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搜索 帮助
主题 : [转帖]朱彝尊年谱
贲然来思 离线
级别: 认证会员
UID: 2447
精华: 8
发帖: 1839
金钱: 111547 枚
威望: 1000 点
金币: 100000 个
在线时间: 277(时)
注册时间: 2006-12-06
最后登录: 2019-12-22
楼主  发表于: 2007-03-18   
0

[转帖]朱彝尊年谱

转自国学论坛,国学论坛亦标明为转贴,不知来源,原作者若见此帖,删留尽请相告。     
http://www.guoxue.com/minrennianpu/zhuyizong.htm
    


朱彝尊(1629--1709),清初著名学者和诗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行十,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先世江苏吴江人,明景泰四年迁于浙江嘉兴府秀水县,遂为秀水人。清顺治六年,彝尊挈家移居嘉兴梅会里(今浙江嘉兴市王店镇),其故宅今为王店曝书亭公园。

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 一岁
八月二十一日,朱彝尊生于嘉兴碧漪坊。
曾祖朱国祚,明万历十年(1582)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卒,赠太傅,谥“文恪”。《明史》有传。
祖父朱大竞,曾为云南楚雄府知府。
嗣父朱茂晖(大竞长子),以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他是明末“复社”的重要成员之一。无子,以弟茂曙长子彝尊为嗣。
生父朱茂曙(大竞次子),秀水县学生,卒后门人私谥为“安度先生”。
祖父朱大竞为官清廉。辞官回乡时,“力不能具舟楫”,行李“仅敝衣一簏而已”。至朱茂曙时,家益贫困,若遇荒年,经常乏食。
是年,李自成参加高迎祥部农民起义。

崇祯七年(1634) 六岁
入家塾读书。

崇祯八年(1635) 七岁
弟彝鉴生。

崇祯八年(1636) 八岁
四月,皇太极即帝位,国号“大清”,改“女真”为“满洲”。
七月,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被拥戴为“闯王” 。
三月,祖母徐氏卒。
六月,祖父朱大竞卒。

崇祯十一年(1638) 十岁
是年,魏忠贤馀党阮大铖居南京,与革职巡抚马士英同谋起用。“复社”诸生黄宗羲等一百四十人列名贴榜揭露阮大铖丑行,其中有嘉兴府人八名。但朱茂曙认为“治小人不宜过激”,未与其事。
从其叔朱茂皖(芾园)学。

崇祯十二年(1639) 十一岁
二弟彝玠生。

崇祯十四年(1641) 十三岁
浙江大旱,飞蝗蔽天,灾情严重。朱家生活艰难,竟至断炊。

崇祯十五年(1642) 十四岁
二月,清兵下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和锦州守将祖大寿降清。
朱彝尊之师朱茂皖认为:“河北‘盗贼’,中朝朋党,乱将成矣,何以时文为?不如舍之学古!”于是弃时文八股,以《左传》、《楚辞》、《文选》授彝尊等。
按: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陈廷敬《竹垞朱公墓志铭》误以此语为彝尊所说,后多有沿袭陈氏之误者。当以彝尊自述为是。

崇祯十六年(1643) 十五岁
三月,李自成称“新顺王”,在襄阳建立农民政权。
五月,张献忠攻克武昌,称“大西王”。
八月,清皇太极死,太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多尔衮摄政。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 十六年
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
三月,大顺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杀。
四月,明驻山海关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即皇帝位;次日,弃城西撤。
五月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北京。颁剃发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十月,清朝定都北京。
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

顺治二年(1645)十七岁
四月,清兵破扬州。明督师史可法殉难。清兵残酷屠杀扬州人民,史称“扬州十日”。
五月,清兵攻入南京。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迎降。
六月,清军下苏杭。重颁剃发令。嘉定、江阴等地掀起反清斗争。
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
夏,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被害。

本年下半年,江南抗清义军纷起。嘉定侯峒曾、黄淳耀等起义,败死。清军前后屠城三次,城中死难者二万人,史称“嘉定三屠”。江阴典史阎应元等守城八十一日,战死。
是年春,朱彝尊与归安县儒学教谕冯镇鼎之女冯福贞结婚。福贞十五岁。因朱家穷困,无力聘娶,彝尊曾祖父文恪公旧第相邻。
夏,遭兵乱,朱、冯两家均离家避难。彝尊随其岳父冯镇鼎徙居练浦塘东之冯村。生父朱茂曙携家避难夏墓荡。
九月,生母唐氏病卒。
《曝书亭集》编年始此。

顺治三年(1646)十八岁
是年,清朝开科取士。秋,举行乡试,定明年会试。
六月,南明鲁王逃忘入海。浙东义师纷起抗清。
八月,南明唐王被俘,死于福州。
九月,明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不从,入海抗清。
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永历政权。
十二月,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遇难。
朱彝尊仍留冯村,生父朱茂曙迁居塘桥之北。

