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搜索 帮助
主题 : 雍正继位疑点和属意十四阿哥的支持点(原创+整理)
maudlin 离线
级别: 六品内阁侍读
UID: 29025
精华: 2
发帖: 191
金钱: 286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0 个
在线时间: 630(时)
注册时间: 2012-01-31
最后登录: 2016-02-26
楼主  发表于: 2015-04-14   
来源于 胤禵 分类

雍正继位疑点和属意十四阿哥的支持点(原创+整理)

u这个问题学界争议很大,至今是迷案,仅我个人而言,我倾向是:康熙是猝死而被四阿哥抢占先机,他属意的是十四阿哥胤祯.

下面系统的写写我认为的雍正继位疑点和属意十四阿哥胤祯的支持点。(以后有空会继续补充史料)

雍正继位疑点:

第一,没有康熙的亲笔手谕

康熙是个常常亲自手书谕旨的人,翻看起居注的最后几年更是如此。他还曾强调过亲手书写的东西可以做证据。(实录:凡奏事者、皆有朕手书证据在彼处),包括未写明继承人的56年的长篇遗诏底稿也是亲笔所写,而史料更记载康熙去世前曾在两处地方留下关于身后妃嫔去向安排的谕旨, 后被雍正找到, 既然连妃嫔康熙都如此细心的书写了谕旨放于不同地方,那么更为重大的皇位继承人问题,康熙为什么没留下任何书面谕旨?

康熙手书谕旨举例(实录中和起居注中太多,这里只是举两个例子,出自实录)

上手书谕上日、谕大学士、九卿、詹事、掌印不掌印科道等官曰、今六月内、因有二王之事、朕心不胜悲恸、至今犹未释然。又兼灾祲频告、愈加忧郁、身体不安。顷往坐汤泉、始得稍解、仍未全愈。至饥民救养之计、未尝时刻不廑于怀。近有苏州织造李煦人来、询知郯城至泰安、田榖稍有可望。由泰安至德州、被灾甚重。今□山戊不外田榖大收、口内各处田禾、俱属平常。合共计算、所粜之榖、必不能多。今应将漕粮、多截留。于山东沿河州县村镇、俱各存贮、以备赈济平粜之用。朕意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佐领一千有余、每三佐领下、共出一人、可得三百人每三佐领、交与银三千两。分派各州县。仍照前去人员、养饥民至来年七月。今八月内、可以到彼。这情事、尔等可确议。至东省今岁钱粮漕米、俱应速行停徵议奏。为此手书特谕。

九卿、詹事、科道、以建储事、缮摺请上日。上手书谕上日曰、国家大臣、凡事宜详细思维具奏。岂可草率、同于儿戏。朕将何赖。现今皇太后之事、未满百日。梓宫尚未安厝。举国素服。未曾剃头。乃将大庆之事渎请。朕实不解。著即回奏。九卿、詹事、科道、回奏云、臣等冒昧渎请。大体所关、全未见及。今奉上□日明示、方豁然醒悟。自知愚昧、谨具摺请罪。上又手书谕上日曰、至愚极昧之处、不止一二次矣。如此、何以办事。必至终日为人欺蔽。倘至误事。不亦可耻耶。


起居注截图:康熙因为怕奏事人不能传达谕旨,而亲自手书谕旨。







第二,八人面谕说的真实性

因为没有康熙的任何亲笔手谕,雍正在N年后发行的大意觉迷录里提及传位证据是13日早晨有7位皇子和隆科多在病榻前面谕,十五及以下皇子是在寝宫外等候。

而雍正初年的各种原始档案里,包括外国传教士以及朝鲜人的N种提及传位的版本,N种形形色色的或正确或错误的细节记录,却没有一种是N年后官方给的八人面谕说。为什么当年和宫廷人士来往密切的传教士,以及四处打听消息的朝鲜使者,没有听说过按道理应是当时官方宣扬的八人面谕版本呢?

比如说雍正元年七月传教士严嘉乐的信件(收录在<中国来信>一书)中写道一个细节:胤禛登基后,皇十四子奉召进京后,提出要看先帝遗嘱,企图剥夺皇四子的统治权。他对九门提督言词训斥,因为他是先帝遗诏“唯一的、可疑的见证人”,而朝鲜元年的史料中曾提到传位细节说是马齐承遗诏,以及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几个大臣谋立四阿哥“大学士马齐,九门提督隆科多及十二王等相与谋议,称有遗诏拥立新君 ”.

而弘旺著《皇清通志纲要》里则明确提到是隆科多一人受遗诏
“十三日甲午戌刻 上升遐 上寿六十九龄亥刻回都隆科多受 遗诏”

而一个汉官程元龙在其文集(爱日堂诗卷二十一)中提到康熙去世很突然,他提到之前康熙因为感冒休养,但每天大臣都去请安,13日早上大臣们也去请安了,当时并没有康熙身体异常和四阿哥继位的消息,14日出发去请安时才得知康熙晚上去世雍正已继位。(按雍正说法13日早上5点已经八人面谕,怎么接着去请安的大臣们一个都没听说?)


