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原创]从奏折朱批看怡亲王之“身后炎凉”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花萼交辉 -> [原创]从奏折朱批看怡亲王之“身后炎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toutou 2006-09-18 11:31

[原创]从奏折朱批看怡亲王之“身后炎凉”

我决定发一个关于十三的专题,叫做“从奏折朱批看怡亲王”。以《雍正朝满文奏折》和《宫中档雍正朝奏折》为主,《实录》、《起居注》为辅,从各个方面重新认识十三。我尽量发原文,有些地方会加以解释说明,希望大家喜欢并广泛参与讨论。

第一篇:从奏折朱批看怡亲王之“身后炎凉”

雍正王朝的前八年,十三在风光与悲情中度过。八年五月初四,这一切都结束了,但作为一个时代风云人物,一切围绕他的褒贬、争夺却没有结束。我从两个方面介绍十三的身后炎凉,希望一切喜欢十三的朋友们作好心理准备,人心冷暖、世

1、外省督抚颂声迭发

大家可以在这一部分里评比最肉麻吹捧,再跟下面的内容对比一下,看看为官者君前君后的面孔。

 表现十三死后无限哀痛的话:

山东巡抚岳濬:惊闻怡亲王薨逝,不胜感慕悲哀,数日以来寝食不宁。

直隶总督唐执玉:臣仓皇惊讶,寝食不宁。感悼不觉涕零。

浙江总督李卫:臣闻之不胜惊悼。

福建巡抚赵国麟:今忽闻怡亲王薨信,惊悼悲泣,五内摧裂。

总管年希尧:为臣悲哀惊悼实不自胜。

山西巡抚石麟:臣涕泗交流,哀痛靡已。

陕西总督查郎阿,西安巡抚武格:臣等惊闻此信,涕泗交流,伤悼不已。

宁远大将军岳钟琪:惊痛莫知所措,摧决肺肝。

河南总督田文镜:跪诵呜咽,不觉其泪与声下也。

四川巡抚宪德:臣跪读未毕,不仅悲悼由衷,泪零流沸。

云南总督鄂尔泰:臣伏读之下,不胜悲恸,不胜怏悒,不胜感激,不胜悬切,万念交集,百虑并生,恍惚萦结,不自知其意欲云何也。言念及此,泪流覆面不能仰视。

赞扬十三的话:

山东巡抚岳濬:王佳言懿行为百官之楷模,一代之柱石,自古名臣实莫能及。

福建巡抚赵国麟:王之丰功伟烈,懿德美行诚不世出之贤王。

总管年希尧:其伟业在朝,而盛德垂不朽者,故以为天地之全人,圣朝支柱石。

宁远大将军岳钟琪:以天湟之硕彦,作臣道之师资,是以圣主慈眷之殷,交予之笃,虽腹心手足不足以方此惇诚。周旦虽称硕彦倘不逢文武而无功,颜渊纵获永年如不遇文宣而奚逋。唯怡亲王生际文明之圣代,遭逢至圣之君师,加以质本纯粹,得时雨化为最速,以而精研忠孝得无隐之教为独深。于圣言无所不悦,遂举念默契天心。

云南总督鄂尔泰:怡亲王忠孝完人,乾坤间气,诚明廉直而济以和平,敬慎仁慈而本于刚毅,实无有及者,复其谁代之?王之厚德丰功长留天地,可谓死而不亡者乎?

御使舒喜:怡亲王治水之功不独不在禹下,其教稼之功更当与后稷并垂不朽矣。

 以上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类似的还有很多。

 2、雍正密查十三丧仪上百官表现的结果:

雍正八年五月十九日。奴才塞因图、尹扎那谨奏,为揭报失礼王大臣事。经观察议事处所之王大臣,于本月初五,信郡王早上来后,即在西厢房内北炕上躺卧。良久,传一人进来捶腿,太阳早已升高之后,才起来走出。固山贝子弘春(十四的儿子)早来之后,即在廊下台阶上躺卧,在信郡王起来走出之前,才起来坐下。所有聚集之王公等,均铺有黑色缎面铺垫,惟有公诺拖和、永奇二人每次皆有花铺垫。副都统宗室色布肯在诸大臣列坐之前,将凉冒摘下后执于手中扇风。监察御史关柱(此人是十三的小舅)摘掉凉冒在大臣等背后门槛上背对着坐。

初六日:公满都护在供设饽饽桌子进来时,卷起褂子,如同骑马一般。

初八日:为副都统伊都善执拿凉冒之人带有绒缨凉冒。

初十日:公满都护早来后,在东厢房廊下台阶上坐,不久摘下凉冒躺卧。

十一日:满都护在供饭时未进去,站在门外,从此每次站在大门之外。

十五日:都统伊里布带缨穗去聚会,前几次去皆带缨穗。

十六日出去,早晨满都护在聚会处所,当行至大街时,已不见满都护。行至门洞时,又回到人群中。出城之后,各王公等皆骑马先行,只有裕亲王、贝子弘春,公弘日至步行至昌运宫。(雍正还说什么:“宗室王公人等及举朝文武大臣官员皆遵例步送数十里,尽哀尽诚,出于自然之本良,无一人觉劳倦者”不知他看了这个密报,作何感想)

十七日:内大臣,散秩大臣等共同供设中午之饭桌,饽饽桌。前去这有九人,供毕出来后八人才到(包括孝敬皇后的弟弟武格)而其余人未去。

公噶尔萨于初九日剃头,侯马兰泰在聚会处只见一次,再未见到,为此谨奏闻。

雍正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奴才塞因图、尹扎那谨奏,为揭报失礼王大臣事。

本月二十一日公满都护在天黑蒙蒙时即来到聚会处所,站立于正门前香殿之后东侧房山墙根前,叨着烟袋对属下人高声怒曰:“令尔带来我之缎面褂子,何以带来此褂子”等语言毕,即于就地铺上铺垫,面东而坐,又吸三四袋烟,喝一碗茶后又面北而坐。正门前东侧搭有棚子,所有聚会大臣都坐于棚子内,而公满都护独坐于两丈开外之处。祭文送来之前,又起而往西来…王公等皆不插翎子,唯公弘燕插翎子。公纳木图、副都统马哈达、署理副都统曾保等已经剃头,经奴才等观察得,剃头已有五日。为此谨奏。

观后感:雍正查人之严,为此为甚,看的我心里一阵阵发凉。做给皇帝看的极尽溢美之词,自以为背着皇帝时,不但无理而且丝毫无情。大呼小叫者有之,晚到早走者有之,剃头带缨者有之,还都是皇室宗亲,沾亲带故,不能不让人寒心。

雍正重惩老三,实际就是杀鸡警猴。十三生前得罪人真是很多,雍正总是担心“小人妄议”,专门点了那个满都护的名,说:而包藏祸心,如公满都护辈者;谓朕过于悲哀,而妄生庆幸者,亦未必无人。雍正甚至怕小人毁坏他十三弟的祠堂,说那些人都是: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雍正这样维护十三,十三为雍正担了这么多骂名,真让人既感动又痛心。

