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冬皇的介绍
转贴自梨园百年琐记
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E5%AD%9F%E5%B0%8F%E5%86%AC
孟小冬,女,京剧老生。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北京人。
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她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这样冰雪聪明的小女孩儿,明日之星非她莫属。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谁也不曾料到命运既眷顾她又捉弄她,她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竟使她创造出以后事业的辉煌,并经历了一段传奇的婚姻。
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前较之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但命运之神没有永远眷顾他们。孟小冬的天生丽质、不以色相事人的铮铮傲骨曾引来不少追求者,一个单相思孟小冬而不得的狂徒竟到梅家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对孟、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终告仳离。深受打击的孟小冬曾一度皈依佛门。孟小冬最后的生活归属是杜月笙,她和杜的一家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一九五零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杜月笙这时早已是疾病缠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
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大局逐渐稳定,流落在香港的京剧演员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在周恩来统战政策的感召下返回内地。孟小冬也是统战政策争取的对象之一,周恩来总理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说服她回归。当时孟母张云鹤女士尚住在北京,以为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却遭到孟小冬的婉拒。一九五七年章士钊曾写条幅赠孟小冬:“当时海上敞歌筵,赠句曾教万口传。今日樊川叹牢落,杜秋诗好也徒然。绝响谭余迹已赊,宗工今日属谁家。合当重启珠帘寨,静听营门鼓几挝”。诗句表现了章士钊说服不成的无奈与喟叹。虽然没能成功,章士钊对孟小冬却一直念念不忘。几十年后,我们看到:“津桥昔日听鹃声,司马梨园各暗惊。人面十年重映好,梁州复按陡生情。四合院正房东墙挂着一幅立轴,落款是:小冬女士清鉴章士钊。有一次朋友来访指着立轴说,你父亲大概是单相思吧?不然送给孟小冬的字怎么会在自己手里?章含之笑着点头。”(杨继桢《章含之的四合院情结》)
一九六七年,孟小冬由香港转赴台湾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终其余年。一九七七年因病不治,与世长辞。
弟子有赵培鑫、蔡国蘅等。
出生: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逝世:1977年5月27日,农历丁巳年四月初十日
1908年12月9日农历11月16日生于上海民国路同庆街观盛里(今人民路观盛里)。一说生年为1907年12月9日。因民间有“腊月羊,守空房”的说法,故称1908年。乳名若兰,本名令辉,因生于冬天故取艺名筱冬,后改小冬,晚年自署凝晖阁主。原籍京西宛平。祖父孟长七,艺名孟七,为京剧武净兼武生,大伯父鸿芳,演武生改小丑,二伯父鸿寿唱文丑,亦通京胡。三伯父鸿荣,演文武老生兼武净,艺名“小孟七”,六叔父鸿茂,应工小丑。父鸿群演老生兼红生,母张氏云鹤。二妹佩兰。三弟学科,唱花脸(学科生子俊泉,亦唱花脸,是郝寿臣和裘盛戎的亲传弟子;妻王晓临是孙甫亭、李多奎的亲传弟子,乃老旦“三王”之一)。四妹幼冬,亦工老生。
