。十四一直在木鲁乌苏,没有真的打过一天仗,最多是给中路军延信管管粮草,粮草由甘陕总督鄂海提供,而年糕是给南路军管粮草的(另兼军事部署),两地相距的老远了~就像北路军的富宁安和傅尔丹根本不听十四调遣,而只接受老康一人的直接领导一样。
-------------------------------------------------

不好这么讲.

老四后来也打了一次,没设总指挥,结果怎么样?


大白菜 2006-11-05 00:10
老四后来也打了一次,没设总指挥,结果怎么样?


是否老四后的史书有故意抹杀十四的功
劳我不知道,不敢妄加判断。但是三路军的整个军事行动都是由老康直接部署的,而不是十四,北路军(富宁安,傅尔丹)直接受命于康熙,而最终光复拉萨的川滇军(年羹尧与岳钟
琪的南路军)也没有事先与十四商议过他们的军事行动。五十八年岳钟琪就已经收复里塘,五十九年四月川滇军就收复拉萨了,而直到五十九年四月,延信的中路军才刚
刚从西宁出发赴藏——中路军等于不曾发过一枪一弹。推荐9楼的朋友看这三份资料:

1。《抚远大将军奏议》
2。《年羹尧奏议》
3。《圣祖仁皇帝御制评定西藏碑文》

我曾经也有一个疑问,年羹尧元年十月领抚远大将军印后立刻赶赴西宁,为什么皇十四子不向康熙要求亲临指挥呢?那不是更大的功劳么?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康熙本来让皇十四子领抚远大将军印就是为了有足够份量级的宗室可以代表他去迎接活佛安床,并不真的要求他打仗作战。

歪理2 2006-11-05 20:52

11楼的朋友对十四的功劳大小也只是推断,并没有直接证据.

老康时的资料做了大量的销毁与篡改,能留给我们的如朋友推荐的123项,已是很可疑的了.

正如雍正吧里的一位朋友所说:

康熙在位61年,每年处理政事繁多,实录应在1000卷以上,而在清帝实录中,每年所占的篇幅以康熙帝最少,每年只有5卷,顺治实录每年8卷,雍正实录每年10.32卷,乾隆朝每年25卷,这说明在后来纂修《清圣祖实录》时有很多被删除了,是谁删除的,删除了什么,为什么要删除?值得考虑。 

既如此,我们只能推断一二,想必11楼的朋友也不例外,那么,拿老四的大败来做个比较,不也很有意思么?

能不能说十四起码有战场指挥之功,老康再牛也是鞭长莫及,战场指挥的重要性,已是被老四时的大败与努尔哈赤初起时的几大战役的胜利以及中外多次战役的历史所证实了的,我想可以拿来做推断的依据.


富贵闲人 2007-06-09 18:01
以下是引用歪理2在2006-11-04 21:21:48的发言:

是个摆设?


不能那么说,那块碑毁了,据说上面记述的都是十四的功劳,老康也没说什么.




 


说句公道话,偶不知道谈论十四功绩的史册会否保留,不过留着对小四是不定时炸弹,何况,人言可畏。


偶看十四能鼓舞士气,拉拢青海对于战役也很重要。毕竟,赢了,若输了这些就是因素了。


哈哈,那个“情报机构”之说很有意思!



半滴泪的美 2007-08-11 17:56

我个人认为不能因为十四没当成皇帝就抹杀他的功劳,历史是胜利者编撰的,就连篡改前朝纪录到可以,那么,对大将军王的功绩也极有可能被篡改.

而且,康熙的儿子出色的那么多,跟着康熙打过仗的就有好几个,可偏就让十四当了大将军王,纵横青藏,他的能力是绝对应该肯定的.



rubyrain 2007-08-11 18:19

孩子别慌,没人说十四什么功绩都没有,他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大家只是拿着史料分析,你也可以去找找看,所谓“真相只有一个”,说不定你可以找到什么呢!