现存的颁布天下的遗诏的继承人也是隆科多一人先草拟,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指出,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第三:所谓十五及以下皇子在寝宫外等候的说法不实。

按《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八人受谕”的现场有皇十七子允礼等人在寝宫外伺候,而雍正初年雍正上谕却提到隆科多上的折子:“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允礼)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衔,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

这段话暴露出,

A. 如果8,9个小说之前已经八人面谕让四继位,那么8,9个小说过去了,其他皇子竟然没有听说?甚至连康熙病重要崩了都不知道,都没去等候着?康熙崩了才由隆转告?至少十七之前压根就不知道老爹不行了和传位给四的消息。


B. 按常理来说,康熙死前要召集儿子,一定会召集所有的成年儿子,十七都25岁了,之前是在宫里值班,并没有去远处办差,康熙崩时十七还在路上,那么其他人也很有可能没有赶到畅春园。

这里顺便驳一下让四阿哥祭天是表示储君的说法,几百年前生活在当时的人,皇族,宫廷人士怎么还不如几百年的后人清楚祭天暗示?怎么十七听见雍正继位的消息吓得狂奔乱跑,按祭天就是储君的逻辑,不该都预料到是雍正了么?

而且三阿哥59年也祭过天。 按此逻辑,如果康熙崩于60年,那59年祭天的三阿哥才是暗定储君。

另外,在末年,康熙用朱笔圈出过一些可以去参加祭祀(包括祭天)的候选人名单,是数人,而不是雍正一个。很多大臣都代康熙祭过天,而且按实录,四阿哥61年最后没有祭成天的,康熙让吴尔占去代替了。也就是,康熙派雍正去的时候只是身体不适,可没认为自己快崩了啊。

而且关于康熙朝祭祀,起居注上有一段康熙的话,说显亲王祭祀的时候不庄重,以后把他排除在祭祀名单里,还有说过腿脚有疾病的人不应派去参加祭祀。所以我个人推测,表情,态度,虔诚的表现力以及身体状况等等也是祭祀人选的考虑因素。



第四,仅有隆科多一个大臣承旨,不符合当时的惯例.

隆科多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也不可能是唯一康熙信任的大臣,而康熙朝的大学士,领侍卫大臣等等,按照官方说法,竟然一个都没有承诏或遗命辅政,对比顺治朝好几位大臣承诏,雍正朝几位重臣提前知道弘历是储君,雍正朝,乾隆朝,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等等遗诏中数位大臣辅政,只有隆科多一个大臣承诏,且无任何辅政大臣十分怪异。

第五,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关于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


比如说官方记载宣称康熙病危前,召众皇子及隆科多速至宣布遗诏,却只将传位遗诏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对要继位的胤禛仅告以“病势日臻之故”;康熙逝世后,胤禛方得知由自己继位.在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胤禛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为何不将传位诏书告诉他呢? 让继位人心中有数,预作准备,避免临时出现异常是十分必要的,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自己也说过一些与“八人受谕”相矛盾的话。雍正说:允禩、允搪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雍正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胤禩、胤搪的举止不像在十个时辰前就已知道传位的遗诏,倒像是刚刚听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的神情。

第六 ,十四还在回京路上时,雍正派人没收了他所有和康熙来往的奏折和家信。

雍正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晋封延信为贝子,命驰驿赴甘州。延信走后,雍正又发一道密谕给他(出自满文朱批奏折):

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为什么雍正这么等不急收缴十四的奏折(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收缴奏折连家信都要收?为什么害怕十四亲自把家信和奏折带来?为什么会怀疑十四知道谕旨后会藏拟部分家信和奏折?为什么若十四说要自己带家信和奏折的话还要延信在十四到京之前密报?雍正是怕什么?为什么如此心急?

果然,十二月初七日,廷信与赶往京城的允禵在陕西榆林附近相遇了。遵照雍正旨意,廷信未向允禵提及此密谕。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凉州,当他“闻得大将军王的小福晋们都于十二月初五日经过凉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后,即于翌日密奏,并详细讲述了允禵家属可能经过的两条路线以便雍正派出亲信,拦截搜索他们可能带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

这个资料重点是老四的态度,他这种态度是不是显得没把握十四手中会有什么?很怕十四手中有什么带回京城?

第七 康熙在61年4月才将雍正的儿子带进宫培养到反而说明了当时老四不为康熙所属意。

康熙的很多孙子都在宫里培养过,比如,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的儿子都曾培养宫中,其中八阿哥儿子弘旺56年3月“内廷行走”,【时年9岁零2个月】。【而十四阿哥的儿女,也得到了康熙的特别关爱.具体内容见后】

【弘历首次见到康熙是快满11岁】,还是四阿哥自己主动推荐才得到和康熙的见面机会。这似乎已经说明了康熙当时属意的不是四阿哥。因为四阿哥那时已经45岁,子嗣比十四阿哥和三阿哥都单薄,对比八阿哥儿子9岁零2个月就进宫培养,如果四阿哥是储君,而康熙又对已成年的弘时并没有任何特殊关爱的情况下,不应该早点主动留意小的那几个儿子吗?十四阿哥嫡子从小就承欢祖父,而出征后其余几个儿子更都得到康熙主动留意和特殊关爱,而弘历在61年4月才由父亲推荐得见康熙,【难道储君的儿子还不如大将军的儿子应该早点和主动受到康熙关注吗】?

