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tou:
桐桐,那句话明显是反问句嘛,“又似。。。。乎”,你亲爱的小四不是常这么说吗,何况前边有“事皆明白”一句。
朱批大意是:这件事情朕是想化解掉的,因为无故牵涉怡亲王,且情由一言难尽。事情是非常明白的,怡亲王哪里像隆科多那样卑鄙,有小人奴才那样做无耻之事呢?(大概皆指贪财受贿)此事由科道题参的情况你应该已经知道了。诚亲王、隆科多乃是志骄、自私贪婪卑鄙的人,朕错信用人了。
他这个错信用可能专指隆,不包括诚亲王。但这件事情可能是二人合作的。老三不是最经常敲诈勒索下面人么。
我确实有印象户科给事好象题参过户部,但我忘了是为什么事。从此看都未必是隆陷害王爷,可能是他和老三自己收了人家礼,瞒着王爷办的。
洗桐女史: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满文的翻译真是令人吐血啊!
隆和老三走的很近啊,我把某人对隆说你有没有背叛我那段录下来了。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replyID=17822&id=2530&skin=0
雍正这个人,其实还算得上是一个执法公正的人,并不因为私情而宽纵,雍正曾因为十六不能胜任宗人府之职,就免去了这一职务,并让大臣们在诸王中推举,大家推举的是十七,但是雍正说十七办理旗务很勤勉,但是不适合宗人府任职,让大家再推举一个人出来。由此可见,在忠诚的前提下,他看中的是一个人的才干,而并非亲疏的关系。倘若十三是庸碌不堪之人,我想无论他和雍正的关系有多好,雍正也不会重用他的吧。不过话说回来,雍正这个人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情愫,对于有才干,且能为自己所用的人,他是恩宠备至,也会因为对方的效力,而感觉和对方有很亲切的感觉,所以十三若真的没有才干的话,我想雍正和他的关系也未必如此会如此好。
toutou:
我对这件事好象有点明白了,以十三的为政理念,他是很照顾官商的,我看到的汉文奏折里,他亲自写信各督抚,让他们帮助官商解决一些困难的就有不少。十三主持户部期间,晋商和徽商都很出了几个巨头。
他这个奏折的意思是,总督请求朝廷降盐价,盐商们急了,凑了六万两银子,托一个户部书办,向十三请求不要讲价。这个书办为了收钱把自己吹的神仙一样(估计王爷连他是谁都不知道),给盐商们打包票。他也知道王爷那说不动,就去找隆科多。隆科多应该比较了解王爷鼓励商业发展这个想法,于是就把钱收了。十三根本就不知道这事。总督的提议报上来,王爷本心就不想损害盐商的利益,可能就批了不许讲。王爷没拿钱,却做了行贿人想作的结果,事发之后自然就说不清楚。他只能去找雍正抱屈,雍正这会又没下办隆科多的决心,所以此事也不好张扬,只能"朕欲化解",暗骂隆科多,只是想不出,这和三有什么关系。
洗桐女史:
有人奏报隆科多的罪行的时候,雍正还莫名其妙的提了苏努,在他眼中隆和苏努的罪行一样可恶~可能他提三也是觉得隆和三是一体的?
或者“诚/王隆科多乃志骄自私贪婪卑鄙之人,朕错信用人矣。”应当这样断句,诚还是确实的意思,但是可以理解为反问句,就是王要和隆科多一样是自私贪婪卑鄙之人,朕不就是错信用人了么?表示这个假设不成立?
toutou:
雍正的朱批总爱东扯西扯的把些不相干的人写进来。查弼纳和隆科多是世交,和苏努是儿女亲家。和老三不知什么关系,是否同旗的?就是想让查把他们三个的坏事一起揭发了?
洗桐女史:
查弼纳和苏努是儿女亲家啊,我才知道。
记得上次我和竹子说我家某人的朱批就是一个帖子,你看咱们回帖的时候不也是东拉西扯的么(我往某人身上扯,你往王爷那里扯,嘿嘿~),前提是了解你的人知道你在说什么,否则就会一头雾水,雍正也是啊!
toutou:
雍式发贴法,太可爱了。
隆科多这么一来,可算把王爷得罪惨了,他倒霉算是没人给他说情了。查必纳后来倒霉了吗?诺敏和隆科多是不是也不清不楚的呀?