大白菜 2007-10-18 21:04

我和大家说哈,关于大将军王没有离开木鲁乌苏这一点,某四没有删改,我重查了抚远大将军奏折,十四说他想进藏,延信不让,说他最好是别,康熙就同意了,让他留在木鲁乌苏了。

表给四乱泼污水啊,大将军没有领军作战是事实,不是四删改的结果。



洗桐女史 2007-10-18 21:25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这个帖子,就想起金恒源在猛往雍正身上泼脏水,甚至不惜肯定野史中说雍正少小无赖,出逃在外这样的无稽之谈,然后却又拼命的抬高允禵,看他最后那个感性的告白:

我还有一个尚未了却的心愿,就是渴望能去青海塔尓寺,去十四阿哥执手相送六世达赖喇嘛通天河时两人相拥流泪、依依不舍之渡口,去六世达赖在布达拉宫大殿(措钦夏)的坐床之地去亲眼看一眼……以早日完成长篇历史小说《十四阿哥》。——金恒源《正本清源说雍正》

既然有些人根本就不信历史,那就没有必要去了解什么历史,就等着看金恒源的《十四阿哥》吧

有些东西,对于一些人是永远无法接受的,就是允禵自己的奏折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的,一些人看了也会说,这是雍正伪造的,绝对不是十四写的,是假的。是雍正为了往允禵身上泼脏水,故意造的假材料,这和不相信任何正史资料,却可以相信那些不可思议的野史的金恒源何其相似矣。既如此,唯有金恒源笔下的允禵能满足各位。又何必浪费时间看一些自己早就认定是不实的东西呢,这样只会自己心里觉的不舒坦,无异于自讨苦吃。

PS:关于圣祖实录的卷数问题请参看杨启樵先生的《揭开雍正皇帝的隐秘的面纱》,有些人就是疑人偷斧,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把雍正喜欢佛学和和尚交往看成他阴谋篡位的手段,实际上呢,允祉、允禩还有允禵,哪个没结交过?真真笑死人,若照有些人的逻辑,只怕世上没有人不是贼,看什么事都是可疑的了。

 



倚帆 2007-10-19 10:24

 

今天才知道,原来小十四是现代版的陈毅呀!仗是人家打的,功劳是自己的。

 

他如果没了青藏战役的光环,还有什么呀!

洗桐女史 2007-10-20 00:40

本来不想写朝鲜史料口碑中的允禵了,看来还是得写写,从朝鲜对于允禵的“神化”,就知道民间对于允禵这样的“悲剧人物”究竟有怎样的一个情绪,又是怎样使得其失去本来面貌的。

反正看朝鲜史料气的我不行了,比如我说过了,他们把十四传成甘罗,十三岁拜将(呃,这个金恒源肯定会信的,哈哈),一会说他被皇帝折磨的很惨,吃的连猪狗都不如,可一会呢,又说十四同学在金陵起兵和皇帝南北对峙,势同水火。反正特逗。我看那个我就觉的真不公平!比如雍正去世后几十年了,十四的儿子作为敕使去朝鲜,朝鲜那帮人一听,说这是他的儿子,那个激动啊,说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招待他,那个重视程度就和粉丝去见偶像似的,可是究竟十四作了什么事情呢?对朝鲜作过什么呢?当时雍正死的时候,朝鲜人还说什么,康熙、雍正对朝鲜不错,现在雍正死了,会不会是十四王继位啊,他要继位的话,一改对我们的政策怎么办啊,还有这个担忧呢,可是这个时候呢?反正我看了之后,我就挺不平的,一方面就想到大义觉迷录中那句“食其力,忘其力”,而另一方面就想,有的时候这个社会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够得到多少的,舆论可以将一个人推上圣坛,哪怕他什么事情都没有作过,而你做的太多,都有可能被妖魔化。反正说真的,特别有感触。非但朝鲜,我们国内的舆论也是一样,有些事情是相通的。




瑜然翰墨 2007-12-31 20:14
十四也不是多能打仗,去了就是坐蠹的主,前面有人说他随康熙西征,康熙西征葛尔丹最后一次是在康熙35年,那时候十四还不到10岁……,他所谓的之兵最多也就读读兵书而已,充其量就一赵括


瑜然翰墨 2007-12-31 20:19
还有,皇子研究佛学固然有韬光养晦的意思,也不能忽视修身养性的作用,也就是培养他们遇事不惊,冷静处事的风格

2008-01-01 20:40
越读历史越觉得真得不像我们想像的一样,原来还以为历史上的十四文才虽不好但怎么也算得上是一位将才呢,可是真相真是让人失望,我看现在要重新评估老康的这些个儿子到底都会干什么啊!!!怪不得孟森先生会说“康熙诸子,惟世宗治国天资独高了。”哎,

富贵闲人 2008-01-27 10:28

好可怕的政治斗争,重新看了一遍,眼眶都湿了。



洗桐女史 2008-04-01 23:57

今天重新看这个帖子,忽然想到,康熙当初能派出西征的皇子恐怕只能是十四了吧。有人反对康熙利用一个党牵制另外一个党的观点,原因是康熙讨厌党争。但是康熙喜欢搞政治平衡,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吧。当时三和四是绝对不可能派出去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他们走了,京中八党的势力势必独大,不是么?而且说真的,当时无论是三和四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不太可能和八党独立抗衡,倒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因为他们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一个集团集体攻击的对象。

