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疑为怡亲王画作(转移自昆朋社区·怡亲王府,十万个为什么首发)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清绘画馆 -> 疑为怡亲王画作(转移自昆朋社区·怡亲王府,十万个为什么首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铜雀夕影 2005-08-01 05:00

疑为怡亲王画作(转移自昆朋社区·怡亲王府,十万个为什么首发)


怡亲王允祥画作---《一团和气》

(十万个为什么:这张大阿福,疑为允祥所作,上面有允祥敬书几个字)





錦閣兒 2005-08-01 05:09
我原来学画的时候发现画中人物的脸形神态是很容易和作者本人很像的.所以, 这幅如果十三不是摹的话, 也许他本人和这个也有几分像呢.而且和他的八字算出来的也很配啊,肤色深一些,也不瘦.

将进酒 2006-06-17 05:00

很遗憾的告诉你,这幅画是胤祥亩摹的古人的一幅画,抱歉我忘了原作者了



冰木琴 2006-06-17 20:36

浅谈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与乾隆的“一团和气杯”(ZT)(转自萱草园)


成语“一团和气”的本意是指态度和霭可亲,现在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该词来源于宋朝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卷三所引《上蔡语录》:“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一:“一团和气图”在明清民间的使用


明清的民间风俗画题材比较丰富,不仅涉及生产、生活,还包括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其中,“一团和气图”也是被百姓广泛流传爱戴的题材之一。画中者团坐,做嘻笑状,手捧“壹团和气”字样(图1),寓意待人接物笑口常开、一团和气,充满喜庆气氛。因为寓意深刻,所以在全国各地流行很广(图2)。




图1:清代“一团和气图”年画。




图2:苏州“一团和气图”年画。


二: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与其意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朝成化帝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图3)》,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宪宗是“一团和气图”的创始人,不管推断有无根据,至少可以说明朱见深与“一团和气图”关系密切。 其实,成化帝绘制该图并非毫无缘由,从当时历史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图3:成化帝朱见深绘制的《一团和气图》,立轴纸本设色,纵48.7厘米,横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正月初二日,帝患病,十七日卒(年三十八)。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因此,成化元年六月初一应是成化帝即位接近一年半左右。出于对群臣万众一心的期望,统治者绘《一团和气图》并制《一团和气图赞》对朝政的安定团结、稳定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御制一团和气图赞


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惠逺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试挥彩笔,题识其上:


“嗟!世人之有生,并戴天而履地,既均禀以同赋,何彼殊而此异。惟堑智者,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虽近在於一门,乃逺同於四裔。伟者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噫!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披图以观,有概予志。聊援笔以写,怀庶以警俗而励世。”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


陶渊明、陆修静与惠远法师三人发生在庐山东林寺虎溪前的故事又称“虎溪三笑”,流传至今。另有一说的主人公为佛印、苏东坡与黄庭坚。不论那种说法,都是历代文人渲染所致,未必真有其事。


2.体现“三教合一”思想


很久以来,儒、佛、道三教一直是影响我国文化的三大主流,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内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根据《御制图赞》可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惠逺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佛、道、儒三教代表,整个画面显得布局巧妙、和睦喜气。


关于“三教合一”的思想不仅流露在成化帝身上,其它许多寺庙文物中也有类似情况。以嵩山为例,佛教圣地少林寺的千佛殿西侧是具有道教色彩的地藏殿,殿内南北两面供十大阎罗王神位;后壁绘制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画图;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郑王之子朱载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图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该图极有可能是朱载堉借鉴其曾祖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所制。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 , 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都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三:乾隆“一团和气杯”及制作特点


由于明清年间“一团和气”年画的普及流行,乾隆御厂也参照该图制作出相关制品。与其它官窑瓷相比,“一团和气杯”(图4-1)显得更有加巧妙、富有特点,其特殊处主要体现在彩瓷工艺、吉祥文饰及造型特点等方面:




图4-1:乾隆婴戏三多一团和气杯正面图。三婴儿手中各捧寿桃、佛手、石榴。


1.彩瓷工艺方面


乾隆“一团和气杯”是一种较为复杂、将釉下高温青花与釉上低温彩完美结合的复合彩瓷(图4-2)。它在以往的青花斗彩基础上、结合康熙开始的粉彩技法,使用华贵的金彩,使整个器物显得越发漂亮、绚丽。




图4-2:乾隆婴戏三多一团和气杯局部图。其中蝶纹为青花、瓜纹上部为斗彩、瓜叶使用金彩描边、团婴为粉彩。


2.吉祥文饰方面


在文饰方面,“一团和气杯”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典型、综合的清代吉祥文饰结合体。以“一团和气”为主图案,三个喜气婴儿各自手捧寿桃、佛手、石榴,寓意多寿、多福、多子,同时,辅助文饰中还使用寓意“绵绵瓜瓞”的瓜、蝶纹等,使画面充满和谐、吉祥气氛。


