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搜索 帮助
主题 : [原创] 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
半夜心 离线
级别: 五品吏部给事中
UID: 3016
精华: 3
发帖: 258
金钱: 510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520 个
在线时间: 2(时)
注册时间: 2007-01-24
最后登录: 2011-09-22
楼主  发表于: 2007-05-18   
0

[原创] 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自人类诞生伊始,“历史”便随着绵亘无垠的时间轨道如影随形了。

 

 

 

人们不觉发出疑问:历史究竟是什么?

 

 

 

岁月轮回,沧海变迁,于俯仰之间,它成就了多少人的旷古英名?赫赫扬扬,封侯拜将,好不威风!可转眼之间又见帝王怒目,伏尸百万,血流成河,亦是何等悲怆?

 

 

 

有时侯,历史是面绿锈斑驳的古老铜镜,有了它,明智如李世民便使万方奏乐,河清海晏;有时候,历史又如羊肠小道,一路坎坷漫长,险象环生,引发士人大夫面对穷途末路的一番伤怀涕零。你可见那层层叠叠的满径落黄之下沉寂着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而更多的时候,历史则是荆棘满布的鞭子,它无时无刻不在抽打着腐朽的躯壳,噬血的灵魂。而后,它既能大手一挥筑就一世辉煌,也能在顷刻间令其轰然倒塌,土崩瓦解。霎时又挥鞭如注,令人痛入骨髓,血肉模糊。

 

 

 

泱泱华夏大地,尧天舜日,俊彩星驰。吾辈所谓炎黄子孙从来都以璀璨夺目,扬扬洒洒的“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继承者骄然自居,然而,事实上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也为后人奉上了更为沉重的历史卷帙。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这是出自我国流传最广且成书最早的启蒙读物《千字文》中的语段,其中“龙师火帝,鸟官人皇。”皆可向上追溯到混沌初开的上古时代。而之后的两句“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又是叙述了黄帝命史官苍颉造字,令其妻嫘祖始做服饰这两件大事。

 

 

 

在封建科举制度压迫下的人们,犹为看重文史教育,其中又以蒙学最为突出。蒙学的重要地位源于儿童心智尚未开化,亦无完整而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其思想文化专制统治的目的,紧抓蒙学教育,殷勤“帮助”子民树立所谓“三纲五常”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而在这样一部被封建统治者寄予厚望且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启蒙读物中,编纂者周兴嗣却毫不吝啬笔墨地将上古历史、华夏发端放在开篇,后人亦可从中窥见一斑。

 

 

 

如此说来,读史、研史和崇史的风气由来已久且经久不衰,人们读史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所谓“殊途同归”,归结到一点还是旨在“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这十二字上。

 

 

 

毋庸质疑,对于本国历史的了解与否直接关乎教化,责任和荣辱。昔日,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历史之于个人而言便是在世为人之根,试问一个不知历史,可堪数典忘祖之辈又能凭什么立足于世间?即使一日侥幸成为所谓“经天纬地”之材亦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流,必落得个木死,河涸的结局,终是难以长久的。

 

 

 

再问,一个对本国历史丝毫没有认同感、只知一味重洋媚外之人又怎能去热爱自己的国家?不懂得热爱自己国家的人又怎能担起兴国安邦的重任?若这样的民族有一日遭受涂炭,当后人在盖棺论定之时是应说“百足之虫”还是自取灭亡呢?

 

 

 

历史之于个人尚且如此,若谈及其对统治阶级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道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历史真相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后人只能从较为理性而枯燥的文字中还原历史事件。于是我们了解到,历史既是史官们白纸黑字记录下的已发生的客观事实,也是能够反射出一定程度上某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里人类的意识活动。

 

 

 

当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全数捧到宋神宗御座前时,神宗,有宋一代难得的改革派皇帝不由为之一叹,他只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此观之,古代统治者们读史多是为了吸取前人经验教训,未雨绸缪,免蹈覆辙,从而希望自己的统治能长久下去。而这其间,重在一个“鉴”字上,“鉴”什么?“鉴”的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老子》的开篇中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谓百家纷纭,各不相同,但笼统地讲,第一个“道”就是指客观规律,世间万物光怪陆离,瞬息难辨,常常令人难以琢磨,但存在于事件、现象表征之下的客观规律却是指日可寻。我们的祖先无疑是聪明的,睿智如老子早已看透了世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乃至发展的规律,所以提倡人们去顺应规律,而不是改变甚至是背离规律的运行,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观点是一致的。我国封建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由于受到阶级利益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他们不一定都能看到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但他们中但凡有所作为的如“文景之治”、“弘治中兴”的缔造者们都会或多或少的由前世兴衰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灵活运用,从而功成名就,永垂千古。

 

 

 

这样的范例很多,记得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在他的著作《老子他说》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那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我个人很赞同南老先生的这个观点,若说在中国古代史中,在政事的治理上,黄老与儒学冲突最尖锐的时期大概算西汉前期了,但是奇怪的是在冲突最白热化时期却诞生了将两者结合自如的帝王中的执牛耳者,他们就是文帝、景帝和武帝祖孙三代。说起他们的功绩又岂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后世子孙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读史的另一个作用则在于“考当今之得失。”同样地,这句话重在一个“考”字上,“考”又作何解呢?仅我一家之言,在此只有贻笑大方之家了,我个人认为此处的“考”既可理解为“比较”亦可认为是“深度反思”。这一个字恰巧能代表一个思维流程,即首先进行古今兴衰荣辱的对比,然后再在对比中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开始深度思考,思考什么呢?思考“得”与“失”的价值取舍。

 

 

 

显然在哲学上,“得”与“失”本身是一对矛盾,但是归根结底却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间有句俗话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读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算是一中歪解吧。想起央视最近一直热播的历史大片《贞观长歌》,撇看故事情节,深度探讨不谈,片尾曲中的一句歌词却令我印象深刻,“金银散,人心聚,笑看绿水青山”这正好印证了《四书五经》里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大道。于是历史教会我们“得”便是要“得”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失”的却是一时苟安与享乐。

 

 

 

岁月荏苒,转眼间已是二十一世纪了,跳出历史的书页,真实的世界从来没有驱走瘴气乌云,蝇营狗苟。放眼望去,国际局势依然云谲波诡,动荡不安。局部地区暴力冲突从未停止。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应当心怀天下,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满腔豪情,但是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却不一定都有厉兵秣马,冲锋陷阵的机会也难说拥有巧舌如簧,雄辩峰会的魄力。但我们所能做的却很多,比如通过了解历史,接近历史去掌握一些社会发展规律,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注:本文作者亦叫半夜心或端木静笃,原载于我个人BLOG:   http://blog.sina.com.cn/dingxueling


我要把心献给衷爱的结尾.
宁愿矜持的枯萎 .
寂寞花蕾.
决不做红尘的奉陪 .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半夜心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大白菜 离线
级别: 贵宾

UID: 1139
精华: 25
发帖: 3026
金钱: 500325 枚
威望: 5000 点
金币: 300000 个
在线时间: 274108(时)
注册时间: 2005-11-16
最后登录: 2010-01-18
1楼  发表于: 2007-05-19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历史是空山人语,历史又是青苔返景。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大白菜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描述
快速回复

遵守版规,请勿顶帖,勿发表纯表情、纯引用帖;权限不够请努力发帖,勿发牢骚抱怨贴;历史讨论区请勿发表纯空洞、同情、花痴的慨叹水帖!
认证码:

验证问题:
康熙的陵寝名,请输入拼音Jing Ling对应的中文 正确答案:景陵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