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清朝“第一宣力”大臣张廷玉by眭达明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盛世芸生 -> [转帖]清朝“第一宣力”大臣张廷玉by眭达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洗桐女史 2005-04-02 03:08

[转帖]清朝“第一宣力”大臣张廷玉by眭达明

来源于http://guancha.gmw.cn/2003-07/030709/030709-13.htm

清朝雍正皇帝宠信过的王公大臣,自然有不少;但宠信时间久、始终信任如一的,则是允祥、鄂尔泰、张廷玉等少数几人。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1672)生,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邢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雍正元年(1723)升礼部尚书,次年转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太子太保。三年(1725),署大学士事。四年(1726)晋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并任康熙实录总裁官。六年(1728),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1729),加少保。同年,因西北用兵,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雍正任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负责其事。

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职务繁多,工作忙碌,这是可想而知的。他自己说,雍正经常召见他,一天召见二、三次,习以为常。西北用兵以后,“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从内廷出来,到朝房办公,属吏请求指示和批阅文件的常达几十上百人。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雍正也说他和鄂尔泰二人“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然而他有什么政绩呢?翻阅有关史料,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整个雍正朝,张廷玉只做了两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他的事功不在于处理某件政事,而在文字工作和规划建立军机处制度以及完善奏折制度。

当雍正即位之初,办理康熙丧事,特命吏部左侍郎张廷玉协办翰林院文章之事,那时,“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雍正五年,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七年,正式出兵。与此相配合,雍正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遵奉谕旨,写成文字,并予转发。也就是说,军机处主要是做文字工作。张廷玉为军机大臣时,“西北两路用兵,内直自朝至暮,间有一二鼓者”。八、九年间,雍正身体不好,“凡有密旨,悉以谕之”。由于撰写谕旨的需要,雍正每天召见张廷玉多达十几次。由于雍正不分昼夜地召见,以至张廷玉要到晚上一二更以后才能回去休息。雍正即位第一年,张廷玉即升为礼部尚书,后又长期担任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可是他在雍正朝所做的主要工作,又确确实实是这些文字工作。就连雍正本人,也认为张廷玉的作用是“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承认他的功劳在于文字。且张廷玉所草之上谕,全合雍正本意,是以屡获表扬。这文书工作,由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张廷玉来做,他自然就成了雍正皇帝的高级秘书了。乾隆时当过军机章京的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军机处不过是皇帝的秘书处,军机大臣实际上只是皇帝的高级秘书,这种地位和身份,张廷玉自然不能独树一帜,建立创新的大功业。因此,他的作用和政绩只能由参预机务和书写文字方面来体现。

真正称得上是张廷玉大事业的,是他规划建立军机处制度和完善奏折制度。“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军机处成为清朝的中枢机构并深深影响清代中后期的历史,这确实是张廷玉的大功业。另外,确立并完善奏折制度,使它成为清朝的主要官方文书,同样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并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军机处始设于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葛尔部作战,军报往返频繁,而内阁又距内廷过远,且办事效率不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军需房是军机处的最早叫法,以后又改为军机房、军机处。直到宣统三年(1911)改设责任内阁,执政一百八十多年的军机处才最终废止。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充任。还有军机章京,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官员中选充。所有这些人都是兼职,他们的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军机处没有正式衙署,只有值班房,在隆宗门内,靠近雍正帝寝宫养心殿,以便于军机大臣被召见议事。军机大臣对皇帝负责,他的下属军机章京因系其他部门的官员兼任,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很难结成同党。军机处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它只能忠实执行皇帝的命令,不可能形成危害皇权的势力。

拟缮谕旨是军机处的主要工作。雍正帝每天召见军机大臣,有时一天召见数次,召见时,雍正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作出裁决。军机大臣面聆皇帝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在清代,皇帝的诏令有数种。雍正以后,由内阁传抄发送的诏令,叫做“明发上谕”;由军机处撰拟、抄写、密封发出的诏令,叫做“寄信上谕”。“寄信上谕”因是由朝廷直接寄出,故又称“廷寄”。所寄对象为高级官员,用“军机大臣字寄”的形式寄送;其余则用“军机大臣传谕”的形式寄送。字寄、传谕封函的表面都注明“某处某官开拆”,封口处盖有军机处印信,保密程度非常高。很显然,军机处承办的“寄信上谕”最重要,内阁所办理的“明发上谕”只是一般性事务文书。