顺治四年(1647)十九岁
生祖母蔡氏卒。

顺治五年(1648)二十岁
读书乌木桥村。
长子德万生。

顺治六年(1649)二十一岁
挈妻冯氏至塘桥侍养生父朱茂曙。因居处隘小,迁居梅会里,迎生父茂曙至家。
与同里王翃、周筼、缪泳、沈进、李绳远、李良年、李符等交游作诗。朱彝尊的诗文受到曹溶的赏识。其时,彝尊诗文与沈进齐名,乡人号"朱、沈"。
家贫,遇有客至,则出布袍典质。远近学诗者常来访问,共与论诗。

顺治七年(1650)二十二岁
在里中授徒谋生。
长女生(后嫁吴江周能察)。
江、浙士人在嘉兴南湖集会,时称"十郡大社"。吴伟业、尤侗、徐乾学、邹祗谟、曹尔堪、毛奇龄、朱彝尊等均赴会。会期三日,诸人定交而别。

顺治八年(1651)二十三岁
一月,顺治帝亲政。
彝尊继续在里中授徒。

顺治九年(1652)二十四岁
长子德万夭亡,彝尊有诗悼念。
八月,次子昆田生。

顺治十年(1653)二十五岁
游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是彝尊的外祖母家)。

顺治十一年(1654)二十六年
春游吴门(苏州),秋复至吴门。
在嘉兴和抗清士人魏璧相识。
按:彝尊顺治十七年所作《梅市逢魏璧》云:“前年逢君射襄城,山楼置酒欢平生。……寒暑推移六七年,眼前贫贱犹如此。”故推知其与魏璧之交,约在此时。

顺治十二年(1655)二十七岁
岳父冯镇鼎选授绍兴府学训导。三月,往山阴(绍兴)探视。过山阴梅市,访祁彪佳之子祁理孙、班孙兄弟。十月,与祁氏兄弟同游山阴柯山,并题名寺壁。
次女生(后嫁桐乡钱琰)。

顺治十三年(1656) 二十八岁
海宁人杨雍建为广东高要县知县,此年聘朱彝尊为塾师教授其子。夏,往岭南。

顺治十四年(1657)二十九岁
科场案起。顺天乡试考官李振业、张我朴以"舞弊"罪立斩;江南主考方猷、钱开宗及河南主考黄铋、丁澎等均被劾。
曹溶时任广东布政使。朱彝尊到广东后,曾与往还,并为曹溶甄录《岭南诗选》。曹溶于本年还嘉兴,彝尊以诗送别。
与广东诗人屈大均交往,以诗酬答。屈大均《过朱十夜话》诗有“夫君若萱草,一见即忘忧”句。
集粤行之诗一百三十余首及和曹溶诗三十二首为《南车草》一卷,刊行。蔗馀道者作序。

顺治十五年(1658)三十岁
因“科场案”顺天举人二十馀人流放尚阳堡,江南二主考被斩,江南名士、举人吴兆骞等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
四月,彝尊启程归家。途中访南雄知府陆世楷。五月,与陆同至南雄杨历岩观瀑布。六月,途经乌江(在安徽和县),谒项王庙。
归家后,妻冯氏已徙家西河村舍。十一月,仍迁还梅里。
注欧阳修《五代史》。

顺治十六年(1659)三十一岁
五月,郑成功、张煌言率军大举入长江。六月,破镇江;七月,围南京。张煌言率军沿江而上,克芜湖,取徽、宁,下州县三十余,全国震动。十月,郑成功兵败,还至厦门。张煌言孤军无援,败走浙东天台。此后,清廷即兴大狱追查“通海”事件,株连甚广。
春初,屈大均远道来访。彝尊为作《喜罗浮屈五过访》,有“罗浮山下曾相见,开门一笑逢故人”句。屈大均离嘉兴后往南京。
游山阴,数往梅市,与祁理孙、班孙兄弟过从甚密。
七月,曹溶来会。写《同曹侍郎遥和王司理士禛秋柳之作》,

顺治十七年(1660)三十二岁
正月,给事中杨雍建向朝廷提出:“今之妄立社名,纠集盟誓者,所在都有;而江南之苏州、松江,浙江之杭嘉湖尤甚。其始由于好名,因之植党。”清廷因下令严禁士子结社订盟。
秋,屈大均从南京来访。同游放鹤洲,并约作山阴之游。
十月,往山阴,客浙江宁绍台道宁琬幕中。
彝尊在山阴时,常去梅市祁氏兄弟家,并在祁氏座上会见魏耕,作《梅市逢魏璧》诗。时屈大均亦到山阴,一起参加祁氏兄弟的反清活动。