还有,五和七是绝对派不出去的,而八,康熙讨厌他要死,肯定也不会派去的,十三失宠了也没有他的份。九心眼太多,太危险,康熙不会让他去的,而十二,以朝鲜人的观点他太轻佻浮躁,康熙也不会让他去。而且我觉得当时是阿布兰揭发的矾书案,康熙心里明白,他应当派去的是一个亲八党的,否则还会有事端,但最好和八党若即若离,是党中之党的,这点十和十四都符合,他们不及九对八那么铁的。而这就得看他们二人之间的能力的。而且当初十四出征带走的一些人很多是八党的,或者是亲八的,这难保不是在分化八党的力量,如果这些人都待在京里,那将是一个怎样的力量啊?



懒虫号 2008-04-02 03:43

破破说的没错,我一直觉得老爹这招太阴险了。八党的分化在14出任大将军王之后是非常明显的。出征的宗室或者大臣里有相当一部份是8党的人,等于老爹把在京的8党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京里,另外一半放在西北,大大弱化了8党在京城的势力。而前线的8党有其他人在后面看着,翻不了天。此为一得。

二者,14出任之后8党的核心也开始分裂。老爹给了14那么大一顶帽子,他难道不会喜上天?我想当时所有的人包括14自己都认定了14是老爹属意的继承人了,(说起这个的话,4即位之后德妃反弹那么大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老爹才会派他上前线让他有立战功的机会。这样明显的安排8,9心里会舒服?所以等于8党里又分了8,9,10一派和14一派,虽然表面合,但心里肯定不合了。

三来,老爹对继承人人选当时应该是没定的。放14出去一方面有上述原因,另一方面老爹肯定也是想给14一个机会的。如果青藏平复了,14在其中表现良好,一来青藏稳定,二来证明了14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三来14立下战功将来也不怕有人反他,江山交给他老爹也能放心。如果青藏之战当时败了,随行的其他非8党的人肯定把责任全推14身上 ,老爹安插那么多人在14身边为的就是这一刻。如此不但14本人没机会,8党所有相关随行的人员也会一并处分,8党的气数也就尽了。

所以说,老爹实在是太阴险了。当然这也是很冒险的一步。我估计老爷子那时候身体渐渐差了,也是在为身后事做打算了。

14我觉得他本人也是有点意识的,大军开进不久他就逼着老爷子撤换了很多人。他也不是傻子。

哎,只是老爷子这一番安排的直接后果直接导致了4得位不正的传言还有他和他生母冷战的结果。老爹这也算是百密一疏吧。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14领兵入藏的皇子只有他一个人,其他全部留在京里了吧。当然可能因为其他几个年级稍微小的关系,不过还是有点怪异。


nonsay 2008-04-02 10:17

以孟森考究,圣祖必属意14才派去西征以建功业,世宗则强化灌输世人的观念是:如果圣祖喜欢他干什么年纪大了还把他踹到西边去不留在身边随时照应,而实际统兵之人为年羹尧.皇子出征在此前圣祖亲征之时都有过,本为习以为常之事,入关后承泽亲王硕赛之征南即是.至于宗师年轻王公统率大军更是比比皆是.平定三藩时,几路大军多为宗室王公率领,虽然战绩平庸甚至畏缩不前,仍不得去兵权,如安亲王岳乐之江西螺子山之败,众贝勒坐于荆州不前等,宗室王公之拙劣以见.康熙中后期派皇子管部武或旗政,以练其文治之功,由此可知,康熙朝皇子出征不过为历练之用,14尚欠中枢工作经验,即使加意培养也仅在考虑之一尔.

圣祖知本朝旧事,太祖崩四大贝勒中,大贝勒代善与子岳托掌两红旗推两黄贝勒皇太极入正;太宗崩未立嗣,两黄旗众大臣调护军至皇宫护卫以确太宗子为帝;世祖崩时四辅政大臣掌控中枢,虽宗室王公亦在其下.以本朝旧事可鉴,当知自己身后之事不应马虎草率.观康熙末朝政格局以略见其意在如何了.