1912年,5岁。开始随父在家练功,学习老生唱段。
1914年,7岁。随父赴无锡演出,扮演娃娃生。
1915年,8岁。拜孙(菊仙)派老生、姨夫仇月祥为师,学老生。父嘱其不许入旦行。
1916年,9岁。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堂会戏《乌盆记》,汤叔鸾饰张别古。
1919年,12岁。3月9日至5月15日,在师父仇月祥、父亲孟鸿群带领下,首次赴无锡正式演出营业戏。当时演出压轴戏《捉放曹》,报端曾介绍她与琴师马少亭的概况,亦有刊物报道其首次演出为《逍遥津》者。在无锡共演出68场,两个多月。挂牌时用艺名孟筱冬。7月二度到无锡献艺,6日开始在无锡新世界屋顶花园登台,以全本《四郎探母》、《桑园寄子》、《翠屏山》打炮,与第一次演出相比增加了14出新戏,演至11月初,共110天,其间无一日中断,共演30多出不同的谭派和孙(菊仙)派剧目。其中《失空斩》演出14场,《碰碑》15场,《捉放曹》17场。最后又在无锡薛观澜宅演出堂会《黄鹤楼》。12月1日加盟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乾坤大京班为正式演员,同台有著名演员李春来、粉菊花等。
1920年,13岁。仍在上海大世界男女同班的乾坤大剧场演出,至11月合同期满为止。12月14日正式搭班黄金荣的共舞台,将艺名孟筱冬改为孟小冬,接替露兰春在连台本戏中担任主角。演出剧目有《宏碧缘》、《枪毙阎瑞生》等。当时共舞台的著名演员有张文艳、吕月樵等,其父孟鸿群也在共舞台搭班,演出《举鼎观画》、《雪杯圆》等戏。
1921年,14岁。在上海共舞台演出至11月下旬合同期满,应邀赴福建作短期演出,又赴南洋菲律宾献艺数月。同年在百代公司首次灌制《击鼓骂曹》、《逍遥津》、《徐策跑城》、《武家坡》、《奇冤报》、《捉放曹》等唱片。
1922年,15岁。8月20日与师父仇月祥及胡琴圣手孙老元(佐臣)由上海同赴汉口演出,场场客满。演出期间结识女老生姚玉兰(谷香),义结金兰。
1923年,16岁。根据续约两个月的规定继续在汉口演出到春天,后半年返回上海继续演出。
1924年,17岁。6月至7月初应邀三赴无锡,在新开张的庆升园主演了《四郎探母》、《失空斩》、《逍遥津》、《珠帘寨》和《十八扯》等戏,给无锡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返沪后,根据孙老元等前辈的建议,继续走谭、余派的戏路,北上求师深造。遂与著名武生白玉昆在上海商议组班北上。后辗转北上山东济南、天津、北京演出,仇月祥,孙佐臣随同前往。在济南演出时,除在白玉昆演出前加演老生戏《空城计》、《捉放曹》等戏外,还与白玉昆合演了《狸猫换太子》或《侠义英雄鉴》等。
1925年,18岁。春季随白玉昆班到达天津,演出于新民大戏院,与白玉昆、赵美英并挂头牌合演了《武家坡》、《乌龙院》、《汾河湾》、《二进宫》、《桑园会》、《梅龙镇》、《枪毙阎瑞生》和《十八扯》等戏。因大受欢迎常加演日场,临别演出当晚,还加演了双出。演出期间曾得谭派名票王君直的悉心指点。
6月由天津到北京,5日演出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三庆园,以全本《四郎探母》打炮,获得成功。后陆续演出于开明、三庆、广德等戏园及城南游艺园,同时细心观摩余叔岩的舞台演出。演出《乌盆记》、《南阳关》、《四郎探母》、《武家坡》、《乌龙院》、《连营寨》、兼演《狸猫换太子》(饰宋仁宗)、《七擒孟获》、《阎瑞生》(饰莲英)等戏。始终保持着很高的票房纪录。同年在长城、丽歌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珠帘寨》、《捉放曹》和《逍遥津》三张。
8月参加北京第一舞台盛大义演,与裘桂仙合演《上天台》,列第三。大轴子为梅兰芳、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余叔岩、尚小云演压轴《打鱼杀家》。
8月23日冯公度母80寿辰堂会,由青衣王琴侬提调派了一出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四郎探母》,台上阴阳颠倒,引起注目,轰动一时。
12月为北京晨钟学校义演两场。
