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奇侠传》分集评论(三十七)
--------------------------------------------------------------------------------
三十七 时间跳到了雍正十一年,李卫节节高升当上了步军统领,成为胤禛心腹,并在他授意下扩建护军营。从这里可以读出两个信息--第一,围剿石门的行动得到了胤禛的认可;第二,胤禛知道这件事必然带来"刺客"的寻仇,因此加强了戒备。
李才感叹:其实,这两边都是无可奈何。对胤禛而言,吕家散布邪说,逆迹昭彰,又有曾静张熙策反事件在前,不批准石门用兵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对丝丝而言,虽然胤禛曾答应过她暂停用兵,但事情毕竟发生了,何况他不但没有怪罪李卫,还将其调入京师委以要职,可见这一结果并不违背他的本意。作为帝国的"法人代表",这个责任他不承担谁来承担?家门之恨不共戴天,血海深仇不容稍忘,现在的她无家可归,无亲可依,已是了无生趣,复仇,成了她活着的唯一价值。正如她对李才所说,过去的吕四小姐已经死了,站在他眼前的是一座灯,一棵松。
表面看来,丝丝的确是无情无欲,物我两忘了;然目送李才离去之际,她还是流下了两行热泪。人毕竟不是草木,李才无怨无悔的痴心守候,怎能不让她深深感动。但听他的话不去复仇却不能够,明知九死一生希望渺茫也要一试,否则便对不住自己,对不住那几百条人命,对不住父亲的遗教。
佛抱既然不想让丝丝杀了胤禛,为什么还要把混元剑给她?困惑。
关于尧舜与释迦的一番理论,非熟读过那几大本御制文集的人写不出来。雍正十年以后,世宗屡兴佛事,广印佛书,是不是有对往日杀戮过多的忏悔在内呢?当年为捉拿江南暴客将少林寺烧成了一片焦土,回想起来不无悔意,派坠子去修庙,也算求良心之安于万一。自古权力之路都是用累累尸骨铺成,世宗所作所为也是不得已而然,不能因其残忍而忘其慈悲一面,正如南怀瑾所说,"古今中外权位攫夺之事,常使智者慧珠晦吝,理难焚欲者,数数如也"。魏武求春夏读书秋冬射猎而不可得,世宗又何尝不是求圆明超脱而不可得!
祭孔的戏拍得很精致考究,大陆影视剧也少见。尊孔谈佛,是世宗政治思想的两大支柱,江湖以野史而能客观表现实属难能可贵,号称正剧的王朝在这里又显出了苍白和狭隘。
丝丝孔庙行刺,胤禛为保护她不为火铳所伤竟不惜亲自与她交手,情深至此,丝丝能无所感乎。
坠子要出家,乍看出人意料,但前面也有过铺垫,如他抱着隆科多的遗体痛哭。跟随胤禛多年,对宫廷的黑暗凶险、君上的刻薄寡恩洞若观火,再也没有充当杀手和帮凶的兴致。可惜看得破躲不过,他还是得回到宫中,一步步走向那悲惨的宿命。
雨夜,胤禛想到白天被刺的情景,喃喃自语"活着就好",有人认为是说自己,不是的,他才犯不着为自己的安全担心,这话是指丝丝。两年多了,丝丝生死未卜,得知她还活着,他的惊喜是难以言喻的。
丝丝二次行刺,与地震情境相联系,也是结合历史的杰构巧思。李才仍旧守着她,帮助她,不计较她对自己的态度,是够无私伟大,然而情之为物,岂是能以得失回报计算的。
《江湖奇侠传》分集评论(三十八)
--------------------------------------------------------------------------------
三十八 胤禛简直是智慧的化身,丝丝的第三次行刺竟全在他盘算之中。两人在帐中充满戏剧性的一幕很是耐人寻味。丝丝早已抱定必死之心,所以事败也毫无惧色,而胤禛不仅要征服她的剑,更要征服她的心,自诩"剑魂"的他对自己的一切都充满自信,所以敢于把宝剑交还给丝丝任她动手。不出所料,机会就摆在面前,口口声声要"反手相制"的丝丝反而下不了手。她以为自己狠得下心,却终究抛不下那个"情"字,忘不掉曾令她魂牵梦萦的"傅相公"。怕使天下苍生无所仰赖,不过是下意识给自己找的借口--雍正是好皇帝,是勤政之君,她又不是今晚才知道,当初矢志复仇之际,她可曾考虑过什么"天下苍生"?后来胤禛要拔剑自裁,她甚至拦下不让他死,如果只是为了复仇,此举又如何解释?一剑了断,岂不更爽。女人的脆弱啊。
生死之际,胤禛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冷静与坦然。这与他的"霸气"似乎颇为矛盾,细细推之也合情合理。为争皇位保皇位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是因为他是天生的"神物",是不甘平庸的一代雄才;甘愿在丝丝剑下引颈待戮,则是因为他同时又是感情丰富的"风流名士",是有着"大智慧"的"学禅行者"。残忍与慈悲,奇正相生,刚柔并济,共同构成了他复杂的性格。他可以负尽天下人,唯独不能也不愿伤害一生中唯一的真爱丝丝;只有她的存在,还能让他体味到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温情。再辉煌的功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无论你得到了多少,最终还是会绊倒在追逐的路上,古今中外真正的伟人无不深谙此理,有深厚佛学造诣的圆明居士当然也不例外。闪耀着诱人光芒的皇冠,何尝不是摧残身心的荆棘,它使人终日活在无尽的猜疑、计算、焦虑、孤独中,甚至使最爱的人对自己利刃相向,人世间还有比这更大的悲哀吗?田园将芜,不如归去,但愿来生不要生在帝王家。
