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兴
新修《清史》中《传记·顺治康熙朝卷》,是清朝入主中原乃至统一中国的一段时期内诸多人物生平事迹的汇集。对这段时期如何认识,尽管史学界至今尚有不同的意见,但入关后的清朝,经过二三十年的奋斗,终于解决了与大顺、大西及南明三种政权并存的局面,最后实现了夺取全国统治权,并最终结束中国社会自明末以来长期动荡不宁与混乱,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错综复杂而激烈的斗争中所涌现出的各式各类人物,纷纷在历史舞台上展示各自的面貌,演出有声有色的活剧,使这段历史内涵极为丰厚。如实地记录并完整地再现其真实形象,既是历史工作者亦是本项目不容含混的重要任务。
国内,对清代人物的研究起步甚早,清朝统治维系之时就设有国史馆等修史机构,制定了为重要人物死后立传的制度;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谱书、家乘中皆有传记。较为突出而流传较广的有《清史列传》、《满汉名臣传》、《清国史?列传》、《八旗通志·列传》等。此外,《碑传集》、《国朝耆献类征》,以及清人的文集、笔记中亦多有人物之传记。但最为系统的莫过于近世所编之《清史稿?列传》。然而《清史稿》所载人物传不仅问题甚多,如取材偏窄,而剪裁、布局等皆不恰当,或材料堆砌如文件择编,或现象罗列如行年流水,人物缺乏个性、缺乏思想,向遭非议,该收而未收的遗漏亦多。如南明各朝及农民军抗清将领方面仅收张煌言、郑成功及李定国三人,加上附传四人,也不过七人,大量的曾在历史上发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如史可法、黄道周、刘宗周、黄淳耀、陈明遇、陈子龙、夏完淳、姜曰广、何腾蛟、张国维、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瞿式耜;马士英、郑芝龙、苏观生、丁魁楚、马吉翔;朱由崧、朱以海、朱聿键、朱由榔;李锦、高一功、郝摇旗、刘文秀,乃至宗教及外国人士木陈道?、玉林通?、憨璞性聪、?溪行森、汤若望、卫匡国等等,多付阙如,显见这样记录的历史是很不完整的。
国外,对清代人物的研究尽管数量不多,但却与时代同步。当年来华的使臣、外交官及传教士等各色人士对当时之人物多有记述,这在他们的人物传记,乃至报告、笔记、见闻录等著述中多有反映。较著名的如朝鲜的《皇明遗民录》、日本的《鞑靼漂流记》、意大利卫匡国的《鞑靼战记》、德国魏特的《汤若望传》及法国白晋的《康熙帝传》,等等,多为第一手资料,从外国人的视角看问题,多有中国史料不具备或不清楚的内容,颇有特色。而近世以来对清代人物的研究论文及传记,所出日多。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人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该书所收400余人物中,属于顺康卷范围的人物即达100余人。其特点相当突出,即其所收中有些人物为清人传记中所不载,或载而不详,且其所使用大量西方史料,更多为中国所不见者,可补中国史料之不足。而其观察问题之视角独特,与中国传统之叙述方式不同,极具启发意义,弥足珍贵。然总体而论,其所收之人物偏少,篇幅有限,内容简略不详,阙漏颇多,殊难反映多姿多彩的清史全貌。
数十年来,人们针对《清史稿》的问题,进行了纠谬补阙,对清代人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论文及新撰清人传记,层出不穷。其中较为突出的几部人物传专著,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周远廉、赵世瑜)、《多尔衮传》(陈作荣、赵毅)、《孝庄文皇后大传》(孟昭信)、《洪承畴传》(王宏志)、《洪承畴传》(李新达)、《吴三桂大传》(李治亭)、《吴三桂传》(刘凤云)、《顺治帝》(周远廉)、《汤若望传》(李兰琴)等,虽内容与思想上多有突破,然均为长篇巨制,篇幅过大。