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溥杰言及雍正谋害胤禩、胤禟的一些内容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月色江声 -> 关于溥杰言及雍正谋害胤禩、胤禟的一些内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璇玑弄月 2005-10-07 15:56

关于溥杰言及雍正谋害胤禩、胤禟的一些内容

桐桐编辑补充说明:以下内容转载自旧府——昆朋怡亲王府


作者:十万个为什么
发表于: 星期六 2002 09 14 20:29 发表主题: 溥杰作证:是雍正杀死了亲弟弟(注:我说的不是他十三弟!)

不知大家除了十三王爷以外,对同一时期的另外几位王爷 的事情是否也感兴趣!
我最近看了一本贾英华(中国作家学会会员、晚清史研究学家)先生刚出的一本书《末代皇弟溥杰传》
(注:是皇弟溥杰,不是皇帝溥仪)
贾英华先生与溥杰先生有过多年的忘年之交!!
此书是贾先生 完全根据溥杰先生 生前的口述 ,又经十年的多方查证,编纂的!
书中有一小段是关于雍正杀死其皇弟 八爷允禩 、九爷允礻唐的,
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本能证实雍正皇帝杀死亲弟弟允禩、允礻唐的书,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我将那段文章上传过来,献给所有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网友!
(为保证意思完整,我将那一章节整篇上传,大家可以顺便了解一些晚清时期,末代皇帝溥仪与末代皇弟溥杰,童年时的宫廷生活和嬉戏的一面,也有点儿意思!!)


《末代皇弟溥杰传》
第四章 逊清小朝廷 之 第三节 遗诏之“迷”

往往一场开心的嬉戏,也就扯去了“君臣”的尊卑遮幕。可贵的天真使他俩忘却了一切……
溥仪脱掉了“龙袍”,溥杰也抛开了往日的顾忌。
于是,他俩又恢复了“手足”天伦,露出了洒洒脱脱的顽皮相。打打闹闹中,弟兄俩倒免不了聊起天,拆穿皇宫内外有别的“西洋景”——虽说浦仪是皇帝,溥杰是皇弟,但两人都难免受骗。相形之下,生活在宫外的溥杰总算稍微明白点,但溥仪就显得傻多了。一次用膳时,他悄悄问溥杰:
“你到外面吃饭,一顿要多少钱?”
“到最好的饭店去,最多也就……”溥杰一五一十的诉说了一番。
“我又让下人给蒙啦!”溥杰气愤之极。
平时,溥仪无法出宫玩耍,只好与溥杰在宫内想尽花样地淘气。
“那里逃,看我逮不着你?!”
“蹭”的一下,溥杰飞身越过汉白玉栏杆,跳下了台阶。
紧接着,溥仪一身短打扮,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边喊边追。
溥杰被追的穷途末路,见机逃到了养心殿西暖阁。
“你往哪里逃?”溥仪大声模仿着京剧道白,紧紧追进了养心殿。
溥杰由于身材灵巧,不断的与溥仪转着圈子,在殿里兜来兜去,溥仪却始终抓不到他。
这时溥杰一边倒退着,一边挑逗溥仪:“来呀,来呀,逮我来呀……”
“嘿!来到养心殿,这就是我的天下!!你说什么也跑步了啦!”溥仪冲着溥杰声嘶力竭的喊道。
淘气的哥俩在养心殿里来回的窜来窜去,一些太监知道俩人在殿里追着玩,也不敢随意跟进来,只得在外面守候。
偶然,溥杰在外面一打愣,溥仪一步蹿上前,伸手攥住了他的手腕,:
“这下子你可跑不了啦!“
一缕微弱的晨光,从养心殿窗棂照射进来,划破了殿中似有若无的薄雾和纤尘。
与外边相比,殿内显得依然光线灰暗。乍一进门,顿时会感到眼前一片迷蒙,稍过一会儿,才能逐渐看清殿内的细微之处。
趁着殿内的昏暗,溥杰挣脱溥杰的手,一头钻进了养心殿的东厢房,谁知,这里溥仪比他熟悉的多,紧接着也疾步追进厢房。眼看溥杰无路可逃,又被溥仪一把拽住了胳膊。
一缕陈年的灰尘,霍然从养心殿东厢房的佛龛后边洒落下来。
溥杰和溥仪顿时变得目瞪口呆。“皇上我看这儿好像有什么东西……”溥杰指着佛龛后边露出的一卷纸,一个劲儿的撺掇溥仪,“咱们上去瞧瞧怎样?”
“这儿我怎么原来没发现呀?这么着,你先上去瞅瞅。”
按照溥仪的旨意,溥杰连忙搬来一个高凳子,蹬了上去。然后小心翼翼的从佛龛后边抽出了纸卷,上面已被积年尘土湮封。
正往下拿的时候,几缕尘埃又飘然漫落,险些迷了正抬头往上张望的溥仪的双眼。
“没想到,纸卷还真搁了年头儿不少了,这么多尘土啊!”溥仪吩咐说:“拿来,我先看看!”
溥杰站在一旁, 眼看着溥仪打开了那个纸卷。当弹去尘土,打开摊放案头时,溥杰俯身大声的念了起来……
没想到,刚念了一句,溥杰便愣住了。随之,溥仪也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一份乾隆皇帝的遗诏,纸包上赫然写着:
“后世如有开启者,便不是我的子孙……”
然而,究竟还看不看呢?溥杰到底有些犹豫了。
“打开,看……”
无疑,溥仪的话便是圣旨。溥杰随即将那个纸卷全部打开。原来里面是雍正皇帝杀害其弟的秘诏。
缘何溥杰与溥仪大惊失色?原来这关系到清朝两百多年的宫廷秘密。

众说纷纭。康熙皇帝的第八子胤禩、九子胤礻唐,究竟因何而死,一直是清史上的一桩悬案。有人说他俩是被康熙皇帝幽禁而死,也有人说他俩是被雍正皇帝派人暗中杀害的。但是,无论以何作为历史的定论,始终难以找到确凿的第一手证据。
而溥杰和溥仪所看到的这份诏书,恰恰证明雍正皇帝杀害了其两个胞弟。
史书并非没有记载,但须详加辨析,决不宜简单理解。《清史稿·胤禩传》里所载乾隆四十三年正月的一份上谕。是这样记述的:

“圣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礻唐 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觊便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蛮事所有,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愁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有待。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礻唐 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此实仰体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绪,想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显然,雍正皇帝违背了其父之意,残暴的杀害了两个亲弟弟的历史真相。否则,乾隆皇帝关于将雍正两兄弟“仍复原名”,并“收入玉牒”的上谕就无从解释了。这件昧心杀戮之事,使他一生都感到内疚——正所谓“愁然不乐,意颇悔之” 。直到逝世之前,他才心怀悔意地把这个秘密向乾隆皇帝诉说。
然而,雍正顾忌皇帝之尊,不愿在世之时,把杀害其弟的丑事昭布于世。但他垂暮之年屡屡向乾隆悔述,也暗示了他想借乾隆之手,在自己逝世之后,将此冤案平反昭雪之意。
但是,聪敏过人的乾隆皇帝,知晓此事真相后,并没敢贸然将此事大白于天下。因为,当时朝廷内部矛盾重重,雍正皇帝当政时乱杀无辜所造成的后果,仍留下了种种弊病。当乾隆皇帝的地位日渐巩固,雍正皇帝生前的一些主要政敌也不存在了,他这才小心翼翼的按照雍正皇帝的旨意,将允禩 、允礻唐平反昭雪。然而,他在平反这件冤案的同时,也掩饰了雍正杀他两位叔叔的历史真相。这番煞费苦心,或许正符合了“子为父隐”的封建礼教罢。
事实上,早在雍正的父亲——即康熙的后期,清王朝针对“立储”便展开了一场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杀戮,以致达到了骨肉相残。雍正即位后,深切的领悟到了这一点。他将对自己皇位威胁最大的“八皇子党”彻底击溃,又将“八皇子党”之首允禩革除王爵。还秘诏握有兵权的允礻唐拿唐