1926年,19岁。将父母和兄弟由上海接到北京东堂子胡同,后搬迁到东四三条25号、26号。定居北京后继续演出,为求深造先后向谭派名宿陈秀华、陈彦衡、王君直、苏少卿、言菊朋、李适可、鲍吉祥等问艺,又请杨宝忠说戏兼操琴伴奏。在天津闻人叶庸芳支持下与金少梅组班,在大罗天剧场演出。又在王克敏生日堂会上与梅兰芳首次合演《游龙戏凤》。
1927年,20岁。在梅兰芳夫人王明华支持下,经冯耿光等人撮合与梅兰芳在冯府结为伉俪。
1928年,21岁。与雪艳琴在天津公演十余天。天津《大风报》创办人沙大风撰文捧小冬为“冬皇”、—时风行,不胫而走。当时曾有署名斑马者写打油诗一首云:“沙君孟话是佳篇,游艺场中景物鲜,万岁吾皇真善祷,大风吹起小冬天。”
1929年,22岁。12月梅兰芳离京赴美国演出,与梅兰芳在寓所送别合影。
1930年,23岁。梅兰芳访美,8月凯旋。因梅兰芳大伯母逝世,前往无量大人胡同奔丧吊唁被挡之门外。后往天津念佛隐居。11月10日与11日与华慧麟合作为赈灾义演于天津春和戏院。头一天为全本《四郎探母》,另一场大轴为《失空斩》,前为雪艳琴之《贵妃醉酒》。第二场为《捉放曹》压轴,大轴为雪艳琴的《头二本虹霓关》。后与梅和好。12月16日在天津演出义务戏《捉放宿店》。
1931年,24岁。12月父患病,由天津返北京探视。由杨宝忠为其说戏调嗓,前后3年多。同年于长城公司灌制《捉放曹》、《珠帘寨》唱片,杨宝忠操琴。
1932年,25岁。2月父病逝。九月在天津拜苏少卿为师。苏曾列身于上海四大剧评家、四大谭票、三大京剧教师之属。
1933年,26岁。9月5、6、7日在天津《大公报》发表“紧要启事”,连载三天。因婚姻关系息影5年以后,决定重返舞台。9月25日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出全本《四郎探母》,旦角李慧琴,配角有诸如香、鲍吉祥、姜妙香等。
10月19、20、21日演出于天津明星大戏院,合作者侯喜瑞、萧长华、胡碧兰等。程君谋为其操琴。
1934年,27岁。不定期地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并向鲍吉祥学演余派戏《失空斩》、《捉放曹》、《四郎探母》、《乌盆记》等。9月27日在北京吉祥戏园与王泉奎、鲍吉祥合演《捉放曹》。12月经杨梧山、窦公颖介绍在杨宅宴会上拜余叔岩为师。其后余常至杨府为小冬说戏。
1935年,28岁。继续在北京、天津作不定期演出。11月与章遏云应邀同赴上海于黄金大戏院义演,原定20天,因健康关系只演出8天。演出剧目有《空城计》、《捉放曹》、《珠帘寨》、《盗宗卷》、《南阳关》、《乌盆记》等。
1937年,30岁。4月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与张君秋、周瑞安、李多奎、李春恒、吴彩霞等演出《失街亭》、《乌盆记》、《武家坡》、《盗宗卷》、《法门寺》、《探母回令》等戏。
5月应上海黄金大戏院之邀,与章遏云、陆素娟为该戏院迁址重张揭幕剪彩。
1938年,31岁。10月21日在北京泰丰楼正式拜余叔岩为师。从此每天往范秀轩问艺,苦心钻研。12月24日在北京新新大剧院首次公演余叔岩亲授剧目《洪羊洞》。余叔岩亲临戏院把场,配角有李春恒、裘盛戎、鲍吉祥。王瑞芝操琴。
1939至1942年,32岁至35岁。每天傍晚由余派琴师王瑞芝在东四三条孟宅调嗓练唱,约6时在孟宅用餐,8时乘包月车往宣武门外椿树头条范秀轩用功,由王瑞芝随从操琴调嗓。
1943年,36岁。5月19日16时,京剧三大贤之一的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幸病逝。小冬在余门学戏5年,约学会30出戏。
1944年,37岁。隐居。
1945年,38岁。为庆祝抗战胜利,与程砚秋在广播电台合唱《武家坡》,因病,体力不支,只唱了一句西皮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后由杨宝森替代唱完。
12月北京各界为庆祝抗战胜利,假怀仁堂演出堂会戏,剧目:谭富英《空城计》,孟小冬、李世芳合演《武家坡》,程砚秋《红拂传》,马连良、李万春《八大锤》。
1946年,39岁。到上海住吴心普家,与许姬传等由王瑞芝操琴调嗓,常唱《御碑亭》、《桑园寄子》等戏,正宫调。
1947年,40岁。5月赴上海。9月为陕西水灾义演暨贺杜月笙60岁生日,共义演10天。小冬于7、8两日连演《搜孤救孤》,自饰主角程婴,赵培鑫饰公孙杵臼,裘盛戎饰屠岸贾,魏莲芳饰程妻,司鼓魏希云,京胡王瑞芝,月琴闵兆华。演出盛况空前,演罢宣布从此告别菊坛,返回北京。