 二、乾隆对怡亲王的前恭后倨

雍正活着的时候,不用想都知道乾隆对十三的态度,看看他给十三死后的诗,不可谓不极尽哀感,就算他即位之初,对十三和弘晓也近乎尊敬、爱宠。

乾隆前期:

          1、刚上台一个月询问众大臣如何给怡贤亲王子孙加恩。

          2、元年十二月,从泰陵回京,到怡贤亲王园寝奠酒。

          3、弘晓十五岁生日赐诗,一年后又赐一首。

          4、乾隆二年元旦家宴,怡亲王弘晓越过庄亲王、果亲王、和亲王,居首席。

          5、乾隆三年到七年弘晓管理藩院、造办处、任都统,在乾隆祭陵多次以留守亲王身份总理事务。

乾隆中期以后:

          1、乾隆十年以后,弘昌、弘晈、弘晓都没再担任过任何职务。

          2、弘晓以违背祖制受到乾隆点名批评。

          3、弘昌成为死后唯一没有获得谥号的“弘皙逆案”成员。

          4、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大尊清初世袭罔替诸王,怡贤亲王的特殊地位至此完结,十三的神位在太庙、盛京贤王祠(本是十三独祠)列于清初诸王之后。

          5、乾隆五十四年完稿的《钦定八旗通志》一改乾隆四年张、鄂主编的《八旗通志初稿》中对十三“胤祥”的称呼,全部改称“允祥”,并删掉了近万字的《怡贤亲王传》,也就是说八旗官方最权威的文献中,没有十三的传。(实在让我不能容忍!)

          6、宁郡王爵位的世袭罔替被乾隆不声不响的剥夺了。

大家要问乾隆为什么如此忌惮十三,我们对比一下乾隆朝修的《世宗宪皇帝实录》和雍正在世时的上谕就可以知道。(我写上谕原文,加括号的是乾隆删掉的)

乙亥,谕大学士九卿等:兹因怡亲王之事,朕心悲戚,尔等请朕节哀,再三陈恳。朕每事保惜精神,不肯为勉强之举,时时以此训喻臣工,岂至今日而遂忘之。(但怡亲王之痛出于朕之至情,实有不能自已之处。)但以王之事朕一片忠(赤之)心,至诚至敬。(不但自古以来无此贤王,即史册所载名臣良佐,辉煌简编者,亦未能如王之毫发无遗憾者)王之年齿小朕八岁,不但赖王襄赞朕躬,且望王辅弼于将来。(为擎天之柱石,立周公之事业,使我国家受无疆之福。此实朕之本怀。)岂料王竟长逝耶!(尔诸臣试思之,君臣之间求如王之与朕同心同德,无欺无隐者,岂可再得,何能遣朕心之悲也?)王显名厚德为宇宙之全人,垂休光于竹帛,固不以寿算之修短计,而国家失此股肱心膂之贤王,在朕躬则甚苦矣。因廷臣等奏恳,略将朕意宣谕知之。

这道上谕是十三死后第八天雍正发的,是雍正最痛心的时候,说话也比较少顾忌,什么“周公之事业”,简直是说到乾隆的痛处。乾隆深知怡亲王是雍正政治的最大代表,新君上台,自然要倍加尊奉,以显示他和先帝的一德一心,这和他礼尊张、鄂是一个道理。再者怡邸旧僚最多,督抚多有联络,雍正可以不在乎,乾隆怎么能视而不见。我觉得十三和雍正选择弘晓袭爵的最大原因,就是年幼的弘晓无法立即利用十三留下的人脉资源,这样可以稍微缓解一下怡亲王府树大招风的形象,也给新君减轻点疑心。郡王虽然也是高爵,但毕竟不是直袭,还是差了一层。乾隆十年以后,新君大位稳定,雍正旧僚成了绊脚石,张、鄂先后受到打击,雍正理想中的“周公”自然也成了新君的精神障碍。就算不连根拔起,也要让你混迹成一般的王公,而不是什么“擎天柱石”的遗绪。

 



toutou 2006-09-18 11:33

洗桐女史:

全都看完了~~我以前也就知道乾隆把雍正年间修德贤王祠改为关帝庙,没想到居然把近万字的《怡贤亲王传》删掉了?删掉了哪些内容?

世袭罔替都说是乾隆的三十九年的特恩,但是后来查了汉文谕旨才知道元年和八年雍正都有这样的谕旨。并且元年的那道谕旨不是还说除赏给怡亲王永远承袭怡亲王册书外,并将此旨(即其王位著世代承袭永勿更动之谕旨)密谕允祥,令其子孙世代尊藏。据传慈禧就是顾及这个,才派人把载垣给洗劫一空么?

还想再说一句,鄂尔泰的年谱虽不是自撰,但是最起码还提了一笔贤王之死令圣主十分悲痛之类的官样话,但张廷玉的自撰年谱上愣是只字未提,估计那个时候张廷玉那个时候被严旨切责,肯定一字一句的把自己年谱中的东西过滤了一遍,不想再惹麻烦了吧~~

御园修竹:

还真是,张的年谱上没怎么写十三的,记得那日刚拿到年谱那会儿还想着可以看看关于十三去世的东西,后来看着看着就忘了,看完也没个字儿提醒我,结果居然是因为被乾隆弄得压根儿没提~上周我在中图翻八旗通志,就是没有看到十三的传诶:(
乾隆真是有心理障碍~~而且那几首悼十三的诗写的也一点真情实感都没有,再怎么说也是他叔叔呀!好歹也写点跟人家不同的吧。。。
可怜的十三可怜的某人。。。

 


洗桐女史 2006-11-09 15:03

朝鲜《承政院日记》上说,“皇帝于十三王之丧,哀恸非常。吊其丧,哀哭者增官,哭不哀者,罚之云”,是不是就指的处理满都护这些人呢?



toutou 2006-11-10 14:13

汗,都怪我看书不认真地说,我还以为是哭就升官,不哭就罚呢。原来是哭得不哀就罚,真叫一个bt。每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嘛,我就不会号啕大哭,难道我和十三这么深的感情也要被罚?!

另,不知道他检查这个“哀”不“哀”,有没啥量化标准?比如拿个试管儿接着眼泪,然后再放到量瓶里量量体积?

要不就是他站在灵前,让大臣们排好了队,一个个走过来,四四说:“来,给朕哭一个看看!”然后该大臣“哇”的一声哭将出来,四四抹着眼泪欣慰的点点头,升官哉!!


洗桐女史 2006-11-10 15:21
我倒,你当那是测量酒精浓度了,说的四四和交警差不多

toutou 2006-11-10 17:00

本来就是,哪儿有个当皇帝的在那儿监督人家哭丧哭的哀不哀的说,四四可真是从古至今独一份儿。

谁都像他似的,“滴泪研朱”,多浪费水资源啊又想起这个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1&ID=2639&page=2

就没见过他这样的!!他不被小伊骗才怪呢!!