康熙对十四阿哥儿女的关爱和培养】:

1. 【十四阿哥嫡子弘明“幼侍内廷御前”。】(出自弘旺著书:《皇清通志纲要》 ) 注:内廷是在皇宫之中,御前是皇帝面前之意。

2.十四奏折中说康熙常常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

3399 胤祯为受赏等事谢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五月十二日
臣胤祯谨奏:为谢恩事.
(前略)臣暂未能喜聚皇父膝下,【念臣之二子常在皇祖父前、若能稍令皇祖父心悦,即如同臣亲在皇父前.益加不胜喜悦.此皆皇父之殊恩也.】为此谨具折奏闻。


3.【康熙带十四的两个儿子去热河避暑山庄,又带十四的三个儿子去木兰围场教养;精心操办十四儿子的婚事,还打赏十四阿哥的几个女儿不少银绸】(以上出自康熙朝满文朱批全译一书,涉及的具体奏折请见下,奏折在书中的编号已附)



3399 胤祯为受赏等事谢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五月十二日
臣胤祯谨奏:为谢恩事.
自臣家寄信内开:【皇父仁爱爱臣弘明.弘阶,携往热河,诸项食用之物均次第赐、】又将臣之妻兄罗荫泰之女许嫁弘明,对臣女嫁妆又施恩赏。臣闻之。不胜喜悦。惟谨遵皇父训谕.益加诚笃效力。


3472 胤祯为诸子受皇上多方照顾谢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

臣胤祯谨奏:为谢恩事。
九月十六日,皇父仁赏二皮箱、二萝筐木兰鹿尾、鹿肉抵达,臣谨受领,谢恩,共分饱餐。
再,护军甲喇章京钦丢、蓝翎斯明等前来,闻皇父圣颜容光焕发,身体结实,即似臣等亲见,甚是欢悦。又闻得,【皇父仁教我子弘春、弘楷,携至木兰围场,为弘明娶妻遣送京城,皇父诸事思虑周全,特遣侍卫、巴雅喇等送来。又闻皇父所之匾额、对联,赏悬新房婚娶。】等语,臣喜不自胜,无奏言表达,况即弘明如何仰报皇祖父如此关怀之殊恩。
(后略)


3322 胤祯奏为长女婚配谢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日
臣胤祯谨奏:为谢恩事。
臣之诸子问好之家书内称,【皇父连续施恩以绸银赏诸女儿】,又闻将臣之长女许嫁成衮札布,感激涕零,于佛前叩谢皇父外,亦无奏语表达。惟皇父如此操劳施恩,臣为不能畅舒圣怀,甚感羞耻。为此谨奏。


3381 胤祯为蒙赏等事谢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四月十六日
臣胤祯谨奏:为谢恩事。
臣三月初五日之请安折,于四月初二日到、臣所差请安之侍卫、太监等,初七日到。皇父训谕,及皇父设计之火镰荷包、鼻烟壶、诸式荷包、笔墨、皇父佩戴之千里眼镜等物,恭谨接受,至日落详细欣赏。从臣家信内悉:【皇父又屡施鸿恩,臣之长子弘春婚娶之时,筵席、服饰等项,均照弘升(注:恒亲王长子)婚娶之例赏之。赏三座房子,挨次整修,】皇父均尽心施恩。又将大女逾格封为县主。不止臣之子女每日蒙受皇父仁恩,又陆续闻臣所差之太监,均蒙受皇父恩赏。(后略)


3409 内务府奏为筹办弘昉等阿哥婚礼事宜折 康熙五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内务府等部谨奏:为请旨事。
窃查,先和硕雍亲王之子弘时阿哥娶妻时,初送定礼宴物品、筵宴、宴席。搭凉棚、高桌摆银器、备戏、执杯盘官员、柏唐阿,抬桌护军、拣派妇人等事,俱由和硕雍亲王府筹备拣派、大臣、侍卫、官员等聚宴,交付礼部。指引所行,由内务总管府大臣酌情遣排掌仪司官员、饭茶头目、清茶房大太监、礼部大臣、官员等在案。
今大阿哥次子弘昉阿哥,和硕恒亲王四子弘昂阿哥,【十四贝子次子弘明阿哥娶妻,初定送往筵宴物品、筵宴、娶妻宴席等事宜,俱照弘时阿哥(注:雍亲王长子)娶妻之例可也】。为此谨奏。请旨。

朱批:既然弘明之父不在府内,前往军营,诸凡物品俱由宫内筹备。余依议


这里也贴一个康熙对三阿哥儿子关爱和培养记载:


1. 三阿哥嫡子弘晟受封世子,在康熙末年担任西北军事议政大臣兼管理火器营署理前锋统领。是成年孙子中最受重用的一个(弘历长大如何还未知,而诚亲王儿子明显是康熙既喜欢又肯定其能力才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


2. 三阿哥另外有一个儿子弘曦康熙57年放在十四身边学习去了。


附注:
乾隆是雍正请康熙到他花园赏花时乘机推荐给康熙的结果。
乾隆在一首诗的自注中写道::“康熙壬寅(康熙六十一年),【皇考】敬奉皇祖临幸观花,慈颜有怿,因于燕喜之次,【以予名奏闻】,爱抚备至,是为承恩之始。