顺治十八年(1661)三十三岁
正月,顺治帝卒。玄烨即位,改元康熙。
是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江南苏州、松江,常州等地有所谓“奏销案”,清廷以江南士绅抗征钱粮为名,褫革一万三千余人。
七月,苏州发生“哭庙案”,著名文人金圣叹被杀。
十二月,吴三桂率清军攻入昆明,南明永历政权灭亡。
是年春,朱彝尊留居山阴。
夏,往杭州,寓西湖昭庆寺。与曹溶、施闰章及祁理孙、班孙兄弟等同游湖上,相与唱和。
十一月,嗣母郑氏卒。
冬,送屈大均还广东。

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三十四岁
因人告密,魏耕、祁班孙、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因“通海”被捕。
四月,彝尊至杭州。
六月,魏耕、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被杀于杭州,祁班孙遣戌宁古塔。
夏,与曹尔堪、杨雍建等泛舟西湖。
九月,至归安(湖州)探望岳父冯镇鼎。
十月,为避魏耕案牵连,远走海隅,与王世显同去永嘉(温州),曹溶于江上为朱饯行。舟经七里泷严子陵钓台及兰溪、金华、缙云、丽水等地,有诗记之。
岳父冯镇鼎卒于归安学舍,年七十四。

康熙二年(1663)三十五岁
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南浔庄廷鑨私编《明史》指斥清朝。因庄已死,戮其尸;其弟及子孙十五岁以上者及刻工、书贾、书匠、藏书者均斩,因此案而死者七十余人。
是年,彝尊在温州,作《梦中送祁六(班孙)出关》诗。
春,弟彝鉴至永嘉。彝尊《舍弟彝鉴远访东瓯喜而作诗》有“急难逢令弟,访我自江东。顿喜羁愁豁,兼闻道路通”句,隐指彝鉴来告魏耕之狱事解。
生父朱茂曙病剧,彝尊归家后卒,终年六十三。

康熙三年(1664)三十六岁
七月,张煌言在南田悬岙岛(今浙江象山南)被捕;十月,在杭州被害。
五月,彝尊将至云中(山西大同)往投曹溶(时曹任山西按察副使)。二十日自杭州回嘉兴,与高念祖同行(高至北京)。
六月,至扬州,投诗王士禛。时王士禛去金陵,未及相见。后王有《答朱锡鬯过广陵见怀之作》诗:“桃叶渡头秋雨繁,喜君书札到黄昏。银涛白马来胥口,破帽疲驴出雁门。江左清华惟汝在,文章流别几人存?曹公横槊悬相待,共醉飞狐雪夜尊。”
闰六月二十二日,自扬州乘船至天津。
八月二十一日,自天津至北京。
九月初离京,十九日到达山西大同。
寓大同万物同春亭。

康熙四年(1665)三十七岁
一月,与曹溶等同游应州(今山西应县)木塔寺。
二月,与曹溶同出雁门关。
四月初五,弟彝鉴次。
秋,再度雁门关至太原。游晋祠。
为注《五代史》,在山西时常策马纵游,见废墟冢墓碑文,祠堂佛刹碑记,皆广为搜集,以资考证。辑《吉金贞石志》等。

康熙五年(1666)三十八岁
春,客山西布政使王显祚幕。
二月,再游晋祠,登天龙山。
三月,游风峪(在太原西),观石刻佛经。
会见顾炎武,同游孙氏石台。炎武《朱处士彝尊过余于太原东郊》诗,有“自来贤达士,往往在风尘”句。(见《顾亭林诗文集》)。
为钱谦益文集后题“集杜”诗一首,有“海内文章伯,周南太史公”句,称颂钱之诗文。

康熙六年(1667)三十九岁
七月,康熙亲政。
二月,游太原西郊崛?寺。
三月,重游晋祠。
秋,王显祚落职。朱彝尊复至云中访曹溶。
在曹溶幕中常以词与曹唱和。后为文追忆:“余壮日从先生(指曹溶)南游岭表,西北至云中,酒阑灯灺,往往以小令、慢词更迭唱和;有井水处,辄为银筝檀板所歌。”(见《静志居诗话》)
八月初,至宣府(今河北宣化)访李良年,客居守备严伟幕中。
至北京,与表兄谭吉璁同寓。
访王士禛。王士禛《朱锡鬯自代州至京奉柬》诗有“燕市雪深衣褐敝,吴江风落酒船迟”句。
为王士禛诗集作序(《王礼部诗序》)。
访孙承泽。孙回访朱彝尊寓后,对人说:“吾见客长安者,争驰逐声利,其不废著述者,惟秀水朱十一人而已。”(见《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九)
词集《静志居琴趣》成。