司徒凌月 2006-11-12 14:42

另,不知道他检查这个“哀”不“哀”,有没啥量化标准?比如拿个试管儿接着眼泪,然后再放到量瓶里量量体积?

要不就是他站在灵前,让大臣们排好了队,一个个走过来,四四说:“来,给朕哭一个看看!”然后该大臣“哇”的一声哭将出来,四四抹着眼泪欣慰的点点头,升官哉!

悠悠太搞笑了吧,看看人家十三死后好好的凄凉气氛被你们搞成什么样子了。哼!该打!司徒小队长认为:真正的十三粉,应该做到听到十三的名字就脱帽,看到关于雍正八年五月的帖子就立刻陷入悲痛欲绝的心情中,哪里还顾得上想这些?




toutou 2006-11-14 18:23

昨天和余年姐姐讨论十三和弘历的关系问题,今天想了一天,感觉有些事情原先的想法也未必都对。现在说来听听,有什么不合逻辑的大家指正。

首先,说句不怕挨骂的话,十三和乾隆的政治理念其实蛮像,做人方式也有共同之处。两个人都有明显的士人倾向,但爱新觉罗传统的皇室思维又极其严重,比四还严重。比如十三在奏折中就称户部官员为“满汉众奴才”,按理说汉人自己都不称呼自己为奴才,怎么到了他嘴里就成这样了呢?而且这是汉文奏折,不是满文翻译过来的,可见是他的原话。这一点跟乾隆很像,比雍正更明显。还有对待一些问题,比如曾静案,比如财政问题和蠲免税负的问题,其实乾隆和十三的看法都蛮接近的,都不大同意雍正的做法。还有对于用人的问题,乾隆对怡府后来虽然有些压制,但对桐等所谓“怡选”官员还是重用的,比如赵国麟、黄廷桂等等都官至大学士,包括张楷、伊都立等雍正弃用的怡府门下或姻亲。说句实在话,十三和四本来就是互补,观点不一致是经常的,十三喜欢的很多人都被四觉得有些“柔仁”“科甲”,比如赵国麟和祖秉圭,同样,十三对田文镜、王士俊也颇不感冒。而这些人同样也是乾隆不喜欢的,所以乾隆对于怡邸有些微词,我感觉和政见无关。

那么他们之间原先是否有些什么私人过节呢?康熙年间谈不上,乾隆太小,也没有地位。至于雍正年间,十三负责管理皇子事务,就相当于他们上书房学校的校长,他们之间接触应该不算太少,而且上书房的总师傅朱轼、张廷玉都和十三有直接工作上的密切联系,所以他们提起对方的频率应该是很高的。在这个期间,我感觉一十三的精明和弘历的早熟,都不应该刻意得罪对方。一个是储君、一个是现管,得罪了百害而无一利啊,而且从十三死后弘历不管怎么虚情假意写出的那三首诗来说,起码他愿意给雍正留下一个自己对叔王是亲切的、敬佩的、思念的。而十三和马齐、马武和高斌的比较良好的私人关系也可以说十三对弘历是加意亲近的(十三的册封正使、副使就是富察氏兄弟,高斌作为苏州制造也是交由十三管理的,而且马武的丧事雍正派的临丧王大臣就是怡亲王和四阿哥弘历)。如果说十三和弘昼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后来年氏的特殊照顾会让弘历感到不快,那倒是有可能,但我想即便十三真的更喜欢弘昼或是福惠,但当着弘历的面也绝对会一碗水端平,甚至更偏向于这位“皇长子”,从十三给他们发的月例银子就可以看出(弘历500两,弘昼300两)。

关于地位和礼仪:乾隆一上台,就不听的强调皇子地位高于宗室王,这个话光我见到的就不下五遍,他越是强调,就越让我觉得他自己在当皇子的时候遭受了什么不平等待遇。从清末醇亲王奕儇的记录来看,未封爵皇子见宗室王,不论辈分,一律行执手礼,这个应该是乾隆以后定的规矩(乾隆时期从衣着服饰到礼仪都有一次大变动)。但从弘昼给十三的祭文来看,四不但让弘昼管十三叫父亲,而且弘昼在文章里凡提及怡亲王,还单抬书写了,我感觉既然叫了父亲,八成就不能行“执手礼”了吧(当然,也不一定)。而且从四提及十三和弘历的时候看,一向是写“怡亲王并四阿哥”,前后就意味着尊卑,我想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很要命的是后来乾隆制《世宗实录》,居然把凡是有他的地方都列己名在前,且抬格,(比如把他们临马武丧的顺序由“怡亲王、庄亲王并四阿哥”改成了“四阿哥、怡亲王、庄亲王”且将“四阿哥”单抬,对照实录和原始上谕就可以看出)这种没有天子器量的小动作让我实在有些看不上。不过也从此可以看出乾隆对自己当年地位的不满。

抛开感情因素来说,乾隆对怡府的压制在政治斗争的环境中应该算是最轻的了,除了莫名其妙剥夺了宁郡王的世袭爵位比较严重和阴损外,别的也都算不上什么,而且都是间接的。要说弘晰逆案,弘昌恐怕是真的策划人之一了,不管这个事情是不是真像乾隆说得那么严重,但只要扣上“逆案”的帽子,主要参与人员夺爵已经算是轻的了,至于弘晈就比较冤,连乾隆都承认他只是跟着“宴谈唱和”,按理说跟自己的亲哥哥和堂兄叔父“宴谈唱和”大概不算什么错误,可惜他找错了人,没向他爹一样找个以后能当皇帝的“唱和”,而是找了皇帝最忌讳的势力。可以说,弘晰逆案对怡府势力的打击是大的,但要论对地位的打击,还是没有乾隆大封开国诸王大。乾隆提高睿王、豫王等功封诸王的地位,其实是把十三在雍正年间确立的“朝列”为首的地位彻底破坏了,自此弘晓和弘晈分别列在亲王和郡王的后列(皇子居前,然后是功封诸王,同辈恩封诸王中他们年龄又偏小),就连盛京的怡贤亲王祠也变成了“贤王祠”供奉所有开国诸王,怡贤亲王反而列在最后。收买一部分人,压制一部分人

我今天怎么这么罗索的说,先去上课,回来再说....大家不会嫌我烦吧




维乐 2006-11-14 19:54

悠悠是否认为,弘历小朋友当年被压制太深,对长辈时的规矩太多,而他向来以皇储自居,内心又极孤傲,所以导致“反弹”?会不会是当时怡府的人脉和潜在势力太大,弘历为了抓皇权,才一再在舆论上打压十三一家?毕竟,开国诸王血脉已远,又长期远离政治中心,即使给他们点甜枣吃,也喂不出个老虎来。