  嘉庆在其两首《牡丹台》诗中也提及乾隆是雍正推荐给康熙,康熙才留意到的。“康熙壬寅春,皇祖以花时恭请皇曾祖临幸于兹,时皇考年十有二(注:虚岁),皇祖以御名奏闻,当蒙皇曾祖恩卷。”

ps:有人认为康熙亲自带十四的儿子们去木兰亲自教育还是比不如弘历待遇,觉得弘明幼侍内廷御前还是不如弘历待遇,ok,问题是为什么康熙61年4月之前四阿哥这个储君的三个儿子弘时弘历弘昼当中任何一个连不咋样的待遇都没捞着啊?
补充:【十四阿哥嫡子弘明“幼侍内廷御前”。】注:内廷是在皇宫之中,御前是皇帝面前之意。十四的几个儿子小时候是随十四住在皇宫里的。而且几岁的小孩,不可能像大臣一样住在外面每天进宫又出宫的

第八 十四是康熙召回的还是雍正骗回的?(十四半路才知道康熙驾崩)


如果是康熙召回,为何雍正要故意制造是他召回的假象?如果是雍正假冒康熙的旨意骗回,又是为何,半路还没收他的奏折和家信,某些人所谓的雍正一上台就给十四加恩,可谓黑白颠倒矣。


《雍正朝满交朱批奏折全译》中,显示十四是半路得知康熙驾崩的,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年羹尧奏报审拟宗扎布等人事,雍正朱批:“……为皇父之大事,咨令允禵速回。允禵从行三四宿之后,获悉皇父升天,却又欲回甘州,经查克旦等规劝之后,方可作罢。”(第1089页)

而雍正实录记载:十一月十四日 雍正下旨:“【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势难暂离,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来,恐于心不安。着速行文大将军王令与弘曙一人驰择来京】‘军前事务甚属紧要公延信着驰铎,速赴甘州,管理人将军印务。并行文总督年羹尧。于西路粮响及地方诸事,俱同延信管理,年羹尧或驻肃州(今酒泉市)、或至甘州办理军务,或至西安办理总督事务。



接着写我为什么倾向暗定储君是十四

第一,十四出征建功创造威望,会置暗定储君于及其尴尬的地位。
康熙皇帝曾说过,要立的储君必然让人倾心悦服。


那么我想先问一下在职场里呆过的筒子,如果一个人工作量比你少很多,工作环境比你好很多,工作的辛苦程度和对部门的功劳贡献比你小很多,最后部门经理走了是他晋升接任,你是啥感觉?你同一个部门的其他同事会是啥感觉?会不会心服口服?

那么问题来了,在整个康熙朝,非嫡非长的四阿哥做了那些政事让他与其他皇子相比功劳大,贡献大呢?没有。从留存的奏折数目就可看出端倪,比较太子,三,四,十四列名第一的奏折数目:太子 77份,三阿哥 471份(多为带着弟弟们一起上的简单的政务差事),十四阿哥 354份,四阿哥:3 份(后期似乎就有个查粮仓的奏折),有人说暗定储君也可以不必出征建功,比如人太子就是做留守工作的。问题是,太子还穿尿不湿的时候就是太子了,人家有个皇后亲妈,这叫立嫡。选非嫡非长的儿子做继承人,叫立贤。不是嫡出不是长子,再没能力没功劳,凭什么要立呢?而最快积累功劳和威信的一种方式就是军功。况且西征的政治意义也很重大,可以说是军事和政治的双重锻炼。

另外,太子不仅是名正言顺的嫡子,还曾三次单独监国,也尚留存70多封奏折,从小到大的加意培养更不用说了。而非嫡非长的四阿哥,做了那些工作能和太子相比呢?奏折没有,实录和起居中也没有任何记录。


如果十四不出征建功,那么大家政事方面受到的培养可能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出征之后,康熙与他军政上的交流,对他的培养,对他委以事务的重要性复杂性综合性,却大大超了其他皇子。而康熙对十四完成的任务,就今天遗留的奏折来看,总体是很满意的


而十四出征之后,暗定储君或说是储君人选的传闻也仿佛一夜间传遍了坊间。康熙末年来华与宫廷人士接触的传教士,以及在民间打听消息的朝鲜使者都有耳闻。

英国医生约翰·贝尔(John Bell) 的旅行日记中记录了在北京听到的有关皇位继承人的消息,“十四皇子勇猛善战谨慎,正在指挥和卡尔梅克人(当日西方人对准噶尔在内的漠西蒙古诸部的称呼)的战争,据说皇帝想让他继承皇位[it is said, he intends the fourteenth for his succeffor(successor)]”(出自《从俄国圣彼得堡到亚洲诸地的旅行记》(Travels from St.Petersburgh in Russia to Various Parts of Asia)