1948年,41岁。下半年赴上海。
1949年,42岁。4月27日,与杜月笙、姚玉兰乘船赴香港。
1950年,43岁。秋季,在港与杜月笙举行婚礼。
1951年,44岁。8月16日杜月笙病逝。11月离开杜氏公寓,居使馆大厦公寓。琴师王瑞芝、任莘寿、郭晓农、赵仲安、钱培荣等时常赴孟府调嗓谈戏。
1952年,45岁。春季,在香港菽园收赵培鑫、钱培荣、吴必彰为徒,由孙养农举香。秋季参加欢送国画大师张大千侨居巴西饯别宴会,即席反串《贵妃醉酒》助兴,并赠大千自唱音带。
1953年,46岁。为孙养农著《谈余叔岩》一书作序,题为《仰思先师》。该书由香港三联书社正式出版。2003年,余叔岩外孙刘真在北京重印发行。
1955年,48岁。琴师王瑞芝返回大陆。教戏或调嗓,改由琴师任莘寿、郭晓农、赵仲安等替代。
1957年,50岁。春季,章士钊赴港与小冬会晤并赠诗留念。
1958年,51岁。迁居摩登台居住并教学。
1964年,57岁。迁居继园台居住,居家静养,练习太极拳。
1967年,60岁。9月接受姚玉兰的邀请,由港乘船赴台湾定居。
1968年,61岁。居住台北信义路,不参加任何活动,定期去昆明街法华寺念佛诵经。平素在家静养,以看电视、打牌消遣,常有港台弟子前去看望请益。由李慧岩为学生调嗓。弟子、名诗人李猷则常陪其谈字论画,关心她的生活起居。青年演员叶复润、崔富芝以及名演员哈元章、周正荣、李金棠、秦慧芬,老友章遏云及名票友高华、杨天等均常登府拜望,谈天说地,气氛融洽。
1970年,63岁。10月,为香港《大成》杂志出特刊纪念余叔岩80诞辰撰文《纪念先师余叔岩先生》。
1976年,69岁。11月15日往法华寺诵经,随后港台弟子及亲友为其在家中“暖寿”,16日隆重举行庆祝70大寿典礼。
1977年,70岁。5月26日晚11时50分因肺心病辞世。6月8日在台北举行了1000余人参加的盛大公祭仪式和葬礼。张大千特送挽联曰:
魂归天上,誉满人间,法曲竟成广陵散
不畏威劫,宁论利往,节概应标列女篇
1978年,由亲友及弟子出资成立“孟小冬国剧奖学金基金会”,由女杜美霞担任董事长,每年在各剧校选拔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连续20年,激励了众多京剧青少年后起之秀。
2004年,由余叔岩孟小冬艺术学会和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联合制作,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孟小冬唱腔及为钱培荣说戏录音集粹》。
大戏魔 提供
条目2
关于孟小冬身世和进京前的经历,另有一种说法出自翁思再《余叔岩传》,是余叔岩先生在教戏之余与孟小冬闲谈时,孟向师傅亲口透露的。孟小冬本姓董,名若兰,汉口人。祖居汉口董家巷,后迁桥口临近满春茶园处。姐妹五人,父母以为满春茶园演员包伙食维持生计。民国元(1912)年,孟鸿荣(艺名孟七)携兄弟孟鸿芳、孟鸿群、孟鸿寿、孟鸿茂到汉口满春茶园演出,伙食包给董家,演员借住附近民居,孟鸿群住在董家,相处甚好,尤其喜欢董家聪明俊俏的小女儿若兰,常带其到后台看戏,演出之余就带她四处玩并教她唱戏。二三个月后,孟家班离开汉口,董家父母就让若兰认孟鸿群为义父,随孟家班走江湖。孟家原本称其“小董”,就一直未改口。回沪后,孟鸿群请孟家姑父仇月祥教老生戏。至其十五岁时,始冠孟姓,由于旧称“小董”,遂改名孟小冬。
民国十一(1922)年冬天,孟小冬到汉口湖北路怡园舞台演出,由仇月祥组班,孙佐臣操琴。其间与坤老生姚玉兰结拜金兰。曾去桥口寻找亲生父母,物是人非,直至逝世也未能找到。返沪后,进大世界乾坤大剧场,两年后进共舞台,拜露兰春为师。露兰春是共舞台老板黄金荣的侧室,主演的《宏碧缘》长期满座,而此时竟与安舒元私奔,不得登台。共舞台只好请孟小冬仓促上阵救场演骆宏勋,居然同样卖座,红遍上海滩。
此后不久,即随白玉昆到天津日租界新明大戏院演出。在《狸猫换太子》中前饰宋王后饰陈琳,《七擒孟获》中演诸葛亮。后白玉昆赴烟台,小冬不愿随行,经新明大戏院基本演员赵美英(赵燕霞姑母)指引,投奔北京城南游艺园与雪艳琴合作,一炮打响,从此在北京城立住脚。
三十年代中期,拜言菊朋为师学谭派戏。言菊朋在教戏之余,常对孟小冬夸奖余叔岩,认为孟的嗓音更接近余叔岩,因此劝她多学余叔岩,并鼓励她向余叔岩问艺。
京腔京韵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