康熙七年(1668)四十岁
学士熊赐履奏称:“年来灾异频仍,灾荒迭见”,“生民困苦已极”,“朝政积习未除”。
六月,山东莒县、郯城发生大地震,波及全鲁。
春,自北京至山东,客巡抚刘芳躅幕。

康熙八年(1669)四十一岁
春,登峄山(即邹山);过邹县谒孟子庙;游曲阜谒孔林。
五月,游莲子湖(济南大明湖)。
是年山东沂州等地地震,灾情惨重,彝尊以诗记之。
秋,回嘉兴,葬生父朱茂曙及母唐氏于娄家桥。
买宅于邻。宅西有竹,因以“竹垞”自号。
为子昆田完婚。
冬,与周筼、沈传方同游嘉兴胥山。
挈子昆田复至济南。
是年,作长诗《风怀二百韵》。
按: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世传竹垞《风怀二百韵》为其妻妹所作。”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太史欲删未忍,至绕几回旋,终夜不寐。”

康熙九年(1670)四十二岁
八月,自济南入都,重访孙承泽,嘱题“竹垞”二字。
与潘耒以诗赠答。潘耒《赠朱十》诗推崇彝尊“南洲盛衣冠,之子为领袖”;朱彝尊《酬潘耒》诗则答以“伤禽戢羽翼,鸣鹿求其侪”句,彼此引为同志。后潘耒为《曝书亭集》作序。

康熙十年(1671) 四十三岁
一月,与潘耒、李良年同游西山,题诗于壁。
三月,出都至扬州。曹贞吉、李良年等赋诗赠行。
在扬州,与魏禧定交。逢周亮工,作诗二首,有“怅别西湖曲,重逢又十年。艰难增旅话,倾倒共诗篇”及“登临山屐在,存没酒人殊。白发明灯里,飞扬不可无”等句。(见《逢周侍郎亮工二首》)

康熙十一年(1672)四十四岁
二月,长孙桂孙生。
四月,还嘉兴。
六月,至福州,游鼓山。
八月,至北京。送汪琬还长洲(今江苏吴县),作《送汪户部琬还长洲》诗,有“不独文章今日少,谁能未老念荷衣”,句。
词集《江湖载酒集》编成。曹尔堪、叶舒崇为序。曹序称彝尊词“芊绵温丽,为周郎擅场;时复杂以悲壮,殆与秦缶燕筑相摩荡。其为闺中之逸调邪?为塞上之羽音耶?盛年绮笔,造而益深,固宜其无所不有也。”

康熙十二年(1673)四十五岁
寓北京宣武门外。
辑《词综》。
二月,与侍郎刘芳躅等同游大房山。
送途乾学还昆山。
秋,客居潞河(今河北通县)佥事龚佳育幕中。
龚鼎孳卒。彝尊作搀诗八首,有“记忆惟公切,过从听我疏”,“重来清泪迸,风急繐帷秋”句。
与纳兰性德书信交往。时纳兰十九岁。

康熙十三年(1674)四十六岁
年初,至北京访纳兰性德,两人初次相晤。
留居潞河。
岁暮思乡,作《鸳鸯湖棹歌》一百首,谭吉璁和韵合刊,缪永谋等作序。
同钱澄之、陈祚明、严绳孙宴集丰台药圃。

康熙十四年(1675)四十七岁
嗣父朱茂晖卒。九月,自通州奔丧回里。
纳兰性德《寄朱锡鬯》诗有“萍梗忽南北,相聚忽相离”,“开户见残月,道远有所思。丈夫故慷慨,此别何凄其”句。

康熙十五年(1676)四十八岁
复至通州。
为叶井叔诗集作序,谓:“三十年来海内谈诗者每过于规仿古人,又或随声逐影,趋当世之好,于是已之性情,汩焉不出。”提出诗当贵创新,忌雷同之主张。

康熙十六年(1677)四十九岁
龚佳育擢升江宁布政司,朱彝尊随同往江宁。
《竹垞文类》(二十六卷本)刊行。王士禛、魏禧为序。
按:《竹垞文类》曾两次刊刻。王士禛序谓:“迨今丁巳(康熙十六年),予复入京师。而锡鬯又将有金陵之行……过别予,以所著《竹垞文类》属序。”

康熙十七年(1678)五十岁
清廷首开博学鸿词科,征举名士。李颙以疾固辞,不许,直至拔刀自刺乃免。顾炎武被推举,从此绝迹不往京师。浙江举吕留良,亦不赴。
户部侍郎严沆、吏科给事中李宗孔等,荐举朱彝尊应试博学鸿词科。
夏,自江宁应召入都。
词集《蕃锦集》(集唐人诗为词)成,柯维桢作序。
《词综》编成,汪森增订并付刊(原二十六卷,汪森增补四卷,为三十卷。彝尊于卷首作《词综发凡》,汪森作序)。