其实强调皇子高于宗王,本质上强调的是皇帝的权威。因为皇子,除了一个,早晚都要变成宗王,到时候还不得受压制?君臣大义高于父子叔侄,弘历大概就想强调这个吧。

ps1.关于奴才。我想,我们作为现代人,很难真正理解这个词在当时的含义,看奏折中的用法,奴才与其说是贬义,不如说是表示亲近之词(当然,隶属关系的本意是有的。“臣”的本意不也是竖目隶吗?只是后来经过文饰包装,显得不那么刺目了)。汉人不称奴才,不是皇帝对汉人更尊重,而是对汉人更疏远。前几天看旧约,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一口一个“主人”,自称“您的仆人”,这还是翻译的,要是希伯来原文,未必不是奴才之类的意思。

ps2.关于弘昼给十三服丧,是否只有会典则例的资料?我很怀疑当时弘历也成服了,不过后来被他把能删的能毁的都卡卡掉了。不过,康熙的兄弟毕竟少,要是四的儿子给每个伯叔服丧,恐怕要吐血了。(另外,丧服和素服好像并不一样,乾隆当太上皇时嘉庆死皇后,乾隆就不许嘉庆着丧服,只允许素服七日[不通人情的bt做法])

ps3.难怪弘历当年觉得别扭,四的儿子们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是太强,老康是愁儿子太多太强,而四的儿子们,年龄合适的,除了弘历,就是那个诡异的弘昼了。哎!其实弘历的儿子数量虽然多,但真正能传位的,也屈指可数。老康教育儿子,说句实在的,真是有一套,太牛了!

ps4.我原来一直没办法想象小十七怎么给弘历行礼,按悠悠妹妹的说法,貌似奕儇所说的礼制只行于乾隆改制之后?

ps5.弘历在舆论上的工作,做得还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清朝不是最后一个王朝,如果没有这么多档案史料保存下来,如果没有朝鲜人的纪录,你很难想象,十三在雍正一朝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毕竟,在一般人的心中,强势的君主,总是对应衰落的宗王,只有弱势君主,才会有权王权臣出现。难怪四给十三的赐园叫“交辉园”(还被弘历小朋友改了“交晖园”,不知有什么用意,辉和晖,意思差别应该不大),以两个人的能力和成长背景,能如此合作,很不容易。

洗桐女史 2006-11-14 21:26

确实只有弘昼成服,这点可以参看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汇编。

至于你说交晖园是被乾隆改的,这个倒是第一次听说。雍正朝起居注上是交辉园,弘晓的诗中也是交辉,但是雍正实录却作交晖,我还以为是笔误呢,难道还另有深意么?

我觉得交辉园的意思似乎和李隆基的花萼相辉楼的意思是类似的吧,都有兄弟情深的寄托寓意在里面。


toutou 2006-11-14 22:01

我今天被老师刺激着了,废话连篇的,其实我的本意就是想说弘历其实和十三没有政见上的冲突,而是十分不适应他老爹给他留一个“死了的周公”,和“周公”已经形成的势力网。其实这个问题我在一楼,也就是半年前就说过了,我受刺激了么,所以啰里啰唆又说了这许多。

乐姐姐是说十七在弘历继位以后怎么行礼的么?那应该是朝会行君臣礼,私下见面免跪拜,这是《高宗实录》上说的。

那个奴才,我并不是说有贬低的意思,我自己就是满人,比较明白这一点,我是说十三和弘历着一点上都比较在意,比如乾隆时期一个汉军旗官员自称臣某,而称他的儿子为臣子奴才某,被弘历大骂。就想四四骂年糕不自称奴才一样。

并不是每个叔伯死了都要成服,康熙年间是这样的,后来就不是了。素服和丧服也不一样,成服是指穿丧服,说白了就是披麻戴孝。而素服是指素色的衣服,一般为黑色,是长辈对晚辈寄托哀思的。如皇太后对荒地,皇帝对皇后等。四对康熙是成服27天,对十三是素服1月。



洗桐女史 2006-11-14 22:05

大家看这个:雍正为怡亲王生日所作诗作之手卷

上面就有花萼交辉四字,看来我推断的没错,交辉园确实有寓意兄弟和睦之意呢!感动ING


toutou 2006-11-14 22:13

交辉园的匾还是四四亲题的呢,怎么会被改了呢?真不明白的说。

8过我当时听刘心武胡扯,总是说“双悬日月照乾坤”一句有大文章,是弘晰要另立朝廷如何如何,当时我就想,“双悬日月”,那不就是“交辉”么,什么弘晰不弘晰的。


维乐 2006-11-14 22:21

我说的十七给弘历行礼是说雍正年间弘历封宝亲王之后,即位后当然该怎么着怎么着,毕竟有君臣名分,但即位前,汗,不太想象得出来(小奕儇不是说皇子高半格算吗?同是亲王,小十七该给弘历行礼)




toutou 2006-11-14 22:44
我觉得不用行礼吧,或是行执手礼?而且四四骂隆科多不给十七行礼的时候说:伊在康熙朝见诸皇子跪一膝行见诸王礼。于圣祖为皇子,于朕躬为兄弟,行辈为尊,应加意礼敬才是。可见四四并不强调皇子贵于宗王。而且那个阿布兰出班给十四行礼,四四说他无耻,因为宗室公爵没有跪皇子的例。

洗桐女史 2006-11-14 23:04
说到阿布兰,我揭发,某人后来派他审问老十,就是老十魇镇那次。怀疑和派满都护审问14一样,都是在试探……

余年陇亩 2006-11-16 17:56

那天跟悠悠主要是在说笑,没想到引起了悠悠这么深入系统的思考。我也来补充一下我的观点吧~~~

乾隆大封开国诸王,与其说是针对怡府,我觉得针对他老爸的出格似乎更为确切。至于利用弘晰逆案打压政敌,则是达到了直接削弱怡亲王势力的效果。

而且我觉得,十三在世时与官员的交往,即使不限于公事层面而具有一些私党的形式,但与十三关系密切的人多数心里清楚十三和四是可以视做同一权威的,因而并不具有私党之实。更兼十三死时弘晓尚小,只有弘昌、弘晈可以笼络住原来极少的余脉,还有原来十三众多的门下属人在,怡府势力是仅限于此的。也就是说,从势力上看,怡府可算是地位极高的宗室亲王,但决非权臣之属。也许乾隆还是嫌这种与自己素不亲厚的势力过大(这点,我承认是从雍正传下来的心理),所以借“逆案”削减了它本身的分量以及怡府的人脉。削宁郡王爵在乾隆并非无道理,虽然他说不出什么服人的道理。悠悠提出的关于乾隆继续重用“怡选”官员的例子,我觉得正是因为这些官员并不构成怡府私自的政党势力。

在乾隆个人心理方面,悠悠说他受到不公平待遇未免太向着他了。即使他封爵很晚,即使雍正总要给人一种错觉,使人分不清他和弘昼哪个是储君,但绝对没人敢对他不公平。在十三和乾隆的关系上,我同意悠悠的看法。似乎可以说十三跟小弘昼从心里关系更近,但十三绝对会想着从礼节或其它方面弥补感情上的不平等,以求一碗水端平,甚至对未来的储君更好些。我觉得,以乾隆的自大、唯我独尊,没准这样的一视同仁就会让他感觉到不公平。(小心地回头:没人追杀吧?)