回京治罪,当途径保定的时候, 允礻唐突发“暴病”而死。
没过几天,允禩也忽然莫名其妙的死去了。事后,雍正皇帝欲盖弥彰的叫嚷道:
“此真乃奇事也!”*
其实,这毫无奇怪之处。两位皇弟的猝死,皆出自于雍正毒辣之手。然而,始终没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可以作为雍正杀弟的可靠历史铁证。
当时,溥杰拿在手中的那个纸卷,就是确凿的罪证。表面上看去,那只是一个用黄纸包着的、不大的小方形纸包,上面有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墨迹。
当时,溥杰兄弟俩看后愣了半晌,如何是好?溥仪犹豫不决。
“皇上,这个是不是还放回去呢?……”溥杰十分忐忑不安。
“就这么照原样放回去?好不好……”瞧着纸包上“后世如有开启者,便不是我的子孙。”,溥仪皱着眉头似在自言自语,“你要不那下来,怎么回有这种事儿?”
溥杰这时默不作声了,内心却有些不满,如果你不让我拿下来,也不会有这样的尴尬呀……
反复商量的结果,溥仪断然的吩咐溥杰:“你把这个黄纸包放回去吧。也不要再对别人说了……”
之后,小阁俩惶惶然地迈出了养心殿……**


* 引自《大义绝迷录》。
** 在1982年8月5日,溥杰接见一位社会学者后,曾亲笔写下:
关于《由皇帝到公民》所说的康熙的亲笔遗书云云,实际上是乾隆皇帝供在养心殿东厢房佛龛里的用纸密包的雍正杀害其弟的密诏。乾隆在纸包上写着‘后世如有开启者,便不是我的子孙’,概是出为想为其父‘赎罪’和忏悔之意罢?!
“匆匆不尽,仅供您个参考罢。”

——摘自 贾英华 著《末代皇弟溥杰传》


当我看完书中这篇文章后,不免有些吃惊,记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八爷是在十三爷之后死的,这当然是不符合史实的,据史书记载八爷——允禩 死于雍正四年九月,九爷——允礻唐在八爷前死,两人都死在十三爷——允祥之前。在很多书中记载(如:雍正所著《大义觉迷录》等) 雍正皇帝给八爷、九爷他们订的罪状中有一条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造谣说雍正皇帝即位不合法,并篡改遗诏 甚至还传言雍正杀父篡位!!这点很要命,这些谣言甚至在当今也都还被人广为流传,就更不用说是在两百多年前了,这些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谣言在当时不用说也可以想象得出 对刚即位不久的雍正是多么的不利,我想这一定就是雍正必须要杀死八爷允禩、九爷允礻唐的主要原因!!
可是,我印象中十三爷是一直努力说服雍正和众皇子和睦、团结的,十三爷曾帮雍正拉拢过不少曾和雍正对立的皇子,最典型的一位就是原“皇子党”八爷那边的 皇十七子允礼(后被雍正封为果亲王)!十三爷甚至还几次三番的去说服十四爷允禵,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十三爷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比雍正仁慈、宽厚、更念惜手足之情的!!就好像十三爷允祥留给们的画 那张 大阿福——《一团和气》,这是爷亲手画的。记得金格格曾经说过:“我想他是想借这幅画来表达兄弟连体吧。”在我心里也是这样以为的!!我还记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十三爷死后,那个叫乔引娣的还哭着对雍正说让雍正一定放八爷、九爷一马,因为那是十三爷死前所交代的遗愿。从此给我感觉十三爷是位 侠义+仁义的王爷!
然而,八爷、九爷确是死于雍正四年,那时十三爷健在!!作为雍正最亲近的人,十三爷一定知道雍正要杀八、九爷的事,然而,十三爷却让这件残忍的事发生了,不知十三爷在当初雍正皇帝 杀死亲弟 这件事上是怎么想的呢???在这件连雍正后来都懊悔不已,以致晚年“愁然不乐,意颇悔之”的历史上杀弟惨剧中,十三爷又是担任的怎样一个角色,在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真让人费解~~~~~


(十万个为什么特此声明:无论怎样,本人对十三爷原有的敬仰、崇拜不会有丝毫改变,发表以上言论只为探讨历史问题,别无他意!!)






璇玑弄月按:以上内容是我转的……不代表我个人意见~



群鸟 2005-10-07 19:39

引用
在1982年8月5日,溥杰接见一位社会学者后,曾亲笔写下:
关于《由皇帝到公民》所说的康熙的亲笔遗书云云,实际上是乾隆皇帝供在养心殿东厢房佛龛里的用纸密包的雍正杀害其弟的密诏。乾隆在纸包上写着‘后世如有开启者,便不是我的子孙’,概是出为想为其父‘赎罪’和忏悔之意罢?!
“匆匆不尽,仅供您个参考罢。”

关于这个,杨启樵先生亲自去拜访溥杰,溥杰说,“我对于自己的祖宗,只会说好话,不会说坏话。”这等于否认了他说过“雍正杀害其弟”这件事。

还有,详细请看《揭开雍正皇帝的神秘面纱》一书,里面杨启樵先生专们驳斥了“溥杰说雍正杀害其弟”一说。


洗桐女史 2005-10-07 20:26

我发现网络世界还真是小啊,这篇文章原发自怡亲王府的,文中提到的金格格就是木头姐姐金缕曲。

TO鸟:溥杰先生并没有否认,杨启樵文中有如下几句,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问起康熙遗诏,他说这是误会,该是杀弟密诏,于是有一番形容,可惜与薛先生听到的大同小异。”

其实我觉得,杀弟不是不可能,因为《大义觉迷录》中对曾静加之其上的罪名一一辩驳,惟独对于屠弟一节“朕不辩亦不受”。但是我觉得下发明旨,却不太可能。溥仪先生说那是康熙遗诏,溥杰先生说是杀弟密诏,这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不禁让人怀疑。

杨启樵:溥杰先生“雍正杀弟口碑”质疑

不过是否杀弟,我是不介意的,难道鸟你介意么?历朝历代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难道还少么?远的不说,就说努尔哈赤、皇太极吧,他们手上宗室骨肉的鲜血还少么,为什么人们不去苦苦探寻他们的所作所为,单单对雍正如此苛求?政治本来就是残酷的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在封建社会本是很平常的事情。致他人于死地,总比身死人手要强,有明景帝那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雍正元年,朝鲜又发生政变未遂,朝鲜国王李昀就差点死于非命,这一切的种种,能不使他心中生出无限的顾虑么?他害怕发生政变,所以除了去东陵,他没有离开京城一步,所以他采取行动,防患于未然也不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抛开背景去指责他,或者因为喜欢他而忽略这样可能发生的“残酷”事实对他都是不公的,所以我想做的就是坦然接受。