康熙十八年(1679)五十一岁
三月,博学鸿词科会试。参加考试者共一百四十三人,试题为《璇玑玉衡赋》并序,《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录取五十人。朱彝尊、严绳孙、潘耒、李因笃、陈维崧、汪琬、汤斌、毛奇龄、施闰章、尤侗等均被录取。其中朱、严、潘、李四人以布衣入选,时称“四大布衣”。录取后,四人均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纂修《明史》。
七月,移居虎坊桥,与徐釚同寓。
《江湖载酒集》与李良年《秋锦词》、李符《耒边词》、沈暤日《茶星阁词》、沈岸登《黑蝶斋词》、龚翔麟《红藕庄词》合刻于金陵,名“浙西六家”,陈维崧作序。
辑《瀛洲道古录》。

康熙十九年(1680)五十二岁
夏秋间大病。愈后欲请假归里,翰林院掌院不许。
时颇为朝廷宠遇。七月,康熙赐藕,朱彝尊以诗记之。
冬,撰《明史o文苑传》及《嘉靖诸臣传》。

康熙二十年(1681)五十三岁
十月,清军攻入昆明,三藩之乱平。
清廷命增置“日讲官起居注”八员,朱彝尊为其中之一。四月,充廷试读卷官。
五月,参加保和殿侍宴。
七月,任江南乡试主考。渡江时,作《告江神文》,誓不“徇人贿托,废弃真才”。到职后又作《贡院誓神文》,有“命下之日,师友亲懿,一概屏?",如或心存暖昧,遏抑真才,狥一人之情面,受一言之贿托,通一字之关节,神夺其算,鬼褫其魄”等语。
秋,与周筼、王翚及弟彝玠等同游摄山(今南京栖霞山),王翚作画,彝尊作诗以记之。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十四岁
陈维崧卒。顾炎武卒。
春,江南典试毕。挈妻冯氏由水路北上至北京。无家具,仅载书两大簏。
十二月,次孙稻孙生。
除夕,参加保和殿侍宴。
《竹垞文类》(二十五卷本)刊成。高佑釲、颜鼎受作序。
按:《竹垞文类》第一次刊刻在康熙十六年,第二次刊刻即在本年。第二次刊本削去一卷,并削去总目及作者署名“布衣秀水朱彝尊锡鬯”一行。查慎行《曝书亭集序》:“(彝尊)平生纂著,曾两付开雕。未仕之前,曰《竹垞诗类文类》。”杨谦《年谱》:“《文类》曾两付开雕:一廿五卷,不列名姓者,即是年所刊之本也;一廿六卷,首页有‘布衣秀水朱彝尊锡鬯’一行,未审刊于何年。”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五十五岁
清将施琅率兵攻入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
施闰章卒。
一月,参加宫中宴会多次。
召入南书房供奉,赐禁中骑马。
二月,赐居禁垣(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
三月,康熙赐物多次,朱彝尊均以诗记之。
除夕,参加乾清宫赐宴。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十六岁
元旦侍宴。康熙赐肴果二席给朱彝尊家人。
一月,因携带楷书手私入禁中抄录四方所进图书,为掌院学士牛钮所劾,被“降一级”,谪官。
三月,迁出禁垣,移居宣武门外海波寺街古藤书屋。
八月,妻冯氏病,病后乘舟南返嘉兴。
秋,沈皞日(融谷)赴来宾知县任,彝尊与洪升、徐善、龚翔麟皆作《朝天子》曲,又与严绳孙、彭孙遹、曹贞吉及子昆田各作词《一枝花》一首以送别。
按:关于朱彝尊第一次谪官,彝尊在诗文中多次提及,如:《亡妻冯孺人行述》:“是月,予被劾谪官。”《严君(绳孙)墓志铭》:“二十二年春,予又入直南书房,赐居黄瓦门左。用是以资格自高者,合外内交构;逾年,予遂挂名学士牛钮弹事。”在其他文集中也有记载:如陈廷敬作《墓志铭》:“君虽以被劾镌一级罢,寻复原官归里。”《国朝先正事略》:“(朱彝尊)入直南书房,为忌者所中,镌一级罢。”《清史列传》:“(朱彝尊)旋坐私挟小胥入内写书被劾,降一级。”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一八:“先生直史馆日,私以楷书手王纶自随,录四方经进书。牛钮劾其漏泄,吏议镌一级,时人谓之‘美贬’。”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十七岁
纳兰性德卒。彝尊作《纳腊侍卫挽诗六首》、祭纳腊侍卫文》。祭文谓:“我官既谪,我性转迂。老雪添鬓,新霜在须。君见而愕,谓我太臞。执手相勖,易忧以愉。言不在多,感心倾耳。”
周筼来京访彝尊,居朱寓。
曹溶卒。作长诗《曹先生挽诗六十四韵》,有“签帙无由借,人琴自此掊。茫茫千古恨,惙惙寸心怓”句,有人琴俱亡之慨。
重阳后一日,同姜宸英、梁佩兰、查慎行等同游长椿寺,联句作诗。
送梁佩兰还广东,于古藤书屋饯别。同与送别者有汤又曾、查慎行,联句作诗。彝尊又作《送梁佩兰还南海》诗,兼悼纳兰性德。