上面的分析只是一种理论--事实上,短短几分钟里,连他们自己也来不及想些什么。有了太多的挂牵和纠结,形势是如许的微妙,任何因素都会影响事态的发展,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心念最细小的一转。所有这一切作用的结果,便是两人的暂时妥协--丝丝答应入宫侍读帮胤禛处理国政,胤禛许诺十八个月后给她性命。
此后的音乐变得流畅轻快起来,雍正朝廷搬到了风景如画的圆明园,丝丝尽职尽责地做她的侍读学士,胤禛 也很"乖"地听她的话,两人共理国事,配合默契,闲来聊聊天谈谈心,对胤禛来说,这正是梦想所期,积年相思之苦,一夕得偿,虽来日无多,亦已足矣;对丝丝而言,心里的矛盾交战更甚,尝到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的快乐之后,再下这把复仇之剑是何等艰难。
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李金桂听了只是茫然,惟有丝丝才能品出其"荡气回肠,传神之至"。
丝丝追问李金桂的事,显然有"吃醋"的味道在内,胤禛把事情始末对她和盘托出,解开了他们之间最后一个心结,丝丝遂主动担负起这桩棘手的差使,为父子俩排难解纷。这种事,也只有她才能办得完满。
《江湖奇侠传》分集评论(三十九)
--------------------------------------------------------------------------------
三十九 玉坠子满面愁容地走在回廊上,叠印出宗人府大臣们声色俱厉的逼问话语,妙极。丝丝与胤禛的约定,也只有他一人清楚。不能推卸"临事以忠"的责任,又不能听命除掉丝丝而使胤禛伤心,两难之下只有牺牲自己以换取丝丝对胤禛的原谅,实在可悯可叹,惹人唏嘘。丝丝见到坠子倒下的一刻,想必是愁肠百结感慨万端,自己的"任性",要以无辜者的鲜血来抵偿,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胤禛与丝丝欠坠子太多,他们最终"神物会当逢"长相厮守了,坠子却为成全他们把性命也搭了进去,而在他赴死之际,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只有冷言冷语。
借甘凤池等人的对话,点出丝丝的困境。天地会盯着她,江湖上的反清势力盯着她,都指着她去执行"维民所止"的大限。十八个月的最后一夜,她走进佛堂,他谆谆恳恳的一番言语又将她好不容易打点起的决心瓦解无余--我醉欲眠卿尚在,今朝有意抱琴来,勾起温柔的历历前尘;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触动了敏感多思的心灵;及早找到李才,白头偕老,免朕九泉相念,这一份无私无怨的关爱更使她热泪滚滚而下。而他为她准备的利器,竟是用他们一起探到的"桐山之铜"铸成的断思匕!造化弄人,莫此为甚。想到孔庙行刺时他为保护她与她斗剑的情形,她无论如何也下不了手,终于伏在柱上痛哭失声。她不能失去他,那与失去她的生命有什么区别?情急之下,只得以"大计未就,弘历未回"为由相拖延,哪怕仅仅是六个月,挨得一时是一时,总好过眼下的为难。
其实丝丝从头到尾,从认识胤禛的第一天起就在骗自己也骗他人--向甘凤池要人时,骗慧儿说对他只有"关心","跟女人不女人的可不相干";少林寻他时,骗吕留良说是为了来找爹;木兰重逢时,骗自己说断思匕能切断绵绵相思;分离的十几年中,骗所有的人说任他明月有情,我自是清风无意。作为反清大儒最得意的女儿,便有了与生俱来的沉重,注定不能仅为一己之私而活,常人可以想见的幸福离她太遥不可及。理智如博大无垠的暗夜主宰着她的思绪,"非分之思"只是偶然闪过的一点火星,只因相逢太美,这星星之火终成了燎原之势。不信相思浑不解,知道今生那见卿。
《江湖奇侠传》分集评论(四十)
--------------------------------------------------------------------------------
四十 "你是我唯一的家室,我什么事都依你。"清清亮亮,简单到不带任何前提的信任。这么多年来,李才始终在默默守护着她,如今人之将死,恩怨分明重情重义如丝丝,只有报答给他自己所能给的唯一--女儿之躯。