群鸟 2005-10-07 20:38
我是不介意的,但如果没做过,又何必枉担杀名?如果真杀了,我也不介意。

洗桐女史 2005-10-07 21:51

“加朕以屠弟之名,只此一事,天下后世自有公论,朕不辨亦不受也。”~我有的时候觉得雍正的想法实在有些天真,何谓公论,众人百口即是公论,而众人的情绪并不一定符合他本人的情绪。其实我想他应当能够预料到这一切的,允禩允禟等人死后,他就曾对全朝大臣们说过:“朕原欲为十全之令主,以报我君父之恩。今有二人之事,便黾勉十分之善,亦减去其半也。此朕所遭之不幸,岂非朕父子前因夙劫之冤孽耶!”既然早已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还不如尝试去接受。妄担虚名又如何,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谤满天下,未必不是伟人。


阿塞 2005-10-07 22:01

孟森《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末云:“屠弟一款,尤为世宗所自称不辩亦不受者。夫不辩是否即受,论者可自得之。”此话耐人寻味。但观允禟之死的整个过程,我相信世宗有暗中“指使”之嫌:


1.自雍正四年五月二十一日侍卫纳苏图来到保定,口传上谕,命直隶总督李绂,将允禟留住保定, 至八月二十七日允禟终于死去,君臣之间的密札,非常频繁诡秘。 六月二十七日,李绂奏折中说:“虽皇上更有宽大之恩,亦非臣民所愿,岂敢失于宽纵?”世宗朱批云:“凡有形迹,有意之举,万万使不得,但严待听其自为,朕自有道理,至嘱至嘱,必奉朕谕而行,干系甚巨。”这里可见四爷在怎样处罚九爷的问题上也比较犹豫。那么为什么在侍卫胡什里押解允禟从西安至京师的路上,世宗突然改变主意了呢?疑点一


2.在允禟被押保定中,传出世宗授意李‘便宜行事’的说法。虽然在后来李绂奏折中有这样的话:“至于‘便宜行事’,臣并无此语。原谓饮食日用,待以罪人之例,俱出臣等执法,非敢谓别有揣摩。臣覆奏折内,亦并无此意也。” ,但我想这可能是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传言。不仅如此,后来世宗召集诸王大臣告谕说:所谓“便宜行事”之语,已于李绂奏折中朱批严饬之,李绂奏称,并无此语。这事情应该可以了结了。疑点二, “便宜行事”的话应该事出有因!


3. 看看李绂的下场还是不错的。当时刑部严审李绂后,奏请治罪,世宗却从宽了之。至高宗时,李绂以内阁学士致仕。我想虽然李在允禟死后为世宗担了责任,但可见在整个行事过程中,李绂是让四爷满意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李理解了皇上的真正意图,“便宜行事”的结果。


4.允禟当时并无他病,住在李绂于总督衙门前预备的三间四面加砌墙垣的小房里,很快就会病逝。即使不是“他杀”,允禟也绝没有收到一般犯人的待遇。但我相信在没有四爷“密诏”的情况下,李绂是不敢这样做的!


综上所述,虽然不相信傅杰先生发现“密诏”的言论,但四爷对八爷九爷是有“屠弟”的嫌疑的。



李子 2005-10-07 22:10

一面之辞,又不见物证公诸于众,没什么可信度。不知怎么的想起金恒源,似乎爱新觉罗家的没落皇孙都有点子哗众取宠的毛病。


洗桐女史 2005-10-07 22:12

我觉得杨启樵的观点也值得考虑:雍正四年四月处置允禟前,李绂自广西觐见,赐四团龙褂五抓龙袍及御书,侍宴泛舟看牡丹。(萧奭《永宪录》卷四。)因此李绂感激图报,因而希旨酷待允禟,亦未可知。


紫天 2005-10-07 23:10

其实个人还是同意老八、老九的死与老四是脱不了干系的。至于十三,不管他个人是如何希望兄弟和睦,但是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息”的时候,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在这件事情上只能支持雍正,这是政治立场高于兄弟立场的表现,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十七与老八老九不同,他可能只是与他们走得比较近,而非八爷党核心成员,感化过来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十四是老四的同母兄弟,老四再怎么虐待他也不会杀了他,老八老九比此二人严重得多,如果只看到兄弟而看不到政治,也枉十三在上面混了这么多年了。


另外,杀了八和九,除了历年积怨外,是不是还和当时政治环境有关呢?那句晚年“愁然不乐,意颇悔之”是雍正说的还是乾隆说的,如果是弘历那小子,可信度有限啊。



summer 2007-01-06 20:33
老八老九的事多少和雍正有点关系,但有多大的关系不好说。我个人觉得即使他们两个真的是雍正所杀,雍正的目的也不大可能是报复杀人,毕竟是兄弟,不考虑感情也得考虑道德规范和社会影响。可能老八老九真的有什么动作,雍正作出正当防卫,也可能只是雍正出于自己的假想,认为他们两个对他会有很大威胁,所以为万无一失才下的手。

衡阳雁回 2007-01-07 10:20

潜水许久,今天浮上来对大家说声谢谢。

我对于雍正的看法,不停的在变。开始恨他,后来讨厌他,再后来又可怜他,现在还有点欣赏他,但是夺位、屠弟、杀妻、弃子的恶名却始终去不掉。

加朕以屠弟之名,只此一事,天下后世自有公论,朕不辨亦不受也。”

他已经明明白白承认了啊,只是相信后世会有公论,说他不得不杀。

此朕所遭之不幸,岂非朕父子前因夙劫之冤孽耶!”

他已将他屠弟的原因归于他的老子了。有点他老子做的孽他来受的意思。“无情最是帝王家”。归根结底是独裁的结果。不叫帝王叫其他名字,只要是独裁,就得无情,心慈手软有时就会带来政局不稳定,甚至完蛋。

在1982年8月5日,溥杰接见一位社会学者后,曾亲笔写下:
    关于《由皇帝到公民》所说的康熙的亲笔遗书云云,实际上是乾隆皇帝供在养心殿东厢房佛龛里的用纸密包的雍正杀害其弟的密诏。乾隆在纸包上写着‘后世如有开启者,便不是我的子孙’,概是出为想为其父‘赎罪’和忏悔之意罢?!
    “匆匆不尽,仅供您个参考罢。”

我想,雍正和乾隆都想给历史留下凭证,他们有不得已之处。而这个凭证必须由外人发现并宣告,乾隆的子孙说出来无法取得天下的信任。

又:杨启樵先生亲自去拜访溥杰,溥杰说,“我对于自己的祖宗,只会说好话,不会说坏话。”这等于否认了他说过“雍正杀害其弟”这件事。

为什么要怀疑傅杰的话?我以为杨先生下的结论过于主观。须知,雍正如果是正常继位,那么,说雍正的弟兄们肆意争位,难道不是“坏话”?而反过来,雍正出于稳定政局而屠弟,在政治家看来,也许不算坏话。

我以为,我们无法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帝王家。要考虑他们是在政治漩涡中作出的决定。

我比大家年长几岁,希望不会妨碍我们的交流。


维乐 2007-01-07 11:06

相关专题: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2&replyid=24298&id=3174&page=1&skin=0&Star=1

个人观点:四这个人,自恋得很,我不觉得他会有心为历史留下什么凭证。他一心想当十全令主,即使不成,有既成事实摆在那里让他完成不了这个心愿,也不会特意留下什么东西,来希望后世人来证明自己确实杀了某某。如果不是为了留下凭证,只是当时的东西碰巧留下来了,也不会这么碰巧放在那种地方,被溥仪兄弟看见,况且八他们既然以那种方式死,就不是明正典刑,自然不是下的明诏,真的是他动的手,也可能是口头暗示、朱批、密信之类。总之不可信。