新撰传记中篇幅适度者有《清代人物传稿》上编(分别由王思治、李鸿彬与何龄修、张捷夫主编)、《明清人物》(孙文良)、《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清代卷》(张玉兴、支运亭主编)等。而多卷本的《清代人物传稿》上编,其中所收的顺康时期的人物达150余人,是迄今所收此期人物最多最广、最有学术含量、水平最高的清代人物传记。当然按新修大清史的要求来看,其仍有不逮之处,如所用史料尚须扩展,内容尚须充实,人物深层次的思想与活动尚须进一步挖掘,按新的更高更严的要求与规则,写出《清史》新的传记,有待于今日。
对本卷在《清史》整体结构中定位的认识及对《清史稿》有关此部分的评价
首先,它是《清史》人物的开篇卷。顺治、康熙朝卷虽为传记中的第二卷,然而却是清入关君临天下取得全国统治权,清史正式开始之卷,它承前启后,地位非凡。
其次,它是《清史》人物的示范卷、领军卷。历史是由众多人物的活动写就的,清初人物特别是清当权者之一言一动可谓举足轻重,对后世多有开风气的示范作用。而清兵入关不仅实现了清统治者祖辈以来梦寐以求的进入山海关门的愿望,且逐渐打开局面,终于宏图大展,夺得全国统治权;而清统治集团上上下下的各式人物,都各展长才,为此贡献了力量,准确到位恰当生动地写好他们,便能把握好清一代治国之大略。
再次,它是明朝与明末明农民战争的最后终结卷。崇祯殉国明实未亡,散在南方的明藩王兴灭继绝,相继建立的南明王朝,是明朝的余续与后延,而明末农民军余部与之联合抗清,众多人物参与其中,共同进行了殊死搏斗,却均以失败告终,而让位于清朝的稳定。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将这些方方面面的人物准确展示,会让人们看清一个时代的变化,看清清朝是如何安定天下的过程。
第四,它是人们颇感兴趣、普遍关注、话题不断的热点卷。这里有许多热点、疑点、亮点和难点的问题向为人们所留意。诚为众目所视,众心所系,众矢之的。写好写坏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对全书影响甚大,不能不临事而惧。它要求承担者必须以极为审慎之态度,下大力气,以真本领硬功夫,万无一失地写好此卷。
《清史稿》传记部分即“列传”共收人物约5000余人,除去儒林、文苑、孝义、列女等类传不计外,所收与本卷即顺治、康熙朝卷相当的人物约200余人。其优缺点均很鲜明:其中可资借鉴的优长之处是:第一,所收人物众多,清朝顺康时期方方面面的人物大都收罗在内;第二,以史料说话,信而有征,尤为注意引用奏疏、上谕,以再现实况;第三,内容详略适当,重点突出;第四,语言简洁明快,事简文省,叙事清晰。
然其存在的问题亦不少,这就是:第一,取材偏窄,该收而未收的人物遗漏甚多。如前所述,各列传所收多为清朝方面的军政人物,南明各朝及农民军抗清将领,乃至宗教及外国人士等等,多付阙如,显见这样记录的历史是很不完整的。第二,所收人物有所讳饰及不当褒贬,历史真相已打折扣。如福临尊敬天主教会士汤若望,称其为玛法;崇信佛教,与诸多高僧交往,谈禅说法,以至痴迷,竟而发生主动剃度而出家未遂之事,本书之中均只字未及。又范文程早年以生员被掳获,隶旗下为奴,而备受屈辱,本书却将其美化成毅然主动投奔,受到重用,立即参预帷幄之谋臣。第三,传内运用材料简略单一,重要材料缺漏甚多。如大量而丰富的档案、方志、谱书,乃至传主本人或他人之诗文集等诸多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材料多未顾及。第四,所用材料之剪裁、布局等多有不当。如传记之文或者竟成材料堆砌如文件择编,或者现象罗列如行年流水账,而缺乏科学归纳处理。第五,编排?差错杂,不尽合理。如虽然均为政治、军事等方面之人物,而仍然划分类别,而每类里却有容纳不同时期之人物。如诸王贝勒贝子均收在“诸王”列传之中,其时间跨度竟是有清一代!欲查同一时期之人,甚为不便。一些重要人物不能独立设传而是附在父辈或祖辈之后,而父祖之声名往往并不显赫,如吴拜、苏拜兄弟均收在其父武理堪名下,李荫祖收在其父李思忠名下,而著名战将明安达礼竟与额尔德尼、达海、库尔缠等重要文臣置于同卷。查找殊为不易。第六,传文枯燥,人物缺乏个性、缺乏思想几成通病。虽然生动传神而值得称道的传记不乏其例,然大量的传记文却只见事而不见人,许许多多鲜活生动而足以传神的材料皆弃之不用,只孤零零地罗列几件事,人物成了呆板的木偶泥塑。