洗桐女史 2008-04-02 19:45

汗,康熙肯定不可能允许他身后的继承人是由众推举出来的,康熙不是一直防着自己死后有人会公举老八为帝么。

其实关于德妃的态度,我一直觉得有一个很可笑的逻辑,那就是德妃的态度等于康熙的态度,像我家里,我爸就疼我哥,我妈就疼我啊,外人只能说你妈真疼你,不太可能根据我妈喜欢我的态度,就一下子判定,你的父亲和你母亲一样疼你,不是么?其实不管有没有十四西征这个事,德妃的态度也许都是一样的,不会变化的,一般母亲执拗的认为她喜欢的那个孩子应当得到什么,就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根本不是理智能控制得了的。


大白菜 2008-04-02 23:45

引用
而实际统兵之人为年羹尧.

不是,年只是老头用来平定战事的人之一。他初封只是定西将军。本来安排入藏的人是贝勒延信,但是年糕统筹军务之能,平定西藏之速,超过老爷子的想象。老爷子刚派出大将军的时候,他都已经指挥川军收复里塘了,延信才从木鲁乌苏出发,川军就已经入拉萨了。

汗……这个闪电战速度……是他自己本事过人,老爷子没封他当三军的实际统帅,他入藏战役里也没有控制十四的能力,为十四备办粮草的主要是陕西总督鄂海。——大家不要相信二月河小说,或者雍正皇帝电视。那个扯得没边了。二月河小说读下来之后,我确信他本人不大理解这个平藏的始末过程。

之后议功,这小子就了不得了。老头让14继续驻扎甘州,让年糕总督川陕,年糕才把十四攥在手掌心里。而他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很大成分也是他自己争取来的,手段十分狡猾,我个人认为十四论斗智,不是四和年糕的对手。

见下贴,年糕纂夺一切川陕甘军庶政务大权的重要举措:

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60&ID=4618&page=2




nonsay 2008-04-03 00:28

父母喜欢小儿子也是有的,满语里费扬古一般就是用做小儿子的命名,太祖子中就有一个。因此从常人的角度喜欢小儿子或者排序在后的儿女多为人之常情。不过很难说喜欢的小孩子一定就可心,比如太祖就不为父母所喜,年19分家产另其别居,将来成就大业雪耻七大恨还是靠太祖这个不受喜欢的儿子来实现。太祖所喜为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三子也为其所喜,然大业传承的遗嘱也是汗与八贝勒共事,汗如果不公正,八贝勒可以废黜汗。太宗是否喜欢福临不得而知,然对肃王绝无重大期待,以哭颖王萨哈廉之情节,如视同己子,或可知属意当在聪颖之辈。太宗诸子除肃王早封,承泽和襄亲王后封外,余皆不得厚封,可知不但出身平常,即才略亦不足为道,倘宸妃有后则或可传之,然颖王在日,以其“视朕犹父,朕亦视之犹子”之言,即传于萨哈廉亦能伏众望。

世祖所出荣亲王早殇,裕、恭二王当时尚幼,驾崩之时诸王以无才俊可言,内忧外患,如无四辅政和孝庄太后,恐江山亦难常保,更不必提皇位传承了。

14归京,询问礼部见世宗礼之悖言,可知早自认其必继大统,如今失意于皇考崩时不在京师,以至世宗即位即认定为谋篡,实不知本朝旧事。太宗统两旗贝勒,兼得两红鼎立襄赞以即位;世祖得两黄旗大臣拥戴,两红旗代善爷孙前因压制睿王不得即,知如两白再上必有报复之举故也不可能转向睿王,世祖得遂得两黄挺立,时两红两蓝中立并暗偏于两黄(代善举报硕托等谋睿王事,可知灭亲之意,从来未见如此坚决之事)。世祖传位时两黄旗三大臣即当初挺立之索尼、遏必隆、鳌拜,其三人忠诚天地可鉴,方能推心置腹做托孤之举,即因盛京前事。可见新君虽必需拥立,但仍应虑朝政平稳,故众皇子中当寻与众大臣无抵触之人。太子二废自不可考虑,长阿哥丧心病狂更不得善终(圣祖谕旨“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八阿哥与娘舅家众大臣做要挟状,圣祖斥大臣:“观尔迷妄之言,其亦被人镇魇欤?”可知对其愤慨已无余地。以当时情景,此三人绝无可能,然蠢动之事不绝,兄长多不得其志,14统兵自觉有机可乘,在军前“取青海台吉之女及蒙古女子多人,恣意淫荡”,如此不知检束,可知确有恃宠之资本,若干年后福康安亦不过如此,然终不能与大统,睿王才俊实力尚在14之上远多,为太祖所钟尚不能得继大统之旨意,14缘何必能承继圣祖基业?