至于改变皇子与宗室亲王相对地位的问题,我不清楚,只有满脑子问题。是不是世宗实录中提到弘昼乃至刚出生的圆明园阿哥的时候也都如此处理?是不是后面几朝的实录都把这规矩保持下来了?这件事让我很疑惑,因为我总在想象,如果把一个乳臭未干毫无地位可言的小阿哥放在立过大功的亲王重臣前面,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想乾隆一样觉得顺理成章?又想起原来看服饰制度的时候,皇子的冠服比亲王、世子、郡王、贝勒等都高一个等级(朝冠表现在东珠数量上,朝服吉服表现在样式颜色材料上)。突然怀疑,这制度是什么时候定的?

十三跟乾隆政见的异同,我了解得不多,随便补充些废话。关于十三,我觉得他可以说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最初是老爷子的宁静无为思想。老爷子整天讲“得中”,说“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兴一弊”,“兴利”之得在老爷子看来不及“兴弊”之失。一个人过于谨慎,凡事来回掂量,总难免在某些问题上陷于保守。十三在雍正朝两次出兵问题上,似乎开始都不是持赞成态度的,多少也反映了老爷子这种思想的影响。今天又看见乾隆因为天津水师演习表现不佳而撤除的事,着实感叹了一番。乾隆向来崇尚康熙的治国之道,不过似乎还是相处时间短的原因,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多方面都试图学康熙,但都学不像。在这件事上,恐怕是把乃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吧?悠悠说十三和乾隆都喜欢科举正途上那种中规中矩的读书人,我觉得这似乎是二人受中原文化影响都比雍正深的原因。(个人轻浮之见,十三那是个人熟习经书的结果,乾隆一方面是时代比较靠后了、满汉融和的趋势更强,另一方面还是与乃祖有关。)对于十三处事方式的另外两种影响,来自于他自身的地位和小四的意愿。我觉得十三是一心想把什么事都帮老哥料理妥当,所以在不放心别人的时候会有很强的权力意识。又兼爱新觉罗家的人一般自视甚高,地位意识伴随权力意识而来,难免盛气凌人。跑题了。十三的地位和小四的急脾气都要求他看问题要全面着眼,从容筹划,而且要首先顾及或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我感觉小四有一种浪漫主义倾向,容易轻视这些),甚至还可能对小四矫枉过正(毫无依据的臆测,忽略我吧~~~)。这又回到与老爷子相近的轨道上。比如对禁教的问题,他的态度就是掩盖了一些矛盾、不深入、不扩大,然而这种态度在大局仍由自己控制的时候是非常实际和有效的。乾隆的思路也相似,遗憾的是,那个时候主动权已经渐渐不在他手里了。小四的意愿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影响,就是小四为君十三为臣,一切要按小四的思路来。这会对十三产生一定同化作用,又或者让十三自动采取一些更积极的做法以迎合老哥,而且即使有证见分歧也会让十三顺着小四、把他的意愿落实。所以我觉得,十三从意识到行政方法都会比乾隆更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如果要寻找二人观点的差异,似乎更多会存在于这方面。

我发现我和悠悠的思维方式真是挺不一样的,肚子里没东西,更多是凭主观臆测,还扯出这么一堆废话……

我跑了,可以开始bs我了~~~

余年陇亩 2006-11-16 17:58
跑回来问一声:悠悠啊,你这个系列还有后续内容咩?

维乐 2006-11-16 22:05

我看相关原始史料不多,但潜水多年,翻看悠悠和桐姐姐等诸位大人的讨论,总体给我一种感觉:十三单论办事手段和处事的缜密程度,要强于四,但他缺少四的刚毅持定之气,所以,他可以做一个绝佳的辅臣,但如果把一切担子交给他,他未必会交出像四那样令人满意的整体答卷,这一点上,四吃了“浪漫主义”的背累,但也正是这种“浪漫主义”,让他短短十三年有了这样的治绩。toutou说十三和乾隆的政治观点很像,其实何止,我记得toutou还怀疑过如果四死在十三之前,十三肯不肯坚持四的举措。说句找打的话,如果小弘历同学生为四的兄弟,又碰巧有四和十三早年结交的机缘(当然,还得八字相合,嘿嘿),他和四的相处方式和取得的政治实绩,未必会与十三不同。(ps.有没有人觉得,小四和小十三的相处方式,有点像奥古斯都和阿格里帕)当然,我感觉小弘历比十三的持定之气还不足,小文人味儿太重了。(梅塞纳斯?而且他的“文”上,能耐实在有限,特别是字,哭死了,要是赶上老爷子当他爹,还不得像逼老八一样天天逼他练?)




洗桐女史 2006-11-17 00:15

弘晓小小年纪得到的确实太多了。雍正十一年,十七、二十四,弘晓还有六额驸策凌同时被赏穿金黄朝服,而且弘晓之名还排在策凌之前的说。

两个皇弟,一个战功赫赫的额驸,而弘晓……汗,不过这个舆论再哗然也比不上那个生而为贝勒吧。


toutou 2006-11-17 16:04

5555~余年居然在百忙的期中考试期间跟我回长贴,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姐姐不愧是强人啊,要是我有期中考试,一定忙得脸都顾不上洗了

乐乐师姐说啥?屋大维?某四?那我就理解成某八是安东尼,八福金是埃及艳后了啊十三和阿格理帕?那兆佳姐姐是?

另,我明白余年姐姐的意思,我也觉得十三较四来说趋向保守,更喜欢搞平衡,压事儿而不是挑事儿,最近正在看英国史,感觉四四更像是亨利八世,而十三要是当了君主,大概就是伊丽莎白一世的样子吧(十三会不结婚么?不会。他和亨八一样有六个老婆,而且还是同时),我就说嘛,论战略眼光十三不如四四,论战略部署四四不及十三。

清代在乾隆年间有一次大的服制改革,余年所说的什么朝服的颜色质地什么的都是在乾隆年间形成了。你看十三的朝服像是两肩正龙,而十六的就是两肩行龙,这就是乾隆年间傅恒奏请改革服制的结果,宗王的礼制全部降等处理。

桐,晓晓当然应该排在策凌前边啦,策凌功再大也是外藩王,晓晓年纪再小也是宗室亲王啊。再说,四四说过怡王府佐领、护卫、仪仗等一切朕加恩怡贤亲王的东西都不得稍减,服制当然也算啦,在我印象中载垣以前历代怡亲王都有赐金黄朝服,弘晓、永琅、载垣都有。



维乐 2006-11-17 17:03

悠悠妹妹真能想啊,居然想到艳后?汗,艳后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安东尼的衰败,八福金也真有点那个意思。如果兆佳同学比较会处人事的话,应该比较象屋大维娅吧,不是有的电影还写阿格里帕和屋大维娅年轻时有一腿吗?后来大概屋大维同学用姐姐收买了安东尼,所以后来弄来弄去就把屋大维娅的女儿给了他了。总之,坚决不会像Julia的!!!!!!!!!!!!