再举一段朝鲜人在民间打听的例子:“吾曰。吾闻西征军卒多死。故东八站甲军。亦年年点送云。其军卒苟艰可知矣。汝何能免此乎。甲军答曰。宫家甲军。则例不擧论矣。吾曰。?例虽如此。王师若败。则何拘於?例耶。甲军曰。今则十四王已为胜捷。尤无虑矣。吾问曰。西事虽幸。国本尙未定云。此实大国莫大之忧也。或者见囚太子更立乎。甲军曰。太子则必难复位矣。皇上有改定之意。而无可执之端。至今迁延矣。今则十四王平定西塞。已建大功。八月班师奏凯后。必立十四王为太子。”(出自燕行录之 櫟翁遺稿卷之七 康熙六十年辛丑六月 (朝鲜使臣在中国的见闻日记) )

这里我并不关注消息的真假,我关注的重点是

在这个宫家甲军看来,有功劳的皇子显然比没功劳的皇子应该成为太子(当然天生嫡子除外),这个反应了当时从上到下的人们的心理, 包括朝鲜人为什么那么关心十四阿哥的情况,一直在打听十四胜利了没有,也是如此。那么康熙当初在未明立储君的情况下,为什么派的十四去立功呢?他可是当朝皇子,身份敏感,功劳比储君还大的话,置富贵闲人的储君为何地? 如果连一个底层人士都倾心悦服的认为十四功劳比其他人大,应该被立为太子,那么不就应了康熙皇帝那句要立的储君必然让人倾心悦服了?

如果十四不是暗定储君,那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当时对立储之事异常敏感的康熙帝会容忍这种舆论大肆传播?不仅不赶紧打压这种舆论还给十四在西藏立了碑,或者说他一丁点儿都没察觉到这种风声和预期到这种苗头么?

第二,康熙在密折中嘱咐十四阿哥注意得人心。

在康熙给十四阿哥的一个手书密谕中(3846 康熙帝谕勿惦念家事 ),写到

为尔家嫁娶喜事,均已妥善办成。切勿惦念家眷,惟人心甚要,此昼夜存心。



联想到康熙曾说自己告诫太子需要得人心,在废太子时再三提到太子人心尽失,不能不废,而责骂八阿哥时,用屡结人心来形容,那这里嘱咐十四要得人心,就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了。



杨启樵曾反驳说,随便一个县官都需要得人心,康熙这不过是对十四再普通不过的嘱咐了,但是我似乎的确没见过康熙在密折上或起居注上嘱咐某个官员要得人心,见得比较多说法的是要注意名声和操守。评价或询问某个官员时也常常是问:此人居官好否?居官名声如何?(这点可以请看得更多的人来补充和验证)

实录上康熙说太子大失人心的史料:


○庚寅。谕诸皇子、及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尚书、侍郎、学士等、允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允礽虽于他事不知、宁不知人心之不可失耶。乃幼承朕训、习知义理、而反致人心尽失。其为鬼魅所凭、狂惑成疾、彰彰明矣。


○谕诸皇子等皇太子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


○御笔朱书谕诸王、贝勒、贝子、大臣等、前因允礽行事乖戾、曾经禁锢。继而朕躬抱疾、念父子之恩、从宽免宥。朕在众前、曾言其似能悛改。伊在皇太后众妃诸王大臣前、亦曾坚持盟誓。想伊自应痛改前非、昼夜警惕。乃自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实录上康熙说曾教育太子要维系人心

朕无日不向皇太子允礽、言治理天下、爱育黎庶、维系人心之事.


实录上康熙说八阿哥邀结人心的史料

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允禩则屡结人心。

第三:康熙末年朝中的人事安排,对十四阿哥接班后政权的平稳过渡时有利的,对四阿哥反而是不利。所以后来当中多人被打成八党十四党治罪

朝中:
康熙末年的领侍卫大臣6人:
鄂伦岱,阿尔松阿,满都护、巴浑德,吴尔占,马尔赛,且几个人同时都兼任议政大臣。其中四人亲近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雍正朝被打为八党十四党治罪。马尔赛倒是似乎和雍正比较好。


大学士5人
:马齐 嵩祝 箫永藻 王掞 王顼龄, 其中马齐曾是胤禩支持者,后变为中立,萧永藻在雍正朝因不肯按照雍正指示奏参十四阿哥而受到牵连,嵩祝在雍正朝因苏努的连累被夺官。所以萧永藻和嵩祝至少是中立派。


担任八旗都统管理旗务的有:
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苏努、满都护、雅尔江阿,吴尔占


总的看来,朝中重要大臣中大部分是亲近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的人及中立派。如果康熙属意十四阿哥,朝中这样的安排对于十四阿哥接班后政权的平稳过渡是有利的。


而皇子内部和宗室
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是十四阿哥的大力支持者,三阿哥从雍正朝为十四阿哥被夺爵后流泪,及十四福晋去世后,三阿哥去陵上十分关心十四的情况来看,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关系不会差。


而康熙挑选了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的儿子和一些宗室们的儿子放在十四身边学习锻炼,既培养了孙子,宗室下一代,也客观上拉拢了他们和十四阿哥的关系,当然,这些人在雍正朝也大都被治罪了。


兄弟中:
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都有儿子跟着十四去军中学习,锻炼。其中七阿哥儿子弘曙受到十四宠信,被十四保举为前锋统领。