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十八岁
春,《腾笑集》刊成。查慎行作序。
夏,辑《日下旧闻》、《经义考》。
与姜宸英、顾贞观、孙致弥、周筼等往还,赋诗唱酬。
送毛奇龄还浙江,以诗赠之,有“孤生倚知己,衰老感离群”句。
十二月,山东巡抚张鹏开调京,彝尊子昆田随之入都。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十九岁
得米芾砚,与周筼联句,作《宝晋斋砚山》。王士禛为作《米海岳研山歌为朱竹垞翰林赋》。
暮春,同周筼、姜宸英、钱君甫、查慎行等同至乔莱一峰草堂看花,并赋诗。
八月,周筼南还,与查慎行于小菰村饯别。(周筼于回乡途中,在宿迁病故。)
《日下旧闻》四十二卷成。尚书徐乾学捐资付雕并为序,冯溥、陈廷敬、徐元文、张鹏、高士奇、姜宸英等皆为序。冬,开始刻印。
表弟查嗣瑮至京,留宿古藤书屋,并互以诗赠答。彝尊诗云:“盐官人到逼残年,赠我吴兴十两绵。肌栗顿消生暖后,鬓丝相视入愁边。醉拼把盏循环饮,倦便安床曲尺眠。玉桂国中来底事?开春同缚送穷船。”
冬,与徐元文、姜宸英于雪中同游京郊大房山。

康熙二十七年(1688)六十岁
杨雍建还里,彝尊与查慎行以诗送别。诗有“偻指东华九载过,罢官归计尚蹉跎”句。
俆釚还吴江,以诗送之。
九月,《日下旧闻》刻印竣工。

康熙二十八年(1689)六十一岁
二月,自古藤书屋移居槐市斜街。
三月,查慎行、梁佩兰过访。查并作《三月晦日饮朱十表兄槐市斜街新寓》诗:“古藤荫下三间屋,烂醉狂吟又一时。惆怅故人重会饮,小笺传看洛中诗。”是年,彝尊与查慎行多次往还唱和。
春,与王士禛、徐乾学、姜宸英、陈廷敬同游京郊黑窑厂并联句作诗。
五月,与徐乾学、姜宸英、陈廷敬游虎坊南园,联句作诗。
八月,洪升因佟皇后服丧期中上演《长生殿》事获罪。洪被革去太学生籍并逐出京师,与会者朱典、赵执信、翁世庸革职,查慎行、陈奕培亦革去太学生籍。彝尊此时在京,似未与其事。
九月,与查慎行、魏坤、高佑釲、朱茂睭、朱善等游天宁寺,联句作诗。
黄宗羲八十寿辰。彝尊应宗羲子百家之情,作《黄征君寿序》。序中说:“予之出有愧于先生。……明年归矣,将访先生之居而借书焉,百家其述予言,冀先生之不我拒也。”表示对黄宗羲的敬重和对自已出仕清朝的愧悔之情。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十二岁
复职,补原官。
查慎行落职南还,至彝尊寓话别。
洪升游盘山,作《登挂月峰寄朱竹垞检讨》诗:“五峰各各竞秀,挂月一峰独尊。仰视浮图天近,俯窥下界尘翻。蓟辽故国东镇,山海中原北门。恨不携君共眺,临风长啸云根。”
徐乾学罢官,犹领《一统志》编纂事,设书局于洞庭东山,疏请姜宸英随行。彝尊以诗送别宸英。

康熙三十年(1691)六十三岁
康熙命祀孔子,朱彝尊充十哲分献官。
妻冯氏复上北京。
汪森增补之《词综》三十六卷本刊成。

康熙三十一年(1692)六十四岁
一月,复罢官。
三月,携眷属离京。王翚画山水送别。
七月二十八日到嘉兴。
八月,为长孙桂孙完婚。
九月,至杭州。甥吴怀祖同行。
十月,至衢州,游烂柯山。
十一月,经常山、玉山、南昌至赣州。
十二月,到达广州。时子昆田在广东巡抚朱宏祚幕中。
按:关于朱彝尊第二次罢官,在《亡妻冯孺人行述》中有记载:“壬申正月,予复罢官;三月,解维张湾。”陈廷敬《墓志铭》、《国朝先正事略》:“寻复原官,引疾归。”《清史列传》:“后复原官,三十一年,假归。”罢官原因待考。