洗桐女史:
隆和年都是得罪过王爷的人啊,谁让他们不广结善缘的,呵呵。
诺敏获罪是因为老九吧,和隆有没有关系,还真不记得了~擦汗~我的脑子有点像狗熊掰棒子的说~诺敏是揭发老九不力,被雍正认为袒护老九才失宠的吧。反正我是很欣赏诺敏的,是个人才,可惜因为牵连进党争而为雍正所弃,这是我比较介怀雍正的地方。
toutou:
看满文奏折,觉得诺敏的脑子有点锈豆,雍正多次让他向王爷靠近,他也不知道是真不领会还是故意撇清,一个劲在那儿矫柔造作,气的雍正没办法,把他们一家子都转到王爷门下去了。我也觉得诺敏其实比田文镜强。查必纳是揭发隆科多和苏努不力,好象后来也不行了。
感觉雍正处理经济问题像毛泽东,超强计划,外加有点大跃进。王爷处理经济问题像蒋介石,大权不放,外加官僚资本横行。他们俩凑到一块,想占点小便宜的人算是没活路了。
洗桐女史:
诺敏和延信都算有些骨气的,你看雍正对延信说,我听你儿子说十四和你说了一些逆理之言,你为什么不奏啊,要是像那些顺竿爬的,不知道编排点什么就安在十四身上了,可延信说他并末向臣说逆理之言,于是乎,某人不高兴了。某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嘿嘿~
toutou:
好象雍正一开始是很信任延信的,他和十四果真没什么吗?好象还让他和年羹尧对质来着?
某人不高兴了,后果很严重。。。怎么感觉像个爱使性子的小mm
引用
雍正曾因为十六不能胜任宗人府之职
十六不是管内务府吗?好象没管过宗人府吧,管宗人府的好象康亲王崇安吧
洗桐女史:
管过,但是不称职,被某人骂了一顿,免职~在雍正手下不好做事啊。
toutou:
雍正在一个朱批上说:“庄王必不得怡亲王,小气些”。看来雍正对十六的评价确实不高
洗桐女史:
嗯,是啊,雍正遗诏中评价十六就很公允:“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这么说吧,庄王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是这样的,十三去世了,雍正得找个心理补偿来填满这段感情的空白,而十六和十七可以暂时让他获得一定的安慰,但是始终都没有办法和十三一样做的那么好,所以,日子久了,反而更会因此而怀念十三的。
toutou:
乾隆说过:“外面风传过亲王为人严厉”,《清稗类钞》上说:“果毅亲王权重,声嗽所至,九卿唯喏。”感觉十七这人挺猛的。十六为人好像稍显平庸,总是犯错误。
洗桐女史:
再搬出雍正遗诏对十七的评价:“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是很欣赏十七的,但是所忧虑者仅仅是其身体虚弱,怕过度劳累,会伤害到他,所以很多政务,即使十七能办,雍正也未必肯交给他处理。就如宗人府一职,众人知道皇帝赏识十七而推举他,但是雍正却不同意。
其实遗诏中最感动我的就是雍正对十七的评述,感觉很体贴,“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或许十三的死让他很内疚吧,他不想十七也过早的离开人世,可惜却事与愿违啊。
toutou:
感觉是其在雍正清除异己的几件事中起了急先锋的作用,有时候雍正需要一个皇室成员为他做某件事,比如参劾那个要人,十三时没办法出面的,十七在这时候应该是很管用。还有是其办理旗务也起到了抑制开国诸王后代的作用。但感觉十七为人办事似乎是比较严,他管旗务的时候拿几个旗的都统换得十分频繁,估计都是和他处不好关系。
洗桐女史:
十七也没法子啊,谁让他以前和八、九走的那么近,这个时候不彻底划清界限,他就要倒大霉了。
toutou:
感觉雍正好像对倒向他的墙头草,不是很反感哦。
洗桐女史:
因为他在舆论中处于劣势啊,而这些墙头草正是他改变这一状况所要倚靠的力量。
但是乾隆没有经历过这些,所以不怎么喜欢墙头草,要不也不会开什么《贰臣传》啊。
toutou:
桐桐见过十七的那份"自白书"书么?就是表白他当年和八、九关系的那个。
洗桐女史:
见过啊,以前还录过呢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2&replyID=4642&id=746&ski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