其实,四办事想假手于人,经常通过对相关人士当面暗示/指示的方式,杨名时那个案子就挺明显的(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3396),怎么可能下明旨,还放一份在宫里?不可信!要说四心中有愧,就更够呛了。你看四对三,就知道这些兄弟之间,不是一派的,彼此根本没什么感情。(何况四和三之间的仇恨,还不如和八、九之间的)如果说四不想这么快或以这种方式处置掉八、九,那也不是不可能,但更多的也是为了名声考虑,不可能从良心出发,还留个明旨让后世的人如何如何。小四乾的话不可信,四和小四乾都干过这种事情,假父亲之名行自己方便之时,而且四是个争议皇帝,小四乾上台之初,掀起了大规模的对四各种政策的“矫正”活动,但小四乾刚上台,又不好明着批评他老爹,自然就说老爹在世的时候如何如何嘱咐过~~~~~~~

口述史学,虽然是第一手材料,但用起来一定要万分小心,因为记忆本身是被记忆者在后来不断构建的,关于自己的记忆尚且如此,何况老祖宗的~~~~~

说雍正正常继位而雍正的兄弟们希图篡位,并不是说祖宗的坏话,旁支的不算祖宗,四自己也没少骂八、九,至于杀兄屠弟,即使在政治家看来,也算不上什么好事,顶多说在大道德上无憾,小道德难免受人诟病,因为完全可以处理得更好,或者有处理得更好的可能性,而他因为性格、能力或政局等原因,没处理好,“德”不足以服人,只能动手,这是相当遗憾的。(虽然实际上即使把文、武放在那个位置上,其“德”恐怕也服不了那些有能力有势力的兄弟,但舆论是不会体谅你的)

至于杀妻,不知道姐姐是在哪里听说的~~~~~~~~~



衡阳雁回 2007-01-07 15:12

谢谢乐乐,这么快就来回答我。

我其实是门外汉,只是比大家多活了一些年头,看问题比较透一点(太自我感觉良好了,惭愧中--)自以为已及‘耳顺之年’。

溥杰回答社会学者的问题时,是用文字形式,我以为是慎重,怕听者传话‘走样’。溥杰没有必要捏造这样一段故事。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儿时的记忆可能有误。但我说,这样的大事,关系到继位正统的大事,是不能随便起疑和乱想的。况且,他说这话的时候,年龄很大,他不会为了炒作而故弄玄虚。而是释放心中几十年的秘密。

我不以为雍正弱智到不知道《大义觉迷录》全国发行后会产生什么影响。他的儿子下令收回《大义》也不是减少该书的影响,反倒引起人们质疑。我以为,发行和收回都有更深层的政治原因。(天,就是他父子有那么蠢,朝中还有那么多的大学士,特别是张庭玉鄂尔泰,他们既是雍正的股肱,又是乾隆的辅政大臣,他们脑子也进水了?)

雍正好像在13死后说到‘周公事业’,而乾隆搞得世宗实录删掉了。不提周公事业了,---我觉得很诡异。

关于年妃的死,我是有看法的。只可惜,我手上的资料太少---,以后可以慢慢说。

 

 


衡阳雁回 2007-01-07 15:49

李绂的折子也说到周公诛管叔,就是将雍正比周公,八九比管叔,雍正并没有驳斥,是默认了。从这里也说明,14确实是康熙定的继承人。

同时,李绂这个折子,明明说老九不行了,是最后确认上意,雍正只说不要李动手,露出形迹,并不曾让李改善待遇,一点兄弟之情也没有。 雍正不是屠杀兄弟又是什么?

要知道,雍正掌握生杀大权,舆论大权,是‘枪杆子、印把子、笔杆子’一手抓的皇帝啊。而且是45岁坐上龙椅的。----


维乐 2007-01-07 17:05

先说年妃

雍正很宠年mm,康熙末年雍正初年mm绝对是专宠,一个劲儿的连续生。有人说这是为了拉拢年羹尧,真是可笑,年羹尧一个大政治家,只会在乎他通过年妃是否能更加巩固和皇帝的关系,而不在乎年妃是否受到专宠(而且按照四的说法年妃身体一直比较羸弱,生得太频繁绝对有损健康,白菜姐的相关论述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2721&page=2)。年妃的丧事办得很过分(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3199&page=2,我也看到有书上说过年mm的丧事超标了),如果四不喜欢年妃,坛子上的姐妹们不会这么护着年mm的。四在年羹尧死后对年大、小福惠都特别的好。我不觉得四会杀了年妃。一个妃子,在清朝那种制度下,根本就没多少权力能插上手,对外家的好处,主要是舆论或者地位上的。这样的话,在舆论上搞臭打垮年家,比在肉体上消灭年mm要重要得多,可是四四在年mm病重的时候,还加封他做皇贵妃,给谥,大办丧事,在那个口上,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建议看一下富察悠悠大人的《天家》后面的讨论部分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8&ID=2652&page=1)。

大义绝对是四四自己的主意,而且,杀兄屠弟什么的,也不是大义的全部内容,里面还有好多华夷之辨啊,皇帝勤政什么的,华夷之辨是第一个重点,得位行政是第二个重点,杀兄屠弟只是第二个中的一部分。十三作为一个影子似的人物,平常多注意和皇帝保持一致啊,都针对这件事情带着n百人公开上题本,要求杀曾张(四留着曾张二人就是为了以后给他宣传的)。当时可以说全国上下,除了极少数人(而且多数是白丁或低级官员),没有一个人支持这件事情的。四四有时候做事情,很不合逻辑的,他压力太重,又好名,受了刺激,爆发激烈些也正常。问题是他自己也知道这东西对他的名声有好有坏,但是他还想辩白,他就是这种人。难道他发布大义就是为了说我不得已才杀兄弟?他是为了说他们死了活该,不是我动的手,是天谴天诛!这种人,又自恋,又自我中心,可能因为小四乾说的那种原因,而特别留一份东西,让子孙明白,让历史铭记吗?我觉得他就是放纵八九死的,他并没有去尽力阻止,而八九身份尴尬,他只要不阻止,不照顾,被看守的官员折腾死简直是必然的事情。这件事情上他肯定有责任,他有他的无奈,但承担骂名绝对是活该的事情。(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8&ID=3181最后一个回复)关于大义,建议姐姐看看《天裂》后面的讨论部分,有提到一些(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8&ID=3047&page=1)。

至于口述史学,那个东西听听罢了,启功,还有恭小六的子孙,还有当时的军机大臣内监什么的,都爆出一大堆各朝内幕,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难道这些人就格外没品,比溥杰没品?再说溥仪溥杰两兄弟他们自己说得都不一样,信谁的好呢?(前几天还看到什么清末某军机大臣和恭小六的后代弄出一份什么咸丰要传位恭小六的朱谕,我晕~~~~~~当然,那个传闻有年头了,我只是最近才听说而已)还有,溥杰怎么可能是回答社会学家,社会学系才不管这些事情,他们关心的都是结构性的问题,即使是社会学系做社会制度/社会思想史的人也不会关心细节的,肯定是历史学家或者传记作家吧

至于周公的问题,四四如果是周公的话,那十四可轮不到当皇帝,周公是成王的叔辈呀,难道姐姐支持康熙老爷子相传位给弘晰的那种说法?周公诛管蔡,其重点在为了天下大道能大义灭亲,而不是周公辅政,就像土木之变的重点是皇帝被掠而不是景帝嗣位~~~~~