康熙三十二年(1693)六十五岁
在广州,与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相聚。并与屈大均同游五羊观,与陈恭尹同游光孝寺。
二月,偕子昆田由广州返嘉兴。屈、陈、梁等为饯行。梁佩兰赠罗浮蝴蝶茧二枚。
十月,至当湖(在今浙江平湖县)。又至上海黄浦江东之高桥里(今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镇)祭其亡友钱金甫,并为其诗集《保素堂集》作序。

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十六岁
二月,妻冯氏卒。作《亡妻冯孺人行述》。
至昆山,谒宋词人刘过墓,作诗以记之。
秋,查慎行应嘱为彝尊《小长芦图》题诗三首。其三云:“白首初辞供奉班,一身那不爱投闲。江湖老伴多星散,知己无如父子间。”(见《敬业堂诗集》第十八卷《秋鸣集》)

康熙三十四年(1695)六十七岁
岁暮,与徐釚游苏州。

康熙三十五年(1696)六十八岁
初夏,至昆山。重访刘过墓。有诗:“歌诗存十卷,卷卷气雄劲。静夜思中原,往往血泪迸。”对刘过表示敬意。
夏,筑曝书亭于所居之荷花池南,有《曝书亭偶然作》九首。
十月,游山阴。
是年,屈大均卒。

康熙三十六年(1697)六十九岁
三月,潘耒来访。
以天台山万年藤杖赠尤侗,并作《万年藤杖歌赠尤检讨》以记之。
赵执信以新诗题扇寄赠,有“老为莺脰渔翁长,闲上鸱夷估客船。各有弹文留日下,他时谁作旧闻传”句。彝尊答诗有“储端锁院各收身,同是承明放逐臣。远忆音尘千里月,来寻虾菜五湖春”句。
十一月,访平湖李延昱。李以所藏书二千五百卷相赠。至此,彝尊藏书已达八万卷。《曝书亭著录序》中说:“拥书八万卷,足以豪矣!”查慎行《闻李辰山藏书多归竹垞》诗云:“万卷又增三箧富,千金直化两蚨飞。平生谬托知己在,恨不从渠借一瓻。”(《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三)

康熙三十七年(1698)七十岁
四月,与查慎行及长孙桂孙同入闽。舟经富春江、七里泷、兰溪,入赣后,又经玉山、铅山,至湖口登陆,度分水岭至福建崇安,游武夷山。
六月,至福州。七月,至建宁。登舟时失足堕水。患疟疾。度仙霞岭入衢州,至语溪(在今浙江桐乡县)与查慎行别。
后彝尊以诗一卷(《曝书亭集》第十八卷),查慎行以诗三卷(《敬业堂诗集》第二十四卷《宾云集》、第二十五卷《炎天冰雪集》、第二十六卷《垂橐集》)记此次福建之行。
八月初抵家,病犹未愈。子昆田亦病。
冬,弟彝玠卒。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七十一岁
三月,康熙第三次南巡,至苏杭。朱彝尊往无锡“迎驾”。
十月二十一日,子昆田卒。
为亡子昆田定《笛渔小稿》十卷。(后附刻于《曝书亭集》)
《经义考》三百卷成。陈廷敬、毛奇龄为序。
《曝书亭著录》八卷成,自为序,叙平生读书、爱书、得书、藏书之经过。感叹:“夫物不能以久聚,聚者必散,物之理也。吾之书终归不知何人之手,或什袭珍之,或土苴视之,书之幸不幸,则吾不得而知矣。”
姜宸英卒。

康熙三十九年(1700)七十二岁
是年,游青浦,登淀山寺;又至平湖,游当湖;又至杭州,游西湖等处。

康熙四十年(1701)七十三岁
二月,游苏州。
三月,游杭州,毛奇龄、徐釚、汪日祺等均与同游。
洪升在杭,与往还。彝尊以诗赠洪升,有“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句。
与查慎行时往还。查慎行有《病后过竹垞先生斋》、《喜竹垞先生至》等诗。

康熙四十一年(1702)七十四岁
正月,严绳孙卒。彝尊为撰墓志铭。
三月,为次孙稻孙守完婚。
四月,为两孙”析箸“(分家)。其时彝尊家计萧然,唯薄田数十亩。
为洪升作《长生殿》序,又作《题洪上舍传奇》一诗以赠。
《明诗综》辑成,以所著《静志居诗话》附之。在苏州开刻。