况康熙六十一年冬至之前,世宗已奉命代祀南郊,传位之时隆科多即能调遣不过步军营而已,无论人数还是精锐程度均不在优势,八旗中精锐实在前锋、护军二营,内廷侍卫则归领侍卫内大臣,至圆明园八旗调遣不在隆所掌。至于京师八旗为众皇子所领计有,镶黄都为允祹(五十七年,办理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六十年,上以御极六十年,遣允祹祭盛京三陵。六十一年,授镶黄旗满洲都统,雍正二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正黄总理为公允礻我(圣祖第十子。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敦郡王。五十七年,命办理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正蓝在淳亲王(允祐,圣祖第七子,其子子弘曙从抚远大将军,驻甘州,雍正五年被PASS),前锋左翼统领为世子弘晟(诚隐郡王允祉子,允祉心怀嫉忌,与其子弘晟皆论死)。

至于领侍卫处和内务府也有掌控中枢和内廷的实力,如当时诸皇子无遗嘱为四阿哥,何以不以力抗之?因知世宗即位即为圣祖所托。


nonsay 2008-04-03 00:33

二月河那种垫脚的砖头不要提

年与14延信之事,过几日再详说的好,现在手头忙,肚子饿,就餐夜宵时间到了88


懒虫号 2008-04-03 05:36

我一直觉得,德妃之所以会对4继承皇位表现的那么反感,很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她心里一直坚信康熙是打算传位给14的。我相信在14出任大将军之后当时所有人的人都是这么认为。

所以对她来说,重要的事情不是不太喜欢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一个儿子篡了另一个儿子的皇位。也就是说问题严重性在篡位。她一个女人家哪里懂得老爹那种BH阴险的心思,看到14领兵出征肯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外加14肯定和她说过诸如一定会旗开得胜之类的话,她可能立刻就相信未来的皇帝是14了。老爹那些老婆们虽然不敢和老爹说自己的儿子有资格有能力继承帝位,但哪个心里不会想呢?

也许4确实是最后老爹心里属意的人选,但他妈怎么会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就是14旗开得胜回来之后就是太子。所以康熙突然去世,4即位在她看来就是4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继承权。这就是问题严重性,也是她对4表现的那么反感的原因。

假设,如果情况倒过来,是4去西藏,14留京,相同的情况下换不同的人,我想她依然会反感,依然会不高兴,但是情况不会这么严重。不可否认,14和她的亲密程度比4要多的多。所以德妃对4继位那么强烈的反弹前因是她深信康熙属意的继承人是14,并且她和4两个人的个性所致,后果就是她在雍正元年就去世。整个事是她自己和4双重作用的结果,这就叫一个碗不响,两个碗叮当。


洗桐女史 2008-04-03 13:07

引用
平了西藏之后,六十年老康命令十四驻军甘州,改天就授年羹尧,川,陕,甘三省总督印,年糕这才总领西北一切军政大权,十四的粮草才开始由年糕供应。十四的亲兵从始至终,其实只有1400到2500人之间而已。十四就是想造老四的反手里也根本没实际的兵权,何用年糕“钳制弹压”?枉做帝王梦啊!

菜,这话四在大义中说过:“而陕西地方,复有总督年羹尧等在彼弹压,允禵所统者,不过兵丁数千人耳。”但不少学者皆谓这是胤禛的阴谋,而不是出自康熙之意。

另,我不认为十四本人内心中十分坚定的认为自己就是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否则的话,他没有必要三天两头试探康熙心中之意,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但是一个人往往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这件东西应当是自己的,就算心中没底,也必定要在人前表现的志在必得,老九不就是这样么?他还对人说康熙要立他呢,实际情况是这样么?

还有,如果十四同学强娶蒙古台吉之女的做法是因为他自信自己是未来的储君,有宠可恃的话,那我想说的是,这样的“自信”康熙的皇子人人都有,老九恐怕是他们中间最“自信”的了,因为论起淫乱,康熙的皇子中没人比得过老九了。




nonsay 2008-04-03 14:59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8-04-03 13:07:47的发言:

还有,如果十四同学强娶蒙古台吉之女的做法是因为他自信自己是未来的储君,有宠可恃的话,那我想说的是,这样的“
自信”康熙的皇子人人都有,老九恐怕是他们中间最“自信”的了,因为论起淫乱,康熙的皇子中没人比得过老九了。

14如果仅仅在京师的时候找几个蒙古女子那是平常之事,但是请注意在军中这就是禁止的事情了.