其实四四和屋大维性格上不是很像,屋大维做事感觉有点小心过分,不过两个人呢都属于战略眼光特别好,又勤劳、又刚毅持定的人,只是奥古斯都阴气重些,感觉有点忧郁。不过toutou不觉得十三和阿格里帕倒是真的有点像吗?阿格里帕不也是被评价为什么想象力不见得特别丰富但任何一件交到他手中的事都能百分之一百二十完成吗?而且军事上也是阿格里帕强,奥古斯都弱(奥古斯都的军事,我不说他什么了,前期靠阿格里帕,后期靠提比略),不过阿格里帕是直接领兵的。阿格里帕特懂建筑和水利,小十三不也既勘陵寝又修水利吗?而且阿格里帕也是那种从不居功,特能归功于上的人。奥古斯都身体从小就不好,一直想把后事托付给阿格里帕(马尔凯路斯活着的时候,奥古斯都感觉挺想让阿格里帕辅政的,马尔凯路斯死后,他把Julia嫁给阿格里帕,其实也是想让阿格里帕当自己和自己外孙之间的过渡人),但是却比阿格里帕活得长,晚年只有跟提比略同学对口不对心了,这点小四还是幸运很多,至少还有个能力不错的亲儿子继位。

ps.伊丽莎白倒是没老公,可男人没少享受啊!伊丽莎白也特支持大商人的说。不过亨八——————四四老婆虽然不少,可也没亨八这么诡异吧!我觉得亨八在这方面绝对心理变态,想儿子想疯了!


洗桐女史 2006-11-17 18:57

蹭过来,说句不怕死的话,我觉得当雍正说“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和他说“朕子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曾静)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其内心的担忧是相类似的。

其实有些事情某是可以预见到了的。倘若不是他有明旨在先,而且元年就给了十三一道密谕,让他子孙世代收藏,恐怕后面的事情很难说。当初慈禧杀载桓,爱新觉罗家的后人不就是有传闻,据说是慈禧派人假扮土匪强盗,把他们家洗劫一空,偷出了密谕(据说是什么铁券),才敢对载桓下手么。


维乐 2006-11-17 21:17

曾静那个,我当时看了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乾隆最终还是没按他交代的做。不知道乾隆是否还自认四四的子孙。其实,这种话说起来很无力的,毕竟,文字这种东西,是软的,后代真的怎么料理,他也不能真的干涉。而且,后代办你不喜欢的事的时候,还可以说,当年皇考其实就想这么办了云云,死人又怎么能跑出来申辩呢?

ps.桐姐姐,那些传闻哪里能找到?



斯文 2006-11-29 18:34
说的我都有点反感乾隆同志了.呵呵.不论怎么说,象44那样能够有气量让13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君主确实不多呀!他们真的是想一对兄弟那样,把大清家业坚坚实实地打造了出来!!钦佩之至!!!

洗桐女史 2006-11-29 22:43

引用
ps.桐姐姐,那些传闻哪里能找到?

十三的后人,也就是金焘祥弟弟和我说的~


端木珊珊 2006-12-19 12:01

看了文,感觉是越来越厌恶小四乾了(本来就很反感的:自以为是、浪费、好大喜功,缺点多了去了),呵呵,跟某四一样了,有强烈的明显的爱恨呀。

一直很佩服大大们,那么古的文都仔细的研究。自己惭愧的很,古文底子实在汗颜,没办法很好的看原始资料,现在就看看分析过的了。


洗桐女史 2007-02-19 00:05
悠悠,你再加一个吧,基本上可以证实,修订四库全书的时候,是乾隆作主将交辉园遗稿从雍正的御制文集中撤出的。乾隆三年武英殿刊本的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三十卷附怡贤亲王交辉园遗共一卷。

洗桐女史 2007-02-19 00:54
对了,我们先前看到的那个明善堂诗集,是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景清乾隆九年刻增修本,只有十一卷,后来我们看到的续四库版本是今人修订的,所以看到的明善堂集42卷,明善堂文集4卷。怡仁堂诗稿目前未知收录于何处,桐桐已经托人到处打听去了,^_^,对了,刚才某只桐桐又压榨完一个身在日本的哥哥,请他帮忙留意下,有没有流传到日本的当时人的笔记,汗,偶可真素地主一只。

toutou 2007-03-07 22:05
雍正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奴才塞因图、尹扎那谨奏,为揭报失礼王大臣事。   

王公等皆不插翎子,唯公弘燕插翎子。公纳木图、副都统马哈达、署理副都统曾保等已经剃头,经奴才等观察得,剃头已有五日。

粉诡异啊,刚刚看年mm的丧仪,按理说只要不是直系亲属,是不用成服摘缨的,年妃的丧仪,宗室素服十天,大概不用素服戴不戴翎子也就无所谓了,这时候据十三死已经十七八天了,怎么还不能带翎子呢?难道为十三素服的时间要比敦肃的长?可是四只说他自己素服一个月,并没要求宗室百官啊。

而且关于剃头,看敦肃的丧仪,貌似只有仆从等性质的低级官员才会百日剃头,连特简办理丧仪的王大臣也是大祭日就可以剃头了,其他人估计没有不许剃头这说,而且特简的一般应该是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侍卫之类的,这二位副都统应该不是,所以人家剃头好像也没什么呀。

明天去查下雍正会典,看看有没亲王祭仪的说,不能查八旗通志,那都乾隆改过的。



维乐 2007-03-07 22:43
初集是初年修的8,难道也改过???一般来说越前面的会典记得越简单,康熙会典连则例都没有,不知道雍正会典会不会在这上面多动笔墨。

洗桐女史 2007-03-07 23:25
剃头的有惩罚么?汗,如果有的话,知道孝贤皇后死后乾隆那么做是以谁为“榜样”了

toutou 2007-03-08 17:45

TO 乐乐:初集应该没改过,但素我没有,我只有钦定,怨念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的售货员一万年,当场不给我开封,害我回家翻了一下午没找到怡贤亲王传!!!一千多块钱啊!恨恨恨!!!雍正会典也没则例,但我原来翻过,有亲王丧仪。

另,桐桐,我没说剃头要惩罚,我的意思是这会儿剃头其实应该没什么了,这帮打小报告的为什么还要往上报呢?他们可是揭报王大臣失礼事啊,人家没失礼报什么报!



toutou 2007-04-08 20:49

啊啊啊啊,我终于搞清楚了,泪奔,四对十三真是好

原来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只有小五成服而乾隆不成服,原来是乾隆和小五很可能都成服了,而小五居然使守制!就是按五服图为叔父行期年齐衰礼。

乾隆的原话是:后叔父怡贤亲王丧事,皇考令朕之兄弟往集于王家(这里仿佛把自己排除了),令五阿哥守制。以此众意想是施殊恩而已,并不以为礼该如此。

诸王大臣的回奏是:和硕怡贤亲王丧事,世宗数次亲往会集,尽奠祭亲戚之礼(难道四每一次都行亲礼?感动ing),复令内阿哥等每日会集(这里明显把乾隆包括进去了),遣五阿哥和硕和亲王守制。

而当年老爷子逢裕亲王的丧,则是“差数阿哥穿孝,均无守制。”



缙驰 2007-04-08 23:40

他们的关系让我想起来刘邦和他的幼弟刘交.....即韩信之后的那一任楚王,也是袭了很多代......刘邦还曾经想过把王位传给刘交而不是给儿子....因为汉文帝继位时说过这话....刘交没有同意.....