归军机处办的事情,不问大小,“悉以本日完结”,绝不积压。这样的办事作风,效率自然较高。寄信方法也是快捷的。张廷玉制定的廷寄办法,最后形成一套制度,是军机处将上谕函封后交兵部,由驿站递相传送。军机处根据函件内容,决定递送速度,写于函面,凡标“马上飞递”字样的,日行三百里,紧急事,另写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的。这就和内阁发出的“明发上谕”不同了。内阁的“明发上谕”,或由六科抄发,或由有关部门行文,多一个衙门周转,就费时日,保密也不容易,往往被地方官员探到消息,雇人先行投递,在正式公文到来之前,他们已悉内情,作了准备,加以应付。所以,经张廷玉规划,创廷寄之法,既保证了中央政令的严格贯彻,速度又较前加快,从而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奏折是一种臣民上奏文书,它始出现于康熙年间,但在作者范围、传递方法、疏奏内容及朱批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度化。《清史稿·张廷玉传》载:“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自此以后,作为一种官文书制度的奏折制度才被确立下来。不要小看这种文书制度,它的影响之大甚至远远超过中枢机构的兴衰替废。它不仅牵涉朝廷政令的推行,而且关乎君臣间权力的分配。它的确立和军机处的设立一样,都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清朝入关之初,沿袭前明旧制,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印。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在皇帝阅批之前,内阁大学士已经“票拟”过。因此,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其次,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十分迟缓,而且由于经办人员过多,容易造成泄密,使皇帝实施政务受到很大限制。自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以后,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了,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作为奏事的依据。这样题本就成了官样文章,价值大大降低。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使它成为主要官方文书。这一制度坚持到清末。

奏折刚产生时,有资格使用奏折的官员不太多。雍正践祚之后,内苦于宗室诸王的讪谤排挤,外困于满汉大臣的朋党倾轧,急于求言,故放宽了臣民专折具奏的范围和权限。到后来,有权上奏折者多达1000以上。

由于奏折所涉事情多系国家机密,所以奏折的保密性是非常突出的。不能保密,就不要上奏折,保密是书写奏折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4、收回朱批奏折。康熙在位期间,奏折御批发还具奏人后,尚无缴还内廷的规定。雍正一登基,便下令内外臣子将朱批奏折全部查收呈缴。不但前朝奏折需交回,嗣后朱批发还本人看过之后,即需交回。由于实行了缴本制度,不但有效地防止了泄密事件发生,而且为后来保存了丰富的史料。5、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规定: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不得在侧;每日承领事件人员,未到传领时间不得进入军机值房;严禁各衙门人员在军机值房台阶外及附近处所站立窃听;即使是高级的王公大臣,非奉特旨,也不准进入;自王以下文武满汉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人谈话。同时规定各章京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交接制度,做到手续慎密完备。特别是文书收发登记,必画押存查;个人承办的事情,均不许任意喧泄;不经由自己办理的事情,绝不许过问;撰写寄信谕旨,办理朱批奏折,都得在办公房办理;凡办理机密事件时,军机大臣指交一二章京承旨,在军机堂上缮写后,要将底稿押封存记,俟查办之事办完后再行拆封登档。如有泄漏,缮写文件的章京要受到很重的处分。

在奏折的内容上,较之以前,更为丰富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奏折商讨政务。雍正说:“本章所不能尽者,则奏折可以详陈;而朕谕旨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臣下可以将拿不准的问题提出来,请皇帝裁夺;皇帝对不了解的或不懂得的问题,可以询问臣下,以增长见识,作出决断。雍正朝的许多重大政事,如摊丁入亩政策等,就是雍正与有关大臣通过奏折反复筹商后定下来的。奏折用来讨论政事、决定政策,不仅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使它成了推行政治的一种重要工具。由于奏折免去了中间环节的传递,又采用廷寄方法,不但能迅速递到皇帝手中,而且在皇帝朱批御旨后,又可直接发还上奏官员,马上付诸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给清朝的政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奏折都是秘密进行,于是在直省督抚与司道之间,地方与中央,内廷与外廷之间,除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臣相互告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内外,谁也不知道谁向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中央部院和地方上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无论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折中直接了解到。皇帝于是借助奏折整饬吏治,监察民情,发号施令,排斥异己,天下庶务总归一人处理,从而使封建皇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在中国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应该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时代,而帝王对朱批运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了”。而这一切,张廷玉是功不可没的。说这是他的大事业大功业,一点都不夸张。