天聪三年太宗谕"兴师伐明,…………毋淫人妻女,……淫妇女者斩"

康熙十八年圣祖谕“掳掠子女,令督、抚、提、参治罪。如督抚隐匿事发者,督抚革职”

雍正元年议准“凡战阵之际…………奸妇女者皆斩”

《大清律例》兵律“凡领兵王、贝勒、将军……掳掠子女财物者,领兵将军、参赞大臣及营总等,具交部议;系王、贝勒交宗人府治罪”

《满文老档》天命六年九月初五,都堂阿敦控告其旗总兵官巴都里于诸贝勒大臣,称巴都里“于戍守之地,夺汉人妇女入蒙古包内,又载汉人之猪鸡而食,并胁迫汉人妇女为之做饭等”。

对于擅自娶蒙古女,也有相关案例,天聪九年九月,固山额真鄂莫克图欲胁取蒙古台吉博洛女媚事豪格,豪格不治其罪,对肃王豪格罢部任,罚银千。豪格就是延信的爷爷,14能不清楚延信爷爷的事情?天聪九年察哈尔归附,太宗把归顺的蒙古察哈尔汗的伯奇福晋赐豪格(太宗第一子)为妃,可知其娶蒙古女必应经皇帝准许。(而不服从的可能性就是被处罚,比如同时太宗曾遣人令代善娶察哈尔囊囊福晋,代善却嫌她贫穷而拒绝,太宗又责问道:“凡娶妻当以财聘,岂有冀财物而娶之之理乎?”诸贝勒、大臣将代善的罪状列为四条,并拟议革去代善和硕贝勒名号,另加处罚,太宗则从宽只罚银马甲胄。)

天聪元年俘获之美妇进献太宗,阿敏欲自纳之,岳托说:“我等出征,甚多奇物,闻朝鲜产美妇,故以此一妇进于上。”阿敏说:“汝父往蒙古,不尝取美妇人乎?我取之,有何不可?”岳托说:“我父所得之妇,始献之上,上不纳,而分赐诸贝勒。我父得一人,汝亦非得一人乎?”后来阿敏又使副将求美妇,太宗说:“未入宫之先,何不言之?今已入宫中,如何可与?”阿敏为此而又有怨意。太宗闻知后说:“为一妇人,乃致乖兄弟之好乎?”索性赐给总兵官冷格里。此事后来成为阿敏治罪之一



懒虫号 2008-04-03 15:24

我晕啊,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前清的时候如果真的这条“天聪三年太宗谕"兴师伐明,…………毋淫人妻女,……淫妇女者斩"有用的话,又哪里来的扬州十日?汗,你别和我说扬州十日是江南文人自己幻想的啊。

《大清律例》兵律“凡领兵王、贝勒、将军……掳掠子女财物者,这里也说了是“掳掠”,人家自愿把女儿嫁给14这个“青年才俊”不能叫掳掠吧。

还有有关娶蒙古女的事“可知其娶蒙古女必应经皇帝准许”,这条规矩不可以通用整个清朝啊。基本上从乾隆开始,满蒙双方自愿结亲的,根本不需要皇帝批准。甚至满方的女儿连选秀都可以不用选了。

后来福康安领兵的时候,也是有很多人送各种各样的女人给他,也没见乾隆因为这个事处分他。所以时代是进步的,大清律例是有空子可以钻的。

当然,14出任大将军王之后心高气傲是肯定的。不过不是因为他得瑟所以他娶蒙古女,而是军中的风气素来就是这样,只要做的不出格没人会去打他的小报告。或者说即便打了,皇帝看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洗桐女史 2008-04-03 15:44

嘿嘿,年羹尧还娶蒙古贝勒七信之女呢~~

另,一一~~~十四娶的那个MM素有老公的,而且和自己老公的感情很好,不是人家自愿送给十四的。十四这个事啊,按照雍正的说法,是老九在康熙面前天花乱坠替十四说了一堆好话,让康熙同意他娶这个蒙古女孩,至于老九肯定不会实话实说吧,但这事康熙不会一直不清楚的,肯定会知道实情的,但是木已成舟,况且这又是对皇室非常不名誉的事情,康熙肯定会极力遮掩的。所以在性质上和老九骗娶江南MM没什么不一样的。而且这种事,在康熙的皇子中根本就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在军营中强娶有夫之妇,十四做出这种淫乱的事情来,就算康熙知道不会张扬出去,但在心里肯定会对十四的印象大打折扣,毕竟那是行军打仗!而且十四同学为博美女一笑,大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感觉,我不知道一个拿国家政事当儿戏的人,怎么可能会是康熙心目中储君的人选。没有错,康熙也收江南美女,但那些都是人家自愿献给的,而且康熙在公开场合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圣君形象,如果公开献给康熙的话,他会拒绝并且义正词严的教育人家,但是十四那个样子,就荒唐到了极点!


nonsay 2008-04-03 16:29

"这条规矩不可以通用整个清朝啊",当然这说的是清前期皇子和宗室王公了,其他大臣以下当然不在皇帝操心范围内.即使近支王公也分时候分别对待.一时一事对应相关政策尔.