关于本卷的内容与结构
本卷为传记类,按全书的统一部署,即将收传记文百篇,总字数为35万,因此要仔细斟酌、恰当准确地入选此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考虑到全书的总体部署,农民军人物、宗教及外籍人士一律收入类传之中,故本卷只收有关政治方面之人物其中拟收清朝人物80位、南明人物44位,共124位,分布在100篇传文之中(包括合传2人、附传22人)。改变清代以来包括《清史稿》等清史传记中只重视选择清朝方面的人物,忽略而又很少选择其他方面、特别是南明等方面人物的偏向,以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全貌。
其具体分类是:清朝方面之人物有帝王福临、多尔衮、豪格、阿济格、多铎、尼堪、博洛、满达海、多尼、瓦克达及勒克德浑;满汉大学士范文程、洪承畴、刚林、冯铨、陈名夏、希福、陈之遴、魏裔介、祁充格、蒋赫德、车克、宋权、党崇雅、刘正宗、金之俊、王永吉、孙廷铨,以及吕宫、傅以渐、巴哈纳、卫周祚;将军、提督谭泰、李国翰、图赖、何洛会、陈泰、沙尔虎达、李成栋、金声桓、姜?、阿济格、尼堪、洛托、努山、巴山、卓布泰、许定国,以及准塔、阿尔津、屯齐、马得功、田雄;部院大臣龚鼎孳、赵开心、明安达礼、张缙彦、冷僧机、吴惟华、李若琳、魏?;督抚大臣与其他官员、人士孟乔芳、马国柱、李栖凤、李国英、郎廷佐、林起龙、郝浴、憨璞性聪、木陈道?、土国宝、朱国治、李率泰、梁化凤、李森先、李?、李呈祥,以及马鸣佩、罗绣锦、?溪行森、赵廷臣、季开生。
南明与抗清人物有史可法、黄道周、张煌言、郑成功、朱以海、朱聿键、何腾蛟、瞿式耜、左懋第、张名振、朱由崧、姜曰广、马士英、侯峒曾、黄淳耀、阎应元、陈明遇、夏完淳、金声、堵胤锡、熊汝霖、郑芝龙、张家玉、朱由榔、左良玉、黄得功、陈子龙、钱肃乐、张国维、张肯堂、杨廷麟、丁魁楚、苏观生、陈子壮、陈邦彦、金堡,以及朱聿?、张同敞、朱常?、阮大铖、夏允彝、左梦庚、陈邦傅。
各篇传文将严格遵照清史编委会传记组所制定的《〈清史〉传记撰写细则》进行撰写,并按统一要求,每个传记均由三部分组成,即除正文外,还有资料长编及考异。
本卷将充分利用各类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但把注意重点放在清朝档案、实录、谱书、家乘、方志、诗文集、笔记、野史、语录,乃至外国史乘、外人著述上,并充分参考利用学术界最新研究之成果,从中细加搜索,以充实丰富纂修之内容。
其撰写方法上将坚持做到:秉笔直书,客观叙述,以事实说话,不参己意,不加褒贬,不予评论;通过深入挖掘史料,把握关键史实,不放过重要情节;合理布局,将参与每一重大事件中的相关人物之彼此活动,适当交叉,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洗练简洁,尽量减少重复,通过人物的彼此活动,以完整再现顺康时期的历史。
其研究途径将按照传记类项目指南所规定的时限及步骤要求,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撰写阶段;第三阶段,审稿定稿阶段。
全书撰写全过程将随时听取各方面意见,同时,将所有稿件分别送请有关专家审阅。在此基础上,完成统稿、定稿。
关于本卷的研究重点、难点和特点
本卷的研究重点是:将清初敌对的两大势力即清统治者与抗清势力(所谓清与抗清两大集团,通常系指清、南明与农民军三股势力,然而这个局面存续时间不长,当农民军余部与南明联合抗清后,便是两大势力)中的重要人物,及虽非显要但其行为足以反映时代风貌并具普遍意义的动人业绩与多彩人生,以及他们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予以充分展示。