宗室中:
裕亲王的儿子,简亲王的弟弟和儿子,安郡王等等也都被康熙派往十四身边效力学习。


其他:
十四阿哥的折子中表明,康熙向十四阿哥推荐过隆科多,说隆科多是个人才。


第四,康熙61年十四阿哥的军政经验,年龄和身体相对已经45岁的四阿哥都更具优势。年纪越大精力越有限这是肯定的。


如果说康熙57年十四阿哥可能还只是等待培养和考验的候选人之一,那么在康熙61年,十四阿哥比57年只会更加成熟优秀,而且从奏折和实录上来看,康熙和他在军政上的意见契合度信任度更高(刚出征时父子还有意见不一致,康熙耐心教导的折子,后期基本他大小事的意见康熙都欣然接受),而且年纪和身体的确比四阿哥要占优势。毕竟年纪越大精力越有限这是肯定的。若其他条件差不多,年富力强当然是加分项。

下面是,康熙和某官员的对话,此官员51,圣祖问他是不是牙齿掉了,会不会看东西目昏。说明康熙的确认为年纪大了有劣势。(出自康熙起居注)









第五,十四阿哥出征在外就是否定他的继承权并不成立。
1. 十四阿哥出征,四阿哥最后登基,是我们几百年后看到的结果,所以有些人理所当然的会认为让继承人远离京城是有问题的,但是几百年前宫廷里的人一定也是这么想的么?

十四阿哥60年曾回京城,此时西藏已经平定,但是清廷想乘机彻底端掉新疆准葛尔老巢,十四阿哥回京和康熙商量这件事,九阿哥还曾担心康熙不让十四阿哥再返边疆,而耽误十四阿哥建功。说明他们自己都并不觉得再赴前线对继承权是种否定,反而是积极的意味。

后来十四阿哥回前线后,因为军需运输困难,及粮草还需囤积,于是前线忙着开垦土地,耕种粮食,清廷打算和准格尔暂时议和,十四阿哥的最后一封奏折显示准格尔使节已经开始进京。等议和结束后,十四阿哥就会班师回朝。

实录:康熙60年○庚寅。谕议政大臣等、大将军允禵、明年欲行进兵。或今年冬季策妄阿喇布坦处、废败事出、有机会可乘、亦未可定。

康熙60年○抚远大将军允禵疏言、贼厄鲁特侵犯屡吐鲁番、为我兵所败鼠窜而去、来年不可不大举进巢□刀、尽行翦灭。但事关重大、请容臣轻装赴京。恭请训上□日。应如所请。得上□日、大将军允禵、令其来京)

十四阿哥和青海蒙古王公那边也更加熟络,建立相对良好关系,若十四阿哥即位,青海蒙古王公关系,清廷当前的军事战略,及对准的军事连续性不会受到影响。


第六. 关于有人说康熙不可能让储君远离京城,因为赶不及回来即位的,其实我有个质疑,那康熙常带着太子出巡远处,比如江南,如果康熙发生了意外,那么太子从江南赶到北京即位也得走半个月,那么他不担心京城会有政变么?如果不担心有大臣揭竿而起和其他儿子篡太子的位,那么如果他属意十四阿哥,他似乎也不应会那么担心十四阿哥赶回来的档期中有大臣揭竿而起和三阿哥四阿哥等篡位吧?

而且我认为如果康熙属意十四,即使康熙崩时十四不在也可以赶回即位,是基于康熙在临终前能召集众皇子大臣,明立十四为太子,设立辅政大臣临时行政班子等等。那么按照程序,十四是明立的太子,得到消息,可立即赶回即位,如果这种方式有风险,那就是有人会明着篡位的风险。而康熙临终前朝中重臣的配置,正有利于降低这种风险(有人会说隆科多呢,其实,康熙还给十四推荐隆可多来着),而且原来的太子二阿哥,也是有此风险,他的反对派力量,还更大吧。。。。


除了上面所说,还有一种风险,就是猝死而没法召集众人明立十四为太子,这里的猝死可能是倒地而亡那种,也可能是突然昏迷无意识,过后再停止心跳那种。那么不管康熙属意的是谁,如果康熙生前考虑到这种猝死可能性,就应该留下手谕。

如果是猝死而又没有留下手谕,那么合法的情况下就是公推协商继承人,这点其实对四阿哥是很不利的。我个人认为公推最有利的是有功劳人望的十四阿哥,及排行最长,文武骑射皆数一数二,多年都是他领着弟弟们上折子的三阿哥,甚至原来就有人气的八阿哥(如果他们不计较后来被老爹打压的事实的话)。

当年嘉庆也是类似猝死吧,突然发病很快就死了,当中应该一直失去意识,因为他连立储的盒子都没告诉大臣在那里,他死后大臣们四处找不到,只好去请示皇后,深明大义的皇后认为嘉庆立的应该是道光,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来大臣们找到盒子,果然和皇后说的一致。




附注:康熙对他末年,尤其是61年的身体状况十分自信乐观。的确那段时间他也就是感感冒,还常出去行围打猎呢。


证据如下:

1.康熙自己的行为
他死前大冬天还出去打猎,没见那个认为自己身体糟糕的人会这样干,显然他对自己身体很乐观自信。

2.奏折里给其他人的批复
满文奏折
3621 山西巡抚德音 康熙61年6月20日
朱批:朕体好,今年体健,气色甚好

3610 吏部尚书富宁安 康熙61年5月17日
朱批:朕体安,气色亦好

3605 阿尔纳等请安折 康熙61年5月16日
朱批: 朕体安,气色甚好。

3612 山西巡抚德音 康熙61年5月20日
朱批: 朕体安,气色甚好。

3502 闽浙总督满保 康熙59年4月13日
朱批: 朕体安善。今年朕体较前明显见好

3485 闽浙总督满保 康熙59年2月初1
朱批: 朕体比往年好,二月来水猎,照常游憩

3475 闽浙总督满保 康熙58年11月18日
朱批:朕体安善。气色亦好。

汉文奏折:
赵弘爕 康熙59年02月02日
朱批:“饮食起居甚好 ”

马见伯 协办陕西固原提督事务 康熙58年07月13日
朱批 “朕安今年甚好”

赵弘爕 康熙58年05月24日
朱批:"今年比往时好多了 "

和十四的奏折:

3476 胤祯奏为皇父赏克食谢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臣胤祯谨奏:为谢恩事。皇父亲书谕旨:朕多年未曾如此气色好,饮食睡眠平安。尔肩负要务,出已一年。尔所差之人,朕均引见遣之。伊等告尔否?尔惟宽舒心怀,勤奋效力承担之事。尔等具奏之事,待人前来议竣后送之。今部文往,装尔之匣小报内自盛京初到数件,做为信送之。钦此钦阅,内心感激欢忭,实不能以言语表达。此前臣之属下返归,虽常获闻皇父容光焕发,圣体结实,强于先年,见皇父此谕旨,不胜喜悦,臣之食眠均较先大增,臣惟钦遵皇父训悔圣旨,保养身体,尽能效力。再,前交付于茶上人曹奇甚多克食,臣等尚未食竣,皇父又施恩赏与,臣谨受领谢恩,恭藏缓食。为此谨具奏闻。

朱批:知道了

3849 康熙帝上谕一纸
由朕之口断不出言尔辛劳、思念尔之词语,有事之际,正值为臣子者,理应舍身报效之时,今获效力之机,乃宜欢忭矣,他语何用。父母体谨安康。朕略知养身之道,不仅去除旧病,且自去年以来,未服用一付药。腹业已不动,腿脚甚良好,上炕迈台阶不必人扶,乘马不用镫,每日于院周围放鹰。尔所差之人均已见之。惟尔何以相信?惟因日久,年尚近矣。朕原系之腰带连同各种物品,经朕亲手装而遣之。

3473 胤祯等为奉朱批复奏折 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
臣胤祯等谨请皇父万安。 九月十六日,臣请安折内,奉皇父朱批:朕体安。木兰围猎平安竣事,即回宫。此次一围圈内,圈马鹿数千只,留足之后,其余均开圈放走。因此为一新鲜事,寄平信令尔惊叹矣。等因。臣等闻皇父体安,按时劳逸,又一围圈马鹿数干只,臣等赞叹不绝,为此具折谨奏。

3319 胤祯等奏康熙帝身体情形折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日
臣胤祯等谨请皇父万安。
臣于二十四日请安折内,奉朱批:朕体安。腿甚好。有力,初九日来畅春园,乘马而来。钦此。臣等谨阅之,各个喜悦。伏乞皇父若不倦,每次批天悦万安。为此缮书谨奏。
臣胤祯、弘曙、弘智、弘曦。
朱批:朕体安。今正备往水猎。


3458 胤祯奏为皇父赏赐谢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臣胤祯谨奏:
臣我处太监白镇世八月十八日到,闻圣上气色甚佳,以食饭娱乐颐养圣体,如臣等亲眼所见,闻之甚悦。皇父仁赏之桂桔、云竹、金丝藤筷、纸、各色腌菜、新荔枝、鲜果、红稻米等项,谨跪受之。照皇父教诲,将荔枝上次应赏之众,他物臣同诸子共分食之。皇父如此遥远惦念仁赏诸项,臣何以言表,惟望阙谢恩外,并无言可表衷怀。为此谨具奏闻。


3.传教士记录:
马国贤在《清廷十三年》中写道,俄罗斯使节在北京的时候(康熙59年冬-康熙60年),米兰教士兼内科医生佛奥他博士也来到畅春园。他被引见给皇帝的时候,我受命陪同他。问了几个问题之后,天下让他号脉。佛奥塔博士马上照办,但是他说为了作出殿下建康状况的正确诊断,必须在这个晚上和次日早上号脉。这就是的皇帝在就寝后,和起床前再次被好了脉,随后佛奥他博士向皇帝宣布说:殿下的健康状况非常好。”


补充史料一:

有人说十四爵位只是贝子,无法和几个哥哥相比,因而不可能是储君。这里就我看到的资料简单的讨论一下。
1.康熙不管是册封皇子还是后妃都是一批批的(貌似就德妃晋嫔例外)。所以单独给某个儿子封,不是他的作风。