至于军纪败坏条令置于不顾,不代表没有军纪约束,而恰好因为军纪存在,所以想收拾谁的时候,如果刚好有这个情节,就可以往上靠拢了.当然格外开恩也是出自于上,人治社会莫不如此,此事虽显世宗苛刻,可如非情实又怎能有把柄.军纪一事素来为重.年福二人有恃无恐自然也因资本所在,《东华录》载年九十二大罪中,曾提到其狂悖罪之一为:勒娶蒙古贝勒七信之女为妾。不是一样的下场?(此事白菜考究似为七姓回回,肤白目深,不似蒙古人种).而福康安身故于高宗之前,仁宗谕旨有“福康安历任封疆簠簋不饬”之语,谋因备王诸贪婪状,不宜配享太庙,福长安被令观和绅自尽,对其兄弟厌恶之极,可见一斑.


nonsay 2008-04-03 16:34
严重跑题,关于军中主帅纳女一事得另开贴了

海外会晤 2008-04-08 09:52
以下是引用在2008-01-01 20:40:17的发言:
越读历史越觉得真得不像我们想像的一样,原来还以为历史上的十四文才虽不好但怎么也算得上是一位将才呢,可是真相真是让人失望,我看现在要重新评估老康的这些个儿子到底都会干什么啊!!!怪不得孟森先生会说“康熙诸子,惟世宗治国天资独高了。”哎,

康熙地儿子们最能干的就是气康熙。

至于说康熙外派的人选为什么是十四,觉得康熙不但要平衡京城的势力,还要保障各方势力不会真正的损害(至少不能再他死前,至于他死后吗,就随他们了)。

如派老三老四出去他们中的一个,那剩下的一个,不是倾向老八集团(那老爷子就的亲自上场了),就是直接“干”起来,三角才是最稳定的,到时候出去的人也就不用在回来了,如这样康熙的继承人绝对不是德妃的儿子,那她也不会闹了。想像一下老四被派出去,老三他能顶的住,十四他能出老八党?老三出去的话,老四和老八不会相安无事的,十四绝对是“炮灰”。如康熙的继承人是三,四中间的一个那他们两个都不能走,因为无论走,留都不安全。

老五,老七 十二这几个就算出去了,也不会有人认为他们便是康熙的继承人,京城还是乱斗。

老八老九出去了会不会听康熙的咱先不说,他们有没有胆量去是首要的,据我所知老八的势力并没有渗透到西北军事上,如康熙真有此派遣以他们当时与老爷子的关系(我认为的)老爷子是在借机杀他们可能很大,看雍正派老九去西北时的舆论就知道,他们认为京城是安全的。

老十吗感觉他最合适的就是一边凉快去


海外会晤 2008-04-08 10:25
以下是引用懒虫号在2008-04-03 05:36:23的发言:

我一直觉得,德妃之所以会对4继承皇位表现的那么反感,很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她心里一直坚信康熙是打算传位给14的。我相信在14出任大将军之后当时所有人的人都是这么认为。

觉得很多人不仅夸大了十四在西北一战的作用,“大将军王”的意义,还夸大了十四的“名正言顺”,这个所有人似乎并不包含那些只听到隆的口述“遗旨”而没有见到康熙和任何书面文件的阿哥,他们可是在听到老四继位后就马上安静下来,服从新皇。当时京城的势态和众人的反映应能说明雍正继位的可能性不小。至少是在意料之中的。


含璎 2010-12-27 17:02
很多历史上威风凛凛的称号,仔细追究下来都名不符实,大将军王一称呼实在是个戴不住又脱不掉的大帽子。

叶曌 2011-11-29 13:05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胤祯去青海……现在总算知道了,原来这么复杂

maudlin 2012-02-08 20:03
9楼大白菜网友提到让大家参考《抚远大将军奏议》,以证明他的分析正确,可是这本书才收录27份胤祯的奏折而已,还远不到胤祯留下的奏折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凭它对胤祯的工作做出正确的判断,要看就看<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收录有200多份不与其他资料重复的胤祯奏折,以及康熙朝满文奏折,收录有100多份不与前者重复的奏折。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同时可见楼主也没看过《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里面奏折有具体进藏时间,细节,是第一手资料