不过他们的关系是一起打天下打出来的,和四四十三还不太一样吧.....只是突然想起来,不要飞我砖啊........


桃乐丝 2007-04-12 14:36

楼上说汉高祖传位的事,刘邦就看不上惠帝,虽是吕后所出,嫡子长子,但就觉得"不类我",如意"类我".结果弄的戚夫人和刘如意这么惨的结局.刘邦有很大责任.

至于弘历和十三之间,我想私人恩怨可能倒未必有,因为两人在当时都算谨慎之人,又是雍正跟前的红人,不会为已招祸,互看不顺眼。有可能就是弘历和他爹的政见并不太合,所以对他老爹比较宠的人其实骨子里并不感冒。弘历喜欢的是风雅之士,风光之事。像他爹和十三包括一并重臣的务求实际、自揭不足的这种风格其实可能是认为比较丢脸没面子的。

而且弘历很自我的一个人,一生一帆风顺,所以可能在即位后对于自己在雍朝期间已经明为储君却还要谨慎行事,居人之后,抑已宽众的经历感到委屈、窝火吧


维乐 2007-04-12 16:58

上次和悠悠在楼下胡扯,悠悠啊说很多十三“为虎作伥”的“事迹”,我当时就想啊(当然立刻就表现为了语言),伊丽莎白之所以干女王干得好,是因为她本质上不把自己当女人,十三也是啊,帮着四削减宗室的权力,他把自己当作什么呢?悠悠在天裂那个小说里说想当朋友当知己什么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也就四有着闲情逸致,他对不少人都有点,但程度不同,小四乾就根本没有)。

以下大家不要往暧昧上想,只是举例,我对一些概念还是消化不了很好,只能用人家原来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说:主人对奴隶的统治,是专制式的统治;父亲对儿子的统治,是君主式的统治;丈夫对妻子的统治,是宪政式的统治。(后面叙述大意,文本不在手上,原文记不住了)专制式的统治,就是那种绝对不允许对方反抗,说一是一的统治,奴隶只有服从的义务,因为奴隶在天性上不具有自我节制的能力,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君主式的统治,就是那种深具威严,同时又有着居高临下的深切关爱的统治;宪政式的统治,则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基于双方都是自由民,因此在自然天性上讲,他们本质上是平等的,但是男人更适合统治,所以应该得到妻子的充分的敬重,同时丈夫应该尊重妻子的意见。

再重复一遍,请勿往暧昧上想(以下所用概念以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论述为准)。我觉得总的来说,中华帝国的君主对臣下的统治,是专制式的统治+君主式的统治,而四有一种倾向,就是对他欣赏的人,希望他与对方的关系是君主式的统治+宪政式的统治,十三是其典型代表。在社会学上,有理想型和连续统的分析工具,下面我借用一下,先定义几种典型的感情,再进行叠加。(韦伯,你赔我简洁来)

人类常见的亲密感情,无外乎以下几种

友情:自由选择(基于对对方的一种或几种品性的欣赏)+独立的生活空间(适度频率的联系和互助)+没有性关系

亲情:不可选择+共同的生活(以亲子为抽象对象,分家后的亲子及手足关系亲情指数递减)+没有性关系

爱情:半自由的选择(基于生理+品性+物质的选择,但一旦形成固定关系,从新恢复自由的成本很高)+共同的生活+性关系

后两种关系,对基因的传递,具有直接的影响(生理+物质资料),前一种有间接的影响(物质资料,或者说使人更容易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资本)。这个不用多解释,手足,亲子分享不同份额的共同基因,按照进化社会心理学(或者其哲学基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说法,人生活的本质就是为了尽可能扩大自己的遗传品质。

一般人类的关系,都是这三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的叠加,比如,多年的老朋友,就多少有亲情的因素混杂在友情中。

总结出要素,大约就是三点:是否自由选择,彼此的生活介入度,是否有性关系

四和十三两位同学的关系,就大约是半自由的选择(但主要基于品性,因为关系建立时经济上彼此未必有多少吸引力,至于生理上,反正又与遗传品质的传递没关,所以估计也用处不大,本来作为兄弟是无从选择的,一般的血缘关系都是,但是问题是他们手足太多,根本就不具有那种手足之间的强烈羁绊,所以谁和谁能谈得来,到头来还得看性子,而且到了雍朝,他们想解除这种关系,成本也很高,因为会牵扯到一大堆政治问题)+半共同的生活(这个比较难解释,总之就是比一般未分家亲子或一般夫妻彼此的介入度低,但比一般朋友彼此的介入度高)+没有性关系

总之就是一种极度非典型的大杂烩关系,由于人类有一种趋向,把所有事实纳入概念范畴,所以他们的关系被他们自己和后世理所当然的在概念上纳入了手足+君臣关系之中(君臣本质上是一种职务关系,但在中华帝国的语境下,这不仅是一种契约,还是一种类似于主奴+父子的东东),但是名实之间是有冲突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他们的关系就看着别扭,如果这种可以对应上夫妻或亲子的,就会好很多,如果这种可以对应上类似十七那种(或者老爷子和福全之类),也会好得多。

我疯了,我为什么变得这么无趣!!!!

 

由于他们的身份和可用的概念群所限,他们只能用手足+君臣来定义彼此的关系,而君臣相对来讲更疏远,而手足较近,较具有私人而非公职特征,所以四有时候会更强调他们亲缘关系的一方面,比如让小五守制(当然这和十三救过小五的命也有关),对十三亲属的照顾,或者交辉园之类(此为猜测),总之就是类似的事情。




toutou 2007-04-12 22:04

某筒子所用到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概念:专制式、君主式、宪政式、理想型、连续型、分析工具、社会心理学、哲学基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概念群.....请某筒子对以上词汇进行名词解释

我们全人同学要是看到某牧马人这样分析他跟小马的关系,他会怎么样涅~~~~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尔从武英殿取《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查伊所言何事,系出何典?