在雍正朝,张廷玉主要从事的虽然只是文字工作,但由于他“周敏勤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一工作上来了,因而“尤为上所倚”。雍正五年(1727),张廷玉曾患小病,雍正对近侍说:朕连日来臂痛,你们知道吗?近侍们吃惊地问缘故,雍正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八年(1730),赏银20000两,张廷玉辞谢,雍正讲:“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不许他推辞。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悉交张廷玉承领,事后雍正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卷三)确实,允祥死后,鄂尔泰入阁以前,张廷玉在满汉朝臣中确实处于第一个被信任者的地位,被雍正视为股肱大臣。十一年(1733),张廷玉回乡祭祖,动身前一天,雍正赠给张廷玉一件玉如意,并祝愿他“往来事事如意。”同时赠送物品及内府书籍52种。《古今图书集成》只印64部,独赐张廷玉2部。雍正还赐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后来张家年年用这副春联作门联。雍正临终前,张廷玉与鄂尔泰等同被顾命,命他日配享太庙。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而已。

张廷玉任职年久,长期处机要之地,在雍正年间,他虽然“最承宠眷”,然而“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他在皇帝身边服务,担负的又是机要文字工作,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而处处小心谨慎,办事十分细致周到。他对黄山谷说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极其倾倒,表示“终身诵之”。少说多做,既是他立身的主导思想,也是他的为官之道。他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默默去做,不事张扬,事成归功于人主,事败自己首先承担责任。雍正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乾隆称许他“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作为领导人的秘书,这些确实都是很值得称道的品质。



阳夏居士 2005-04-04 18:01
我想啊,张廷玉可能确有其过人之处啊,绝不可能是哪样庸碌无为的,要不像雍正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不会让他哪么便宜的当上了军机大臣,而且是三朝无老啊。要知道皇帝雄才大略,其臣下是更难做的。我想张廷玉可能是真有本事。要不他也不会进太庙啊。还请问一下啊,张廷玉的父亲到底是不是前明的官僚啊?怎么有的书中说他是前明丞相的后裔啊。

J-HCL 2007-08-27 23:07

他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一直觉得衡臣超级牛的说,康熙时挺温,雍正时简直就是超级好秘书!!!

以小四的挑剔程度,居然没有T了他,难的难的,太难得了~


易州知府 2007-08-28 15:10

文秘工作者就是这样.

可见小四的确是个好领导.


秋水落霞 2007-11-05 11:21
以下是引用阳夏居士在2005-04-04 18:01:20的发言:
还请问一下啊,张廷玉的父亲到底是不是前明的官僚啊?怎么有的书中说他是前明丞相的后裔啊。

张廷玉的父亲是康熙时的大学士张英,他有一位伯祖父叫张秉文, 是明朝末年的山东布政使, 守济南城

时战死,其妻方氏,妾陈氏投大明湖而亡,没听过什么前明丞相之说.


星熙雅 2007-11-05 12:46

张英是康熙六年中的进士,不可能是前明的官僚!

他们家在《明史》中有传的分别是,张淳,其四子(张士维、士绣、士熙、士绳),孙张秉文。而张英是张淳的四世孙,但属于四子中的哪一支,尚不可知。


洗桐女史 2007-11-05 14:29

说到张廷玉,我就又想起一件事,忘记在哪看的了,好像是朝鲜使臣到中国来,有一个张姓的人,卖烧饼的,自称是张廷玉的后人(要不就是同族,记不清了),说张廷玉死后被乾隆抄家没产了,所以他们才会沦落到这步田地,然后朝鲜人感慨很久。笑得我够呛,张廷玉死后根本没有被抄家没产,这个人明显是见张廷玉的名声大,借着张之名招摇撞骗,利用大家对于贤臣的敬仰,混口饭吃。我看到这个,一是有感于朝鲜资料很多都是道听途说,在采用的时候需要加以考证,而另一方面,不得不感叹,骗子的伎俩,几百年来,还真是一脉相承。