3.造型方面


该器的造型特点主要体现在底足修胎上(图4-3),底足曲线修饰圆滑,与器身浑然结合,显得比较特殊。这种修足方式在成化杯类器中较为常见,康、雍、乾时期也都有制作,例如乾隆的斗彩福寿纹碗就是采用这种修足造型(图5)。该方式促使器物重心尽量下降,利于器物稳定。即使倾倒、翻滚后也会因自身重力作用,弹指间恢复直立状态,类似儿童玩具中的不倒翁。因此,使用后握在手中赏玩显得别有情趣。




图4-3:乾隆婴戏三多一团和气杯底部落款图。




图5:乾隆斗彩福寿纹碗底足特写图。修足特点与乾隆婴戏三多一团和气杯(图4-3)基本一致。


四:总结


从绘画结构上看,乾隆时期景德镇御厂所制“和气杯”很大程度借鉴了成化帝《一团和气图》与民间“一团和气”年画的图案特点,联系乾隆时期常见的瓜蝶、三多纹,构成婴戏图、不倒翁和日用品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结晶。除此之外,不论是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还是乾隆朝的“一团和气杯”,都无不饱含国家统治者对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安定团结的良苦用心与殷切期待。



一自文雨子 2007-07-31 22:56
说句挨砖的话,我看到这幅画的第一反应是笑,而且洗了很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那么好笑

toutou 2007-07-31 22:59
落款是“允祥敬书”啊!刚注意到,那会不会是给四的呢,不过要是给四的好歹该加个“臣”字款,其他人他好像用不上一个“敬”字,难道是给其他兄长的?

洗桐女史 2007-08-03 11:32

怎么说呢,看雍正皇子的时候要么是书皇四子,要么是雍亲王,哪里有落名字的?就他写给阎的祭文有落胤禛么?没有吧。

这个题目是我改的,我是觉得可能是伪书的。

如果是十三的话,允祥必定是雍正继位后,想必也会有怡亲王之字样,如果要是给雍正的自然落臣款呢,可是这个没有。我就觉得是假的。

KP现在不在了,很多东西,只能凭记忆,我记得当时是蓝姐还是木头姐姐YY,这个是希望兄弟间和睦,有一种暗诫之意。

等我什么时候碰到木头姐姐再问问,可知此图出处否。知道的话,就知道真假了。比如出自嘉德的,凡是他注明某某款,而没有肯定的说,这就是作者,百分之百就是仿品!



流浪硕鼠 2007-10-23 20:43

恩,感觉桐桐说的和有道理,我看得时候觉得上面只写一个允祥敬书有点怪,人家十七给雍正的画像下面写了那么大一通,和这个不能比


amelie-zz 2007-11-11 22:01

一团和气?

这画画的真是……

不过为什么有那么多手??


牡丹花下 2007-11-12 21:57
感觉怪怪的,这种审美观点 ,真是让人 佩服 !

toutou 2008-01-21 18:01
这个题款:允祥敬书~~~如果是真迹的话必作于雍正年间,且受主的身份较全人为高,对身份高的尊长,自称爵位不够恭敬,所以自称名字也不奇怪。但受者肯定不是皇帝,否则要加臣字款。所以悠悠yy,此画的受者当是十三的长辈或同辈兄姊。长辈活到雍正年间的有姑母端敏公主和各位母妃。公主是简亲王一支,与老康关系不佳,且人十分彪悍,所以十三送她画的可能性不高。绝大多数的母妃也都不可能,个人以为可能的包括皇贵太妃小佟和十六十七的生母密、勤二妃,如果逢整寿之类还比较有可能。同辈的兄姊包括三、五、七、十二和纯禧、荣宪、恪靖三位公主。三、十二是四哥贬黜的人,想来不可能。荣宪是三的亲姐,为人又彪悍,四哥不喜,想来也不会。

小幻 2008-01-25 13:00

画的风格有些怪怪的。可能阿福都是这样的吧。呵呵……

若是十三画的,那偶都喜欢


枫丹白露 2008-02-16 15:52
第一次看的时候还以为是十三自己作的呢,正觉得奇怪他怎么那么有才?能作出那么有水平的画,现在才知道即使是他作的也是临摹的哦……

zhendi1 2010-10-05 00:16
拿锅盖说,刚瞅的时候吓了一跳,怎么这么多手啊?妖怪啊!

后来仔细看看感觉是几个人抱在一起,然后努力找那两个人的脸,居然没找着?

唉,算了,改看笔法和署名吧


查看完整版本: [-- 疑为怡亲王画作(转移自昆朋社区·怡亲王府,十万个为什么首发) --] [-- top --]


Copyight © 2005-2010 ourjg.com
Time 0.083873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