汗,我说话比较冲,姐姐勿怪~~~~这里其实都是业余爱好者。耳顺啊~~~~`羡慕~~~~~~~~~姐姐再加加油就“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至于小四乾删掉了“周公之事业”,我觉得很正常啊,他处在“成王”的位置上,多么的没脸啊,当然要删掉了~!感觉四四虽然喜欢弘历,但也对他不是绝对满意,只是他儿子少,其他的儿子更不济,自然要传给弘历了。弘历也不大喜欢他老爹。周公也挺可怜的,付出了这么多还要被怀疑,要不是老天都看不惯,还不知道要怎么样呢,所以最好别当周公。别说周公了,十六十七后来不也被小四乾弄得很没脸吗?早死早清静~~~~~~






衡阳雁回 2007-01-07 19:36

不好意思,我的话让乐乐激动起来了。

周公事业,好像是说,周公本不该继位,但是因为继位者无德,他就代行大权,又把成王罚去陵寝(?)思过,等到他把天下治理好,并认为成王德行已经修好,又把王位交给他。所以我说,他自比周公,就是承认14的合法性。当然有人会说周公与成王是叔侄关系,他们是弟兄关系,扯不上。我想如果只强调,代行大权和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还是可以的。所以李绂感到很害怕。雍正则极力安慰他:你放心,朕如何如何。

而乾隆删掉周公事业,也就是表示不禅让了。


维乐 2007-01-07 19:50

我还以为自己就够晕的了,没想到还有~~~~~姐姐你这记性,真是~~~~~~~~那个是商代的伊尹,放太甲于桐宫,现在不是怀疑偃师商城就是桐宫所在嘛,咋成周公了~~~~~~~~只有成王怀疑周公,把周公赶跑,哪有周公赶跑成王啊~~~~~~~

这个讨论后面牵扯到了一些关于夺位和党派的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1&ID=3077&page=1

史记三家注,鲁周公世家第三(姐姐可以只看蓝字):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集解谯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故谓周公。”○索隐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後以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谥曰周文公,见国语。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索隐邹诞本“孝”作“敬”也。笃仁,异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正义卫州即牧野之地,东北去朝歌七十三里。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虚曲阜,□正义括地志云:“兗州曲阜县外城即鲁公伯禽所筑也。”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集解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集解孔安国曰:“戚,近也。未可以死近先王也。”郑玄曰:“二公欲就文王庙卜。戚,忧也。未可忧怖我先王也。”周公於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集解孔安国曰:“璧以礼神,圭以为贽。”告于太王、王季、文王。◇集解孔安国曰:“告谓祝辞。”史策祝曰:◇集解孔安国曰:“史为策书祝也。”郑玄曰:“策,周公所作,谓简书也。祝者读此简书,以告三王。”“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集解徐广曰:“阻,一作‘淹’。”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於天,以旦代王发之身。◇集解孔安国曰:“大子之责,谓疾不可救也。不可救于天,则当以旦代之。死生有命,不可请代,圣人叙臣子之心以垂世教。”○索隐尚书“负”为“丕”,今此为“负”者,谓三王负於上天之责,故我当代之。郑玄亦曰“丕”读曰“负”。旦巧能,多材多?,能事鬼神。◇集解孔安国曰:“言可以代武王之意。”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集解马融曰:“武王受命於天帝之庭,布其道以佑助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集解孔安国曰:“言武王用受命帝庭之故,能定先人子孙於天下,四方之民无不敬畏也。”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集解孔安国曰:“言不救,则坠天宝命也;救之,则先王长有所依归矣。”郑玄曰:“降,下也。宝犹神也。有所依归,为宗庙之主也。”□正义坠,直类反。今我其即命於元龟,◇集解孔安国曰:“就受三王之命於元龟,卜知吉凶者也。”马融曰:“元龟,大龟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集解孔安国曰:“许谓疾瘳。待命,当以事神也。”马融曰:“待汝命。武王当愈,我当死也。”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集解孔安国曰:“不许,不愈也。屏,藏。言不得事神。”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於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集解孔安国曰:“占兆书也。”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集解王肃曰:“籥,藏占兆书管也。”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集解孔安国曰:“我新受三王命,武王维长终是谋周之道。”兹道能念予一人。◇集解马融曰:“一人,天子也。”郑玄曰:“兹,此也。”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集解孔安国曰:“藏之於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也。”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索隐强葆即“襁褓”,古字少,假借用之。□正义强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兒於背而负行。葆,小兒被也。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国曰:“周公将不利於成王。”◇集解孔安国曰:“放言於国,以诬周公,以惑成王也。”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正义音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於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於卫,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集解徐广曰:“一作‘穗’。颖即穗也。”○索隐尚书曰“异亩”,此“母”义并通。邹诞本同。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餽周公於东土,作餽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集解徐广曰:“嘉,一作‘鲁’,今书序作‘旅’也。”○索隐徐广云一作“鲁”,“鲁”字误也。今书序作“旅”。史记嘉天子命,於文亦得,何须作“嘉旅”?作嘉禾。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集解毛诗序曰:“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毛传曰:“鸱鸮,■鴂也。”王亦未敢训周公。◇集解徐广曰:“训,一作‘诮’。”○索隐按:尚书作“诮”。诮,让也。此作“训”,字误耳,义无所通。徐氏合定其本,何须云一作“诮”也!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集解马融曰:“周,镐京也。丰,文王庙所在。朝者,举事上朝,将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庙。”郑玄曰:“步,行也,堂下谓之步。丰、镐异邑,而言步者,告武王庙即行,出庙入庙,不以为远,为父恭也。”○索隐丰,文王所作邑。後武王都镐,於丰立文王庙。按:丰在鄠县东,临丰水,东去镐二十五里也。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集解郑玄曰:“相,视也。”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雒邑,◇集解公羊传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於是周公乃还政於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集解礼记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向而立。”郑玄曰:“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也。不於宗庙,避王也。天子,周公也。负之言倍也。斧依,为斧文屏风於户牖之间,周公於前立也。”及七年後,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集解徐广曰:“歔歔,谨敬貌也。见三苍,音穷穷。一本作‘夔夔’也。”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而谯周云“秦既燔书,时人欲言金縢之事,失其本末,乃云‘成王少时病,周公祷河欲代王死,藏祝策于府。成王用事,人谗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策,乃迎周公’”,又与蒙恬传同,事或然也。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自度◇集解孔安国曰:“用法度也。”治民,震惧不敢荒宁,集解马融曰:“知民之劳苦,不敢荒废自安也。”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其在高宗,□正义武丁也。久劳于外,为与小人,◇集解孔安国曰:“父小乙使之久居人间,劳是稼穑,与小人出入同事也。”马融曰:“武丁为太子时,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劳役於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也。”郑玄曰:“为父小乙将师役於外也。”作其即位,乃有亮闇,三年不言,◇集解孔安国曰:“武丁起其即王位,则小乙死,乃有信嘿,三年不言,言孝行著也。”郑玄曰:“楣谓之梁,闇谓庐也。”言乃讙,◇集解郑玄曰:“讙,喜悦也。言乃喜悦,则臣民望其言久矣。”不敢荒宁,密靖殷国,◇集解马融曰:“密,安也。”至于小大无怨,◇集解孔安国曰:“小大之政,民无怨者,言无非也。”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集解尚书云五十九年。其在祖甲,◇集解孔安国、王肃曰:“祖甲,汤孙太甲也。”马融、郑玄曰:“祖甲,武丁子帝甲也。”○索隐孔安国以为汤孙太甲,马融、郑玄以为武丁子帝甲。按:纪年太甲唯得十二年,此云祖甲享国三十三年,知祖甲是帝甲明矣。不义惟王,久为小人◇集解孔安国曰:“为王不义,久为小人之行,伊尹放之桐宫。”马融曰:“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贤,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废长立少不义,逃亡民间,故曰‘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也。武丁死,祖庚立。祖庚死,祖甲立。”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鳏寡,◇集解孔安国曰:“小人之所依,依仁政也。故能安顺於众民,不敢侮慢惸独也。”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年。◇集解王肃曰:“先中宗後祖甲,先盛德後有过也。”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集解孔安国曰:“无敢失天道者,故无不配天也。”在今後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集解徐广曰:“一作‘敬之’也。”骃案:马融曰“纣大淫乐其逸,无所能顾念於天施显道於民而敬之也”。其民皆可诛。”“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飨国五十年。”作此以诫成王。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集解孔安国曰:“周公既致政成王,恐其怠忽,故以君臣立政为戒也。”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集解徐广曰:“卫世家云管叔欲袭成周,然则或说尚书者不以成周为洛阳乎?诸侯年表叙曰‘齐、晋、楚、秦,其在成周,微之甚也’。”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於毕,□正义括地志云:“周公墓在雍州咸阳北十三里毕原上。”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风雷,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索隐据尚书,武王崩後有此雷风之异。今此言周公卒後更有暴风之变,始开金縢之书,当不然也。盖由史迁不见古文尚书,故说乖误。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集解徐广曰:“一作‘简’。”骃案:孔安国曰“所藏请命策书本也”。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集解孔安国曰:“二公倡王启之,故先见书也。史百执事皆从周公请命者。”郑玄曰:“问者,问审然否也。”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集解郑玄曰:“泣者,伤周公忠孝如是而无知之者。”曰:“自今後其无缪卜乎!◇集解孔安国曰:“本欲敬卜吉凶,今天意可知,故止。”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集解王肃曰:“亦宜襃有德也。”□正义孔安国云:“周公以成王未寤,故留东未还。成王改过自新,遣使者逆之,亦国家礼有德之宜也。”王、孔二说非也。按:言成王以开金縢之书,知天风雷以彰周公之德,故成王亦设郊天之礼以迎,我国家先祖配食之礼亦当宜之,故成王出郊,天乃雨反风也。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集解孔安国曰:“郊,以玉币谢天也。天即反风起禾,明郊之是也。”马融曰:“反风,风还反也。”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集解徐广曰:“筑,拾也。”骃案:马融曰“禾为木所偃者,起其木,拾其下禾,乃无所失亡也”。岁则大孰。於是成王乃命鲁得郊◇集解礼记曰:“鲁君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祭文王。◇集解礼记曰:“诸侯不得祖天子。”郑玄曰:“鲁以周公之故,立文王之庙也。”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襃周公之德也。