跟许多人一样,我极其不爽,难以接受丝丝的第一次不是和胤禛。没办法,江湖毕竟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典型中国式爱情故事,根据它的逻辑,这样的发展是正常也是必然。如金老非要让冰清玉洁的小龙女遭尹志平一劫,丁大人也是想用不完美的肉体来反衬完美的精神吧。既然胤禛能像杨过一样不计较,我们也不用耿耿于怀了。
丝丝和李才,如她和胤禛,同是注定一世的纠缠。后者是情,前者是义;后者是自己的选择,前者是社会的评判;后者是生死相许的挚爱,前者是相濡以沫的至交;后者是"此中有誓两心知"的默契,用不着回报也无法回报;前者是"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感动,可以也只能用精神以外的一切来偿还。正因为李才是弱者,是无辜的,为自己付出了太多,所以必须还他以物质之中最宝贵的东西才得心安,这,也可视为丝丝在作出最后抉择之前对一直困扰她的道德约束作的一个交代。
"虽然我是个杀手,但是也是个女人。"话说得很含蓄,但联系此前丝丝在桐山山洞里对佛抱矢口否认"女人"的情节,个中含义自然了了。她不肯离去,是因为怕她的"傅相公"面对更惨更苦的死法,心灵的天平上,爱已经压倒了恨。
胤禛明白丝丝心意,催她离开以免为难,丝丝反而灵台明澈心志坚定,正因为"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才能看到"千朵桃花一树开,千灯万户一路明"。果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牡丹台之夜,清风鉴水,明月天衣,有清一代三百年历史中最大的谜团就融化在这如诗如梦的意境中。积劳成疾旧病复发太沉重,金石燥烈鼎湖龙升太荒唐,还是这种死法浪漫潇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生死又何足道?--要是历史上的世宗真能这么看得开就好了。
重重寒气逼楼台,深锁宫门唤不开。宝剑革囊红线女,禁城一啸御风来。由李才吟出此诗,沧桑之感自见;紧接着切入丝丝留下孩子飘然而去的画面,虚实映照,引人遐思。
全剧至此,大江东去,小桥流水,黄钟大吕,浅斟低唱,已经臻于化境,而最后五分钟竟还能于绝顶翻上一层,另见洞天,如剑气将收,力道未衰,幻出万道霞彩,莹心辉目;原来在九重三殿中寻不到的皓月清风,跑到了千里之外的黄山之巅,生性通灵的宝剑双蛟龙,就此遨游于世外仙境,不问人间是非了。
看到此处,不由击节长叹:好一个唯美之极的结局!若有若无,亦真亦幻,余音绕梁,残烟袅袅,前面那被层层渲染得沉甸甸的悲苦,竟都成了给它造势的铺垫。短短五分钟,拯救了一个太过凝重的悲剧,也拯救了观众饱受摧残的心灵,于全剧实在有点睛之妙,回天之功。
黄山一场戏配乐也极好,尤其当乾隆念拐杖上那首诗的时候,深情舒缓的音乐悠悠而起,盘旋在千峰万壑、云海苍松之间,真是回肠荡气,余味无穷。每看到此处,我都被感动得稀里糊涂。别人也就罢了,我是看过清史稿看过上谕内阁看过起居注看过实录看过冯尔康杨启樵孟森王钟翰的啊,丁大人,服了你。
第7集里,酒醉后的胤禛喊道:"若真有此等女子,儿愿舍弃繁华一圆此梦!"然而人生就是四个字--身不由己,正所谓以胶漆之心,不能不处于胡越之身,进不能相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直到最后一刻,所有是非恩怨才被参透。所谓繁华阅尽,原同一梦,我仍是我,你也仍是你,从今白首同归去,不负楚山吴水心。
在这个如此现实的世界上,真有这样美丽的超脱吗?
我不知道。
回过头来,看看二月河胡玫的翻案文章,看看丁、周各位才子的生花妙笔,铁血帝王也能被演绎得如此风光旖旎令人心醉,为什么?
因为他是胜利者,历史由他来写。我们可以不相信《大义觉迷录》,还可以不相信白纸黑字的实录和起居注吗?如果这一切都不能相信,我们还用什麽来考究历史?而实录和起居注,同样是由夺得了皇位的新君"钦定"的。想从已被胜利者的笔墨涂改得面目全非的故纸堆中翻出所谓"真相",无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安可得乎?
所以,不必再寻觅夺嫡争锋的内幕,考证大位授受的机窍,也不必再争论清世宗是勤政爱民的圣主,还是嗜杀成性的暴君。姑且让我们相信,曾经有这样一个人物--一个龙豪气概名士风流的人物,一个允文允武雄才大略的人物,一个厚道惨刻各不相妨的人物,一个智慧圆满挥洒自如的人物,一个生死刹那之间矢石交攻之际还能好整以暇花前月下的人物,一个轰轰烈烈之后还能看破世情与心中所爱携手归隐的人物。
有网友说,看过这片子就不会再爱看其他同类题材的了,我不信。
现在,我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