2.整个西征项目结束后,十四应该会晋封。康熙有旨意平定西藏的人员要从优议叙。

雍正实录
○兵部分别议叙陕西、四川、云南官兵、平定西藏功。得上旨。【平定西藏、乃自古未至之绝域。所以皇考曾有从优议叙之旨。】况皇考当春秋高迈。备兵于极边。宣扬威略。峻德鸿功。允垂亿万斯年之美政也。此一次议叙军功。前固无例可援。后亦不得为例。将军延信、著封为贝勒。两路率领八旗官员进巢□刀之将军等、著给与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参赞大臣、给与拜他喇布勒哈番。副都统、营总等、给与拖沙喇哈番。其护军校、骁骑校、给与头等功牌二面。仍加一级。绿旗官员、经大将军等咨送册开头等者。照攻取打箭炉功、加一倍。二等者。功加五等。三等者。功加二等。至于满洲、汉军、绿旗之外委官、俱系一体效力人员。无论由部委外委。概行从优议叙。以仰副我皇考恩纶特沛、从优议叙之谕上□日  

3. 嘉庆被立为储君到乾隆54年的十几年时间里,都是平头皇子,他前面有2位哥哥永璇永瑢都早已受封郡王。

4. 虽然爵位是贝子,但是就其享受物质待遇来说,其他的贝子绝对无法相提并论。


补充史料二

第二 有人主要用雍正方对胤祯的评价和描述来说明胤祯的性格和为人,那为了公允,我们也来看看康熙和第三方及胤祯方的评价吧。(时间有限,仅摘录几条)

A .康熙:
胤祯奏闻四川总督年羹尧等献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十三日(见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

朱批:知道了。杨如松朕原认识。亦曾随行朕围猎。甚属好汉。其弟喇嘛亦有效力之心,甚为可悯。尔甚得土司、回子等人之心。


康熙帝上谕一件 :
大将军王所奏五折,议政大臣均已阅。所取诸事消息甚明晰,此内因无应议之事,故无庸议


B . 九阿哥胤禟评价胤祯:“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C. 朝鲜人打探到的十四的民间声誉。
”所谓十四王者,与新君同腹兄弟而康熙爱子,且有民誉“ (康熙61年底或者雍正元年朝鲜使臣别单)

"十四王西征时手握饷柄,广施恩惠,至今西土人皆香火追思之" (雍正三年八月朝鲜使臣别单)

"上曰, 十四王何如云耶? 錫三曰, 頗有譽聲云矣。" “ 軍民初皆屬心於十四王
” ( 雍正六年朝鲜君臣对话,出自承政院日记)

D . 清军成功护送达赖喇嘛进藏后刻在布达拉宫所在山崖上的碑文 :"此皆我皇上乾纲独断, 离照当空,睿虑殿陛之间,决胜万里之外,抚远大将军王知人善任,保举得贤之所致也"

E. 康熙末年西征时为大军提供情报的青藏人士阿尔布巴在《户口册与历史》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很亲切,会笼络人心的胤祯,“当皇太子阁下驾临时(注这里指胤祯,皇太子可能是是皇太吉的音译)紧紧握住我的手,显示出极为高兴的表情,并隆重设汉族式宴席款待我们。皇太子又将自己的帽子、用哈珠编织的皮袄 一套、鞍具一套、白银三百两、黄龙绸缎数匹等赏赐予我,并赏给三十名随从每人黄龙绸缎两匹和白银十五两。”〔19〕

“皇太子对阿尔布巴 讲道:“你不信任贼寇准噶尔,关心大皇帝和达赖喇嘛,并数次上奏情报,早已耳闻你的名字和功绩,约有一年半了。现在你亲自到达此地,你这一生之大业,今天 都完成了。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想到我和达赖喇嘛,而牺牲自己的庄园和眷属,作出这件大事,实属可嘉!稍休息两三日,再拜见达赖喇嘛,祝幸福平安! 尔后,我们研究了解卫藏方面的形势和贼寇准噶尔的行动,依次奏报。讲话完毕,皇太子亲自斟酒,表彰慰问,平易近人。在大军宿营两日后,我疾速派遣使者向大皇帝察报情报与形势。”〔20〕


“皇太子大将军和大部分汉满部队驻扎通天河畔。以延信将军为首的约五万名汉蒙大军和各部队的官员们,浩浩荡荡地从通天河出发,七世达赖喇嘛和随从以及全部大军摆渡过江时,皇太子大将军亲临送行,紧紧握住我的手讲道:‘你 关心大皇帝和达赖喇嘛,所有这些前前后后的行动,为达赖喇嘛和皇帝忠心耿耿,亦想到庄园百姓们会遭准噶尔的祸患,虽不一定发生好歹,但在关键时刻完成如此 之大业,达赖喇嘛坐床是全体西藏众生,特别是实现了你自己的愿望,祝你高兴。我不会忘记你,你也不会忘记我。’临别时赐予我整匹的绸缎等物品,在临上船之前,紧紧握住我的手送别。”
[ 此帖被maudlin在2015-09-01 19:49重新编辑 ]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maudlin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描述
快速回复

遵守版规,请勿顶帖,勿发表纯表情、纯引用帖;权限不够请努力发帖,勿发牢骚抱怨贴;历史讨论区请勿发表纯空洞、同情、花痴的慨叹水帖!
认证码:

验证问题:
康熙的陵寝名,请输入拼音Jing Ling对应的中文 正确答案:景陵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