本卷的研究难点有二:一是因清初政局变化莫测,社会矛盾及各类人物之间的关系极为纷繁错杂,各类人物的思想行为更千变万化,将此殊难掌握之事理出头绪并彻底弄清;二是史学界对清兵入关后这段历史,即本卷顺治、康熙朝所在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等诸多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彼此观点可谓针锋相对,处理好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对修纂好大清史至关重要。
为完成此项目必须首先攻克上述难点,这有许多事情要做。重要之点是,它要求:
一是必须熟谙与精研浩繁的史料及典籍,而欲弄清此时之史事,而又必须牢牢而不是一般地掌握清朝、南明与外国三大方面之史料,它起码要求对《清实录》(世祖朝、圣祖朝乃至太祖、太宗朝)、清初档案、清官书;重要的南明史籍特别是人们较少注意和利用的稀见史籍、明清人士的诗文集、笔记;《朝鲜李朝实录》及重要的其他外国重要的文献,做到烂熟于胸,如数家珍。而熟谙清初档案史料,除汉文部分外,尚有大量的未经汉译的满文档案,这就要求具有一定的阅读满文档案的能力;
二是对清初史事、两大势力斗争变化脉络及典章制度要求稔熟于胸;
三是忠实贯彻执行总主编的观点,即不动摇地坚持秉笔直书、客观叙述、不参己意、不加褒贬、不予评论的原则。
本课题组成员已基本具备了克服此难点的条件,既有全面掌握、精研这段历史各个方面而又成果累累的专家,又有深研某一方面而多有精辟见解的学者;有广泛涉猎深研汉文典籍者,亦有熟谙满文者;而绝大多数成员均对此期人物研究有素,积累了撰写清代人物传记较为丰富的经验,一定能攻克难点,努力、出色完成本卷研究和撰写任务。
本卷与《清史稿》相较,将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收录人物的广泛性。本卷改变了清代以来包括《清史稿》等清史传记中只重视选择清朝方面,忽略而很少选择其他方面、特别是南明等方面人物的偏向,全面恰当选择各方面的人物,以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全貌。
2.内容的丰富性。本卷展示出人物生平特点的方方面面,改变以往只孤立排列事件,不见人物形象和人物思想,只见事不见人的状况。
3.史料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本卷对史料认真挖掘,多方搜求,重要史料不遗漏,材料尽量齐全,尽量利用原始的、第一手的材料,摒弃不据原书原件而转述、转引他人所用之史料,甚至道听途说者,让诸多史料完整结合,并准确到位,使人物之形象充实丰满,改变史料不足或枯燥单一的状态。
4.选材取材的精到与科学性。传记中所有内容均根据材料说话,即不论记言记行记事乃至相关背景之勾画皆有所据,使用材料尽量科学合理,融会其中,恰到好处,浑然一体,改变材料生硬堆砌之弊病。
5.人物思想挖掘的深刻性。特别注意选取和组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与精神面貌的材料,要言不繁,画龙点睛,充分展示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改变只记言行,堆砌材料,而不见思想的旧套。
6.作品的生动与可读性。行文力求简洁明快,有一气呵成之感。注意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之材料,使之个性鲜明丰满,栩栩如生,改变千人一面、枯燥乏味的通病。
以上仅仅是关于此卷尚未实践前的一些思考与设想,谨向专家学者、各界人士一并坦诚提出,尚祈有以教之,以便付诸实践,以求为新《清史》之纂修,有所贡献。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作者:张玉兴,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http://www.qinghistory.cn/cns/DZQK/WSWZK/epaper-content.jsp?infoid=12293&tempChannelid=958