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录入]大内更鼓敲错之后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录入]大内更鼓敲错之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洗桐女史 2005-04-02 01:50

[录入]大内更鼓敲错之后

古林


旧时,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三更为半夜。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瞧锣报时,名为打更。在城镇有专门为报更而建的更楼,里面设置更鼓,每到一更,报更人即瞧鼓报时。紫禁城为封建帝王处理政务和帝后生活之所,同样也设有更鼓报时。
清代紫禁城的更鼓设在神武门城楼上,如今更楼早已不存在了。据雍正朝《大清会典》记载:“凡钟鼓楼,设旗手卫校尉,每夜值更发擂。凡神武门每夜司钟司鼓,向系太监承值。康熙六十一年奉旨:著銮仪卫官校承值。”尽管如此,紫禁城内的更鼓并未能做到夜夜正更报时,不出差错。雍正年间即发生了一夜间敲错更鼓的事件。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下旬的一天夜里,夜深人静,清世宗在灯下批阅奏章。忽然,从高高的神武门城楼传来咚咚的更鼓声。清世宗顿时发觉更鼓敲错了。次日一早,清世宗谕令銮仪卫堂官查问。然而,銮仪卫堂官吴达礼、阿尔逊并不将值错更错误之官员查出闻奏,却随便牵掣一人迫令认罪,在清世宗面前参奏。然而在吴、阿参奏此人之前,清世宗已闻之此人,非值更错误之官员,因而故意下令将此人加重处罚,革其官职,令当苦差,以试看本人到底陈辩与否。然而此人非但不申辩,反而甘受重处,不加剖白。清世宗看此人庸懦无能,只得特降谕旨予以宽宥,勿使其承受不白之冤。
为此事清世宗想到,管辖属员之大臣如此奉旨问事,并不具究问实情,乃随意牵掣一人,以坐其罪,竟然荒唐到如此地步。如果不是访查事实真相,从而为之宽释,则天下无知之人将认定皇帝用罚草率从事,岂不妄声议论?清世宗联想到吴达礼原是隆科多门下之徒,而阿尔逊则在允禵军前效力数年,吴、阿二人见隆科多、允禵及其同党被惩,必然心怀不满,而有意颠倒是非,欲加雍正以苛刻之名。然而吴达礼、阿尔逊二人恶名之心乍起,即被雍正帝识破了。 


(如霜按:在那种激烈的斗争下,人的警觉性是蛮高的,有人说雍正多疑,我想这完完全全是由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如果他没有这么“多疑”,把世人都想的光明磊落,处处以真诚对人,那么不是他脑子有问题,就是他想自杀。)



良辰美景 2007-04-23 22:23
雍正当时想"哼哼,想跟我斗你们那点小伎俩我早看出来了"

风鬟 2007-04-24 23:20

雍正总是干这种考验别人的事,感觉他还蛮戏剧化的,某些方面看来比较幼稚,所以他总会失望......



潜在海底的鸟 2007-04-25 05:57
雍正的多疑最初可能与性格有关,随形势所迫,恐怕什么事也要多想几遭,已经有点强迫症的征兆了。既要努力做事,又要提防破坏之人,甚至是至亲之人,难怪呀!

bonjovi 2007-04-25 09:04
其实,在雍正手底下做事情着实不易就是了,说他疑心重,不如说这个人要求严格。那些遮遮掩掩的“潜规则”做皇帝的有几个不知道的,只不过,管不过来,不如就装装糊涂罢了,图个大家舒服,毕竟事情也办了。雍正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试想在一个集权社会,没有完善的互相监督的制度,这么大一个国家,他太用心了,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很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只不过,他总是失望,没办法,为臣者众,管不过来,而且心思各异,又怎么如他所想那般单纯认真。

千里之外 2007-04-25 11:01
清世宗联想到吴达礼原是隆科多门下之徒,而阿尔逊则在允禵军前效力数年,吴、阿二人见隆科多、允禵及其同党被惩,必然心怀不满,而有意颠倒是非,欲加雍正以苛刻之名

有、有、有他想得那么复杂吗?我觉得就是那群官平素瞒上欺下舒服惯了,没想到皇帝会这么认真,至于有意颠倒是非云云,我真怀疑他有轻度妄想症,见个人都觉得跟他过不去了(4党别拍我)



不离不弃 2007-04-26 09:40

大家只看到结果,说他多疑,实际上真是他多疑吗,可他的疑虑不是毫无原因的吧!政治斗争基本上贯穿了他一生,他的多疑也是烤炼出来的,不然他还能有活路吗?他只是太透彻,而且不擅掩饰,在他手下做事的人当然如芒刺在身,不能糊弄了嘛,就说他刻薄、多疑!反过来,你若身正,又何怕人疑你呢?


贲然来思 2007-04-26 09:43
马基雅维利都说了么,英明的君主兼有狮子和狐狸的性格,我们四狐狸的一面和狮子的一面都是非常的显著的,大家在欣赏四狮子之余,就适应适应四狐狸8~~~~~~~~~~~


查看完整版本: [-- [录入]大内更鼓敲错之后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75428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