衡阳雁回 2007-01-07 19:52

乐乐说:

其实,四办事想假手于人,经常通过对相关人士当面暗示/指示的方式,杨名时那个案子,就挺明显的,怎么可能下明旨,还放一份在宫里?不可信!要说四心中有愧,就更够呛了。你看四对三,就知道这些兄弟之间,不是一派的,彼此根本没什么感情。(何况四和三之间的仇恨,还不如和八、九之间的)如果说四不想这么快或以这种方式处置掉八、九,那也不是不可能,但更多的也是为了名声考虑,不可能从良心出发,还留个明旨让后世的人如何如何。小四乾的话不可信,四和小四乾都干过这种事情,假父亲之名行自己方便之时,而且四是个争议皇帝,小四乾上台之初,掀起了大规模的对四各种政策的“矫正”活动,但小四乾刚上台,又不好明着批评他老爹,自然就说老爹在世的时候如何如何嘱咐过~~~~~~~

不下明旨和当面暗示,也是屠弟。李绂的折子就说明了一切,他当着几个人说了一些话,(还没有见到任何有关文字)李绂就有‘便宜行事’一说。他又说不可揣摩上意,万万不可露出形迹。这本有上谕的奏折,就是他屠弟的证据之一。


维乐 2007-01-07 19:56

请参见我15楼的第二段,我啥时候说过他不是屠弟了,我只是说他绝对不会留明旨受人以柄犯神经病而已

周公诛管蔡,就跟成语一样,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啊,李绂有病啊,用这个暗示,他又不是八党~~~~



隔岸之雨 2007-01-07 20:38

雍正末年康熙初年

乐乐姐姐仔细看一下15楼的,打错了呢~~~


衡阳雁回 2007-01-07 20:38

乐乐如果能将《史记 昭公世家》传上来,要清楚一些,记得里面还说,如果没有昭公的制约,还权与成王就不可知了。可惜我这里没有。

老孔一派注释的东西,最为尊者讳了。不过从这里我截几句不妨大家议论一下。

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国曰:“周公将不利於成王。”

周公代权,管叔就说周公夺权了。

“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

成王也怀疑周公,周公写诗解释。

成王执书以泣,集解郑玄曰:“泣者,伤周公忠孝如是而无知之者。”

这是周公死后的遗书,忠孝如是而无知之者,不是说大家曾经怀疑他吗?王者不可自谓忠孝。臣对君才是这么说。雍正自比忠孝如是的周公,那么王者不是14又是谁?

“本欲敬卜吉凶,今天意可知,故止。”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幼人是指成王,成王说,我那时候小,不知道,今天,老天爷都发威了,我国家应该对周公给以应有的礼节。

正义孔安国云:“周公以成王未寤,故留东未还。成王改过自新,遣使者逆之,亦国家礼有德之宜也。”

成王未寤是说成王还没醒悟,注意:‘成王改过自新!’,当然可以说是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不知你们老师是怎么给你们讲的。不过,也难怪。乾隆编四库全书,已经将很多史料搞得一塌糊涂。对‘周公事业’搞点小动作,还不是小菜一碟?

我不是天天上网,只怕乐乐的回复,没法及时回答了。



维乐 2007-01-07 21:36

引用
雍正末年康熙初年,乐乐姐姐仔细看一下15楼的,打错了呢~~~

谢谢,已经改正


维乐 2007-01-07 22:08

如果李绂的比喻也算证据的话,那不知道其他的证据算什么了,你到底看没看我给朝鲜史料连接的的那个讨论啊(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1&ID=3077&page=1),怎么在这上面纠缠不清~~~~~~~~(你看过就知道,我不主张四四合法继位,存疑,不过你说的这个也太不靠谱了)

周公诛管蔡,这都成了成语了,是个人都不会往你那上面想(问问大多数挺有学问的人,买椟还珠的椟是怎么装饰的,和先秦的墓葬棺椁形制有何关系,那个人都会觉得很无聊吧,因为除了做这个的,没人往这上面想~~~~你也太能联想了吧,真有红楼梦索引派的风格),何况是清朝,没现在人这么“黑暗”,你以为四四是考据学家啊,他们受的教育虽然不错,但考据的事情肯定也做不了(载垣晓晓的后代,汉语都不怎么行呢),对历史的认识,都是能用典就行了。正常的人,提到周公,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去索引,探微,找到“事实真相”?现在人都能认为尧传舜传禹是被逼的,的确,清代也有人这么认为,但小四乾传给嘉庆的时候,别人上表称赞这是尧舜之举的时候,小四乾会不会想到这是在“村”他和永琰呢?四四看到别人用舜来形容自己,用禹来形容十三的时候,是不是那些上折的大臣,都暗示十三想推翻四四呢?真是服了你的逻辑了。(尧舜禹的那个可都有古文献验证呦)而且李绂暗示这个干什么呀,他又不是八党,如果他希望皇帝看出来,他是不是不想活了啊?他又不是什么大义凛然的壮士,为了正义不惜牺牲一切。(他和杨名时可不一样,杨名时是真轴,李绂是个儒臣,但小心思可不少~~~~~)如果他不希望皇帝看出来,他写这个干什么呀,暗示?这可是奏折,只有他和皇帝两个人能看到!暗示这个有谁看啊~~~~~