大白菜 2007-04-12 22:40

乐乐是不是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古典哲学(这边所谓的古典哲学不包括中国先秦)?看乐乐写的这些字想起我金色的大学一年级来了。真怀想阿~~~~老啦老啦~~~竟然这就从当年的二九奔三九了~~~~~~~


另:我是从来不看中国的现代哲学书的,看到这些名词和概念原来被中文翻译成这样了,真是感觉新鲜有趣~~~~~~

维乐 2007-04-12 22:52

我大学一年级还没这么变态,因为那时候我还没这么多概念,结果后来不知道为啥就成这样了,上社心跟人家扯遗传,上法律人类学跟人家扯质量导致的空间扭曲(针对现象学法律人类学啦),上佛教弄出什么族类相似概念(与属+种差概念相对)~~~又上什么课,又扯出什么数轴啊,均衡点。不过还好,大多数老师还能忍受我的变态~~~~~结果今天看话剧,又想到了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我每天都活在概念中啊~~~~~~~

等着我想办法把那个帖子弄得好懂些,但因为我平常就用这些概念思考问题,所以也不大知道怎么解释,其实那几种统治方式,我是在帖子里就解释了的。你看我写十三的坟的考察的那个文章,里面也是一大堆这种东西~~~~~~


大白菜 2007-04-12 23:01
瓦!!!!!!!!!你们还有佛教课,真羡慕啊!!!!!

我们学商就是这点差,竟然佛学算在东亚文化系的课程里,不给我们商学院的选!!!!!!!!

我和我家猪头认识后,开始跟着去佛学会,这边的佛学会真杂,哪一国的和尚都有,我想接受一点系统的指导都不知道如何开始……达赖喇嘛来我们大学拿荣誉学位的时候,我还因为一点爱国情结,再不想和佛学会里的藏密上师们说话了……不知道北大有没有暑修学期,接受暂读留学生的,我哪个夏天报名去~~~~~~~~~

维乐 2007-04-13 10:08

北大暑期课程接受校外人选课的,快开始选了,佛学的话,我也只听过中国佛教史,周学农的,他的课一向受人称赞的(我很欣赏这个人对佛教的态度,而且他的比喻我觉得很恰当,有些不好懂的概念,被他一说,就差不多能明白个大半),好像还有什么印度佛教史啊,印度宗教研究之类的课,我和余年妹妹都是因为看了一本小说才上的佛教的课,所以也有点不求甚解,要按说的话,学佛教首先得把印度历史(中世以前的)搞个差不多,然后婆罗门教印度教得有个基础才好,否则肯定不可能把路子理清,啊~~~~但愿研究生以后我会变得不这么懒,能把思路理顺吧(可是怎么办啊,我还得补伊斯兰教和道教,呜呜)。其实暑期课程都是给本科生开的,平常的话,白菜姐这种程度的上哲学系的原典选读或者研究生讨论课比较合适,我们学校从来不管蹭课的,随便蹭,只是研究生总课表各个系只给本系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看,大概也怕外校的来的太多,不过反正只要有内应,所有系的课都能弄清是在哪里什么时间。哲学系的课我几乎都是蹭的,因为我哲学底子不好,脑子又不够快,学不了哲学,怕拉绩点(不过我发现北大哲学系好多本科生根本就极其不适合学哲学,估计都是调剂去的,问的问题都不搭边,让人家老师怎么回答啊,真是晕菜了,他们可是重灾区,我们历史学至少对大脑要求没这么高,虽然也有很多调剂的,还不会像那边一样惨,真是同情哲学系的老师)。只是白菜姐平常工作忙,根本不大可能一个学期靠在一个学校蹭课(我觉得我们学校哲学系,中哲这块儿,其实还是不错的)。

请关注http://dean.pku.edu.cn/,只要给钱就能选的好像,学分至少国内高校承认,不过白菜姐反正又不靠这个拿学位吃饭,承不承认都无所,本来平常的课北大从来不管随便蹭,外系的外校的一律都不排斥的(国内有很多学校进教学楼要出示学生证的),可能暑期怕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不选课就进不去教室,真是bt。要说跨系选课,也是因为我和悠悠是元培的学生,所以在我们的电子选课系统上所有院系的课对我们都相当于本院,其他院系的本科生,外系的课,在课表上,都看不到教室的。

想想很快就要毕业了,昨天还和悠悠聊呢,人家经济的法律的,毕业了去到一个比元培更有资源的地方,可以不用像在元培的时候受人歧视了(很多院系的教务都不把元培的学生当回事呢,嫌我们去占他们资源,态度特差,其实他们的学生入校成绩还不如我们),我们就要去到一个比元培还不如还不受重视的地方了,唉,真是无奈。我的很多书都是从社会学的系图借的呢,毕业以后就不是社会学的学生了,也借不到那些书了,历史学比社会学还没地位,这叫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洗桐女史 2007-04-14 15:17

刚才在GOOGLE看到的: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三十卷目录四卷:(清)世宗胤禛撰。

交辉园遗稿一卷:(清)允祥撰。

清乾隆三年内府刻本十七册二函。

六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

http://books.google.cn/books?vid=ISBN730205679X&id=MZU_cNUB62sC&pg=PA349&lpg=PA349&ots=5trS_w3x2P&dq=%E5%85%81%E7%A5%A5&sig=ybgWDroat5Z8Usqgde0aE68rD1E#PPA349,M1

是清华大学藏的,悠悠宝宝,什么时候去“勾搭”下清华网友,看看能不能看下,原版的是什么样子的。忽忽。


洗桐女史 2007-05-05 15:39

引用
大家看这个:雍正为怡亲王生日所作诗作之手卷

上面就有花萼交辉四字,看来我推断的没错,交辉园确实有寓意兄弟和睦之意呢!感动ING

雍正起居注统一作交辉,乾隆修的统一改为交晖。

雍正起居注统一作福金,乾隆修的统一作福晋。

后者的含义肯定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我觉得交辉和交晖是否也没有区别呢?


洗桐女史 2007-06-05 23:53
清朝后期的人,是不是都比较怀念雍正的改革啊,刚看到道光年间的进士,被誉为道咸诗坛领袖的祁寯藻有作诗感怀十三呢~

洗桐女史 2007-06-07 16:01
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十三孟秋致祭,居然有六百多个人参与!!!都是将军和闲散宗室参与上祭呢!!!!!

toutou 2007-06-07 16:14
恶~~~小四要干吗啊,一个小祭(孟秋是小祭呢,只有帝后有四时大祭,其他人都是两次大祭啊)这么大张旗鼓,要全体齐集啊大家怨气死了吧

洗桐女史 2007-06-07 16:18
如果这六百个人一人写一篇祭文或挽诗,ORZ,硕果累累啊!

toutou 2007-06-07 16:21

哭,我为孝敬哭~~~赶紧休了你老公吧~~~看你的丧礼,多么冷清,看全人的丧礼~~额滴神~~~满北京城都不得消停

众人问:你跟他到底什么关系

答:粉cj粉cj的兄弟关系

众人怒:滚!鬼才信呢!!!


维乐 2007-06-07 18:16
那个配享才叫一个乌龙,今天看啸亭,原来那些武功郡王什么的,都是因为绝嗣,没后代给他们烧香了,又在国初有军功,才在顺治十一年配享东庑,四这是为十三好啊,还是咒晓晓他们早死啊。(卷十·配享“东庑诸王,国初惟以武功郡王等四人配享,盖以其绝嗣故也。”)




查看完整版本: [-- [原创]从奏折朱批看怡亲王之“身后炎凉”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110002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