而且,不知道各位对‘打仗’的定义是什么?难道是要十四拿着砍刀和士兵一起上阵杀敌才叫打仗?在后方参与指挥决策和军队调遣部署,就不算打仗了??

maudlin 2012-02-13 09:36
1. 显然楼主只读过十四的小部分奏折,《扶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的奏折上明白写有进藏时间,绝对比那个第二手的蒙古史要准确。


2. 楼主关于笼络达赖和青海各部的那段分析得很不错,但您说十四没有参与过军事指挥,再次证明您是没有看完十四的所有奏折。而且楼主的话也有矛盾之处,一边说几千里之外的康熙是总指挥,一边又说中路军已经出发了一个多月,十四在后方不可能参与指挥,实际上入藏军队的人事和军务是十四亲自部署的,十四也一直通过信使和大军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情况,带去自己的意见和决策,根据时情修改军事行动方案,这点可以参考我转载的文章:藏语文献里的大将军王胤祯http://www.ourjg.com/bbs/read.php?tid=9235,和我发在本版的文章
http://www.ourjg.com/bbs/read.php?tid=9267

还有作者说南路军北路军离胤祯很远,将领不可能汇报给胤祯,胤祯也不可能参与军事商议指挥,实际上实录上和奏折上表明胤祯和南北两路军将领也有密切联系,有些事情需要共同议论,最后由胤祯定下方案由康熙定夺。诚然这场战事单纯用兵的规模或许比不上清朝其他对准战事,但是其政治军事背景的意义和复杂性,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当然以上说的指挥不是指临阵遇敌面对面杀敌的指挥,而是指一个大的军事行动方案,更强调综合能力的安排和指挥。

3. 楼主提到如下:大家有什么困难的事情,比方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一个接力兵站体系,每个兵站有些守兵、粮草和马匹、武器的囤积等等,都要找个有分量的人来说话,按照现在的话就是后台门路。青海厄鲁特到京师三千公里的路程,这么远、这么久,什么都可能发生,随便那几个部门、官员推诿一下,大军就是死路一条——明明死在自己人手里,却仍然是军人的错!

所以如果大家又想把事情做好、又不用担上莫名其妙的责任罪名,那么就推皇帝的儿子去——反正他死不了。

-------------------------------------------------------------------------------------------------------------------------------

很多事情并不是手下人提出来的,而是十四自己的考虑 ,而且以上说法的前提是手下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而且十四阿哥也是没主见的人,只是当手下人的传声筒而已。实际上处理起来可没这么简单,就像一个公司,各部门之前都会有不同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解决某些人的困难可能会给别的人造成困难,并且解决了部分人的困难,增加了部份人的利益,剩下的人会嫉妒不满,所以如果手下人真有诉求的话,那些诉求可以向老康要求,那些不可以,那些诉求需要调整,以平衡各方关系和稳定人心,是十四需要自己衡量决定的。


4.还有看前面很多人拿十四和年比较,且说军事上康熙是总指挥,所以并没有什么贡献和能力,我不认同。且不说不管那个人来当大将军,重大事务上皇帝都是最后拍板的人,作为一个十四粉,我从来也没把十四想象成一个超级有军事天才的大将军,有军事天才,也只是有将才帅才,会打仗而已,十四这个位置,是更需要综合能力的,参与军事行动商议,指挥,决策,安排人事,综合调度,激励部队,对外公关,笼络青海王公,调和矛盾,稳定人心,临时情况做决策等等。这些更应该是一个当时的皇帝,今日公司的管理层应该具有的能力。如果康熙是这场战争的总经理,那十四就是副总经理,总经理不在的时候就需要副总经理来拍板和授权(一封奏折来回要一个月,这个副总经理需要拍板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如果康熙属意十四,这样综合的培养锻炼更加有道理。

再打个比方说,雍正执政,那些被归为他有为政绩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的提议是别人提出的,具体方案也是别人策划的,执行也是别人在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阻力也是别人第一时间遭遇和承受,那他又好到那里去了










落拓江湖 2012-08-06 23:55
有关胤禵的战功,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命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御制碑文。
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康熙,“惟称大将军胤禵功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
撰写碑文。


查看完整版本: [-- [原创]十四与青藏战役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130069 second(s),query:4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