不说别人,你看看朱熹对周公什么态度,看看元代把朱熹解释定为官方权威之后,文人大多什么取向,看看四四的老师是谁,李绂的交往圈子都是什么,也知道他们不可能用周公来暗示这个。周公,作为符号化的个体,是臣子的典范啊~~~~~~~

I服了you!改过自新怎么了,暗示培养接班人?且不说伪孔传到底有多大价值,这也太什么了,那时候是等级君主制不是专制君主制好吧,天子还要行三老五更(名字是这个吗?)之礼,天子为三老敬酒,乖乖的听三老说你应该如何如何治国,三老南向,天子北向,这在你看起来,是不是要反了~~~~~~~

况且,周公的确是自己被赶跑了吧,不是放逐成王去守陵了吧~~~~~

别什么都往我们老师身上扣,现在历史系的通史课一共才8学分,哪能讲这么细,先秦基本都在讲器物,文献上的东西,讲得很少,而且我也不是历史系的学生,学得不好,让人嘲笑,就更怪不到老师头上了。

建议快把这个折子提供给杨珍,也许以她的逻辑,又找到一条老爷子中意十四的证据也说不定~~~~~



衡阳雁回 2007-01-07 23:43

对不起,我没有其他的意思,因为不知道大学老师们是如何讲周公的。我见你很快就将这段文字传上来,以为你是学历史的,所以随便问问。

我当真是因红楼梦,才关心清史的。倒让你说中了。我就是想搞清楚,曹雪芹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因为什么而写红楼。我确实很抠字眼,但我以为雍正是个很会玩文字的人,对他也不得不抠字眼。把他当成任性使气的小孩子,有点与事实相差太远了。他执政时,不是因循守旧得皇帝,而是大刀阔斧得改革,都是大手笔。我不想把他小看了。但是我不是那么喜欢他。

我得下了。


维乐 2007-01-08 11:08

他的确是个政治家,但也有相当的孩子气,你觉得拿破仑不孩子气,还是凯撒不孩子气?王安石是有名的有点孩子气的人吧。政治家就不能再处理舆论方面不拿手?那亨八岂不是白活了?这里没人小看他,不敬重他的人没必要在这里呆着。(看这篇:奸诈四书赚年羹尧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2887)麻烦你至少先翻翻我给你的几个旧帖再讨论好吗,红楼梦是红楼梦,索引派是索引派,如果不看史料只推测,那和那个考证出孝仪皇后的霍国玲有什么区别?

四真是白活了,竟然看不出那些官员暗示十三想要推翻他!(那些官员也真是,不想活了)

您如果真想了解那个时代,建议先把旧帖从头翻一遍,这里的兄弟姐妹们费了很多心,他们看过的东西,所谓红学家们未必看过(也许某些人觉得索引就足够了),看完再讨论,也许会更好些。谢谢您的教诲。三鞠躬。



球球 2007-01-20 21:32

我倒是觉得雍正杀他的弟弟一定有他不得已的苦衷,没有人愿意承担弑兄屠弟的罪名,尤其是那些极注重自己名声的封建帝王.

如果换一下位置,八爷当了皇帝,那么雍正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去.没有一个皇帝会把对自己地位有威胁的人留在身边.


半夜心 2007-02-21 21:47

下去远了!!!

笑话!我今天才看的溥杰生前唯一一部指定<如烟往事---溥杰自转>(叶祖孚执笔)上面确实提到了那个红纸包,可是书里溥杰第一人称叙述的却是乾隆替父忏悔的字样.


千里之外 2007-02-22 11:13
我觉得大家的态度都太过激了。讨论帖嘛,就是提出一些不同观点又何妨?要容许别人有不同想法嘛,他山之石还可以攻玉呢。再说这里有很多朋友都不是专业学历史的,接触清史的时间也不长,在思考方式上和研究方向上可能不是很正规,应该好好引导人家嘛。

紫嫣ず血燕 2007-04-01 10:32

还有什么说的那~~~人已不在~~

随烟而去`~~

奈何!!奈何!!亲弟弟~~呀,不也~~~

皇帝的伟业下一定要牺牲这么多亲人吗???


海外会晤 2008-04-08 15:16

溥仪,溥杰两兄弟有“病”啊,既然翻出来了也打开看了(那时他们才多大认识乾隆的字吗?)又不说内容这不是调胃口吗?

那东西现在在哪谁知道。还有都说是小四写的了,怎么老扯雍正,康熙死的那么急(连传位的诏书都没写)能留下那个“保全老八老九的遗旨”还留给了“篡位”的雍正(要留也留给继承人)。他知道雍亲王能整死八,九,还不会整其他人,如真有这东西,那也应该是雍正即位的证据。

还有老八老九的死(不管是不是雍正杀的)与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有什么关系,雍正是否名正言顺与他们的死两码事。难道是雍正合法他们就可以造谣,造反啦。

不管那东西是“雍正杀弟的密诏”(我怎么觉得此类的文件执行者看过后应该销毁,电视上的都这样,收回还保存着)还是康熙“保全八九的遗诏”雍正最都就是没听康熙的遗言而已,能有都大事,值得这么慎重,老八老九自己不安分雍正只需在祭祀时相康熙告罪即可何必搞的这么神秘。

没准上面是小四自己的事呢,好想知道


海外会晤 2008-04-08 20:15
以下是引用阿塞在2005-10-07 22:01:42的发言:

孟森《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末云:“屠弟一款,尤为世宗所自称不辩亦不受者。夫不辩是否即受,论者可自得之。”此话耐人寻味。但观允禟之死的整个过程,我相信世宗有暗中“指使”之嫌:

1.自雍正四年五月二十一日侍卫纳苏图来到保定,口传上谕,命直隶总督李绂,将允禟留住保定, 至八月二十七日允禟终于死去,君臣之间的密札,非常频繁诡秘。 六月二十七日,李绂奏折中说:“虽皇上更有宽大之恩,亦非臣民所愿,岂敢失于宽纵?”世宗朱批云:“凡有形迹,有意之举,万万使不得,但严待听其自为,朕自有道理,至嘱至嘱,必奉朕谕而行,干系甚巨。”这里可见四爷在怎样处罚九爷的问题上也比较犹豫。那么为什么在侍卫胡什里押解允禟从西安至京师的路上,世宗突然改变主意了呢?疑点一

2.在允禟被押保定中,传出世宗授意李‘便宜行事’的说法。虽然在后来李绂奏折中有这样的话:“至于‘便宜行事’,臣并无此语。原谓饮食日用,待以罪人之例,俱出臣等执法,非敢谓别有揣摩。臣覆奏折内,亦并无此意也。” ,但我想这可能是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传言。不仅如此,后来世宗召集诸王大臣告谕说:所谓“便宜行事”之语,已于李绂奏折中朱批严饬之,李绂奏称,并无此语。这事情应该可以了结了。疑点二, “便宜行事”的话应该事出有因!