秋水落霞 2007-11-05 15:19

张英是张秉彝一族,张秉彝又是那一族就不知道了。

其实张英和他的几个儿子们的科举功名都很好,特别是殿试排名,

基本都在一甲第二到二甲第十这个区域,只有张廷玉特别靠后,

是三甲一百五十多名,看来这科举决定不了什么呀!


qianjg 2007-11-17 14:19
看来张廷玉是老四的政治总管,他的工作能力极强并且人很稳

却上心头 2007-11-17 14:36

强将手下无弱兵嘛,有康师傅和四四那么"强"的领导,能差到哪去


giggi25 2008-08-12 19:52
能让四很倚重的大臣没有几个,很能说明问题。张廷玉绝对是公务员典范,个人能力很强悍的。拜倒!!

宇文羲若 2008-08-27 16:34

  张廷玉下场不太好,虽然雍正很看重他,但俺们乾隆对他不行,因为张、鄂两党的关系,玩得他晕头转向。张廷玉于乾隆十三年自请致仕,并求按世宗遗诏,死后配享太庙,高宗许之。旋即以张廷玉未亲至宫门谢恩,严辞诘责,并削伯爵,罢配享之命 。复以其姻亲犯法, 追缴历来赏赐诸物。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仍命配享太庙。 清代谥“文和”的绝无仅有,肯定不是美谥。


风陵云塚 2008-10-08 03:35

张廷玉确能身历三朝而位极人臣确实是个能人,只可惜还是逃不过晚节难全的下场,这一点上马齐幸运多了


洗桐女史 2008-10-17 17:08
汗,马齐要休致,雍正破口大骂,对他的羞辱一点都不比乾隆对张廷玉差,而且据朝鲜人说雍正晚年罚了马齐七年的俸禄,逼得马齐把他的宅子和书画古玩通通变卖了,才有钱上缴(我想知道四哥你究竟逼了多少人卖家当)。大骂马齐出自雍正的上谕,而朝鲜人说的,就不清楚真假了。不过实录等等皆不载雍正骂马齐的上谕,无非是因为他和孝贤皇后的关系,嘿嘿,外国传教士还说孝贤的父亲李荣保早逝,是马齐将其自小抚养长大的呢,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主要是我不太清楚李荣保什么时候死的。

风陵云塚 2008-10-17 19:10
原来小四乾的行为是遗传的干嘛呀,人家还没有离休的权力了,难道非得死后变张椅子才行  
李荣保谁养大的阿拉也不晓得,有人因为他三个哥哥就都叫马X,还猜测过他被姓李的收养过看王镜轮的书说他康熙四十八年被牵连下狱,第二年起复,然后不久就死了。这个“不久”我疑惑了很长时间,按他老儿子傅恒的生日推测,最早也是康熙末、雍正初才对,咋不久久了十几年呢,可见不准
 
 
 
 


洗桐女史 2008-10-17 19:28

不是,我指代不明。我是说传教士说李荣保早就死了,孝贤是被马齐养大的,不是说马齐养大自己的弟弟。


不过先前先入为主看了高阳的小说,一直认为富察氏三雄中李荣保和雍正关系很好,而且还活到雍正继位呢,现在看来似乎不是哦……


对了,好像马齐还是马武有个儿子被雍正发配了,手上的笔记找不到了,回来找找,隐约记得是马齐,感觉富察一家因为出了一个皇后,所以凡是对他家不利的(除了康熙朝那些有政治需要没办法抹杀)的,史臣皆不载。



洗桐女史 2008-10-17 19:43
搜了我先前的帖子,找到了,是马齐的儿子傅诚差点被雍正给杀了,最后被发往阿尔泰台效力,看看,张廷玉和马齐比要好多了吧。
引用
按他老儿子傅恒的生日推测,最早也是康熙末、雍正初才对
悠悠说她的先祖登州总兵傅通才是李荣保最小的儿子呢(小淑女说傅通是李荣保幼子),但是氏族通谱好象没有傅通的记载,只截止到第十子傅恒,不过氏族通谱和佟氏的族谱对不上,我先前也说了,所以很糊涂~~而且问过小淑女,她也不太清楚李荣保何时死的。不过当时都那么传,说孝贤是马齐养大的,想来也错不到哪里去吧

风陵云塚 2008-10-17 19:53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8-10-17 19:28:20的发言:

不是,我指代不明。我是说传教士说李荣保早就死了,孝贤是被马齐养大的,不是说马齐养大自己的弟弟。


 