康熙四十二年(1703)七十五岁
春,康熙第四次南巡。三月,朱彝尊至无锡“迎驾”。
暮春,游苏州木渎。病足,留居苏州。
十一月,曾孙振祖(桂孙之子)生。

康熙四十三年(1704)七十六岁
二月,游太湖洞庭西山。
于苏州灵岩山谒韩世忠墓。
十一月,游江宁(南京),寓承恩寺。
《明诗综》雕刻竣工。是书辑选明诗三千四百余家,且“间缀以诗话,述其本事”,“死封疆之臣,亡国之大夫,党锢之士,暨遗民之在野者,概著于录”。彝尊自述其编选目的在于“窃取国史之义,俾览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
是年,洪升、尤侗、韩菼先后去世,为撰墓志铭。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七十七岁
康熙第五次南巡。三月,朱彝尊又至无锡“迎驾”,并在行殿朝见。
四月,康熙至浙江。朱彝尊在杭州行殿朝见,并进所著《经义考》、《易书》。康熙表示赞赏,对少詹事查升(查慎行族子)说:“朱彝尊此书甚好,留在南书房,可速刻完进呈。”并以“研经博物”四字匾额赐给朱彝尊。
秋,至真州(今江苏仪征)访通政使曹寅。曹寅嘱辑《两淮盐荚书》。
十二月,曾孙赐书(稻孙之子)生。

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十八岁
客居苏州。
为曹寅《楝亭诗钞》作序。

康熙四十六年(1707)七十九岁
游苏州天平山,谒范仲淹祠;游灵岩山寺。
康熙第六次南巡。朱彝尊又至无锡“迎驾”。康熙至杭州时,朱彝尊在西湖行殿朝见。康熙离浙时,彝尊虽足疾复发,仍“送驾”至五里亭。
在杭州与佟法海、贾国维及查慎行、嗣瑮兄弟泛舟西湖。
在查慎行寓所与同饮,作诗以记之。诗中回忆闽中之行,有“十年旧事篝灯话,此夜方舟泊钓台”句。
夏,还家。
秋,至扬州。于平山堂送表弟查嗣瑮入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八十岁
《曝书亭集》八十卷成,潘耒作序。序称:“竹垞之学,邃于经,淹于史,贯穿于诸子百家……蕴蓄闳深,搜罗繁富,析理论事,考古证今,元元本本,精详确当,发前人未见之隐,剖千古不决之疑。其文不主一家,天然高迈,精金百炼,削肤见根,辞约而义富,外淡而中腴,探之无穷,味之不厌,是谓真雅真洁。”
编《两淮盐荚书》二十卷成。
潘耒以方竹杖见赠,彝尊以诗答谢。
查慎行寄诗祝八十寿辰。诗云:“当代龙门望不轻,得官何必尽公卿。风清李泌神仙骨,帝锡张华博物名。茗碗登堂无俗客,篮舆扶路有门生。蟫鱼不蚀长生字,老阅巾箱眼倍明。”又诗云:“自返初衣不记春,十年鸠杖又随身。百分盏满休辞醉,万卷书多转益贫。荻火烹鲜鲈气味,松风吹长鹤精神。倏然出处行藏外,要是江东第一人。”
是年,潘耒、徐釚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八十一岁
四月,至扬州。又至真州交所辑《两淮盐荚书》于通政使曹寅。曹寅捐资刊刻《曝书亭集》。
六月,自扬州渡江归。
七月,《曝书亭集》开刻。彝尊每日删补校刊,忘其疲劳。
十月十三日子夜,无疾而逝。
在临终前几天对次孙稻孙说:“吾集不知何时可刻完?年老之人,不能久待,奈何!”在十三日晚间,犹问及刻书事。

康熙五十三年(1714)
朱彝尊死后五年,《曝书亭集》刊刻竣工,查慎行作序。

雍正三年(1725)
朱彝尊死后十七年,葬于嘉兴百花庄其曾祖朱国祚墓南五里。查慎行送葬并作诗 云:“平生载酒论文地,今日偕为执绋行。万卷书留良史宅,百花庄近相公茔。铭传有道矢无愧,泪落天佣表未成。十七年来馀痛在,待看宿草慰哀情。”陈廷敬为作墓志铭。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贲然来思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描述
快速回复

遵守版规,请勿顶帖,勿发表纯表情、纯引用帖;权限不够请努力发帖,勿发牢骚抱怨贴;历史讨论区请勿发表纯空洞、同情、花痴的慨叹水帖!
认证码:

验证问题:
乾隆的陵寝名,请输入拼音YU Ling对应的中文 正确答案:裕陵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