3. 看看李绂的下场还是不错的。当时刑部严审李绂后,奏请治罪,世宗却从宽了之。至高宗时,李绂以内阁学士致仕。我想虽然李在允禟死后为世宗担了责任,但可见在整个行事过程中,李绂是让四爷满意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李理解了皇上的真正意图,“便宜行事”的结果。

4.允禟当时并无他病,住在李绂于总督衙门前预备的三间四面加砌墙垣的小房里,很快就会病逝。即使不是“他杀”,允禟也绝没有收到一般犯人的待遇。但我相信在没有四爷“密诏”的情况下,李绂是不敢这样做的!

综上所述,虽然不相信傅杰先生发现“密诏”的言论,但四爷对八爷九爷是有“屠弟”的嫌疑的。


“朕不辩亦不受”,我认为是"我有错所以不辩,无罪所以不受"雍正已经很明白的公布了老八,老九,的罪名及处罚但谣言还是出现了,再重申一次就能辟谣吗?而且"杀弟"之罪并没篡位,弑君,逼母那么严重,也没有"淫乱"那么难听,有必要在解释吗?越描越黑雍正真的不懂(谣言止于智者"大义"只要挽回一些智者的心已足够,那些好事者他们要得只是饭后的谈资,不是事实的真相)?何况这点罪名他还是背的起的,就算是他做的又能动摇他的帝位.说的好像哪个皇帝没杀过人似的,那十条罪名摆在那里,雍正的名声已不可能更糟了.

1.李绂本就是雍正"近臣"他们之间的信件来往频繁不奇怪,而且老九在那即便是李向雍正报告老九的情况也需这样做,而且李除了老九还有政务吧信件频繁便得出诡秘 .那我今天心血来潮的发了这么多的贴才叫诡异呢

2便宜行事便是指杀老九吗?也许是让他好好的招待他呢,还有为什么就一定是老九这件事呢?李绂没其他的事吗.便宜行事事出有因,但未必就是指对老九"便宜行事"

3李绂的下场不错因此雍正与这事脱不了干系?李绂是雍正的亲信之臣这事就是他自作主张,雍正也会放过他的,不论雍正有没有过暗示过,他都不会因老九而处置李绂.还有照这样推理十二那时没死是因为他照雍正的意思"看"死了弘时,

4第一次听到雍正朝的"一般囚犯"能住套间 什么叫做"并无他病",是说没有明显的病状吗?没有症状不代表没病,没病也不代表不会死啊.例如老九的胖就是一种病态了,


nonsay 2008-04-09 17:24

幽禁就可以了,没必要干掉的,比如太宗对阿敏,太祖对舒尔哈齐和褚英.我想以当时这些人的性格,未必受的了太多委屈,比如豪格和英王自尽事,也就是直王真能混着活下去.关几天就没的也不是少数,鳌拜怎么就没那么多人讨论是圣祖弄死他的呢?真要想处决也不必忌讳什么,太宗朝处决皇子或论死罪也不是少数

镇国克洁将军汤古代,太祖第四子,弃城奔永平。既还,太宗廷诘之,汤古代引罪请死。太宗曰:“汝不能全师而归,杀汝何益?”

莽古济格格及莽古尔泰(太祖第五子,时已去世)子额必伦坐死,馀子并黜宗室。

辅国公塔拜(太祖第六子)子班布尔善,累进封辅国公。以附鰲拜,谴死。

德格类,太祖第十子。,以大逆削籍,德格类坐同谋,追削贝勒

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及其妻并子阿喀喇皆坐死,籍其家予谭泰.公塔瞻第。鞫其仆,谓得之巴布海家。内监逮讯,不承,巴布海及其妻并子阿喀喇皆坐死,籍其家予谭泰。

阿济格削爵,幽禁。逾月,复议系别室,籍其家,诸子皆黜为庶人。十月,监守者告阿济格将于系所举火,赐死。
费扬果,太祖第十六子。太宗时,坐罪赐死,削宗籍。

顺治五年二月系豪格于狱。三月,薨。

固山贝子品级允禔,圣祖第一子,康熙四十七年于允禔府中监守。上复遣贝勒延寿,贝子苏努,公鄂飞,都统辛泰,护军统领图尔海、陈泰,并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监守,仍严谕疏忽当族诛。雍正十二年,卒,世宗命以固山贝子礼殡葬。(关了26年)

诚隐郡王允祉,圣祖第三子。世宗即位,命允祉守护景陵。雍正六年六月,允祉索苏克济赇,事发,命降郡王,而归其罪于弘晟,交宗人府禁锢。

辅国公允礻我,圣祖第十子。雍正元年四月,夺爵,逮京师拘禁。乾隆二年,高宗命释之,封辅国公。六年,卒,诏用贝子品级祭葬。(关了15年)

14也被关了9年

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

以上可知,如果抓住把柄该杀就杀,即使杀错了还可以平反,没必要遮掩的,有些人在幽禁过程中能忍受有些自尽,有的抓狂,也有的活不了几天就没了,更有如允禔这样的居然活了26年之久.

成吉思汗在哈喇哈河射杀异母弟也未见有谁后面找帐


多尔金 2008-04-09 18:29
以下是引用nonsay在2008-04-09 17:24:32的发言:

成吉思汗在哈喇哈河射杀异母弟也未见有谁后面找帐

本来挺悲的一事,让你这么一说挺搞笑的~

清初的满人性格的确挺烈性的,不过像直王那样的人竟能活26年,真的也是太厉害了!想来在押期间待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且要么直王就是极怕死之人,要么就是一个性格淡然之人,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安然自处,如果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把直王形作鲁莽的赳赳武夫,就太冤枉他了。

另:若论玩弄手腕,太祖比他儿子太宗就要差些了。也是,不然他怎么能在一群虎豹兄弟里,面南独尊呢?想来竟还有人为皇太极开脱,把他形作心思纯正之人,真的是好笑~


nonsay 2008-04-09 22:01
汝应知老舍投湖一事吧,很多人认为不值,其实那种刚烈淳朴的满洲风气很难得了

nonsay 2008-04-09 22:06

不过直王日子过的不错,相当于公费配了20个侍卫,而且他家田地记得有5万亩,没几口人家用还是足够了而且从生活上来说,他日子比发到外埠的其他阿哥好多了,毕竟在京师吃用方便,不出去还可以写点回忆录比如<直王的前半生>什么的

太祖还是梗直了些,大家都把自己弟弟弄没了几个,凭什么非说世宗不厚道呢?


海外会晤 2008-04-11 20:31

老大是以郡王被圈的,老二是以皇子的身份被圈的,而且我很怀疑康熙给了老大重见天日的希望,而雍正开释老二却不放老大使他的希望破灭了.不然我觉得他能活的更久,老大的身体好像挺不错的(很耐砸)

老八老九可是被雍正给踢了出来,他们是真正的一般的囚犯,他们又没老大那样的好身体,估计他们挨的石头也比老大,老二多.


桴笙 2012-10-15 17:17
一直看到有人说这句话:

八爷要是做了皇帝,老四他们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倒是认为不会,不是说老八多么宽容多么兄友弟恭,而是我认为,胤禩压根没有把四当做政敌来看。对于雍正来说,八是政敌,因为康熙47年之后,八党已显露出了对皇位的意向,所以他上位后,八成了政敌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若是说,结果四并不是皇帝而变成8上位了(很玄幻才能有这结果),请问四怎么就突然成了8的政敌了呢?他一向韬光养晦、藏得那么深,8何必要去整治他呢?

至于太子,那我觉得应该下次不会好了,很明显,这才是政敌


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溥杰言及雍正谋害胤禩、胤禟的一些内容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9613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