 赧!是我脑袋火星了。不过马齐抚养孝贤的确是很有可能的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8-10-17 19:28:20的发言:

 


不过先前先入为主看了高阳的小说,一直认为富察氏三雄中李荣保和雍正关系很好,而且还活到雍正继位呢,现在看来似乎不是哦……


对了,好像马齐还是马武有个儿子被雍正发配了,手上的笔记找不到了,回来找找,隐约记得是马齐,感觉富察一家因为出了一个皇后,所以凡是对他家不利的(除了康熙朝那些有政治需要没办法抹杀)的,史臣皆不载。


 


那啥,高阳的书看的时候一定得多个心眼儿,我第一次看他老人家写的东西,就华丽丽的把福康安和福长安给掉包儿了,所以后来再看的时候都格外小心


 


被发配的事情你一提我也隐约记得在哪儿看过似的。乾隆对富察氏一家那是没得说了,不过富察氏能有这个成色除了靠孝贤皇后之外还是有自身原因的,从哈什屯抵制多尔衮,到米斯翰支持撤藩,历代富察氏成员总是能保持与皇帝的一致,不愧是禁卫军世家的作风。加上乾隆时人丁兴旺,肯做事的也不少,也就难怪小四乾偏心眼儿了


 


 


 


 



洗桐女史 2008-10-17 20:24
雍正朝起居注上的,哪年的事忘记了,起居注那么多,这要找起来可真要命了。我笔记上肯定记了页数,不过我记东西没什么条理,找了半天没找到,回来再说吧,反正这个东西不找就出来了。但起居注上没有提到具体原因,也许得去一史馆看题本才能知道是什么情形。

风陵云塚 2008-10-17 21:22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8-10-17 20:24:39的发言:
雍正朝起居注上的,哪年的事忘记了,起居注那么多,这要找起来可真要命了。我笔记上肯定记了页数,不过我记东西没什么条理,找了半天没找到,回来再说吧,反正这个东西不找就出来了。但起居注上没有提到具体原因,也许得去一史馆看题本才能知道是什么情形。

 


桐桐果然认真。不过这件事确实很有意思,按说马齐这样的家庭,子孙犯重罪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小的,加上马齐在雍正朝初期的圣眷还是不错的,又跟皇帝做了亲家,不是特别严重的案子估计雍正不会做这么严厉的处罚,莫不是正巧赶上马齐挨骂失宠的那一阵子?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8-10-17 19:43:21的发言:
搜了我先前的帖子,找到了,是马齐的儿子傅诚差点被雍正给杀了,最后被发往阿尔泰台效力,看看,张廷玉和马齐比要好多了吧。
悠悠说她的先祖登州总兵傅通才是李荣保最小的儿子呢(小淑女说傅通是李荣保幼子),但是氏族通谱好象没有傅通的记载,只截止到第十子傅恒,不过氏族通谱和佟氏的族谱对不上,我先前也说了,所以很糊涂~~而且问过小淑女,她也不太清楚李荣保何时死的。不过当时都那么传,说孝贤是马齐养大的,想来也错不到哪里去吧

 


这方面看来倒是张廷玉更胜一筹。不过临终前马齐总算风平浪静,张廷玉却窘迫不堪,这些所谓的天朝重臣、三朝元老一生的福祸还真是难以简单判定的,唉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傅通这个人,以前听人讨论福康安的时候就有人提起,好像富察氏家谱上很多记录都与史料不大对的上


 


洗桐女史 2008-10-17 21:35

引用
加上马齐在雍正朝初期的圣眷还是不错的,又跟皇帝做了亲家,不是特别严重的案子估计雍正不会做这么严厉的处罚,莫不是正巧赶上马齐挨骂失宠的那一阵子?


好像不是,是在此之前了。


所以我也很奇怪,他到底因为什么事。


风陵云塚 2008-10-17 21:56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2008-10-17 21:35:16的发言:



好像不是,是在此之前了。


所以我也很奇怪,他到底因为什么事。


 


看来这件事确实很蹊跷,回头到图书馆查查看能不能找到些什么东东。刚才桐说还有笔记,难道你看资料的时候还会随手做笔记么?真是太强悍了!


洗桐女史 2008-10-17 22:38

我所谓的记笔记只是记个页数的,不像白菜做系统的卡片的,所以我要找的东西常常找不到,我笔记上大多只记几个关键字来提醒我到底这本书这一页写的是什么内容,不过有的时候日子久了,我关键字什么意思,我自己都想不起来了。


再说,我大多数是觉得有意思才随手记下来,不是说为了写什么东西而记,所以到写东西的时候该用哪个都没有谱,等到写完了,哪天翻出来先前的笔记,然后感叹一声,这个应当写进去的……


而且我很马虎,好几个笔记本,东记几个,西记几个,还有的是用书里夹着的纸,所以要用的时候找起来很麻烦。那天上超市,看到有卖白菜说的卡片纸了,就买了一些,不过就是三百张白色的便笺放在一个小盒子里,而且打开塑料包装,发现上面没有盖子的,似乎和白菜说的那种不一样。这个我买完之后还没用呢,每次都是决心大大,但是懒懒的就半途而废了,也是因为我是以获得这些满足自己的好奇为乐,对于转化成原创就不以为意,所以……唉,我在改~~在改~~


 



风陵云塚 2008-10-17 23:00

 


那种用关键字和页数的记载方法我也常用,同样可叹日子久了真是连自己也搞不清楚什么意思了,什么“黄宝石”、“牙痛药”、“哈密葡萄”、“生疮过补”啥的,现在看的我云里雾里,都不知道当初咋想出来这么简略的字词,果然是怎一个懒字了得啊



洗桐女史 2008-10-18 11:30
找到傅诚被惩治的缘由了,汗,原来起居注有记载的,我给忘记了。是说他仗着马齐的势力,钻营锡保,让锡保保题其为员外郎。估计这孩子可能因为自己的出身,有点太傲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雍正降旨他也不跪听,以大不敬论罪。而马齐请求休致是在几个月之后,这我就想通了,也许马齐认为雍正这么做,是在敲打他,所以提出休致的请求,而雍正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不同意吧,而且还直言他就是让马齐在那个位置上充数罢了,把他羞辱了一通,他其实就是看不上马齐,但是还不想让人觉得马齐休致是让自己逼的吧。汗,乾隆和他其实也是一样的,都是疑他们提出休致是对自己的不满。而且看乾隆骂张相,不是也一样说将他当成什么古董一样摆着嘛,不过乾隆先前是玩文字游戏给张相的赐诗中语含讥讽,直到后来才当众点出自己诗中的意思,不知道这算不算“青出于蓝”?不过马齐的命好在雍正活的比较短,雍正去世后一个月他就休致了(死后一个月就提出休致,这时乾隆不觉得不像话啦,嘿嘿),但是张相显然活不过乾隆,自然没那么好的耐性,也就没那么好的运气啦。

风陵云塚 2008-10-22 21:01

 


想让锡保给搞个员外郎倒没什么,可他对皇帝的态度真是有点儿太骇人了,甭说是仗着他爹,就是他爹本人也不敢这么着吧。这么看的话傅诚这孩子心性太差,有点儿那种被惯坏了的,不知天高地厚的相府公子哥儿样,自找不自在。我现在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目中无人,仅仅就是他老子的地位么?加上马齐后来的请辞和雍正激烈的态度,是否另有什么隐情。老臣乞休必然遭到唾斥难道真的是固有规律么?还是各自有隙。


洗桐女史 2008-10-23 11:53

康朝的遗风哈,他爹马齐在康熙面前不是还有更BH的纪录嘛


怡生如梦 2011-04-16 21:45
很喜欢张廷玉,尤其是他的为臣之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也非常喜欢他的字--衡臣。乾隆后来对他的评价显然是很不公平的。他在书记这个工作上,不单单只是单纯的抄写或者是拟稿.......他的文书工作中,明显透露着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张家家教很好啊,一门父子皆为宰相的佳话。再加上张廷玉的几个儿子也颇为有才。

紫珊 2011-04-17 22:49
小四乾太过份了,那什么文和的谥号太埋汰人了

左吉 2011-04-19 17:03
戏剧演员,创作了“西湖调”系列板腔,取代了传统唱腔中夹用的南、北路,为衡州花鼓戏声腔的统一作出了贡献。留有《蓝桥会》一张唱片。


查看完整版本: [-- [转帖]清朝“第一宣力”大臣张廷玉by眭达明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87118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